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何修国(1975—),男,安徽省六安人,教育硕士,安徽省六安市徐集中学,中学一级教师,校长办公室主任。
新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我国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次改革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新课程改革给予了广大教育工作者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2000年2月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首次将“研究性学习”课程板块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定为必修课程。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作为一门语言学科,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习者能创造性地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因此,英语教学的改革重点应该是关注学生,以学生为本,而过于强调英语语法传授、考试技巧讲解和母语教学的英语教学现状严重制约了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素质水平的提高。因此,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改革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使研究性学习在整个课程改革体系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并得以有效实施是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对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均有不同等级的目标与要求;同时对教育教学的评价与体系也由以往的单一试卷测试分数转变为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的综合评价体系。《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21世纪,经济全球化、资源信息化、知识与信息高度关联化和社会的发展对创造性人才、对劳动者的创新精神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使得人们开始审视学习知识的方式,“仓库理论”受到挑战。传统的学习方式一般是接受式学习或者是理解性的接受式学习,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教法轻学法、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等弊端。在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中,发达国家都把转变学习方式视为改革的重要内容,关注探究、统整、强调过程取向以及学生的主动参与。例如,美、国近年来大力提倡“问题/项目为本学习”(Problem/Project-based Learning,PBL);法国的“有指导的个人实践活动”(Travaux Person-nellleEncadres,TPE)等学习方式;德国的“自由学习”(Freiarbeit)方案,提倡进行材料辅助学习(Materialgeleitetes Ie-men)、星期计划学习教育理论与实践(Wochen plan unterricht)、课题学习(Project unterricht)以及分站学习(Lernzirkel)等;日本的新课程体系专门设置了“综合学习时间”,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性的学习;在我国香港地区“专题研习”(Project-based Learning)也正在逐渐成为主流的教学方式。
我国正在进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研究性学习”颇为关注。2000年2月,教育部颁布《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把“研究性学习”确定为高中课程的重要内容;2001年4月,教育部出台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比较详细地阐述了研究性学习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同时要求全国各省市高中从2002年9月1日起都要实施研究性学习;同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研究性学习”又作为小学至高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被纳入基础教育课程结构中。目前,研究性学习正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而深入发展。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充满了探究意味的学习方式,它自始至终充满着学生的实践探究与社会体验,它强调在知识掌握过程中的主体体验,它提倡在问题的调查研究中解决问题,具有很强的情境性特点。英语的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提供多渠道获取语言知识并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它促进了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语言学习及交际策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充分体现《标准》的精神。
事实上,无论美国的PBL、法国的TPE,还是我国香港的“专题研习”和内地的“研究性学习”,它们的基本内涵都是一致的。它们都主张学生以一个问题作为学习起点,自己拟定探究主题、设计探究策略与方法,然后进一步搜集资料、分析并做出结论。它强调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和表达学习的感受。研究性学习在今天正在逐渐成为教育领域中的一个世界性主题。英语研究性学习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是实施英语基础教育改革的切入口。
新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我国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次改革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新课程改革给予了广大教育工作者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2000年2月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首次将“研究性学习”课程板块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定为必修课程。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作为一门语言学科,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习者能创造性地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因此,英语教学的改革重点应该是关注学生,以学生为本,而过于强调英语语法传授、考试技巧讲解和母语教学的英语教学现状严重制约了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素质水平的提高。因此,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改革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使研究性学习在整个课程改革体系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并得以有效实施是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对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均有不同等级的目标与要求;同时对教育教学的评价与体系也由以往的单一试卷测试分数转变为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的综合评价体系。《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21世纪,经济全球化、资源信息化、知识与信息高度关联化和社会的发展对创造性人才、对劳动者的创新精神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使得人们开始审视学习知识的方式,“仓库理论”受到挑战。传统的学习方式一般是接受式学习或者是理解性的接受式学习,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教法轻学法、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等弊端。在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中,发达国家都把转变学习方式视为改革的重要内容,关注探究、统整、强调过程取向以及学生的主动参与。例如,美、国近年来大力提倡“问题/项目为本学习”(Problem/Project-based Learning,PBL);法国的“有指导的个人实践活动”(Travaux Person-nellleEncadres,TPE)等学习方式;德国的“自由学习”(Freiarbeit)方案,提倡进行材料辅助学习(Materialgeleitetes Ie-men)、星期计划学习教育理论与实践(Wochen plan unterricht)、课题学习(Project unterricht)以及分站学习(Lernzirkel)等;日本的新课程体系专门设置了“综合学习时间”,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性的学习;在我国香港地区“专题研习”(Project-based Learning)也正在逐渐成为主流的教学方式。
我国正在进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研究性学习”颇为关注。2000年2月,教育部颁布《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把“研究性学习”确定为高中课程的重要内容;2001年4月,教育部出台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比较详细地阐述了研究性学习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同时要求全国各省市高中从2002年9月1日起都要实施研究性学习;同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研究性学习”又作为小学至高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被纳入基础教育课程结构中。目前,研究性学习正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而深入发展。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充满了探究意味的学习方式,它自始至终充满着学生的实践探究与社会体验,它强调在知识掌握过程中的主体体验,它提倡在问题的调查研究中解决问题,具有很强的情境性特点。英语的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提供多渠道获取语言知识并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它促进了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语言学习及交际策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充分体现《标准》的精神。
事实上,无论美国的PBL、法国的TPE,还是我国香港的“专题研习”和内地的“研究性学习”,它们的基本内涵都是一致的。它们都主张学生以一个问题作为学习起点,自己拟定探究主题、设计探究策略与方法,然后进一步搜集资料、分析并做出结论。它强调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和表达学习的感受。研究性学习在今天正在逐渐成为教育领域中的一个世界性主题。英语研究性学习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是实施英语基础教育改革的切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