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是教学目的,也是一种教学手段,运用得好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課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又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因此,朗读训练不仅是课堂教学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语文这一工具性、基础性学科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显然,注重课堂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发职责。
朗读 语感 思维 意境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朗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品质。”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阶段目标”中具体要求初中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可见,朗读对于课程“基本理念”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特殊的功效,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识字写字”和“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一、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叶老说得好,“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驶文字。”其中韵“读”,当首先是朗读。学生朗读课文时,教师要求读准字音,不添文字,不读破词句,不梗阻、滞涩,学生经常训练,许多词句经常“见面”,就能强化识记字词音形,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利,强化语感,进而理解、积累和延伸运用,最终达到发展语言的目的。学习语言,不是依靠理论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初语教材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提供了丰富绝佳的材料。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习学生朗读,对学生培养语感,理解、掌握并运用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益处。
在教《金黄的大斗笠》一文时,先让学生反复朗读全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体会风雨来临的过程和姐弟俩的天真、活泼、友爱。在分部分讲读时,又指导学生重点朗读风雨来临的句子,要求学生读出风雨由弱到强到暴,情势渐迫的急促的节奏和紧张的语气,并体会风雨来临三阶段的特征描写。由此,学生感受、领悟了“风来啦!……雨来啦!……风来啦!……雨来啦!……风来啦!……雨来啦!……”这一反复兼重叠句式的妙用:还体会到拟人和比喻修辞格运用所产生的形象生动的表现力,如“它(雨)向小男孩跑来”, “它(风)抱住每一棵它遇到的树‘,用力摇……”等等;还启发学生要仔细观察,才能描写事物特点。如此指导学生朗读,学生由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进而运用语言,以至发展语言。
二、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 “诵”绝不仅仅是“口”的发音动作,同时包括了丰富的思等活动和情感活动。如《散步》一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末三段,注意其中的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让学生思考:祖孙发生路线分歧时, “我”为何感到责任重大?为何“我”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为何“母亲”“变主意”“还是走小路吧。”为何“我”和“妻子”背着体轻的老小却“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学生反复朗读和深入品味,认识到“我”虽爱幼,但更敬老,老也爱幼,“我”和“妻子”肩负着承上启下重担的情意,于是油然而生对这一家子敬老爱幼、和谐相处的赞美之情,从而使学生深受中国这一传统伦理美德的熏陶和教育。对“我”家庭气氛的赞美,是学生认识的结果,也是思维的结果;随着学生认识水平的提高,其思维能力也必定得到发展。此时教师若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更是“教书育人”的佳境。
三、朗读训练可以发展学生语言
在朗读课文的时候,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善于示范,就是要注意运用示范朗读为学生树立标准和榜样。如范读《春》,就要读出轻松、明快的节奏,而且感情强烈,使学生感受到作者盼春的急切呼唤,春已走近的欣喜,以及那种对春的喜爱、赞美之情。如范读《背影》,就要读出低沉的节奏、缓慢的语速,抑郁的感情,使学生能感受到作者对父亲的依恋深情,以及怅惆、不理解父亲做法的悔恨心情等。又如范读《最后一次演讲》,就要读得情绪紧张,气息短促,声音短而铿锵有力,使学生感受到课文中紧张的气氛,以及作者对敌人的蔑视、愤恨之情。
四、朗读有助于学生融入意境
教材中许多写景的诗文和段落,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字里行间倾注着作者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教学时,教师若通过专家配乐朗读或自己声情并茂的范读,继而指导学生饱含感情地反复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想像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声音等,感受到自然的美,更唤起美的共鸣,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朗读,不但能使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因此,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在有一定的范读水平的同时,能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加强朗读训练,并挖掘出每个学生的个性化感受,是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的重要途径。
朗读 语感 思维 意境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朗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品质。”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阶段目标”中具体要求初中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可见,朗读对于课程“基本理念”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特殊的功效,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识字写字”和“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一、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叶老说得好,“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驶文字。”其中韵“读”,当首先是朗读。学生朗读课文时,教师要求读准字音,不添文字,不读破词句,不梗阻、滞涩,学生经常训练,许多词句经常“见面”,就能强化识记字词音形,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利,强化语感,进而理解、积累和延伸运用,最终达到发展语言的目的。学习语言,不是依靠理论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初语教材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提供了丰富绝佳的材料。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习学生朗读,对学生培养语感,理解、掌握并运用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益处。
在教《金黄的大斗笠》一文时,先让学生反复朗读全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体会风雨来临的过程和姐弟俩的天真、活泼、友爱。在分部分讲读时,又指导学生重点朗读风雨来临的句子,要求学生读出风雨由弱到强到暴,情势渐迫的急促的节奏和紧张的语气,并体会风雨来临三阶段的特征描写。由此,学生感受、领悟了“风来啦!……雨来啦!……风来啦!……雨来啦!……风来啦!……雨来啦!……”这一反复兼重叠句式的妙用:还体会到拟人和比喻修辞格运用所产生的形象生动的表现力,如“它(雨)向小男孩跑来”, “它(风)抱住每一棵它遇到的树‘,用力摇……”等等;还启发学生要仔细观察,才能描写事物特点。如此指导学生朗读,学生由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进而运用语言,以至发展语言。
二、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 “诵”绝不仅仅是“口”的发音动作,同时包括了丰富的思等活动和情感活动。如《散步》一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末三段,注意其中的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让学生思考:祖孙发生路线分歧时, “我”为何感到责任重大?为何“我”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为何“母亲”“变主意”“还是走小路吧。”为何“我”和“妻子”背着体轻的老小却“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学生反复朗读和深入品味,认识到“我”虽爱幼,但更敬老,老也爱幼,“我”和“妻子”肩负着承上启下重担的情意,于是油然而生对这一家子敬老爱幼、和谐相处的赞美之情,从而使学生深受中国这一传统伦理美德的熏陶和教育。对“我”家庭气氛的赞美,是学生认识的结果,也是思维的结果;随着学生认识水平的提高,其思维能力也必定得到发展。此时教师若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更是“教书育人”的佳境。
三、朗读训练可以发展学生语言
在朗读课文的时候,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善于示范,就是要注意运用示范朗读为学生树立标准和榜样。如范读《春》,就要读出轻松、明快的节奏,而且感情强烈,使学生感受到作者盼春的急切呼唤,春已走近的欣喜,以及那种对春的喜爱、赞美之情。如范读《背影》,就要读出低沉的节奏、缓慢的语速,抑郁的感情,使学生能感受到作者对父亲的依恋深情,以及怅惆、不理解父亲做法的悔恨心情等。又如范读《最后一次演讲》,就要读得情绪紧张,气息短促,声音短而铿锵有力,使学生感受到课文中紧张的气氛,以及作者对敌人的蔑视、愤恨之情。
四、朗读有助于学生融入意境
教材中许多写景的诗文和段落,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字里行间倾注着作者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教学时,教师若通过专家配乐朗读或自己声情并茂的范读,继而指导学生饱含感情地反复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想像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声音等,感受到自然的美,更唤起美的共鸣,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朗读,不但能使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因此,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在有一定的范读水平的同时,能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加强朗读训练,并挖掘出每个学生的个性化感受,是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