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走科技农业之路,科技农业离不开机械化。在整个农机化发展过程中,农机技术培训始终贯穿于农机化实施的全过程,农民是否能掌握好农机的使用和维修,直接影响着农业机械化能否真正实现。
1.新时期农机培训的必要性
随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购机农民日益增多,机具数量大幅增加。 与机具的快速增长相比,农民机手的培训工作相对滞后,相当多的新购机农民缺乏系统技能的培训,基本的操作使用和维修保养知识匮乏,致使每年发生大量安全事故以及产品质量和作业质量纠纷,每年因操作者技能和新技术应用欠缺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严重,农民购买新型农业机械后,不会用、用不好的问题日益突出,农民群众渴望获取农机化操作使用和维修保养知识培训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要解决这些问题,农机培训必不可少,农机培训是提高农机使用、维修人员技能和素质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农业机械化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农业机械化科技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农机推广、农民增收,实现农业现代化有着重要意义。
2.农机培训中面临的问题
2.1培训对象构成复杂 农机培训涉及到千家万户,这就导致了培训对象的多样性。农机培训的对象有两大特点,一是文化层次不高,二是年龄结构跨度大,这就给农机培训带来了难度。
2.2部分农民积极性不高 虽然农机培训是免费,各级政府部门也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但有部分农民仍然对农机培训不重视,认为培训没有必要,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在参加培训的农民中,以农机大户为主,有相当一部分个体农机用户没有及时参加培训,其积极性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
2.3师资力量有待加强 打铁先要自身硬,要做好培训,师资力量是关键。但现在负责培训的人员大部分是兼职,实践知识相对不足,掌握常规技术的多,了解新技术的少。而且农机培训人员布局不合理,在机构的布局上呈“倒金字塔”型结构,县级农机推广人员占的比例大,而乡村级的推广人员占的比例小,并有下降趋势。
2.4培训重数量轻质量 虽然各地每年都能完成主管部门下达的培训指标和任务,但是就培训的效果来看,仍然有诸多不如人意之处,存在培训形式大于内容的现象。由于培训工作的评估验收主要以培训数量作为衡量标准,缺乏对培训效果和培训质量的评价,缺乏时农民的评价,使得培训机构更多地考虑培训的数量任务,而忽略了培训质量和效果。在如何满足农民的农机培训需求,如何更好地让受训者真正掌握农机使用维修技能等关键问题欠考虑。
3.提高农机培训水平的建议
3.1强化农机培训师资力量 在农机培训中,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力量的强弱。要想获得理想的教学质量,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专业培训队伍,是提高培训质量的保证。这就要求培训人员要集理论教育和技能教育为一体,在教学做到讲、练、做同时进行。各级政府要通过多种途径,有计划地安排农机培训人员参加学习进修,不断补充新的知识,使其成为既是讲师又是工程师的优秀人才。此外,还应该针对各基层农村农机使用维修人才比较缺乏的问题,有意识的着重培养一批基层农机的“土专家”,让他们比较全面的掌握农机使用维修技术,在农忙时既解决自己农机使用维修的问题,又能在必要的时候帮助别人,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3.2建立培训效果反馈机制 在现行的农机培训中,虽然培训人员每次都认真准备编写教材,但农民在农机使用维修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有时却没有出现在培训项目中。这暴露出了在现行的培训机制中注重的是前期的准备和中期的培训学习,但却对于后期的培训效果缺乏反馈,没有一套评估机制,影响了培训效率和质量。所以,在农机培训中应建立一套动态评估机制,通过组织专门人员现场听课,观察现场农民反应、填写评估调查表,评估访谈,案例研究等方式,分析研究农机培训具体项目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尤其对项目内容、授课方式、对农业的影响、受训人员积极性的提高以及可能产生的效果等进行分析研究,利用评估所得数据改进农机培训质量。
3.3发展农机培训新模式 在农机培训中,现在主要的培训模式是由各地的农技站组织农机培训。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农机培训要积极探索农机教育培训的新模式。可以在开展多门路办学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实现由单一培训农机技术向多学科联合办学的转变,大胆尝试横向联合办学,提升培训服务档次。如和一些大中专院校、农机生产厂家联合开办农机专业大专班或者职业技能培训班,为农村培养了一批农机高级管理人才,努力形成农机技术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学历教育等多层次的教育培训格局,突破农机分类培训的结构框架,探索农机培训的新模式。
3.4提高农民参加培训积极性 农民是农机培训的直接参与者。为了转变农民的观念,调动他们学习农业机械技术的热情,农机培训机构要坚持“向社会宣传农机,让农民了解农机”的原则,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送科技下乡活动等形式,加强对农机培训业务、农机新技术的宣传,让全社会认识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了解最新农业机械技术,支持农业机械培训工作,使农机培训机构在社会上有影响,激发他们学农机的兴趣和欲望。例如,可以将农机宣传的相关知识制成挂历,然后向农民免费发放,还可以在农忙时组织专家、教师,开通一条农机咨询热线电话,农民在农机方面有任何疑问,都可以随时拨打热线,由专业人员予以解答,通过这种农民群众“求医问药”,农机专业人员“解疑答难”的方式,既架起了教与学的桥梁,强化农机宣传。
3.5加强农机培训制度建设 推进农机教育培训事业需要有一系列的制度作为保证,同时还需要制订科学合理的规划。如每年或近几年完成多少培训任务,确定哪些培训内容,要求达到怎样的目标,采取那些措施,提出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县、乡如何分层次培训,这些都需要有一个系统的规划作指导。再如已取得各类各级职称的农机专业技术人员,每年要参加多少学时的知识更新培训方可聘任。各级农业部门领导包括基层农技站长需要通过哪一级培训方可上岗培训等,这些都应该通过制度加以规定。还要明确职能,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负责制订规划和制度,协调整合教育资源,进行管理、指导、督导和评估。农技站除了积极参与规划和制度的制订外,还要负责规划的实施和制度的执行,加强师资队伍、教材和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动运行机制和教学内容的创新,切实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确保农机培训培训工作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1.新时期农机培训的必要性
随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购机农民日益增多,机具数量大幅增加。 与机具的快速增长相比,农民机手的培训工作相对滞后,相当多的新购机农民缺乏系统技能的培训,基本的操作使用和维修保养知识匮乏,致使每年发生大量安全事故以及产品质量和作业质量纠纷,每年因操作者技能和新技术应用欠缺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严重,农民购买新型农业机械后,不会用、用不好的问题日益突出,农民群众渴望获取农机化操作使用和维修保养知识培训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要解决这些问题,农机培训必不可少,农机培训是提高农机使用、维修人员技能和素质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农业机械化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农业机械化科技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农机推广、农民增收,实现农业现代化有着重要意义。
2.农机培训中面临的问题
2.1培训对象构成复杂 农机培训涉及到千家万户,这就导致了培训对象的多样性。农机培训的对象有两大特点,一是文化层次不高,二是年龄结构跨度大,这就给农机培训带来了难度。
2.2部分农民积极性不高 虽然农机培训是免费,各级政府部门也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但有部分农民仍然对农机培训不重视,认为培训没有必要,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在参加培训的农民中,以农机大户为主,有相当一部分个体农机用户没有及时参加培训,其积极性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
2.3师资力量有待加强 打铁先要自身硬,要做好培训,师资力量是关键。但现在负责培训的人员大部分是兼职,实践知识相对不足,掌握常规技术的多,了解新技术的少。而且农机培训人员布局不合理,在机构的布局上呈“倒金字塔”型结构,县级农机推广人员占的比例大,而乡村级的推广人员占的比例小,并有下降趋势。
2.4培训重数量轻质量 虽然各地每年都能完成主管部门下达的培训指标和任务,但是就培训的效果来看,仍然有诸多不如人意之处,存在培训形式大于内容的现象。由于培训工作的评估验收主要以培训数量作为衡量标准,缺乏对培训效果和培训质量的评价,缺乏时农民的评价,使得培训机构更多地考虑培训的数量任务,而忽略了培训质量和效果。在如何满足农民的农机培训需求,如何更好地让受训者真正掌握农机使用维修技能等关键问题欠考虑。
3.提高农机培训水平的建议
3.1强化农机培训师资力量 在农机培训中,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力量的强弱。要想获得理想的教学质量,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专业培训队伍,是提高培训质量的保证。这就要求培训人员要集理论教育和技能教育为一体,在教学做到讲、练、做同时进行。各级政府要通过多种途径,有计划地安排农机培训人员参加学习进修,不断补充新的知识,使其成为既是讲师又是工程师的优秀人才。此外,还应该针对各基层农村农机使用维修人才比较缺乏的问题,有意识的着重培养一批基层农机的“土专家”,让他们比较全面的掌握农机使用维修技术,在农忙时既解决自己农机使用维修的问题,又能在必要的时候帮助别人,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3.2建立培训效果反馈机制 在现行的农机培训中,虽然培训人员每次都认真准备编写教材,但农民在农机使用维修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有时却没有出现在培训项目中。这暴露出了在现行的培训机制中注重的是前期的准备和中期的培训学习,但却对于后期的培训效果缺乏反馈,没有一套评估机制,影响了培训效率和质量。所以,在农机培训中应建立一套动态评估机制,通过组织专门人员现场听课,观察现场农民反应、填写评估调查表,评估访谈,案例研究等方式,分析研究农机培训具体项目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尤其对项目内容、授课方式、对农业的影响、受训人员积极性的提高以及可能产生的效果等进行分析研究,利用评估所得数据改进农机培训质量。
3.3发展农机培训新模式 在农机培训中,现在主要的培训模式是由各地的农技站组织农机培训。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农机培训要积极探索农机教育培训的新模式。可以在开展多门路办学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实现由单一培训农机技术向多学科联合办学的转变,大胆尝试横向联合办学,提升培训服务档次。如和一些大中专院校、农机生产厂家联合开办农机专业大专班或者职业技能培训班,为农村培养了一批农机高级管理人才,努力形成农机技术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学历教育等多层次的教育培训格局,突破农机分类培训的结构框架,探索农机培训的新模式。
3.4提高农民参加培训积极性 农民是农机培训的直接参与者。为了转变农民的观念,调动他们学习农业机械技术的热情,农机培训机构要坚持“向社会宣传农机,让农民了解农机”的原则,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送科技下乡活动等形式,加强对农机培训业务、农机新技术的宣传,让全社会认识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了解最新农业机械技术,支持农业机械培训工作,使农机培训机构在社会上有影响,激发他们学农机的兴趣和欲望。例如,可以将农机宣传的相关知识制成挂历,然后向农民免费发放,还可以在农忙时组织专家、教师,开通一条农机咨询热线电话,农民在农机方面有任何疑问,都可以随时拨打热线,由专业人员予以解答,通过这种农民群众“求医问药”,农机专业人员“解疑答难”的方式,既架起了教与学的桥梁,强化农机宣传。
3.5加强农机培训制度建设 推进农机教育培训事业需要有一系列的制度作为保证,同时还需要制订科学合理的规划。如每年或近几年完成多少培训任务,确定哪些培训内容,要求达到怎样的目标,采取那些措施,提出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县、乡如何分层次培训,这些都需要有一个系统的规划作指导。再如已取得各类各级职称的农机专业技术人员,每年要参加多少学时的知识更新培训方可聘任。各级农业部门领导包括基层农技站长需要通过哪一级培训方可上岗培训等,这些都应该通过制度加以规定。还要明确职能,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负责制订规划和制度,协调整合教育资源,进行管理、指导、督导和评估。农技站除了积极参与规划和制度的制订外,还要负责规划的实施和制度的执行,加强师资队伍、教材和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动运行机制和教学内容的创新,切实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确保农机培训培训工作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