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教学上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是否保持和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力,让学生快乐学习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要从激发兴趣、唤起兴趣、发展兴趣、保持兴趣、通过课外活动培养兴趣等方面让学生感受到一个趣味的课堂,达到快乐学习的目的。
关键词:趣味课堂;快乐教学
兴趣是人们认识某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也是推动学生探求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创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探究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有效动力,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苏联心理学家奥加涅相说:“数学教学上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是否保持和发展”。可见兴趣对数学教学的成功起着定向作用。
一、激发兴趣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才能自觉地积极地对知识进行获取和探究。现代教学媒体的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等特点,以及灵活多变的表现方法,有利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因此,在教学中,我千方百计,努力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快乐和新奇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力。例如:教学“分数基本性质”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屏幕显示猪八戒贪吃的画面,画面上孙悟空把一个又大又圆的西瓜平均分成四块,拿一块给猪八戒,可是贪吃的猪八戒就是不同意,直嚷太少了,太少了,于是孙悟空又把西瓜平均分成12块,给他3块,猪八戒高兴地接受了。一下子,同学们都活跃起来,课堂气氛热烈,都说猪八戒真笨,因为他拿到的其實一样多。
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而低年级学生刚从幼稚园升上小学,尚不能适应这种新型的学习方法,低年级学生的有意注意有所发展,但无意注意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小学生的注意发展的规律,充分利用其无意注意,揭示矛盾,激发他们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的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逐步转化。例如:在教“元、角、分的认识”时,根据小学生年纪小,很少接触钱的特点,为了使学生有直接的形象感知,我设计一个环节,让他们学当“小售货员”和“小顾客”。在“售货”这一生动的情境活动中,学生亲身体验了“元、角、分”这些货币的名称、概念,学生的兴趣得以充分的调动,求知欲得到激发,课后检查效果良好。
2.巧设疑问,激发兴趣
“激疑”是提高学生求知欲望的重要手段,因为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激疑利用的好,能促使小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采用“布谜”的方法设疑,先让学生说出是3的倍数的数,然后把其中一些数的各数位上的数交换位置,如234—243—324—342—423—432,让学生检验交换后的各数还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通过检验惊奇的发现:“奇怪,怎么都仍然是3的倍数”,这里边有什么奥秘?不等老师提问,同学们都已沉浸在积极的思维中,这就为探究新知识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唤起兴趣
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认识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全国优秀教师黄爱华老师在教“分数的基本性质”时,一上课,他结合内容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猴王分饼”的故事:猴山上的猴子最喜欢吃猴王做的饼子,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们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猴1一块,猴2见到说:“太少了,我要二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猴2两块。猴3更贪,它抢着说:“我要三块,我要三块。”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十二块,分给猴3三块。故事讲到这里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哪只猴子分得多些?”这一问后学生立即被故事吸引,积极思考故事中提出的问题,唤起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小学生的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即思维的直观性和思维的形象性。因而数学知识的传授如果遵循儿童的这一重要思维特点,教学就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知识原型和教师的规范的操作,可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知。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教师事先准备了一把小刀和一个萝卜,学生好奇的注视着老师,教师按自己的计划削起萝卜来,削第一刀,萝卜上出现了一个平面,教师说这是物体的“面”,削第二刀,萝卜上出现了一条长长的边,启发学生认识这是物体的“棱”。削第三刀,萝卜上出现了尖尖一点,教师告诉学生这就是物体的“顶点”。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兴趣顿时高涨了起来,他们认真观察,专心倾听,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感知,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最后得出结论。
三、发展兴趣
学生能否大善于思考,决定着学生对知识的牢固掌握和灵活运用。只有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才能促使儿童能动地掌握和运用知识,促进创造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为学习更高层次的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可让学生说一说现实中看见过哪些物体的面是圆形的,学生会举出多种实物,比如水桶底、下水道洞口的盖子、汽车的轮子等。那么,为什么要把它们设计成圆形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讲出了许多为什么这样设计的理由:“水桶的底面用圆形可以多装水;下水道的盖子做成圆形就不会掉入洞内;汽车的轮子做成圆形行驶起来就很平稳。”接着我再引出学习的内容:“这些好处都是与圆的特点有关,等学了圆的认识之后,大家就会明白它的设计道理。”由于有了这种联系生活实际的开头,学生学习圆的知识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学习的目的性强了,兴趣自然产生了。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学科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巧妙地设计教学环节,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把每一堂课上的让学生达到课伊始,趣以生;课进行,趣正浓;课结束,趣犹存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2]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
关键词:趣味课堂;快乐教学
兴趣是人们认识某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也是推动学生探求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创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探究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有效动力,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苏联心理学家奥加涅相说:“数学教学上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是否保持和发展”。可见兴趣对数学教学的成功起着定向作用。
一、激发兴趣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才能自觉地积极地对知识进行获取和探究。现代教学媒体的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等特点,以及灵活多变的表现方法,有利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因此,在教学中,我千方百计,努力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快乐和新奇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力。例如:教学“分数基本性质”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屏幕显示猪八戒贪吃的画面,画面上孙悟空把一个又大又圆的西瓜平均分成四块,拿一块给猪八戒,可是贪吃的猪八戒就是不同意,直嚷太少了,太少了,于是孙悟空又把西瓜平均分成12块,给他3块,猪八戒高兴地接受了。一下子,同学们都活跃起来,课堂气氛热烈,都说猪八戒真笨,因为他拿到的其實一样多。
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而低年级学生刚从幼稚园升上小学,尚不能适应这种新型的学习方法,低年级学生的有意注意有所发展,但无意注意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小学生的注意发展的规律,充分利用其无意注意,揭示矛盾,激发他们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的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逐步转化。例如:在教“元、角、分的认识”时,根据小学生年纪小,很少接触钱的特点,为了使学生有直接的形象感知,我设计一个环节,让他们学当“小售货员”和“小顾客”。在“售货”这一生动的情境活动中,学生亲身体验了“元、角、分”这些货币的名称、概念,学生的兴趣得以充分的调动,求知欲得到激发,课后检查效果良好。
2.巧设疑问,激发兴趣
“激疑”是提高学生求知欲望的重要手段,因为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激疑利用的好,能促使小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采用“布谜”的方法设疑,先让学生说出是3的倍数的数,然后把其中一些数的各数位上的数交换位置,如234—243—324—342—423—432,让学生检验交换后的各数还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通过检验惊奇的发现:“奇怪,怎么都仍然是3的倍数”,这里边有什么奥秘?不等老师提问,同学们都已沉浸在积极的思维中,这就为探究新知识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唤起兴趣
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认识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全国优秀教师黄爱华老师在教“分数的基本性质”时,一上课,他结合内容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猴王分饼”的故事:猴山上的猴子最喜欢吃猴王做的饼子,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们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猴1一块,猴2见到说:“太少了,我要二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猴2两块。猴3更贪,它抢着说:“我要三块,我要三块。”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十二块,分给猴3三块。故事讲到这里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哪只猴子分得多些?”这一问后学生立即被故事吸引,积极思考故事中提出的问题,唤起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小学生的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即思维的直观性和思维的形象性。因而数学知识的传授如果遵循儿童的这一重要思维特点,教学就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知识原型和教师的规范的操作,可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知。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教师事先准备了一把小刀和一个萝卜,学生好奇的注视着老师,教师按自己的计划削起萝卜来,削第一刀,萝卜上出现了一个平面,教师说这是物体的“面”,削第二刀,萝卜上出现了一条长长的边,启发学生认识这是物体的“棱”。削第三刀,萝卜上出现了尖尖一点,教师告诉学生这就是物体的“顶点”。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兴趣顿时高涨了起来,他们认真观察,专心倾听,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感知,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最后得出结论。
三、发展兴趣
学生能否大善于思考,决定着学生对知识的牢固掌握和灵活运用。只有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才能促使儿童能动地掌握和运用知识,促进创造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为学习更高层次的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可让学生说一说现实中看见过哪些物体的面是圆形的,学生会举出多种实物,比如水桶底、下水道洞口的盖子、汽车的轮子等。那么,为什么要把它们设计成圆形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讲出了许多为什么这样设计的理由:“水桶的底面用圆形可以多装水;下水道的盖子做成圆形就不会掉入洞内;汽车的轮子做成圆形行驶起来就很平稳。”接着我再引出学习的内容:“这些好处都是与圆的特点有关,等学了圆的认识之后,大家就会明白它的设计道理。”由于有了这种联系生活实际的开头,学生学习圆的知识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学习的目的性强了,兴趣自然产生了。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学科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巧妙地设计教学环节,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把每一堂课上的让学生达到课伊始,趣以生;课进行,趣正浓;课结束,趣犹存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2]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