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阶段是学生数学成绩分化的关键期. 研究成绩分化成因,并采取相应对策是数学教师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其中个别辅导的作用不容忽视. 本文结合我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就初中数学辅导有效性进行了研究,对辅导的意义、原则、方法、误区、研究过程进行了阐述,并对三个不同类型的辅导个案进行了分析.
一、非智力型辅导个案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总是伴随认识过程和心理过程同时进行的. 因此,在教学和辅导时,不能无视情感的作用. 情感交纳在人的思维中或者成为积极的刺激,或者成为消极的障碍. 所以,在辅导时我们更重视非智力因素. 对于非智力型学生的辅导较为简单,而对于心理型学生的辅导相对就显得复杂许多.
一是心理型的成因比较复杂而且顽固. 例如:有遗传的因素、有生理和心理的因素,有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原因,有自身性格方面的原因,既有内因又有外因,成因复杂. 因此,我们先对学生进行诊断,力求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学生A,他不存在智力障碍,但在心理上对学习有很强的抵触情绪,特别是数学课的学习. 发现这个问题老师没有简单处理(责备或批评),而是细心观察了一段时间,对他的情况了解得很全面之后,制定了辅导计划. 首先老师把他当一个自然人,尊重、爱护、信任他,体谅他有时的过激言行. 对于学习中的每个微小进步,都加以肯定和鼓励,利用各种机会接触他,和他交朋友,不失时机地交流感情,了解他的愿望和要求. 告诉他后进是暂时的,我有能力、有信心帮他进步;同时老师也充分相信他有决心、有能力能够尽快提高. 老师适时的鼓励和帮助赢得了他的信任和爱戴,他就自然肯花时间学习,勇于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他从成绩一位数达到两位数,最后到及格. 记得有一次考试竟然考了92分,他欣喜若狂,老师也同他一样高兴并及时把他的好成绩告知他的父母. 思想工作做通了,学习也就有了动力. 学习中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不少,心理类型也不尽相同. 辅导中的情感因素对学习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再加上教而得法,导之以行,辅之以实,必能收到好的效果.
二、智力型辅导个案
一学完初三“二次函數”这一章.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这样一道题:已知二次函数图像的对称轴是x = l,图像过点(-2,-5),且在x轴上截得的线段长为4,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提问第一名学生,他回答:设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 = ax2 bx c,由条件可得到x = --1,4a - 2b c = -5,第三个条件不知道如何用!第二名同学补充:,然后解此方程组,求出a,b,c. 这时第三名学生举手要求回答:根据第一、三条件可知图像与x轴的交点为(-1,0),(3,0),可设y = a(x 1)(x - 3),再将点(-2,-5)代入,很快可求出a.
第三名同学有浓厚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从初二年级开始,数学科让他上数学课时可以进行自学,并推荐一些课外资料让他阅读. 教师经常和他就某些专题进行探讨、交流,如上题回答完后,还让他在班级中做主题发言,进一步激发其他同学学习数学的热情. 这绝不是偶然的,平时在对他辅导时,一旦发现某些闪光点,就提示并鼓励他在某些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到目前为止,该生已经有几篇小论文在杂志上发表.
对于智力超常的学生,关键是在“导”字上下工夫. 同时教师要充分信任他,给他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进而提高他的求异品质和创造能力,那么他的未来人生必将受益匪浅.
三、诊断型辅导个案
现初三某班学生,从小学开始数学成绩就一直很差,据家长讲,为了提高他的数学成绩,在校时老师经常给他单独进行辅导,在家请了家教,效果都不理想.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对他进行了长期跟踪,力求弄清产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实例一
很明显,这样的题目不会的根源在于他对绝对值、正负数、数轴的概念不太清晰,因此在源头堵住漏洞比反复跟他讲解题方法,效果要好得多.
由上述例子可以看出,辅导不应是单纯的补课、反复讲,而应通过提问、观察等多种途径诊断出学习困难之所在以及造成困难的真正原因,确定病因,对症下药. 这样长期坚持下去,辅导的有效性才会凸现出来.
四、研究的结果
回首几年来的艰苦历程,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辛勤地耕耘之后有了并不太丰硕但很真实的果实. 在几次学期末的问卷调查中,学生对数学教师的满意率和喜爱数学科的学生逐年在增长. 这些事实雄辩地说明了我们数学组进行辅导有效性研究的成功之处.
当我们的研究经历了证实与证伪的磨砺之后,我们认为:辅导绝不是单纯地帮助学生弥补知识漏洞,帮助他们学好数学,而是一个教人教心的、德育的过程;辅导的过程必须是优化的、科学的,它的切入点也必将落在研究学生的心理规律上;辅导的方案必须有阶段性和连续性.
五、反 思
辅导有效性研究的成功之处在于,我们修正了最初制定的单纯以提高数学学习成绩为目标的想法,而确立了把减负与提高教学质量、优化学生素质这看似两个矛盾体统一起来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以学生为本,不追求短期效应,还给学生的主体地位. 正因为如此,我们的辅导才成了一个“长久之计”. 我们认为:追求近期的分数提高绝不会有什么立竿见影的捷径,而只会给数学辅导涂上一层功利性的色彩. 没有合理的出发点的做法根本不会有一个圆满的归宿,它的结果也只会是加速学生的厌学,产生更多的“差生”,而且对学生的心灵造成终生的伤害.
对学生进行学习的辅导是立足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出发点,但这绝不是数学教与学的终极目标. 教学的最终目的应该是让学生扔掉“拐杖”,能够独立、健康地“行走”,从而自觉地去获取知识,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己的能力,建全、优化认知结构,最终完善自己的精神品格,以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一、非智力型辅导个案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总是伴随认识过程和心理过程同时进行的. 因此,在教学和辅导时,不能无视情感的作用. 情感交纳在人的思维中或者成为积极的刺激,或者成为消极的障碍. 所以,在辅导时我们更重视非智力因素. 对于非智力型学生的辅导较为简单,而对于心理型学生的辅导相对就显得复杂许多.
一是心理型的成因比较复杂而且顽固. 例如:有遗传的因素、有生理和心理的因素,有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原因,有自身性格方面的原因,既有内因又有外因,成因复杂. 因此,我们先对学生进行诊断,力求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学生A,他不存在智力障碍,但在心理上对学习有很强的抵触情绪,特别是数学课的学习. 发现这个问题老师没有简单处理(责备或批评),而是细心观察了一段时间,对他的情况了解得很全面之后,制定了辅导计划. 首先老师把他当一个自然人,尊重、爱护、信任他,体谅他有时的过激言行. 对于学习中的每个微小进步,都加以肯定和鼓励,利用各种机会接触他,和他交朋友,不失时机地交流感情,了解他的愿望和要求. 告诉他后进是暂时的,我有能力、有信心帮他进步;同时老师也充分相信他有决心、有能力能够尽快提高. 老师适时的鼓励和帮助赢得了他的信任和爱戴,他就自然肯花时间学习,勇于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他从成绩一位数达到两位数,最后到及格. 记得有一次考试竟然考了92分,他欣喜若狂,老师也同他一样高兴并及时把他的好成绩告知他的父母. 思想工作做通了,学习也就有了动力. 学习中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不少,心理类型也不尽相同. 辅导中的情感因素对学习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再加上教而得法,导之以行,辅之以实,必能收到好的效果.
二、智力型辅导个案
一学完初三“二次函數”这一章.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这样一道题:已知二次函数图像的对称轴是x = l,图像过点(-2,-5),且在x轴上截得的线段长为4,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提问第一名学生,他回答:设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 = ax2 bx c,由条件可得到x = --1,4a - 2b c = -5,第三个条件不知道如何用!第二名同学补充:,然后解此方程组,求出a,b,c. 这时第三名学生举手要求回答:根据第一、三条件可知图像与x轴的交点为(-1,0),(3,0),可设y = a(x 1)(x - 3),再将点(-2,-5)代入,很快可求出a.
第三名同学有浓厚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从初二年级开始,数学科让他上数学课时可以进行自学,并推荐一些课外资料让他阅读. 教师经常和他就某些专题进行探讨、交流,如上题回答完后,还让他在班级中做主题发言,进一步激发其他同学学习数学的热情. 这绝不是偶然的,平时在对他辅导时,一旦发现某些闪光点,就提示并鼓励他在某些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到目前为止,该生已经有几篇小论文在杂志上发表.
对于智力超常的学生,关键是在“导”字上下工夫. 同时教师要充分信任他,给他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进而提高他的求异品质和创造能力,那么他的未来人生必将受益匪浅.
三、诊断型辅导个案
现初三某班学生,从小学开始数学成绩就一直很差,据家长讲,为了提高他的数学成绩,在校时老师经常给他单独进行辅导,在家请了家教,效果都不理想.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对他进行了长期跟踪,力求弄清产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实例一
很明显,这样的题目不会的根源在于他对绝对值、正负数、数轴的概念不太清晰,因此在源头堵住漏洞比反复跟他讲解题方法,效果要好得多.
由上述例子可以看出,辅导不应是单纯的补课、反复讲,而应通过提问、观察等多种途径诊断出学习困难之所在以及造成困难的真正原因,确定病因,对症下药. 这样长期坚持下去,辅导的有效性才会凸现出来.
四、研究的结果
回首几年来的艰苦历程,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辛勤地耕耘之后有了并不太丰硕但很真实的果实. 在几次学期末的问卷调查中,学生对数学教师的满意率和喜爱数学科的学生逐年在增长. 这些事实雄辩地说明了我们数学组进行辅导有效性研究的成功之处.
当我们的研究经历了证实与证伪的磨砺之后,我们认为:辅导绝不是单纯地帮助学生弥补知识漏洞,帮助他们学好数学,而是一个教人教心的、德育的过程;辅导的过程必须是优化的、科学的,它的切入点也必将落在研究学生的心理规律上;辅导的方案必须有阶段性和连续性.
五、反 思
辅导有效性研究的成功之处在于,我们修正了最初制定的单纯以提高数学学习成绩为目标的想法,而确立了把减负与提高教学质量、优化学生素质这看似两个矛盾体统一起来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以学生为本,不追求短期效应,还给学生的主体地位. 正因为如此,我们的辅导才成了一个“长久之计”. 我们认为:追求近期的分数提高绝不会有什么立竿见影的捷径,而只会给数学辅导涂上一层功利性的色彩. 没有合理的出发点的做法根本不会有一个圆满的归宿,它的结果也只会是加速学生的厌学,产生更多的“差生”,而且对学生的心灵造成终生的伤害.
对学生进行学习的辅导是立足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出发点,但这绝不是数学教与学的终极目标. 教学的最终目的应该是让学生扔掉“拐杖”,能够独立、健康地“行走”,从而自觉地去获取知识,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己的能力,建全、优化认知结构,最终完善自己的精神品格,以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