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使学生能具体、明确、言语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见,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但在现实中许多学生一提起写作文就犯难,不知写什么,更不知怎么写,于是在学生中间便流传起了一些有关作文难的顺口溜:“作文、作文,难死人!”“作文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是大都分小学生一直以来所存在的普遍而又严重的问题,也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我认为教师应从兴趣出发调动学生的习作热情,只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实施优化的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习作积极性,作文教学就能成功。为此,我在作文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解放学生,观察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把学生从学校、家庭中解放出来,让他们亲近社会、亲近自然,学会观察生活。观察是学生获取写作素材的主要渠道。小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往往是随意的,不能做到细致地观察,这需要教师积极地引导,并教给他们有关观察的方法。我们在引导学生观察时,必须把握以下几点:
(一)方法引路
1.观察要抓特点。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发现事物的异同之处,捕捉它们的特点。
2.观察要有顺序。小学生写作文条理不清、言之无序,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不能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周围的事物造成的。如果观察有顺序,就能为今后习作做到有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3.观察要有情感。习作不仅要写观察到的人、事、物,还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及心理活动,写自己受到的启发。只有带着情感去用心体验、认真观察,才能对观察的对象感受深刻,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才能感染读者,引起读者感情的共鸣。
(二)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小题材
小学生写作时,一个常见的心态,就是盼望有“大好人”、“大好事”,等着“舍己救人”等感人场面的到来,当然,这些内容如果有的话应该写。但是,在小学生的生活中,他们经历的大都是平凡而渺小的小题材,例如一棵小树、一处小景、一件小事,一点感想等。小学生思维能力还处于幼稚的发展初期,认识生活的能力比较薄弱。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不能脱离生活实际,多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养成自觉观察的习惯。
(三)要坚持把定向观察与随机观察有机地结合起来
定向观察就是根据某次写作的要求,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观察活动或把观察的事物带入课堂进行定向观察,来获取写作的素材。随机观察就是把目光投入生活,凡遇到新鲜的感受,要及时地记在专门的观察本上,为他们的写作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在中高年级的作文教学中,要把观察的重点放在随机观察上。学生一旦养成了随机观察的习惯,发现和捕捉素材的能力增强,材料也越来越丰富。
(四)要引导学生把平时观察的生活素材定期集中归类整理。
将“源”建库,使零碎的变为系统的,分散的变为集中的。通过集中归类整理,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有序的网络化的素材,以便在习作时能及时提取。
二、积累素材,让孩子有话可说
写作是运用语言的艺术。“不积论跬步,不以至干里;不细流,无以成江河。”可见积累的重要性,但学生在习作中经常会出现“有话写不具体”的现象,是缺乏语言积累的表现。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培养习作兴趣呢?
(一)从教材中积累语言。现行人教版教材中有许多名言警句、人生格言、成语谚语等好词佳句,如陈年佳酿;使人回味无穷,它们都是前人语言的精神,是学生语言积累的好资源。
(二)从现代媒体中积累语言。21世纪的今天,科技经济高度发展,电视、电脑等媒体已进入千家万户,教师要鼓励学生欣赏精彩画面、动人音乐的同时,用心听其中的语言,如中央电视台中的《东方之子》、《动物世界》……我让学生看电视、听采访,随时记录解说词中优美的词语和句子,为以后的写作做好铺垫。
(三)从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阅读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础,课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一个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要真正落实语言的积累,教师应让每位学生准备一本摘抄本,随时记录好词佳句,并且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品味语言,使记录的词语、句子,最终化为学生脑中的宝藏,随用随取。
三、交流展示,让作文锦上添花
交流合作就是学生习作初稿完成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互评互改。让学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通过交流产生思维碰撞,可以按学生的作文程度搭配成组,也可以采取自愿组合的形式。通过教师对全班作文的简要总评和提示,学生明确评改重点,集中注意力,有针对性地进行评改。
另外,多让学生展读自己的习作,引导他们学会互相欣赏,及时鼓励他们独特的语言和构思,让学生切实体验到成功,进步的乐趣,不断树立起自信心。我们班定期出版班级刊物,每个学生都有至少一篇作文被选上,尤其是,审稿的时候,孩子们都希望自己的作品是最好的,就会反复修改,有些孩子会拿着自己的作文在家长面前读很多次,征求意见。其实,这些修改,润色的过程就是孩子习作提高的过程。
作文教学必须树立一种“大作文观”的思想。既要重视教师科学、合理、有效的指导,更要尊重学生的创作个性与灵感,培养学生的写作态度与情感。让我们努力激发学生的思绪,并把涌动的文思及时疏导到纸上。也让我们努力引导学生放眼广阔的自然,走向五彩缤纷的生活,广泛阅读,积累生活,丰富知识,让学生树立“我能写”“我能写好”的自信心,从而激发学生新的创新动机,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解放学生,观察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把学生从学校、家庭中解放出来,让他们亲近社会、亲近自然,学会观察生活。观察是学生获取写作素材的主要渠道。小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往往是随意的,不能做到细致地观察,这需要教师积极地引导,并教给他们有关观察的方法。我们在引导学生观察时,必须把握以下几点:
(一)方法引路
1.观察要抓特点。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发现事物的异同之处,捕捉它们的特点。
2.观察要有顺序。小学生写作文条理不清、言之无序,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不能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周围的事物造成的。如果观察有顺序,就能为今后习作做到有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3.观察要有情感。习作不仅要写观察到的人、事、物,还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及心理活动,写自己受到的启发。只有带着情感去用心体验、认真观察,才能对观察的对象感受深刻,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才能感染读者,引起读者感情的共鸣。
(二)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小题材
小学生写作时,一个常见的心态,就是盼望有“大好人”、“大好事”,等着“舍己救人”等感人场面的到来,当然,这些内容如果有的话应该写。但是,在小学生的生活中,他们经历的大都是平凡而渺小的小题材,例如一棵小树、一处小景、一件小事,一点感想等。小学生思维能力还处于幼稚的发展初期,认识生活的能力比较薄弱。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不能脱离生活实际,多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养成自觉观察的习惯。
(三)要坚持把定向观察与随机观察有机地结合起来
定向观察就是根据某次写作的要求,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观察活动或把观察的事物带入课堂进行定向观察,来获取写作的素材。随机观察就是把目光投入生活,凡遇到新鲜的感受,要及时地记在专门的观察本上,为他们的写作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在中高年级的作文教学中,要把观察的重点放在随机观察上。学生一旦养成了随机观察的习惯,发现和捕捉素材的能力增强,材料也越来越丰富。
(四)要引导学生把平时观察的生活素材定期集中归类整理。
将“源”建库,使零碎的变为系统的,分散的变为集中的。通过集中归类整理,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有序的网络化的素材,以便在习作时能及时提取。
二、积累素材,让孩子有话可说
写作是运用语言的艺术。“不积论跬步,不以至干里;不细流,无以成江河。”可见积累的重要性,但学生在习作中经常会出现“有话写不具体”的现象,是缺乏语言积累的表现。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培养习作兴趣呢?
(一)从教材中积累语言。现行人教版教材中有许多名言警句、人生格言、成语谚语等好词佳句,如陈年佳酿;使人回味无穷,它们都是前人语言的精神,是学生语言积累的好资源。
(二)从现代媒体中积累语言。21世纪的今天,科技经济高度发展,电视、电脑等媒体已进入千家万户,教师要鼓励学生欣赏精彩画面、动人音乐的同时,用心听其中的语言,如中央电视台中的《东方之子》、《动物世界》……我让学生看电视、听采访,随时记录解说词中优美的词语和句子,为以后的写作做好铺垫。
(三)从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阅读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础,课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一个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要真正落实语言的积累,教师应让每位学生准备一本摘抄本,随时记录好词佳句,并且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品味语言,使记录的词语、句子,最终化为学生脑中的宝藏,随用随取。
三、交流展示,让作文锦上添花
交流合作就是学生习作初稿完成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互评互改。让学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通过交流产生思维碰撞,可以按学生的作文程度搭配成组,也可以采取自愿组合的形式。通过教师对全班作文的简要总评和提示,学生明确评改重点,集中注意力,有针对性地进行评改。
另外,多让学生展读自己的习作,引导他们学会互相欣赏,及时鼓励他们独特的语言和构思,让学生切实体验到成功,进步的乐趣,不断树立起自信心。我们班定期出版班级刊物,每个学生都有至少一篇作文被选上,尤其是,审稿的时候,孩子们都希望自己的作品是最好的,就会反复修改,有些孩子会拿着自己的作文在家长面前读很多次,征求意见。其实,这些修改,润色的过程就是孩子习作提高的过程。
作文教学必须树立一种“大作文观”的思想。既要重视教师科学、合理、有效的指导,更要尊重学生的创作个性与灵感,培养学生的写作态度与情感。让我们努力激发学生的思绪,并把涌动的文思及时疏导到纸上。也让我们努力引导学生放眼广阔的自然,走向五彩缤纷的生活,广泛阅读,积累生活,丰富知识,让学生树立“我能写”“我能写好”的自信心,从而激发学生新的创新动机,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