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建和谐社会,形成和谐的社会风尚,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制。中小学是青少年集中接受教育的场所,也是他们的思想品德、法律观念、知识技能、身心发育打基础的最佳时期。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无论对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还是对于和谐社会的创建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法制教育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法制教育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法制建设对创建和谐社会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1.加强法制教育有利于实现公平公正,创建和谐的经济环境
由于所有制形式不同、财力大小有别、隶属关系各异,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有失公平的现象。这就要求不断建立和完善这些方面的法律法规,鼓励依法参与竞争,鼓励和维护公平竞争,制止和打击损害其他经营者、消费者合法权益和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实现社会公正,保障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秩序的根本好转,创建一个和谐的经济环境。
2.加强法制教育有利于消除腐败,创建和谐的政治环境
消除社会腐败,实现廉洁政治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怎样遏制滥用权力,克服“以权谋私”“权力寻租”“公权私有”等权力商品化现象,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重大问题。真正做到消除社会腐败,仅靠政策的一般号召和个人道德的自觉约束是远远不够的,应当承认,政策号召,说服教育,道德规范,通过外在的价值标准,内化为人们的价值取向,对人的行为能产生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特别是在市场经济进一步发育的过程中,利益分配和价值取向逐步走向多元化,说服教育、道德规范的价值标准与人们的社会需要很难达成一致,人们往往会按照自己的需要选择行为准则,这种选择的差异性,直接影响着价值取向的一致性。只有“把权力运行置于有效的制约和监督之下”,“加强社会监督,保障公民的检举权、控告权、申诉权”才能建立起一个完整有效的依法行使职权、监督职权和惩治滥用权力的法治机制,创建一个和谐的政治环境。
3.加强法制教育有利于形成新的道德规范,创建和谐的文化环境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的道德规范,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在社会道德水平尚未达到国家倡导的标准的情况下,新的良好社会道德的形成就要靠法律去引导、去规范、去实现。法律以明确的法律规范规定人们必须做什么或禁止人们做什么,明确规定人们的权利义务关系,严格要求人们的行为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相协调、相一致,并保证人们权利的实现和义务的履行,对违反法律规范者依法予以严惩。从道德与法律两者的不同特点来看,在目前的社会道德状况下,良好的社会道德规范必须靠法律的引导和规范才能实现。如香港在“非典”以后认识到社会公共卫生的重要性,制定了专门的法规,对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者处以重罚,一举革除了千百年来乱吐乱扔的坏习惯。这说明,当所倡导的道德规范与当时人们的道德行为不一致时,只有通过法律法规的实施和反复适用,才可能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逐渐形成一种新的道德传统和行为习惯,创建一个和谐的文化环境。
二、班级德育是法制教育的重要途径
中小学教育形式是班级授课制,班级是基本的教育教学单位,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在班级德育活动中开展法制教育是培养学生法律素质的主要途径。
1.拓宽教育渠道普及法律知识
进行法制教育,普及法律知识是基础,班主任和科任老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拓宽教育渠道,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教育。
首先,抓住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传授法律基础知识。小学的思想品德课,中学的思想政治课都必须突出法制教育的内容,把《宪法》、《民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中涉及公民权利、义务的内容以学生可接受的形式传授给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使学生从小就养成权利义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其次,开办法制宣传教育橱窗。中小学生好奇心强,对他们以图文并茂的法制宣传画进行教育,情景直观效果好。如在学校宣传橱窗、班级黑板报中张贴诸如《道路交通管理条例》、《治安管理处罚法》、《消防条例》、《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宣传图片,可以让学生在课余饭后从图画和简洁的文字说明中学习、了解、巩固法律知识。
第三,举办黑板报、墙报。让学生举办法制教育黑板报、墙报,是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有效手段,学生通过自己摘录法律条文,自己选择案例,自己组织材料,自己写学习法律的心得体会,加深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第四,印发普法知识手册。有些法律与中小学生关系十分密切,如《义务教育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治安管理处罚法》、《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等可编成小人书或配图学习手册,中小学生通过学习,明白凡是违法行为都会给社会或他人造成危害,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最终也会害了自己。使学生通过学习,懂得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知道哪些事情是必须做的,哪些行为是违法的、是禁止做的,从而明辨是非,树立法制观念。
第五,利用学校广播台、电视台进行法律知识宣传。学校广播台、电视台每天可固定一段时间,专门进行法制宣传。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编段小快板,讲个案例故事,说则幽默笑话,开展有奖问答,举办“法律知识”专题讲座等,使其成为学校法制教育的重要阵地。
2.开展多彩活动提高法律意识
学法才会知法,知法才能守法。中小学的法制教育不仅要在法律知识教育和宣传上大做文章,还应结合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各项教育活动,融法律知识教学于各项活动之中,以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首先,举办丰富多彩的班、团、队活动。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应与思想品德教育、行为规范养成相结合,班主任、辅导员和科任教师要紧密配合,结合班会和团队活动开展法律常识教育,如演小品、小话剧,或开展“安全在我心中”、“遇到违法行为我该怎样办”主题班队会,成立“校容校纪纠察队”、“三室两厅纠察队”等,让学生从活动中去体验、领会法律知识。
其次,开展普法知识竞赛。通过宣传、讲座、板报、手册、班队活动等宣传活动,学生已掌握了大量的法律知识,基本明确了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人民安宁,保护人民合法权益,惩治违法犯罪分子,保障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顺利进行的有力武器。基本明白了人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的道理。通过开 展法律知识竞赛,可以促进学生学法的热情,巩固记忆,打下牢固的法律知识基础。
第三,举办普法报告会。学习法律,仅靠背条文、考试是不够的,还应该让学生从一些具体案例中去直观地认识法律,去体验法律的神圣和威严。因此,学校可以从当地公安、司法部门聘请办案人员到学校做普法报告,结合当地发生的法律案例进行警示教育。有条件的话,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参司法部门召开的公审公判大会,通过公审公判大会使学生直观地、深刻地感受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客观事实,亲眼目睹违法犯罪分子的可耻下场,亲身体会到法律的“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从而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第四,组织放映法制题材电影,指导收看法制题材电视。影视的宣传作用是巨大的,影视是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法制教育的优良载体。组织放映法制题材的影片,指导学生收看法制题材的电视节目、电视剧,并布置一些观后感之类的作业,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加强学科渗透增强法制观念
课堂教学是中小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渠道,法制教育也应通过这一主渠道进行,不仅是思品课、社会课、公民课、政治课中要贯穿法制教育,还应有机地渗透到学科课堂教学中去,科任教师应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把握好教学契机,在启发学生认知的过程中,恰当地、适时地进行法制教育。例如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自然第四册第3课《水的用途》,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水的广泛用途,知道为什么要节约用水和怎样节约用水,还应恰当地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常识,告诫学生破坏、损毁水利设施是违法行为。通过学科教学渗透,让学生加深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增强法制观念。让学生真正做到法律要求做的,自觉认真去做;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从小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
4.规范学生行为养成守法习惯
学生从宣传栏里,从课堂上,从各种活动中了解、学习到一些与日常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如何让学生以法律为准绳,规范自己的行为,指导自己的言行呢?
首先,要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要求他们严格遵守,对照规范的规定约束自己的日常行为,长此以往,形成习惯。
其次,要经常性地开展诸如“今天我值日”、“我是校园小警察”、“我是校容校纪纠察员”、“我是班级纪律检查员”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不但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地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可以培养学生约束和制止不文明行为,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正义感和责任感。
再次,要加强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教育合力,充分发挥社会和家庭的法制教育作用。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社会的法制观念淡薄,自觉守法的习惯还没有完全形成,直接影响了中小学生的法制观念。例如北京有人做了这样一个调查,问题是:“当横穿马路的人行道上红灯亮时,两头又无来车,你是横穿马路还是等绿灯亮再过去?”当提问外国小学生时,回答是:“当然不能过,红灯停,绿灯行这是交通规则,如果遇红灯也能过去,那还设红灯干什么?”而提问中国小学生时,他们一般都是说跑过去,有的说旁边没有警察我就跑过去。这表明我国学生自觉守法意识薄弱,没有形成法律意识,没有养成守法习惯,因此,中小学的法制教育,一定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能使法制教育落到实处。
中小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体,他们的权利义务意识明晰、社会责任感强,才会实现文明、和谐的小康社会理想。
一、法制教育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法制教育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法制建设对创建和谐社会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1.加强法制教育有利于实现公平公正,创建和谐的经济环境
由于所有制形式不同、财力大小有别、隶属关系各异,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有失公平的现象。这就要求不断建立和完善这些方面的法律法规,鼓励依法参与竞争,鼓励和维护公平竞争,制止和打击损害其他经营者、消费者合法权益和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实现社会公正,保障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秩序的根本好转,创建一个和谐的经济环境。
2.加强法制教育有利于消除腐败,创建和谐的政治环境
消除社会腐败,实现廉洁政治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怎样遏制滥用权力,克服“以权谋私”“权力寻租”“公权私有”等权力商品化现象,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重大问题。真正做到消除社会腐败,仅靠政策的一般号召和个人道德的自觉约束是远远不够的,应当承认,政策号召,说服教育,道德规范,通过外在的价值标准,内化为人们的价值取向,对人的行为能产生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特别是在市场经济进一步发育的过程中,利益分配和价值取向逐步走向多元化,说服教育、道德规范的价值标准与人们的社会需要很难达成一致,人们往往会按照自己的需要选择行为准则,这种选择的差异性,直接影响着价值取向的一致性。只有“把权力运行置于有效的制约和监督之下”,“加强社会监督,保障公民的检举权、控告权、申诉权”才能建立起一个完整有效的依法行使职权、监督职权和惩治滥用权力的法治机制,创建一个和谐的政治环境。
3.加强法制教育有利于形成新的道德规范,创建和谐的文化环境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的道德规范,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在社会道德水平尚未达到国家倡导的标准的情况下,新的良好社会道德的形成就要靠法律去引导、去规范、去实现。法律以明确的法律规范规定人们必须做什么或禁止人们做什么,明确规定人们的权利义务关系,严格要求人们的行为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相协调、相一致,并保证人们权利的实现和义务的履行,对违反法律规范者依法予以严惩。从道德与法律两者的不同特点来看,在目前的社会道德状况下,良好的社会道德规范必须靠法律的引导和规范才能实现。如香港在“非典”以后认识到社会公共卫生的重要性,制定了专门的法规,对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者处以重罚,一举革除了千百年来乱吐乱扔的坏习惯。这说明,当所倡导的道德规范与当时人们的道德行为不一致时,只有通过法律法规的实施和反复适用,才可能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逐渐形成一种新的道德传统和行为习惯,创建一个和谐的文化环境。
二、班级德育是法制教育的重要途径
中小学教育形式是班级授课制,班级是基本的教育教学单位,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在班级德育活动中开展法制教育是培养学生法律素质的主要途径。
1.拓宽教育渠道普及法律知识
进行法制教育,普及法律知识是基础,班主任和科任老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拓宽教育渠道,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教育。
首先,抓住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传授法律基础知识。小学的思想品德课,中学的思想政治课都必须突出法制教育的内容,把《宪法》、《民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中涉及公民权利、义务的内容以学生可接受的形式传授给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使学生从小就养成权利义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其次,开办法制宣传教育橱窗。中小学生好奇心强,对他们以图文并茂的法制宣传画进行教育,情景直观效果好。如在学校宣传橱窗、班级黑板报中张贴诸如《道路交通管理条例》、《治安管理处罚法》、《消防条例》、《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宣传图片,可以让学生在课余饭后从图画和简洁的文字说明中学习、了解、巩固法律知识。
第三,举办黑板报、墙报。让学生举办法制教育黑板报、墙报,是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有效手段,学生通过自己摘录法律条文,自己选择案例,自己组织材料,自己写学习法律的心得体会,加深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第四,印发普法知识手册。有些法律与中小学生关系十分密切,如《义务教育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治安管理处罚法》、《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等可编成小人书或配图学习手册,中小学生通过学习,明白凡是违法行为都会给社会或他人造成危害,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最终也会害了自己。使学生通过学习,懂得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知道哪些事情是必须做的,哪些行为是违法的、是禁止做的,从而明辨是非,树立法制观念。
第五,利用学校广播台、电视台进行法律知识宣传。学校广播台、电视台每天可固定一段时间,专门进行法制宣传。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编段小快板,讲个案例故事,说则幽默笑话,开展有奖问答,举办“法律知识”专题讲座等,使其成为学校法制教育的重要阵地。
2.开展多彩活动提高法律意识
学法才会知法,知法才能守法。中小学的法制教育不仅要在法律知识教育和宣传上大做文章,还应结合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各项教育活动,融法律知识教学于各项活动之中,以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首先,举办丰富多彩的班、团、队活动。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应与思想品德教育、行为规范养成相结合,班主任、辅导员和科任教师要紧密配合,结合班会和团队活动开展法律常识教育,如演小品、小话剧,或开展“安全在我心中”、“遇到违法行为我该怎样办”主题班队会,成立“校容校纪纠察队”、“三室两厅纠察队”等,让学生从活动中去体验、领会法律知识。
其次,开展普法知识竞赛。通过宣传、讲座、板报、手册、班队活动等宣传活动,学生已掌握了大量的法律知识,基本明确了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人民安宁,保护人民合法权益,惩治违法犯罪分子,保障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顺利进行的有力武器。基本明白了人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的道理。通过开 展法律知识竞赛,可以促进学生学法的热情,巩固记忆,打下牢固的法律知识基础。
第三,举办普法报告会。学习法律,仅靠背条文、考试是不够的,还应该让学生从一些具体案例中去直观地认识法律,去体验法律的神圣和威严。因此,学校可以从当地公安、司法部门聘请办案人员到学校做普法报告,结合当地发生的法律案例进行警示教育。有条件的话,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参司法部门召开的公审公判大会,通过公审公判大会使学生直观地、深刻地感受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客观事实,亲眼目睹违法犯罪分子的可耻下场,亲身体会到法律的“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从而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第四,组织放映法制题材电影,指导收看法制题材电视。影视的宣传作用是巨大的,影视是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法制教育的优良载体。组织放映法制题材的影片,指导学生收看法制题材的电视节目、电视剧,并布置一些观后感之类的作业,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加强学科渗透增强法制观念
课堂教学是中小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渠道,法制教育也应通过这一主渠道进行,不仅是思品课、社会课、公民课、政治课中要贯穿法制教育,还应有机地渗透到学科课堂教学中去,科任教师应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把握好教学契机,在启发学生认知的过程中,恰当地、适时地进行法制教育。例如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自然第四册第3课《水的用途》,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水的广泛用途,知道为什么要节约用水和怎样节约用水,还应恰当地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常识,告诫学生破坏、损毁水利设施是违法行为。通过学科教学渗透,让学生加深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增强法制观念。让学生真正做到法律要求做的,自觉认真去做;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从小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
4.规范学生行为养成守法习惯
学生从宣传栏里,从课堂上,从各种活动中了解、学习到一些与日常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如何让学生以法律为准绳,规范自己的行为,指导自己的言行呢?
首先,要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要求他们严格遵守,对照规范的规定约束自己的日常行为,长此以往,形成习惯。
其次,要经常性地开展诸如“今天我值日”、“我是校园小警察”、“我是校容校纪纠察员”、“我是班级纪律检查员”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不但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地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可以培养学生约束和制止不文明行为,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正义感和责任感。
再次,要加强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教育合力,充分发挥社会和家庭的法制教育作用。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社会的法制观念淡薄,自觉守法的习惯还没有完全形成,直接影响了中小学生的法制观念。例如北京有人做了这样一个调查,问题是:“当横穿马路的人行道上红灯亮时,两头又无来车,你是横穿马路还是等绿灯亮再过去?”当提问外国小学生时,回答是:“当然不能过,红灯停,绿灯行这是交通规则,如果遇红灯也能过去,那还设红灯干什么?”而提问中国小学生时,他们一般都是说跑过去,有的说旁边没有警察我就跑过去。这表明我国学生自觉守法意识薄弱,没有形成法律意识,没有养成守法习惯,因此,中小学的法制教育,一定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能使法制教育落到实处。
中小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体,他们的权利义务意识明晰、社会责任感强,才会实现文明、和谐的小康社会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