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朗读是阅读的起点,重视朗读,有利于发展言语智慧,获得思想熏陶,有助于情感的传递。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认真地做好各方面的朗读训练,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使学生的朗读更正确、规范,使学生热爱读书,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 朗读训练 重视朗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92-01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中国教育家从孔夫子到陶行知,到当代语文教育界的一批特级教师,他们都非常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如何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热点”,让有效的课堂朗读开启学生的言语智慧,让课堂书声琅琅,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兴趣盎然,成为语文教师要长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不断思考,我得出这样一个经验: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可以使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热爱读书,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教师范读 感染学生
教师的范读是阅读教学中的一种有效方法,教育家叶圣陶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务必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动听的声音信息,以情激情,感到朗读是一种美的享受,产生跃跃欲试的朗读冲动。
教师绘声绘色、形神兼备的范读能把课文所表现的强烈的思想情感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听读中受到强烈的熏陶,进入课文意境,感受语言的感染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同时, 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不仅是学生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还有助于指导学生个性化的朗读。
案例:执教《桂林山水》一课。
指导过程:课前我让学生趴在桌子上什么也别想,闭上眼睛,静静地听老师感情范读课文。教师以优美的语调范读课文,把学生带入课文的优美境界中去。“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中的“静”字,要读得很轻,让学生有“水很静,江面无波”的感觉;“漓江的水真清啊,清的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一句中的“清”要稍加重音,让学生有一种明亮、惊喜的感觉;“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一句中的“绿”字声调要前重后轻扬,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赞美之情。桂林的山“奇”要读出“惊叹”;桂林的山“秀”要读出“赞美”;桂林的山“险”要读出“悬心”。
教师这样感情范读,很容易把学生的心带入文本,让学生的情感随着作者的情感起伏。在这样情感的熏陶下,学生们想动情朗读课文的欲望就产生了。因为有了教师有范读及激情的引导,学生的朗读水到渠成,情真意切。
二、预习练读 锻炼学生
在教学中我加强了课前预习,要求学生预习时圈划生字,遇到读不准的字,借助拼音或字典读准字音。放声朗读,连词成句,连句成段,琅琅上口;读中反顾,找出难读词句,反复试读。在读正确的基础上,继续做到眼到口到,流利朗读。读中要求学生声音响亮,不指读,不唱读。读流利后,根据教材特点,自由确定朗读重点,或优美句、或哲理句、或对话句、或特点突出句等(也包括相应的自然段),读出韵味、读出情趣、读出感情。自我感觉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还可以读给父母听听,既是给自己一个展示、锻炼的机会,同时也便于父母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纠正朗读中的错误或不足,一举两得。
三、课堂活动 书声琅琅
课堂上,把读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比较充裕的朗读课文的时间和独立思考的思维空间,营造出积极思考、自由探索的课堂气氛。可以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齐读、接力读、对比读、配乐读、重点段落着重朗读、男女分组读、分角色朗读、师生合作读等多种朗读形式。抓住课文的重点句段,读出理解、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从而读得兴趣盎然。
四、注重评价 以评促读
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及时反馈评析,如在朗读教学中,学生读完后,请学生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读,让学生畅所欲言,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让学生略有所思后,一遍比一遍读的有味,一遍比一遍能深切地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促使学生乐读、好读、会读。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认真地做好各方面的朗读训练,而在放手让学生自主朗读的同时,仍然需要教师的示范引领,品析点评,激励欣赏,使学生的朗读更正确、规范,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读”占“鳌头”。
参考文献:
[1]聂爱蓉.朗读训练要得法[J].江西教育,2001(12).
[2]高万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探微[J].小学语文教师,2002(05).
[3]张蕴荣.优化朗读教学,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美.
【关键词】语文教学 朗读训练 重视朗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92-01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中国教育家从孔夫子到陶行知,到当代语文教育界的一批特级教师,他们都非常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如何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热点”,让有效的课堂朗读开启学生的言语智慧,让课堂书声琅琅,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兴趣盎然,成为语文教师要长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不断思考,我得出这样一个经验: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可以使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热爱读书,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教师范读 感染学生
教师的范读是阅读教学中的一种有效方法,教育家叶圣陶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务必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动听的声音信息,以情激情,感到朗读是一种美的享受,产生跃跃欲试的朗读冲动。
教师绘声绘色、形神兼备的范读能把课文所表现的强烈的思想情感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听读中受到强烈的熏陶,进入课文意境,感受语言的感染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同时, 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不仅是学生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还有助于指导学生个性化的朗读。
案例:执教《桂林山水》一课。
指导过程:课前我让学生趴在桌子上什么也别想,闭上眼睛,静静地听老师感情范读课文。教师以优美的语调范读课文,把学生带入课文的优美境界中去。“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中的“静”字,要读得很轻,让学生有“水很静,江面无波”的感觉;“漓江的水真清啊,清的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一句中的“清”要稍加重音,让学生有一种明亮、惊喜的感觉;“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一句中的“绿”字声调要前重后轻扬,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赞美之情。桂林的山“奇”要读出“惊叹”;桂林的山“秀”要读出“赞美”;桂林的山“险”要读出“悬心”。
教师这样感情范读,很容易把学生的心带入文本,让学生的情感随着作者的情感起伏。在这样情感的熏陶下,学生们想动情朗读课文的欲望就产生了。因为有了教师有范读及激情的引导,学生的朗读水到渠成,情真意切。
二、预习练读 锻炼学生
在教学中我加强了课前预习,要求学生预习时圈划生字,遇到读不准的字,借助拼音或字典读准字音。放声朗读,连词成句,连句成段,琅琅上口;读中反顾,找出难读词句,反复试读。在读正确的基础上,继续做到眼到口到,流利朗读。读中要求学生声音响亮,不指读,不唱读。读流利后,根据教材特点,自由确定朗读重点,或优美句、或哲理句、或对话句、或特点突出句等(也包括相应的自然段),读出韵味、读出情趣、读出感情。自我感觉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还可以读给父母听听,既是给自己一个展示、锻炼的机会,同时也便于父母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纠正朗读中的错误或不足,一举两得。
三、课堂活动 书声琅琅
课堂上,把读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比较充裕的朗读课文的时间和独立思考的思维空间,营造出积极思考、自由探索的课堂气氛。可以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齐读、接力读、对比读、配乐读、重点段落着重朗读、男女分组读、分角色朗读、师生合作读等多种朗读形式。抓住课文的重点句段,读出理解、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从而读得兴趣盎然。
四、注重评价 以评促读
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及时反馈评析,如在朗读教学中,学生读完后,请学生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读,让学生畅所欲言,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让学生略有所思后,一遍比一遍读的有味,一遍比一遍能深切地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促使学生乐读、好读、会读。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认真地做好各方面的朗读训练,而在放手让学生自主朗读的同时,仍然需要教师的示范引领,品析点评,激励欣赏,使学生的朗读更正确、规范,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读”占“鳌头”。
参考文献:
[1]聂爱蓉.朗读训练要得法[J].江西教育,2001(12).
[2]高万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探微[J].小学语文教师,2002(05).
[3]张蕴荣.优化朗读教学,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