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对《土佐日记》中的教育主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究。主要对文中展现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思想进行研究,特别对文化与情感教育的理念、形式与内容、意义等进行了解析。对《土佐日记》教育主题的研究对于进一步研究其教育学价值,进而研究日本平安时代的贵族启蒙教育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纪贯之《土佐日记》 教育内容 教育思想
《土佐日记》的作者纪贯之,是日本平安中期的著名歌人,日本“三十六歌仙”之一。参与编纂了《古今和歌集》《后敕和歌集》等敕撰歌集,有大量和歌传世。其描述土佐国守卸任后回京途中见闻录的日记体游记散文《土佐日记》开创了日本女流日记文学的先河。《土佐日记》不但主题深刻,内容多样,而且形式新颖,对研究日本平安时代的文学,文化等有很高的学术和思想价值。此外,《土佐日记》还被公认为一部启蒙教育的教科书,本篇主要就其在启蒙教育方面的内容与思想等做一些探究,并借此窥探日本平安时代的贵族启蒙教育。
一、纪贯之的教育活动
纪贯之(868—945),生于没落的贵族,六十岁时(930年)受命远赴土佐任国守。《土佐日记》描写的就是土佐国守任期满后回京途中的见闻感受。闻听歌坛巨匠纪贯之回京,很多人前来订购他的和歌,其中也包括当时的摄关藤原氏。这样,纪贯之自然获得了接近摄关家的机会。据推算,当时藤原实赖的长子敦敏14岁,次子赖忠12岁,藤原师辅的长子伊尹12岁,次子兼通11岁。《土佐日记》很有可能是专为这些权门弟子或为其中某个人编纂的和歌入门教科书。①那么回京后的纪贯之就很可能担任了某位贵族子弟的个人启蒙教师。
二、《土佐日记》的教育内容
首先是识字、和歌教育。识字是启蒙教育的基础内容。我国古代的传统启蒙教科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就是教幼童识文断字。而日本平安世道的宫廷中也以《论语》《千字文》等为教材教授儿童习字。其次,和歌教育也是《土佐日记》中的重要内容。其主要教育内容归结起来有:介绍和歌的类型,如踏歌、甲斐歌、舟歌、赠答歌,问答歌合,屏风歌,詠史述怀歌等,而这些不同类型的和歌实例也巧妙地穿插在文中;和歌的学习法,首先是詠法,如句題和歌の詠法,漢詩、和歌的朗詠等,其次为和歌创作的必要因素,如歌枕,即境性,素材的着眼,抒发情感所要考虑的场景、人情等因素;和歌语言的运用,如何使用恰切的文字描绘眼前的事物或情绪。此外,作者还在作品中展开了独特的和歌理论表述,如对平言歌的否定,短歌定型论,和歌沿革论,和歌效用论,文学感动的普遍性,诗歌构思论等等。《土佐日记》语言平明简洁、浅显易懂,且幽默动人,展现出儿童纯真的心灵世界,达到了启发孩童的教育效果。
道德情感教育。儿童心地纯洁,涉世未深,因而对儿童的思想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土佐日记》作为教科书的另外一个重点教育内容就是对儿童思想,尤其是情感方面的教育。
首先是亲情教育。在这一点上,《土佐日记》脱离了以往说教式的教育形式,从父母之爱子的情怀为切入点,通过真实事例,激发儿童爱家、孝顺的意识。纪贯之土佐国守卸任回京之前幼女夭折,这给晚年的纪贯之带来巨大的精神打击。在《土佐日记》中,他以深深的父母之爱与家人哀别的痛惜之情贯穿全篇,在12月27日、1月11日、1月29日、2月4日,2月5日、2月9日直至最后一天2月16日等的日记中,或即景融情作和歌,或与家人团聚,其乐融融的他人家庭作对比,深深表达了失去女儿,老境凄凉的痛苦。纪贯之通过这种独特的视角,辅以烘托渲染等文学手法,唤起年少读者对亲情与家庭重要性的深刻认识,从而达到了亲情教育的目的。
其次是人情教育。纪贯之出生于衰落的世家,对人情冷暖早已深有体会。如在《古今和歌集》中就曾收录他对人世看法的一首和歌“人はいさ心も知らずふるさとは花ぞ昔の香ににほひける”。可见他深谙人事的复杂多变,对世道人心怀有疑惑。加上他远赴土佐任职,更是饱尝人间冷暖。于是讽刺社会便成了《土佐日记》的一大主题,文中,他对人情的淡薄,官纪的迟缓,以及当时社会上充斥着的物欲横流的现象无一不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如12月23日描写土佐百姓摄于新国守的威严不来送行的冷漠;12月26日描写新任土佐国守的虚情假意和逢场作戏以及途中船工的横征暴敛与物欲主义;回京后京都郊外的百姓希求礼品的假意殷勤;到京后邻居疏于照管以致院内凌乱萧条的愤怒,这些描写生动地刻画出当时的世相,引导儿童认识世界,面对现实,并学会如何看待人情世故。同时,在作者对好坏善恶的强烈对比和对这种世相的横眉冷对的批判中,教育儿童立志成为正直、清廉、尽职尽责、充满人性关怀的人的志向,而其间也透漏出作者生于清廉世家的氏族情怀。
此外,还有一些早熟教育的内容。《土佐日记》中涉及一些思春的内容。在日本世袭制度的上流贵族社会中,早熟被视为一种美德。《土佐日记》中较为明显地进行思春教育如1月1日用嘴吸香鱼的诙谐描写和1月13日雨后女客们纷纷下水沐浴嬉戏的情景,意图激起少年对性爱、情欲的意识萌芽。
三、《土佐日记》的教育思想
和魂汉才。仁和三年(887年)宇多天皇执政之后,采取天皇亲政和压制藤原氏的政策,大量选拔优秀人才。菅原道真就是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政坛新秀,他一度掌握政治枢纽,成为天皇亲政的旗手。在任期间,他在文教方面提倡“和魂汉才”的思想。当时,随着遣唐使的废止,日本进入国风文化时期,大力倡导日本本民族的语言文化;但尽管如此,汉文化影响仍旧深远,汉文学修养仍然是品评当时贵族阶层文化修养的重要依据,所以,提倡“和魂汉才”可以说顺应了当时的时代特征与文化潮流。少年纪贯之就是在这种思想中成长起来,成为具备极高汉文修养的汉学家。从延喜初年(901年)开始,纪贯之先后参与编撰《续万叶集》和《古今和歌集》在文坛崭露头角,并被誉为当时的“歌坛第一人”。尤其他为《古今和歌集》分别撰写的《假名序》和《汉文序》,直接展示了他极高的和文学与汉文学水平。 在《土佐日记》中,有大量汉诗的引用,朗吟等,表现出他对汉文学教育的重视。而且,有和歌出现的地方,往往由汉诗引出,这种结构编排使学习者不自觉地感受到和汉文学“唇齿相依,形影相伴”和“相互肯定的共存关系”②。如12月27日的日记中在描述离人依依惜别时,借用李白的《赠汪伦》作了“棹させど底ひもしらぬわたつみのふかきこゝろを君に見るかな”(撑舟不知底几尺,惟见君心似海深)这首和歌。在1月16日的日记中在描述如雪的波涛时借用——白居易《酬元员外三月三十日慈恩寺相忆见寄》一诗中的“谁言南国无霜雪,尽在愁人鬓发间”一句,作出“霜だにもおかぬかたぞといふなれど浪の中にはゆきぞ降りける”(寒霜尚不沾暖地,奈何波涛如霜雪)这首和歌。当时的和歌已经是在逐步吸收和融汇了汉诗的基础上而得到发展和兴盛的,作者以这样的实例教育求学的孩童,要想在和歌方面有所造诣,就必须对汉文学有深刻的研究,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诉求。除了汉诗文的引用外,《土佐日记》中随处可见的汉文训读语,简明的汉文表达,还有对句押韵等的行文方式可以看出,作者不但没有刻意掩饰自己的汉文修养,反而以汉文为媒介,逐步渗透假名文学的教育。可以说,《土佐日记》就是菅远道真和纪贯之的“和魂汉才”思想在教育上的一次具体的实践。
顺应天性。儿童心地纯洁,纯真幼稚,所以,对儿童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易经》中说“蒙以养正,圣功也”,就充分肯定了启蒙教育的重要性。《土佐日记》作为一本自编的启蒙教科书,不同于传统日本贵族教育使用的呆板单调的教科书,它充分尊重儿童的天性,以简洁、自由、活泼的语言描绘出一个个充满童心的世界。如在1月22日的日记中记述一个九岁的男孩子在船行过程中发现随着船的向前移动,周围的山也在动,感到十分稀奇,于是作了一首和歌“「漕ぎて行く船にてみればあしびきの山さへゆくを松は知らずや」(船行山亦行,山松可知之?)来表达自己的好奇心。这样就描绘出儿童的独特心理特征,并引出出自心意,毫不矫揉造作的歌句,为儿童创作和歌提供典范。此外,作者通篇采用伪装虚构、戏剧构成,戏谑幽默等的表现手法,不遗余力地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了顺应天性,因势利导。
四、结语
本文从《土佐日记》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对《土佐日记》的教育主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与解读。通过分析得出,《土佐日记》这部自编启蒙教科书主要以对儿童进行识字、和歌教育以及包含亲情、人情、爱情的道德,情感教育为主要目的和手段,同时揭示出贯穿全篇的和魂汉才、顺应天性的教育思想与指导理念。
注释:
①市古貞次,秋山虔.日本文学全史-中古.学燈社,1981:269.
②市古貞次,秋山虔.日本文学全史-中古.学燈社,1981:278.
参考文献:
[1]市古貞次.秋山虔.日本文学全史-中古[M].学燈社,1981.
[2]松村誠一.木村正中.日本古典文学全集.土佐日記蜻蛉日記[M].小学館刊,1982.
[3]加藤周一.日本文学史序説[M].筑摩書房,1985.
[4]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日本研究室.日本古典文学大辞典[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 纪贯之《土佐日记》 教育内容 教育思想
《土佐日记》的作者纪贯之,是日本平安中期的著名歌人,日本“三十六歌仙”之一。参与编纂了《古今和歌集》《后敕和歌集》等敕撰歌集,有大量和歌传世。其描述土佐国守卸任后回京途中见闻录的日记体游记散文《土佐日记》开创了日本女流日记文学的先河。《土佐日记》不但主题深刻,内容多样,而且形式新颖,对研究日本平安时代的文学,文化等有很高的学术和思想价值。此外,《土佐日记》还被公认为一部启蒙教育的教科书,本篇主要就其在启蒙教育方面的内容与思想等做一些探究,并借此窥探日本平安时代的贵族启蒙教育。
一、纪贯之的教育活动
纪贯之(868—945),生于没落的贵族,六十岁时(930年)受命远赴土佐任国守。《土佐日记》描写的就是土佐国守任期满后回京途中的见闻感受。闻听歌坛巨匠纪贯之回京,很多人前来订购他的和歌,其中也包括当时的摄关藤原氏。这样,纪贯之自然获得了接近摄关家的机会。据推算,当时藤原实赖的长子敦敏14岁,次子赖忠12岁,藤原师辅的长子伊尹12岁,次子兼通11岁。《土佐日记》很有可能是专为这些权门弟子或为其中某个人编纂的和歌入门教科书。①那么回京后的纪贯之就很可能担任了某位贵族子弟的个人启蒙教师。
二、《土佐日记》的教育内容
首先是识字、和歌教育。识字是启蒙教育的基础内容。我国古代的传统启蒙教科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就是教幼童识文断字。而日本平安世道的宫廷中也以《论语》《千字文》等为教材教授儿童习字。其次,和歌教育也是《土佐日记》中的重要内容。其主要教育内容归结起来有:介绍和歌的类型,如踏歌、甲斐歌、舟歌、赠答歌,问答歌合,屏风歌,詠史述怀歌等,而这些不同类型的和歌实例也巧妙地穿插在文中;和歌的学习法,首先是詠法,如句題和歌の詠法,漢詩、和歌的朗詠等,其次为和歌创作的必要因素,如歌枕,即境性,素材的着眼,抒发情感所要考虑的场景、人情等因素;和歌语言的运用,如何使用恰切的文字描绘眼前的事物或情绪。此外,作者还在作品中展开了独特的和歌理论表述,如对平言歌的否定,短歌定型论,和歌沿革论,和歌效用论,文学感动的普遍性,诗歌构思论等等。《土佐日记》语言平明简洁、浅显易懂,且幽默动人,展现出儿童纯真的心灵世界,达到了启发孩童的教育效果。
道德情感教育。儿童心地纯洁,涉世未深,因而对儿童的思想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土佐日记》作为教科书的另外一个重点教育内容就是对儿童思想,尤其是情感方面的教育。
首先是亲情教育。在这一点上,《土佐日记》脱离了以往说教式的教育形式,从父母之爱子的情怀为切入点,通过真实事例,激发儿童爱家、孝顺的意识。纪贯之土佐国守卸任回京之前幼女夭折,这给晚年的纪贯之带来巨大的精神打击。在《土佐日记》中,他以深深的父母之爱与家人哀别的痛惜之情贯穿全篇,在12月27日、1月11日、1月29日、2月4日,2月5日、2月9日直至最后一天2月16日等的日记中,或即景融情作和歌,或与家人团聚,其乐融融的他人家庭作对比,深深表达了失去女儿,老境凄凉的痛苦。纪贯之通过这种独特的视角,辅以烘托渲染等文学手法,唤起年少读者对亲情与家庭重要性的深刻认识,从而达到了亲情教育的目的。
其次是人情教育。纪贯之出生于衰落的世家,对人情冷暖早已深有体会。如在《古今和歌集》中就曾收录他对人世看法的一首和歌“人はいさ心も知らずふるさとは花ぞ昔の香ににほひける”。可见他深谙人事的复杂多变,对世道人心怀有疑惑。加上他远赴土佐任职,更是饱尝人间冷暖。于是讽刺社会便成了《土佐日记》的一大主题,文中,他对人情的淡薄,官纪的迟缓,以及当时社会上充斥着的物欲横流的现象无一不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如12月23日描写土佐百姓摄于新国守的威严不来送行的冷漠;12月26日描写新任土佐国守的虚情假意和逢场作戏以及途中船工的横征暴敛与物欲主义;回京后京都郊外的百姓希求礼品的假意殷勤;到京后邻居疏于照管以致院内凌乱萧条的愤怒,这些描写生动地刻画出当时的世相,引导儿童认识世界,面对现实,并学会如何看待人情世故。同时,在作者对好坏善恶的强烈对比和对这种世相的横眉冷对的批判中,教育儿童立志成为正直、清廉、尽职尽责、充满人性关怀的人的志向,而其间也透漏出作者生于清廉世家的氏族情怀。
此外,还有一些早熟教育的内容。《土佐日记》中涉及一些思春的内容。在日本世袭制度的上流贵族社会中,早熟被视为一种美德。《土佐日记》中较为明显地进行思春教育如1月1日用嘴吸香鱼的诙谐描写和1月13日雨后女客们纷纷下水沐浴嬉戏的情景,意图激起少年对性爱、情欲的意识萌芽。
三、《土佐日记》的教育思想
和魂汉才。仁和三年(887年)宇多天皇执政之后,采取天皇亲政和压制藤原氏的政策,大量选拔优秀人才。菅原道真就是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政坛新秀,他一度掌握政治枢纽,成为天皇亲政的旗手。在任期间,他在文教方面提倡“和魂汉才”的思想。当时,随着遣唐使的废止,日本进入国风文化时期,大力倡导日本本民族的语言文化;但尽管如此,汉文化影响仍旧深远,汉文学修养仍然是品评当时贵族阶层文化修养的重要依据,所以,提倡“和魂汉才”可以说顺应了当时的时代特征与文化潮流。少年纪贯之就是在这种思想中成长起来,成为具备极高汉文修养的汉学家。从延喜初年(901年)开始,纪贯之先后参与编撰《续万叶集》和《古今和歌集》在文坛崭露头角,并被誉为当时的“歌坛第一人”。尤其他为《古今和歌集》分别撰写的《假名序》和《汉文序》,直接展示了他极高的和文学与汉文学水平。 在《土佐日记》中,有大量汉诗的引用,朗吟等,表现出他对汉文学教育的重视。而且,有和歌出现的地方,往往由汉诗引出,这种结构编排使学习者不自觉地感受到和汉文学“唇齿相依,形影相伴”和“相互肯定的共存关系”②。如12月27日的日记中在描述离人依依惜别时,借用李白的《赠汪伦》作了“棹させど底ひもしらぬわたつみのふかきこゝろを君に見るかな”(撑舟不知底几尺,惟见君心似海深)这首和歌。在1月16日的日记中在描述如雪的波涛时借用——白居易《酬元员外三月三十日慈恩寺相忆见寄》一诗中的“谁言南国无霜雪,尽在愁人鬓发间”一句,作出“霜だにもおかぬかたぞといふなれど浪の中にはゆきぞ降りける”(寒霜尚不沾暖地,奈何波涛如霜雪)这首和歌。当时的和歌已经是在逐步吸收和融汇了汉诗的基础上而得到发展和兴盛的,作者以这样的实例教育求学的孩童,要想在和歌方面有所造诣,就必须对汉文学有深刻的研究,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诉求。除了汉诗文的引用外,《土佐日记》中随处可见的汉文训读语,简明的汉文表达,还有对句押韵等的行文方式可以看出,作者不但没有刻意掩饰自己的汉文修养,反而以汉文为媒介,逐步渗透假名文学的教育。可以说,《土佐日记》就是菅远道真和纪贯之的“和魂汉才”思想在教育上的一次具体的实践。
顺应天性。儿童心地纯洁,纯真幼稚,所以,对儿童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易经》中说“蒙以养正,圣功也”,就充分肯定了启蒙教育的重要性。《土佐日记》作为一本自编的启蒙教科书,不同于传统日本贵族教育使用的呆板单调的教科书,它充分尊重儿童的天性,以简洁、自由、活泼的语言描绘出一个个充满童心的世界。如在1月22日的日记中记述一个九岁的男孩子在船行过程中发现随着船的向前移动,周围的山也在动,感到十分稀奇,于是作了一首和歌“「漕ぎて行く船にてみればあしびきの山さへゆくを松は知らずや」(船行山亦行,山松可知之?)来表达自己的好奇心。这样就描绘出儿童的独特心理特征,并引出出自心意,毫不矫揉造作的歌句,为儿童创作和歌提供典范。此外,作者通篇采用伪装虚构、戏剧构成,戏谑幽默等的表现手法,不遗余力地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了顺应天性,因势利导。
四、结语
本文从《土佐日记》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对《土佐日记》的教育主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与解读。通过分析得出,《土佐日记》这部自编启蒙教科书主要以对儿童进行识字、和歌教育以及包含亲情、人情、爱情的道德,情感教育为主要目的和手段,同时揭示出贯穿全篇的和魂汉才、顺应天性的教育思想与指导理念。
注释:
①市古貞次,秋山虔.日本文学全史-中古.学燈社,1981:269.
②市古貞次,秋山虔.日本文学全史-中古.学燈社,1981:278.
参考文献:
[1]市古貞次.秋山虔.日本文学全史-中古[M].学燈社,1981.
[2]松村誠一.木村正中.日本古典文学全集.土佐日記蜻蛉日記[M].小学館刊,1982.
[3]加藤周一.日本文学史序説[M].筑摩書房,1985.
[4]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日本研究室.日本古典文学大辞典[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