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独特的艺术特征和丰富的表现力,擅于表达人类复杂的情感世界。在影視作品中音乐作为一种重要的视听创作要素,不但能够营造氛围、渲染情绪,还参与叙事,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叙事内涵。本文主要从分析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不同叙事功能,说明影视音乐在影视作品创作和表达上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影视音乐;表现力;叙事功能
【中图分类号】J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5-0081-02
在整个艺术领域中,音乐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在表达人类的情感或情绪状态上具有独特的优势。音乐特有的流动性和节奏感使音乐与影视具有了一种天然的联系。电影作为一种时空艺术通过具象的画面和抽象的声音来建构艺术。音乐是第一个进入电影的声音元素,早在默片时期电影就通过音乐来辅助表现画面内容和表达人物情绪。影视音乐是融合影视艺术特性的一种音乐形态,与纯音乐的完整性相比,影视音乐在影视作品中是作为一个听觉元素而存在的,在电影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电影创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著名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曾说:“影片里的音乐不仅仅起艺术上的作用,它还使画面能给人生动自然的印象;音乐给予画面以气氛,并使画面仿佛具有第三度空间。”[1]优秀的电影音乐不但为影片增加艺术光彩更容易使影片深入人心,打动观众。在影视创作中,音乐既要符合电影的主题和艺术表达,又要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它能够奠定影片基调、推进情节发展、增加风格特征、深化影片内涵等方面都强大的叙事功能。
音乐的基本要素如音色、旋律、节奏、力度、速度、调性等都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擅长表现复杂的人类情感状态,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视听之间具有联觉效应,也称为艺术通感。[2]音乐通过诸艺术要素产生联觉效应,如普罗科菲耶夫的《彼得与狼》,作曲家利用不同乐器的音色和旋律特性来表现彼得、狼和其他小动物,生动幽默,极富有画面感。电影画面赋予音乐表达上的指向性,实现影像与语言之间的联觉效应。获得1999年金球奖最佳电影配乐奖的影片《海上钢琴师》,运用音乐丰富的表现力来演绎邮轮上不同乘客的特征。天才钢琴家“1900”通过钢琴旋律上行模进描绘出谋害亲夫并携带传家宝与人私奔的艳俗的老妇人形象,接着音乐转向轻柔、暗淡而哀伤的旋律描绘一位对过去无法释怀的忧郁男子,紧随着1900将音乐力度加强以充满动感的四拍子舞曲音乐描绘出一位看破红尘的妓女形象。作曲家通过音乐的表现力形象地描绘游轮上形形色色的众生相。音乐在影视作品中通过丰富而复杂的表现力进入影视叙事体系中,成为影片叙事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奠定影片情感基调
在影视作品中,将音乐融入故事的叙述中能够加强影片的感情色彩,确立影片情感基调,从而使整部影片的情感与观众情感融合在一起。由于影视音乐在叙事情感表达上的倾向性,很多影视作品通过开场音乐来奠定影片的情感基调,传递影片主题。电影《菊次郎的夏天》讲述了小男孩正南和邻居叔叔菊次郎去东京找妈妈的途中发生的一系列搞笑又感人至深的故事,影片开头就出现日本作曲家久石让为这部电影创作的主题音乐,这段音乐轻快而活泼,充满童真,让整部电影都弥漫着夏日的清新气息。詹姆斯.霍纳为电影《勇敢的心》创作的电影音乐气势恢宏与与影片宏伟壮阔的史诗性相得益彰。影片在悠扬、凄美的苏格兰风笛音乐中拉开序幕,观众跟随着这一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乐器,感受着影片故事发生地的风土气息。影片中的苏格兰风笛音乐亦是苏格兰人民在捍卫民族自由的精神象征。
今年热播的国产谍战剧《叛逆者》剧情悬疑重重,跌宕起伏,剧中的另外一个亮点就是柴可夫斯基的《六月船歌》,这首短小的小调式音乐作品使整部剧透出一丝哀婉和悲凉,奠定了这部剧的审美意蕴和悲剧性色彩。从片头开始,《六月船歌》多次以主题音乐或主题的伴奏形式出现,将音乐中表现的漂浮感与剧中动荡不安的时代洪流下人物的挣扎沉浮,以及人物对黎明破晓的期盼进行完美的契合,也使这部剧表现出一种诗意的浪漫主义风格。
二、参与叙事,推动情节发展
电影在无声时期音乐就已经进入了电影的叙事系统,作为一种辅助画面内容的手段,来弥补声音的缺失。但音乐在无声电影时期的功能比较单一,是情绪类型化的表达,而且与画面的关系也不紧密。电影叙事即电影讲了什么故事,以及用什么方式来讲故事。詹姆斯莫纳科对其进行论述“故事,即被叙述出来的事件,是伴随着一定的观念和情感而产生的。故事表现着叙事讲‘什么’,情节关系到‘怎样讲’和讲‘哪些’。”[3]有声电影诞生后,随着电影叙事的多样化,音乐早已脱离无声片时期的窠臼。音乐参与叙事不再仅仅是对画面的补充,而是音乐与情节的融合,缺失某段音乐就无法完成影片叙事的表达,甚至音乐就是内容本身。
澳大利亚影片《钢琴课》讲述了在19世纪中叶,哑女艾达追求自由和爱情的故事。影片中艾达演奏的钢琴音乐成为叙事的重要元素。女主人公由于没有语言的表达,音乐成为人物表达情绪情感的“语言”,同时也承载了艾达爱情发展的线索。在这部影片中音乐虽然大多是以有源音乐的形式出现,但对人物性格和内心表达上又体现出创作者的主观性表达。电影《歌曲改变人生》中音乐对于叙事线索的走向起主导作用。影片共有三条叙事线索,音乐是每条线索的引导者,作为主线的男女主人公格雷塔和丹因为有着共同的音乐理想和创作目标而走到一起,歌曲A step you can’t take back成为他们音乐梦想的化身在影片中代表了他们的理想和热情,以及他们爱情的见证。在另外两条叙事线索中,也是通过音乐来引导情节的发展,歌曲“Lost Star”在影片中的三次出现,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格雷塔和前夫戴夫之间对于音乐理念的差异最终分道扬镳,成为影片情节发展中的关键节点。“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作为万物当中各种关系的整体,音乐不是铜管乐器、弦乐器和木管乐器发出的简单的音响,而是知性处于巅峰状态时发出的声音。”[4]在这部影片中音乐成为叙事的引导者,推动着情节发展,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的理想和爱情。 三、时空转换的黏合剂
用音乐来表现不同的时空以及连接不同叙事时空的转换,在很多影视剧中都有体现。叙事时空的灵活性是影视艺术的重要特征,影视的叙事时空是由声画共同来表现的,音乐的艺术特性使其在影视剧叙事时空转换中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不论是同一场景的不同镜头,还是不同时空的一系列场景,音乐就像粘合剂使不同时空场景的转换更加自然和顺畅。
影片《海上钢琴师》将人物命运与音乐联系在一起,把对人物和主题的阐释融入观众对音乐的感受中,音乐推进情节发展成为叙事中的有机构成。影片的故事在小号手麦克斯的叙述中展开,他穷困潦倒到,在一家乐器店卖掉了自己心爱的小号,但对小号依依不舍,从乐器店老板手里要回小号起吹奏了一段旋律——1900唯一一次录制的唱片中的音乐旋律。老板听到麦克斯的这段旋律后,在唱片机上放出一段一样的旋律,在音乐的引导下开始讲述1900的故事,同时使影片由现实时空自然地过渡到过去时空即故事发生的时空。
“音乐比别的其他艺术更宜于表现漂浮不定的思想。”[5]运用音乐这一艺术特性使可以实现多层次的叙事时空表达。日本电影《入殓师》中,大悟在圣诞前夜为社长和同事演奏大提琴“Ave Maria”,随后音乐由原来的大提琴独奏过渡到配器复杂的影片主题音乐,画面也由现实时空向过去时空以及超叙事时空转换,一系列大悟在做入殓师行业中经历的各种工作场景并与他在田野间拉大提琴的写意画面相交织,音乐将不同时空的内容勾勒在一起,形成一个叙事的整体从而产生了明确的意义,拉大提琴和入殓师都是一种职业,对于大悟来说已经没有区别,他终于走出之前的阴郁,实现了内心世界自我的超越。音樂赋予这段交叠出现的不同时空的画面以完整的意义,成为影片中的华彩段落。
四、深化叙事内涵
音乐以感性的方式作用于观众的非理性感知层,影响着观众的情绪和对影片内涵的理解。
通过音乐丰富的表现力使剧中情节更加具有情感,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更加凸显,有效地加深叙事内涵的表达。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的影片《黑暗中的舞者》,片中多个段落通过歌舞来表现女主角塞尔玛幻想、幻视,将理想的“白日梦”与影片的现实情节交织在一起,以超现实的方式表现出幻想的美好世界与残酷的现实世界的对比。塞尔玛不幸的命运让她几度陷入生活的困境,影片在她内心极度痛苦的状态下往往会出现歌舞场景,将她原本充满荆棘的生活状态转换为内心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乐观态度,对比中彰显出人性中的可贵。影片最后塞尔玛走向刑场,一段几分钟的路在影片中用十几分钟来演绎,在幻想中塞尔玛随着自己热爱的音乐中起舞,音乐使她克服对死的恐惧,获得重生。影片在幻想和真实中,通过音乐扩展了画面时空的表现内容,深化了影片的叙事内涵。
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电影《辛德勒名单》揭露了二战时期纳粹对犹太民族进行迫害的暴行,具有历史的厚重感。约翰·威廉姆斯为这部影片创作的电影音乐堪称经典,1993年获得奥斯卡原创配乐金像奖。这部电影的音乐同影片的主题一样具有深厚的史诗性,其中的主题音乐用简约、纯净的配器方式,以小提琴这一具有旋律歌唱性的乐器为主奏,如歌如泣的幽怨旋律诉说着一个备受灾难民族的心声,表达深邃的电影主题。
影视音乐作为影视作品创作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它能够营造气氛、渲染人物情绪,更重要的是音乐能够在叙事表达上发挥多重作用,完成叙事目的从而深化主题的表达。作曲家赵季平认为“电影音乐不仅仅是配乐,而是勾勒出影片的灵魂。这灵魂看不见,摸不着,但是音乐一响,(灵魂)马上就活起来了。”[6]音乐作为一个独立的叙事元素使影视画面和时空具有多重意义的展现,共建了影视作品的整体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匈)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M].何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264.
[2]杨洪涛.轮电影音乐的表现力[J].当代电影,2017,(12):134.
[3]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28.
[4](美)罗亚尔·布朗文.音乐与电影叙事[J].周靖波译.江西社会科学,2007,(3):33.
[5](法)丹纳.艺术哲学[M]傅雷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52.
[6]赵世民.乐坛神笔赵季平[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151.
【关键词】影视音乐;表现力;叙事功能
【中图分类号】J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5-0081-02
在整个艺术领域中,音乐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在表达人类的情感或情绪状态上具有独特的优势。音乐特有的流动性和节奏感使音乐与影视具有了一种天然的联系。电影作为一种时空艺术通过具象的画面和抽象的声音来建构艺术。音乐是第一个进入电影的声音元素,早在默片时期电影就通过音乐来辅助表现画面内容和表达人物情绪。影视音乐是融合影视艺术特性的一种音乐形态,与纯音乐的完整性相比,影视音乐在影视作品中是作为一个听觉元素而存在的,在电影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电影创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著名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曾说:“影片里的音乐不仅仅起艺术上的作用,它还使画面能给人生动自然的印象;音乐给予画面以气氛,并使画面仿佛具有第三度空间。”[1]优秀的电影音乐不但为影片增加艺术光彩更容易使影片深入人心,打动观众。在影视创作中,音乐既要符合电影的主题和艺术表达,又要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它能够奠定影片基调、推进情节发展、增加风格特征、深化影片内涵等方面都强大的叙事功能。
音乐的基本要素如音色、旋律、节奏、力度、速度、调性等都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擅长表现复杂的人类情感状态,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视听之间具有联觉效应,也称为艺术通感。[2]音乐通过诸艺术要素产生联觉效应,如普罗科菲耶夫的《彼得与狼》,作曲家利用不同乐器的音色和旋律特性来表现彼得、狼和其他小动物,生动幽默,极富有画面感。电影画面赋予音乐表达上的指向性,实现影像与语言之间的联觉效应。获得1999年金球奖最佳电影配乐奖的影片《海上钢琴师》,运用音乐丰富的表现力来演绎邮轮上不同乘客的特征。天才钢琴家“1900”通过钢琴旋律上行模进描绘出谋害亲夫并携带传家宝与人私奔的艳俗的老妇人形象,接着音乐转向轻柔、暗淡而哀伤的旋律描绘一位对过去无法释怀的忧郁男子,紧随着1900将音乐力度加强以充满动感的四拍子舞曲音乐描绘出一位看破红尘的妓女形象。作曲家通过音乐的表现力形象地描绘游轮上形形色色的众生相。音乐在影视作品中通过丰富而复杂的表现力进入影视叙事体系中,成为影片叙事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奠定影片情感基调
在影视作品中,将音乐融入故事的叙述中能够加强影片的感情色彩,确立影片情感基调,从而使整部影片的情感与观众情感融合在一起。由于影视音乐在叙事情感表达上的倾向性,很多影视作品通过开场音乐来奠定影片的情感基调,传递影片主题。电影《菊次郎的夏天》讲述了小男孩正南和邻居叔叔菊次郎去东京找妈妈的途中发生的一系列搞笑又感人至深的故事,影片开头就出现日本作曲家久石让为这部电影创作的主题音乐,这段音乐轻快而活泼,充满童真,让整部电影都弥漫着夏日的清新气息。詹姆斯.霍纳为电影《勇敢的心》创作的电影音乐气势恢宏与与影片宏伟壮阔的史诗性相得益彰。影片在悠扬、凄美的苏格兰风笛音乐中拉开序幕,观众跟随着这一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乐器,感受着影片故事发生地的风土气息。影片中的苏格兰风笛音乐亦是苏格兰人民在捍卫民族自由的精神象征。
今年热播的国产谍战剧《叛逆者》剧情悬疑重重,跌宕起伏,剧中的另外一个亮点就是柴可夫斯基的《六月船歌》,这首短小的小调式音乐作品使整部剧透出一丝哀婉和悲凉,奠定了这部剧的审美意蕴和悲剧性色彩。从片头开始,《六月船歌》多次以主题音乐或主题的伴奏形式出现,将音乐中表现的漂浮感与剧中动荡不安的时代洪流下人物的挣扎沉浮,以及人物对黎明破晓的期盼进行完美的契合,也使这部剧表现出一种诗意的浪漫主义风格。
二、参与叙事,推动情节发展
电影在无声时期音乐就已经进入了电影的叙事系统,作为一种辅助画面内容的手段,来弥补声音的缺失。但音乐在无声电影时期的功能比较单一,是情绪类型化的表达,而且与画面的关系也不紧密。电影叙事即电影讲了什么故事,以及用什么方式来讲故事。詹姆斯莫纳科对其进行论述“故事,即被叙述出来的事件,是伴随着一定的观念和情感而产生的。故事表现着叙事讲‘什么’,情节关系到‘怎样讲’和讲‘哪些’。”[3]有声电影诞生后,随着电影叙事的多样化,音乐早已脱离无声片时期的窠臼。音乐参与叙事不再仅仅是对画面的补充,而是音乐与情节的融合,缺失某段音乐就无法完成影片叙事的表达,甚至音乐就是内容本身。
澳大利亚影片《钢琴课》讲述了在19世纪中叶,哑女艾达追求自由和爱情的故事。影片中艾达演奏的钢琴音乐成为叙事的重要元素。女主人公由于没有语言的表达,音乐成为人物表达情绪情感的“语言”,同时也承载了艾达爱情发展的线索。在这部影片中音乐虽然大多是以有源音乐的形式出现,但对人物性格和内心表达上又体现出创作者的主观性表达。电影《歌曲改变人生》中音乐对于叙事线索的走向起主导作用。影片共有三条叙事线索,音乐是每条线索的引导者,作为主线的男女主人公格雷塔和丹因为有着共同的音乐理想和创作目标而走到一起,歌曲A step you can’t take back成为他们音乐梦想的化身在影片中代表了他们的理想和热情,以及他们爱情的见证。在另外两条叙事线索中,也是通过音乐来引导情节的发展,歌曲“Lost Star”在影片中的三次出现,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格雷塔和前夫戴夫之间对于音乐理念的差异最终分道扬镳,成为影片情节发展中的关键节点。“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作为万物当中各种关系的整体,音乐不是铜管乐器、弦乐器和木管乐器发出的简单的音响,而是知性处于巅峰状态时发出的声音。”[4]在这部影片中音乐成为叙事的引导者,推动着情节发展,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的理想和爱情。 三、时空转换的黏合剂
用音乐来表现不同的时空以及连接不同叙事时空的转换,在很多影视剧中都有体现。叙事时空的灵活性是影视艺术的重要特征,影视的叙事时空是由声画共同来表现的,音乐的艺术特性使其在影视剧叙事时空转换中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不论是同一场景的不同镜头,还是不同时空的一系列场景,音乐就像粘合剂使不同时空场景的转换更加自然和顺畅。
影片《海上钢琴师》将人物命运与音乐联系在一起,把对人物和主题的阐释融入观众对音乐的感受中,音乐推进情节发展成为叙事中的有机构成。影片的故事在小号手麦克斯的叙述中展开,他穷困潦倒到,在一家乐器店卖掉了自己心爱的小号,但对小号依依不舍,从乐器店老板手里要回小号起吹奏了一段旋律——1900唯一一次录制的唱片中的音乐旋律。老板听到麦克斯的这段旋律后,在唱片机上放出一段一样的旋律,在音乐的引导下开始讲述1900的故事,同时使影片由现实时空自然地过渡到过去时空即故事发生的时空。
“音乐比别的其他艺术更宜于表现漂浮不定的思想。”[5]运用音乐这一艺术特性使可以实现多层次的叙事时空表达。日本电影《入殓师》中,大悟在圣诞前夜为社长和同事演奏大提琴“Ave Maria”,随后音乐由原来的大提琴独奏过渡到配器复杂的影片主题音乐,画面也由现实时空向过去时空以及超叙事时空转换,一系列大悟在做入殓师行业中经历的各种工作场景并与他在田野间拉大提琴的写意画面相交织,音乐将不同时空的内容勾勒在一起,形成一个叙事的整体从而产生了明确的意义,拉大提琴和入殓师都是一种职业,对于大悟来说已经没有区别,他终于走出之前的阴郁,实现了内心世界自我的超越。音樂赋予这段交叠出现的不同时空的画面以完整的意义,成为影片中的华彩段落。
四、深化叙事内涵
音乐以感性的方式作用于观众的非理性感知层,影响着观众的情绪和对影片内涵的理解。
通过音乐丰富的表现力使剧中情节更加具有情感,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更加凸显,有效地加深叙事内涵的表达。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的影片《黑暗中的舞者》,片中多个段落通过歌舞来表现女主角塞尔玛幻想、幻视,将理想的“白日梦”与影片的现实情节交织在一起,以超现实的方式表现出幻想的美好世界与残酷的现实世界的对比。塞尔玛不幸的命运让她几度陷入生活的困境,影片在她内心极度痛苦的状态下往往会出现歌舞场景,将她原本充满荆棘的生活状态转换为内心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乐观态度,对比中彰显出人性中的可贵。影片最后塞尔玛走向刑场,一段几分钟的路在影片中用十几分钟来演绎,在幻想中塞尔玛随着自己热爱的音乐中起舞,音乐使她克服对死的恐惧,获得重生。影片在幻想和真实中,通过音乐扩展了画面时空的表现内容,深化了影片的叙事内涵。
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电影《辛德勒名单》揭露了二战时期纳粹对犹太民族进行迫害的暴行,具有历史的厚重感。约翰·威廉姆斯为这部影片创作的电影音乐堪称经典,1993年获得奥斯卡原创配乐金像奖。这部电影的音乐同影片的主题一样具有深厚的史诗性,其中的主题音乐用简约、纯净的配器方式,以小提琴这一具有旋律歌唱性的乐器为主奏,如歌如泣的幽怨旋律诉说着一个备受灾难民族的心声,表达深邃的电影主题。
影视音乐作为影视作品创作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它能够营造气氛、渲染人物情绪,更重要的是音乐能够在叙事表达上发挥多重作用,完成叙事目的从而深化主题的表达。作曲家赵季平认为“电影音乐不仅仅是配乐,而是勾勒出影片的灵魂。这灵魂看不见,摸不着,但是音乐一响,(灵魂)马上就活起来了。”[6]音乐作为一个独立的叙事元素使影视画面和时空具有多重意义的展现,共建了影视作品的整体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匈)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M].何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264.
[2]杨洪涛.轮电影音乐的表现力[J].当代电影,2017,(12):134.
[3]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28.
[4](美)罗亚尔·布朗文.音乐与电影叙事[J].周靖波译.江西社会科学,2007,(3):33.
[5](法)丹纳.艺术哲学[M]傅雷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52.
[6]赵世民.乐坛神笔赵季平[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