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化学课改在课程标准的研读、教学方式的转变、评价体系的改革等方面。各地做出了不少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果。但是,目前的初中化学教学中仍存在着诸如观念陈旧老套、弱化实验教学、过于依赖媒体等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初中化学;化学教学;存在问题;解决策略
初中化学新课程以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为基本的课程目标。
初中化学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是一门新的学科,也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它所承担是的一种化学兴趣提升和化学基础夯实的责任。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初中化学教学在不断改革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下面结合自己的多年教学实践谈谈教学体会。
一、初中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设备有限。
教学设备直接对教学效果造成影响,尤其是针对这种实验性很强的课程。由于实验室配置设备费用昂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强调实验设备的贵重,对学生造成压力,导致学生不敢动手操作,这种情况在很多农村中学尤其明显。除此之外,一些学校的实验设施配置不全,有的学校设施陈旧,甚至实验用品存在过期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实验的质量和教学效果。而在很多设备相对齐全的中学,尤其是市级中学来说,多媒体、实验室相对来说配置比较齐全,则又出现过分依赖多媒体的现象,比如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重点化学方程式不在黑板上板书,只是对着ppt来讲解,也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教师水平有限。
初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担任了重要角色,取得了重要的成绩。但是,目前的初中化学教师自身仍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改进,一边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
1.教学观念比较陈旧。
虽然国家在不断地提倡课程改革,学生的科学素养、全面发展才是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但很多老教师习惯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式,还是以应试教学为主,“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依然屡见不鲜。
2.教师知识储备有限。
随着课程的不断改革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初中教材不断改版。一些教师无法很快地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知识更新比较缓慢。化学教师教学任务又重,一个老师担任几个班的教学,其是农村的一些老教师,本身年龄就比较大,学习新东西相对比较吃力,加上教学任务重,因此就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尽管教师队伍在不断更新和扩大,但是对于很多大学毕业的专业化学教师来说,理论知识虽然具备比较充分,但是实验操作及教学经验上又出现明显不足。总之,教师自身能力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大因素。
3.课标学习明显不足。
从问卷和交流情况看,多数教师对课标学习仅停留在表面,极少数教师至今还没有见到课标,能把课标的基本理念应用于课堂教学还有许多路要走。
4.教学过程设计有待加强。
从教师的教案和课堂看,多数教师的教学过程设计难以体现新课标要求,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难以统一,或教师活动多(即讲的多);或学生活动多;或学生的活动形式单调古板;极少数教师难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科学的教学过程,章节复习课形式单一,效率较低,板书设计欠科学。
二、针对存在问题,实施解决策略
在平时教学中,物理教师要重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通过联系实际教学内容,以及与现实背景相联系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的观点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化学意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真正体味到学习化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能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一)继续学习课标,提升教师素质。
没有课标的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等途径学习课标。课标是编写教材、命制试题的唯一依据,只有反复学习课标,才能体会课标的基本理念,并用课标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活动,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最大限度地贴进课标,减少、少、慢、差、费现象。现阶段学习课标不应再停留识记课标的内容上,而是把重点放在我们的课堂如何体现课标的基本理念上,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哪些方面已经到位了,哪些方面还没有到位,应该怎样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要把课标的理念完完全全地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并非易事,但只要我们不断地加强课标学习,并用课标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朝健康的方向迈进。
(二)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优化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优化教学过程的整个系统。包括这个系统中的各个要素,优化配置,恰当组合,协调运作。化学教学过程是学生获得、积累化学知识经验的过程,又是学生化学素养和个性发展的过程。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就必须进一步进行教学过程的优化设计。
1.教学过程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过程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功底,个性爱好,优、中、差生在班级的分布,要尽可能地考虑中等以下学生的学习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应贯彻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活动,学生活动的形式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设置,如“思考一下”“讨论”“交流”“互评”“师评”,原则上学生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不宜解决。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是绝对的弱化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学生的活动形式与时间应以教学内容的不同而异,“分子”“原子”等物质结构知识应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活动为辅,通过教师把微观的抽象东西转变成学生易接受的知识,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和谐统一应该是教学过程设计长期面临的一个问题,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2.教学过程设计应给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再认识问题的过程。“问题”对于学习过程来说,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设计中要努力创设恰当地问题情景,通过问题的启发使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习情景的创设,要基于学生的基础,演示实验,化学问题、小故事、科学史实、新闻报刊、实物、图片、影像资料等都可以用来创设情景。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展开讨论交流,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得到发展。如“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等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在教学中不要求学生区分这些概念,只要求学生能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中正确使用这些概念,领会它们的区别就可以了。如学生只要清楚如下命题即可:“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水分子中含有氧原子和氢原子”“水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会发生变化,其中的氢原子和氧原子能重新组合成氧分子和氢分子,而氢原子和氧原子在这一变化中并没有变成其它元素的原子”。
(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强大的原动力,也是学习心理因素中最具潜质、最宝贵的要素。但在当前的教学中,强制性的教学,频繁的考试,繁重的作业,马拉松式的复习,疲劳的题海战术,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甚至丧失了学习兴趣。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如果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学就意味着失败。
1.精心上好第一课,吸引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每当接到一批新生时,我对给学生上的第一节化学课分外重视。从教多年来我给学生上的第一课都不是讲新课。通常我会把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在第一次化学课堂上进行适当延伸,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得到有效激发。常用的例子有用纯碱制的馒头可口好吃,用二氧化碳加压制的汽水可以消暑,以及冬天为什么会煤气中毒等等。我要用我的第一课就让学生知道,化学不但有趣而且很重要,以便吸引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使他们产生一种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学习化学的愿望。
刚开始学的化学,知识性不强,要求学生了解化学、认识化学、应用化学。我采用设置活动,学生想象来完成本课教学目标,体现以“学生为本,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学生通过观看实验了解认识化学,感受化学的神奇,增强学好用好化学的意识。通过假设与畅想,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2.巧设课前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特洛夫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由此可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要取得满意的效果,必须敲好开课的第一锤,使之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为新课的展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们化学教师要善于开发日常生活中的化学案例,有针对性地向学生解释生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可使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生活观察能力。例如,在学习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时,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用煤火炉烧开水时,水开后常常会溢出来,洒在通红的煤火上,火不但不会熄灭,反而会蹿出很高的火苗来。水能灭火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呢?很多学生感到很疑惑。教师针对这一生活现象,应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将化学原理融入到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习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过程。经过讨论交流,学生慢慢明白了水和炽热的碳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一氧化碳和氢气都具有可燃性,因此,就会蹿出很高的火苗来。这样的教学过程既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在思考中逐渐提高认识,学会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从而培养了学生的主体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3.创设良好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依据教学内容,创造出师生情感和求知探索精神高度统一的、和谐的教学氛围。它对于化学课堂教学起着很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有很多概念、理论通过实验可以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但由于学生刚接触化学实验,他们只会“看热闹”,不懂得“看门道”,因此指导学生科学地观察实验很重要。老师在做演示实验时,要侧重于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的指导,要指导学生做到“眼、耳、脑、手”的协调配合。“眼”指用眼睛观察实验现象、教师的操作及黑板上的重点板书;“耳”指用耳听教师课上讲解的实验现象及对基础理论的分析、讲解、举例;“脑”即用脑想“为什么”,能提出问题,进而则会解决问题;“手”即用手快速地记课堂笔记,包括实验现象、操作的注意事项及板书的重点内容。只有四者皆备,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四)利用化学实验的吸引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有趣的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的添加剂。因此,我还坚持给同学们开展一些课外活动,提供给学生一些显示才能的机会和场地,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感受到化学知识的可贵。这样的活动可以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初步感知化学,深刻地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从而巩固了学习兴趣。要让学生了解到化学研究的内容已走进生活,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也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畅想未来的化学发展前景,让学生真正理解“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进社会”的内涵,从而树立学好化学、造福人类的远大理想。
(五)重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就是让学生在实际的探究活动中体验探究的乐趣,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过程中体验知识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动手进行探究,提高探究水平,现阶段要落实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运用课堂实验,拓展思维空间,解决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实验是一种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它通过实验手段,清晰地展示人们认识和发现某一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知识、巩固知识或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化学学科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具体的实验操作技能,还应当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实验研究解决科学问题的方法,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常用的间接测量方法、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以大量小”的实验方法,测量微小量的“累积法”、“替代法”以及生物实验中常用的“对照”实验等。 2.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借用课内知识去解决,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化学学科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学科,联系内容相当广泛,包括自然现象、现代生活、各种产业部门的实际问题,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科学知识有关联的当前普遍关心的社会、经济问题,如能源、环境、生命科学、航天技术、超导、磁悬浮等等。但是,由于诸多条件限制,实际问题中不可能明确指出用什么知识去解决,这就需要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知识重新建构,加以运用。
这一活动是教师安排学生在课外完成的一项任务,每位同学的探究内容是相同的,内容与生活密切相关,但要求是开放的。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所长去完成这一任务,体现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通过交流,学生们可以互相学习,了解更多的信息,使学生体会到合作交流的意义,体现了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这一活动综合性强,内容涉及电路设计、家庭电路组成、家庭电路连接、检修等知识,以调查、访问、归纳等科学方法,要求学生熟练运用电学知识去解决社会生活问题,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因此,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而且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对已有知识重新构建,从而形成新的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做起:
(1)让学生从解释身边的科学现象、处理身边的科学问题做起。生活就是学习。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过程中注意体会科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善于观察思考日常生活中与科学知识有关的现象和问题,并用所学的知识加以解释,以增强科学知识的运用。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接触自然,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和家长也应当积极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有利条件,给他们创造实践的机会。
(3)要尽可能让学生了解科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了解科学在现代科技、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从计算机、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空间技术、海洋工程等领域,撷取富有知识性、趣味性的材料,扩大学生的科学视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强学生应用科学知识了解自然、了解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自觉性。教师也可以发动学生,让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调查自己身边与科学有关的问题,并且实现同学之间的资源共享,进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只要我们平时的生活上注意观察思考,并有意识地用学过的知识解释有关的科学现象和实际问题,就能不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以科技活动为载体,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科技教育活动应当以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从初中学生生理、心理特征出发,尊重他们的自身发展规律,优选学生感兴趣的现代科技、日常生活、社会热点中的实际问题,构建序列活动体系,用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生活,引导学生进行发明创造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了问题,提出了问题,提出了假设,利用实验验证了假设,获得了科学结论,形成了观点,完成了一次认识上的飞跃,但是整个认识过程仍未完成;学生是否牢固掌握了科学知识,是否能运用知识,还需教师进一步引导,让学生运用新知去判断事物,去解释一些现象,解决一些问题。如学了《燃烧》后,让学生去讨论:家里炒菜的油锅着火了怎么办?汽油桶里的汽油着火了怎么办?房屋着火了怎么办?电器着火了怎么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从实践中产生,也应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总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诚然存在着很多的弊端与不足,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更需要勇于探索、积极进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改进与完善的过程中。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化学实验教学的最佳效益,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科学实验方法以及科学学习态度的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白丽华.《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新课程:下》,2011.12.
[2]石国锋.《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02.
关键词:初中化学;化学教学;存在问题;解决策略
初中化学新课程以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为基本的课程目标。
初中化学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是一门新的学科,也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它所承担是的一种化学兴趣提升和化学基础夯实的责任。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初中化学教学在不断改革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下面结合自己的多年教学实践谈谈教学体会。
一、初中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设备有限。
教学设备直接对教学效果造成影响,尤其是针对这种实验性很强的课程。由于实验室配置设备费用昂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强调实验设备的贵重,对学生造成压力,导致学生不敢动手操作,这种情况在很多农村中学尤其明显。除此之外,一些学校的实验设施配置不全,有的学校设施陈旧,甚至实验用品存在过期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实验的质量和教学效果。而在很多设备相对齐全的中学,尤其是市级中学来说,多媒体、实验室相对来说配置比较齐全,则又出现过分依赖多媒体的现象,比如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重点化学方程式不在黑板上板书,只是对着ppt来讲解,也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教师水平有限。
初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担任了重要角色,取得了重要的成绩。但是,目前的初中化学教师自身仍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改进,一边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
1.教学观念比较陈旧。
虽然国家在不断地提倡课程改革,学生的科学素养、全面发展才是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但很多老教师习惯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式,还是以应试教学为主,“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依然屡见不鲜。
2.教师知识储备有限。
随着课程的不断改革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初中教材不断改版。一些教师无法很快地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知识更新比较缓慢。化学教师教学任务又重,一个老师担任几个班的教学,其是农村的一些老教师,本身年龄就比较大,学习新东西相对比较吃力,加上教学任务重,因此就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尽管教师队伍在不断更新和扩大,但是对于很多大学毕业的专业化学教师来说,理论知识虽然具备比较充分,但是实验操作及教学经验上又出现明显不足。总之,教师自身能力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大因素。
3.课标学习明显不足。
从问卷和交流情况看,多数教师对课标学习仅停留在表面,极少数教师至今还没有见到课标,能把课标的基本理念应用于课堂教学还有许多路要走。
4.教学过程设计有待加强。
从教师的教案和课堂看,多数教师的教学过程设计难以体现新课标要求,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难以统一,或教师活动多(即讲的多);或学生活动多;或学生的活动形式单调古板;极少数教师难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科学的教学过程,章节复习课形式单一,效率较低,板书设计欠科学。
二、针对存在问题,实施解决策略
在平时教学中,物理教师要重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通过联系实际教学内容,以及与现实背景相联系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的观点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化学意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真正体味到学习化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能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一)继续学习课标,提升教师素质。
没有课标的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等途径学习课标。课标是编写教材、命制试题的唯一依据,只有反复学习课标,才能体会课标的基本理念,并用课标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活动,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最大限度地贴进课标,减少、少、慢、差、费现象。现阶段学习课标不应再停留识记课标的内容上,而是把重点放在我们的课堂如何体现课标的基本理念上,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哪些方面已经到位了,哪些方面还没有到位,应该怎样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要把课标的理念完完全全地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并非易事,但只要我们不断地加强课标学习,并用课标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朝健康的方向迈进。
(二)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优化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优化教学过程的整个系统。包括这个系统中的各个要素,优化配置,恰当组合,协调运作。化学教学过程是学生获得、积累化学知识经验的过程,又是学生化学素养和个性发展的过程。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就必须进一步进行教学过程的优化设计。
1.教学过程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过程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功底,个性爱好,优、中、差生在班级的分布,要尽可能地考虑中等以下学生的学习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应贯彻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活动,学生活动的形式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设置,如“思考一下”“讨论”“交流”“互评”“师评”,原则上学生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不宜解决。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是绝对的弱化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学生的活动形式与时间应以教学内容的不同而异,“分子”“原子”等物质结构知识应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活动为辅,通过教师把微观的抽象东西转变成学生易接受的知识,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和谐统一应该是教学过程设计长期面临的一个问题,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2.教学过程设计应给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再认识问题的过程。“问题”对于学习过程来说,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设计中要努力创设恰当地问题情景,通过问题的启发使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习情景的创设,要基于学生的基础,演示实验,化学问题、小故事、科学史实、新闻报刊、实物、图片、影像资料等都可以用来创设情景。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展开讨论交流,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得到发展。如“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等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在教学中不要求学生区分这些概念,只要求学生能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中正确使用这些概念,领会它们的区别就可以了。如学生只要清楚如下命题即可:“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水分子中含有氧原子和氢原子”“水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会发生变化,其中的氢原子和氧原子能重新组合成氧分子和氢分子,而氢原子和氧原子在这一变化中并没有变成其它元素的原子”。
(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强大的原动力,也是学习心理因素中最具潜质、最宝贵的要素。但在当前的教学中,强制性的教学,频繁的考试,繁重的作业,马拉松式的复习,疲劳的题海战术,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甚至丧失了学习兴趣。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如果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学就意味着失败。
1.精心上好第一课,吸引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每当接到一批新生时,我对给学生上的第一节化学课分外重视。从教多年来我给学生上的第一课都不是讲新课。通常我会把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在第一次化学课堂上进行适当延伸,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得到有效激发。常用的例子有用纯碱制的馒头可口好吃,用二氧化碳加压制的汽水可以消暑,以及冬天为什么会煤气中毒等等。我要用我的第一课就让学生知道,化学不但有趣而且很重要,以便吸引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使他们产生一种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学习化学的愿望。
刚开始学的化学,知识性不强,要求学生了解化学、认识化学、应用化学。我采用设置活动,学生想象来完成本课教学目标,体现以“学生为本,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学生通过观看实验了解认识化学,感受化学的神奇,增强学好用好化学的意识。通过假设与畅想,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2.巧设课前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特洛夫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由此可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要取得满意的效果,必须敲好开课的第一锤,使之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为新课的展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们化学教师要善于开发日常生活中的化学案例,有针对性地向学生解释生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可使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生活观察能力。例如,在学习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时,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用煤火炉烧开水时,水开后常常会溢出来,洒在通红的煤火上,火不但不会熄灭,反而会蹿出很高的火苗来。水能灭火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呢?很多学生感到很疑惑。教师针对这一生活现象,应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将化学原理融入到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习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过程。经过讨论交流,学生慢慢明白了水和炽热的碳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一氧化碳和氢气都具有可燃性,因此,就会蹿出很高的火苗来。这样的教学过程既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在思考中逐渐提高认识,学会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从而培养了学生的主体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3.创设良好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依据教学内容,创造出师生情感和求知探索精神高度统一的、和谐的教学氛围。它对于化学课堂教学起着很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有很多概念、理论通过实验可以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但由于学生刚接触化学实验,他们只会“看热闹”,不懂得“看门道”,因此指导学生科学地观察实验很重要。老师在做演示实验时,要侧重于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的指导,要指导学生做到“眼、耳、脑、手”的协调配合。“眼”指用眼睛观察实验现象、教师的操作及黑板上的重点板书;“耳”指用耳听教师课上讲解的实验现象及对基础理论的分析、讲解、举例;“脑”即用脑想“为什么”,能提出问题,进而则会解决问题;“手”即用手快速地记课堂笔记,包括实验现象、操作的注意事项及板书的重点内容。只有四者皆备,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四)利用化学实验的吸引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有趣的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的添加剂。因此,我还坚持给同学们开展一些课外活动,提供给学生一些显示才能的机会和场地,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感受到化学知识的可贵。这样的活动可以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初步感知化学,深刻地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从而巩固了学习兴趣。要让学生了解到化学研究的内容已走进生活,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也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畅想未来的化学发展前景,让学生真正理解“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进社会”的内涵,从而树立学好化学、造福人类的远大理想。
(五)重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就是让学生在实际的探究活动中体验探究的乐趣,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过程中体验知识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动手进行探究,提高探究水平,现阶段要落实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运用课堂实验,拓展思维空间,解决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实验是一种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它通过实验手段,清晰地展示人们认识和发现某一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知识、巩固知识或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化学学科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具体的实验操作技能,还应当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实验研究解决科学问题的方法,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常用的间接测量方法、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以大量小”的实验方法,测量微小量的“累积法”、“替代法”以及生物实验中常用的“对照”实验等。 2.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借用课内知识去解决,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化学学科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学科,联系内容相当广泛,包括自然现象、现代生活、各种产业部门的实际问题,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科学知识有关联的当前普遍关心的社会、经济问题,如能源、环境、生命科学、航天技术、超导、磁悬浮等等。但是,由于诸多条件限制,实际问题中不可能明确指出用什么知识去解决,这就需要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知识重新建构,加以运用。
这一活动是教师安排学生在课外完成的一项任务,每位同学的探究内容是相同的,内容与生活密切相关,但要求是开放的。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所长去完成这一任务,体现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通过交流,学生们可以互相学习,了解更多的信息,使学生体会到合作交流的意义,体现了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这一活动综合性强,内容涉及电路设计、家庭电路组成、家庭电路连接、检修等知识,以调查、访问、归纳等科学方法,要求学生熟练运用电学知识去解决社会生活问题,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因此,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而且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对已有知识重新构建,从而形成新的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做起:
(1)让学生从解释身边的科学现象、处理身边的科学问题做起。生活就是学习。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过程中注意体会科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善于观察思考日常生活中与科学知识有关的现象和问题,并用所学的知识加以解释,以增强科学知识的运用。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接触自然,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和家长也应当积极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有利条件,给他们创造实践的机会。
(3)要尽可能让学生了解科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了解科学在现代科技、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从计算机、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空间技术、海洋工程等领域,撷取富有知识性、趣味性的材料,扩大学生的科学视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强学生应用科学知识了解自然、了解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自觉性。教师也可以发动学生,让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调查自己身边与科学有关的问题,并且实现同学之间的资源共享,进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只要我们平时的生活上注意观察思考,并有意识地用学过的知识解释有关的科学现象和实际问题,就能不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以科技活动为载体,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科技教育活动应当以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从初中学生生理、心理特征出发,尊重他们的自身发展规律,优选学生感兴趣的现代科技、日常生活、社会热点中的实际问题,构建序列活动体系,用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生活,引导学生进行发明创造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了问题,提出了问题,提出了假设,利用实验验证了假设,获得了科学结论,形成了观点,完成了一次认识上的飞跃,但是整个认识过程仍未完成;学生是否牢固掌握了科学知识,是否能运用知识,还需教师进一步引导,让学生运用新知去判断事物,去解释一些现象,解决一些问题。如学了《燃烧》后,让学生去讨论:家里炒菜的油锅着火了怎么办?汽油桶里的汽油着火了怎么办?房屋着火了怎么办?电器着火了怎么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从实践中产生,也应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总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诚然存在着很多的弊端与不足,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更需要勇于探索、积极进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改进与完善的过程中。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化学实验教学的最佳效益,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科学实验方法以及科学学习态度的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白丽华.《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新课程:下》,2011.12.
[2]石国锋.《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