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切入主题快
新课程实施以来,大部分一线教师都注重创设情境,力求生动地引入新课,但也有不少教师走进误区,在引入环节中不断地兜圈子,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时间。我认为创设情境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要真正为教学内容服务,不能牵强附会,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用最快的速度切入主题。比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通分》这节课时,我让学生自己质疑课题,我问:“看了这个课题,你有哪些疑问?”学生七嘴八舌地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有的问:“通分是什么?”有的问:“如何通分?”有的问:“通分有什么作用?”我顺水推舟,因势利导,说:“大家提问得很好,这些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探究的内容,让我们一起努力,解开这些疑团,好吗?”学生们个个热情高涨,跃跃欲试,这样切入主题的方式既轻松又实用,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讲授新课简
高效课堂教学评价的第一条标准中提到,教师讲授要受“限制”,即是教师要控制讲授时间,一般情况下要求教师讲授时间不得超过15分钟,讲就要精讲,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是指讲重点、难点,讲易错、易混、易漏点,讲规律和方法;“三不讲”是指学生已经会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不懂的不讲。因此,在新授的环节教师要尽量做到简明扼要,突出重点,做学生学习活动的引路人。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分数乘法(三)》这节课时,我是这样安排的:首先布置学生预习,然后在上课前与学生交流预习中的收获和困惑。在交流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分数乘分数”的算理理解得很模糊,即是对于课本第9页的内容无法理解,但是对于“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学生却很快掌握。针对这样的实际情况,我将新授环节安排成两大板块,一是“解困惑”,这个环节主要是由老师来讲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带领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新知。二是“展能力”,这个环节主要是由学生自主上台做练习题,并结合题目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这样有详有略的处理,既轻松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又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预习的重要性,使学生从“要我学”自然地转变到“我会学”,可谓一举多得。
三、随堂练习巧
随堂练习是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是否掌握的重要途径。灵活多变的练习形式能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巧设随堂练习的形式,让学生在自主、快乐的氛围中巩固新知。如在讲授完“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新课之后,我让学生上台比赛听写有关分数与小数互化的题目。我先点名指定一位学生,再让这位学生自己挑选一个竞争的对手上台比赛,这时全班学生热情高涨,个个都争先恐后地举手,比老师点名的效果要好得多。又如在讲完“分数的基本性质”之后,我对学生说:“请你们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内容出一两道题来考考大家,可以是判断题,也可以是填空题等等。”我的话音刚落,全班学生就沸腾起来了,判断题、填空题应有尽有,有的还搬出自己的课外练习资料,津津有味地商量着如何来考倒大家。而教师要做的事就是坐享其成,何乐而不为呢?
四、拓展延伸深
一节好课不仅要求教师要顺利地完成该节课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学得扎实,而且还要有一定的深度。如何使课更有深度,使我们的课堂达到最大限度的成功呢?我认为应该在拓展延伸的环节下足功夫,使这个环节成为整节课的锦上添花之笔。如有一位二年级的老师在上《分桃子》(平均分的初步认识)一课时,课末便设置了一个精彩的奖励“小红花”的活动。每个小组长负责到老师那里领奖品,发给小组内的四位同学。刚开始学生分得特别开心,后来有些小组议论纷纷。原来有的组长手头有8朵红花,刚刚好分完,有的手头有9朵红花,每人2朵之后还剩下1朵,这可难倒了组长。教师顺势引导:“除法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刚好分完,叫‘除得尽’,一种是不能正好分完,叫‘有余数的除法’。我们下节课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大家课后先去预习一下。”多么简单而有趣的数学活动啊!它既是课的结尾又是课的延伸。“分红花”这个小小的活动却能带领学生自主、专注地探究新知,激发了学生对下一节新课的学习的欲望,真可谓事半功倍。
责任编辑 罗 峰
新课程实施以来,大部分一线教师都注重创设情境,力求生动地引入新课,但也有不少教师走进误区,在引入环节中不断地兜圈子,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时间。我认为创设情境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要真正为教学内容服务,不能牵强附会,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用最快的速度切入主题。比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通分》这节课时,我让学生自己质疑课题,我问:“看了这个课题,你有哪些疑问?”学生七嘴八舌地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有的问:“通分是什么?”有的问:“如何通分?”有的问:“通分有什么作用?”我顺水推舟,因势利导,说:“大家提问得很好,这些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探究的内容,让我们一起努力,解开这些疑团,好吗?”学生们个个热情高涨,跃跃欲试,这样切入主题的方式既轻松又实用,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讲授新课简
高效课堂教学评价的第一条标准中提到,教师讲授要受“限制”,即是教师要控制讲授时间,一般情况下要求教师讲授时间不得超过15分钟,讲就要精讲,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是指讲重点、难点,讲易错、易混、易漏点,讲规律和方法;“三不讲”是指学生已经会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不懂的不讲。因此,在新授的环节教师要尽量做到简明扼要,突出重点,做学生学习活动的引路人。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分数乘法(三)》这节课时,我是这样安排的:首先布置学生预习,然后在上课前与学生交流预习中的收获和困惑。在交流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分数乘分数”的算理理解得很模糊,即是对于课本第9页的内容无法理解,但是对于“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学生却很快掌握。针对这样的实际情况,我将新授环节安排成两大板块,一是“解困惑”,这个环节主要是由老师来讲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带领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新知。二是“展能力”,这个环节主要是由学生自主上台做练习题,并结合题目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这样有详有略的处理,既轻松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又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预习的重要性,使学生从“要我学”自然地转变到“我会学”,可谓一举多得。
三、随堂练习巧
随堂练习是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是否掌握的重要途径。灵活多变的练习形式能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巧设随堂练习的形式,让学生在自主、快乐的氛围中巩固新知。如在讲授完“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新课之后,我让学生上台比赛听写有关分数与小数互化的题目。我先点名指定一位学生,再让这位学生自己挑选一个竞争的对手上台比赛,这时全班学生热情高涨,个个都争先恐后地举手,比老师点名的效果要好得多。又如在讲完“分数的基本性质”之后,我对学生说:“请你们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内容出一两道题来考考大家,可以是判断题,也可以是填空题等等。”我的话音刚落,全班学生就沸腾起来了,判断题、填空题应有尽有,有的还搬出自己的课外练习资料,津津有味地商量着如何来考倒大家。而教师要做的事就是坐享其成,何乐而不为呢?
四、拓展延伸深
一节好课不仅要求教师要顺利地完成该节课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学得扎实,而且还要有一定的深度。如何使课更有深度,使我们的课堂达到最大限度的成功呢?我认为应该在拓展延伸的环节下足功夫,使这个环节成为整节课的锦上添花之笔。如有一位二年级的老师在上《分桃子》(平均分的初步认识)一课时,课末便设置了一个精彩的奖励“小红花”的活动。每个小组长负责到老师那里领奖品,发给小组内的四位同学。刚开始学生分得特别开心,后来有些小组议论纷纷。原来有的组长手头有8朵红花,刚刚好分完,有的手头有9朵红花,每人2朵之后还剩下1朵,这可难倒了组长。教师顺势引导:“除法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刚好分完,叫‘除得尽’,一种是不能正好分完,叫‘有余数的除法’。我们下节课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大家课后先去预习一下。”多么简单而有趣的数学活动啊!它既是课的结尾又是课的延伸。“分红花”这个小小的活动却能带领学生自主、专注地探究新知,激发了学生对下一节新课的学习的欲望,真可谓事半功倍。
责任编辑 罗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