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慕课提高高职教学有效性的措施探究

来源 :广西教育·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rningD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探索建设和运用慕课平台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引进和建设优质慕课资源,重视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从而提高高职院校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慕课 高职院校 教学有效性 措施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C-0075-03
  互联网时代,我国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各行业的连接,促进产业创新,培育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在高等教育领域,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经历了远程教育、网络视频公开课等阶段。近年来,随着慕课教育教学模式的兴起,互联网更是越来越多地影响到教育的过程甚至是全过程。然而,处在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存在教师忽视网络优质教学资源或者盲目使用网络资源等情况,未能对教学真正起到有效作用。本文探讨如何运用慕课平台、微课程教学技术、翻转课程教学等提高教学有效性,进而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一、对高职教学有效性的理解
  教学包含教与学两个环节。从教师教学效率、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角度来看,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规律性,组织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注重实效,争取较好的教学效果,以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从学习者学习有效性和发展的角度来看,教学有效性是指为学生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教学有效性”的理念,起源于20世纪中期西方学者对教育机构教学效率问题的关注,此后该理念便成为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在我国,党的十八大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提升教育质量,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新要求。因而重视教学有效性是高等职业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的教学有效性应体现以下原则:教师的教学以职业学习者为中心,以职业能力培养的主线组织开展教学活动,能有效帮助学习者在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上有收获、有进步、有提高。
  二、高职院校教学有效性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教学有效性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教学有效性的认识不足、学校缺乏优质慕课教学资源、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存在误区等方面。
  (一)教师对教学有效性的认识不足,偏“教”轻“学”。教学有效性包括了教和学两个环节。但传统的教学仍然更多地以教为出发点,忽视了学。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在教学目标上,关注需要教的目标,忽视了学生学习目标。二是在教学内容上,注重教什么内容,教学进度如何、教学任务是否完成等,没有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学习进度如何,学习任务是否完成等。三是在教学方法上,以课堂讲授为主,忽视了对学生自主探究和积极思考的引导。四是在职业能力和素养的培养上,以培养知识、技能、操作等硬实力为主,忽视了科学思维、合作意识、意志力、适应力、应变力等软实力的培养。在移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由于没有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满堂“教”,现实中的课堂教学往往看到这样的场景:教师运用多媒体大屏幕在讲授课程,学生则在台下自顾自地玩手机。这样的教学模式使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受到极大的影响。
  (二)具有职业特色的优质慕课、微课教学资源有待开发。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是“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作为辅助教学的职业教育慕课、微课资源应根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职业教育课程的要求开发具有职业特色的优质网络教学资源。而当前,能体现职业特色的优质慕课、微课教学资源欠缺,亟待进一步开发和应用。
  (三)对课堂教学评价存在误区,并缺乏可信度高的测评系统。高职院校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一般由学生对教师教学评分和督导听课评分汇总而得。评分的依据往往是教学内容是否完整,教学进度是否合理,多媒体是否恰当运用,与学生是否存在互动,学生是否听课,学生是否有收获,等等。尽管对这些测评指标进行了量化,但只是较为笼统地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评分,对教师是否实现了教学的有效性并没能提供实质性的评估建议。在美国,比尔·盖茨认为针对教师教学有效性进行测评的评估系统将有助于提升教育质量。为此,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开展了一个历时三年的“教学有效性测试”(Measure of Effective Teaching,简称“MET”)的项目。该项目对美国近3000名教师志愿者的真实课堂教学进行了实证性研究,通过学生成绩的提高幅度、课堂观察及学生感知调查三个评价指标对教师的教学有效性进行了测评。而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我国高职院校对教学有效性尚缺乏一套可信度高的测评系统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有效性。
  三、基于慕课提高高职院校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一)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组织的有效性。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指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者为中心,将传统课堂优势和网络教学的优势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发挥教师引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尊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在高职教育领域,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需要在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和课程认证等方面更新理念、改革创新,才能提高教学组织的有效性。在教学对象上,以职业学习者为中心,了解职业学习者的特点真实需求,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有效的教学设计、教学活动等。根据对高职院校的学习情况调研发现,高职学生形象认知能力、行动能力强于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而慕课平台上直观、形象、碎片化的微课视频资源更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效果。在教学目标上,以职业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提高学习者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教学设计上,充分考虑高职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进度等,安排好慕课平台线上教学与课堂线下教学的比例。在教学内容上,线上和线下的内容都要体现职业教育课程的“情境性”。在教学评价上,要及时予以学习者学习评价。从制定学习目标开始,鼓励和支持学生制定有挑战性的学习目标,不仅如此,还要对学生学习过程及时关注和引导,对学生的学习结果予以评价。在课程认证上,探索在线学习学分认证制度。   (二)基于慕课的课堂“翻转“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教学有效性最主要的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慕课课堂“翻转”是混合式教学的一种具体操作形式,能加快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高职院校教师可充分利用慕课教学资源,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法,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慕课高质量的课程教学内容、科学的学习设计理念、先进的在线学习平台,为翻转课堂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可能。高职院校教师运用慕课翻转课堂,提高教学有效性,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课前准备。基于慕课平台,教师在课前布置明确具体的学习任务,包括任务的要求、完成时间、提交任务的形式等。在给学生布置任务的同时,提供对有助于学生完成任务的微课视频、课件以及其他学习资源。还可以通过慕课平台进行互动,引导学生获取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二是课堂教学。教师以各种形式检验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如个人展示、小组辩论、模拟演示等。教师对学生的成果予以指导,还可以将在慕课平台互动过程中学生的难点问题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和解答。三是课后交流。基于慕课平台,师生、同学在交流商讨中教学相长。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理论的学习观认为:真正的学习是对个人有意义的学习材料进行学习。慕课跨越时空的开放式教学方式帮助高职院校推动课堂教学的翻转,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习者自己能掌控学习的内容、时间、进度、深度、方式和节奏等。
  (三)引进和建设优质慕课资源,提高教学内容的有效性。慕课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微课程视频的形式呈现。由于微课程视频利用了富媒体资源,其形式丰富、影像直观形象、时间长短适宜,对于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年轻学生而言,这样的教学内容更具吸引力,更易于有效吸收和传播。微课程视频是慕课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将整门课程主要知识点进行系统划分后,以知识点为单位制作而成。这些视频的形式丰富多样,利用包括视频、流媒体、声音、Flash、Java等一种或多种富媒体资源的组合,视频形式有职场模拟情景、课堂实景、动画、教师演示、电子板演,等等。每一个微课程视频的时间大多在 10-20分钟,契合学生保持注意力的最佳时长。系列的微课程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精心设计的成果,不但丰富了教学内容,还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和思考。
  引进和自建是获得优质慕课资源的两种方式。对适用于高职教育的基础课程、创新创业课程、人文通识课程,可经过考察评估后引进和应用,学生充分利用在线学习的机会,加强专业基础理论和实务知识的学习,提高对操作性业务的感性认知,加深对创新创业的认识,同时提高人文精神和综合素质。对于高职专业类课程,高职院校应当积极组织优秀教师团队,结合本校优势,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开发具有职业特色的慕课资源。在开发建设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高职慕课的开发与应用适合走大众化模式,这种模式有别于“名校、名师、名课程”的慕课,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建设而成,更切合、更能满足职业学习者的需求。二是联合行业企业建设专业类、实践类慕课资源,其教学设计、教学活动组织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核心,要将复杂的原理、冗长的操作变为生动的动画或仿真操作视频,给学生的实践予以正确指导。三是可采用边建边用模式。在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知识和技术日新月异,教师要紧跟行业企业产业的新发展、新趋势,将新知识、新技术源源不断地融入教学当中,及时更新慕课内容和呈现的方式,使慕课成为吸引学习者的动态性、开放性的学习平台。总之,不管是引进还是自建的优质慕课资源,需要充分运用,采用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混合教学,才能真正提高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四)运用慕课开展教学评价,并通过反思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自我评价、同行评价、第三方评价等都能使教师专业能力获得成长。因此,在高职院校,为了适应新形势,应当建设和应用慕课,采用激励措施,大力发展多元化的教师评价体制。
  同时,注重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如果教师亲自参与制作慕课、微课,供同行和自己观摩后,则便于交流和发现自己教学的优点和不足,经过内省和反思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提升教学素质和能力。如果观看或使用其他高质量的慕课、微课资源,就如同观摩优秀同行教师的授课,能够让年轻教师有机会看到资深教师授课,获得成长。在盖茨基金MET项目研究中,盖茨基金派出观察员通过观察教师的教学视频评估教师教学的效果。同样地,教师们运用慕课平台,观看慕课教学设计、微课语言、肢体动作等,它们指明了教师们能够改进的具体环节,对教学有效性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选择。我国高职院校应充分运用慕课对教学有效性的促进作用,采用以上多种措施,不断改进教学管理方法,提升教学有效性,培养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进一步实现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为此,还需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将慕课建设和运用纳入(下转第111页)(上接第76页)高职院校发展战略。高职院校要紧跟慕课时代的发展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重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改革的作用,树立慕课式教学理念,建设和有效运用慕课。二是帮助高校教师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实现有效运用信息技术达到有效教学的最终目标。三是高职院校面对慕课带来的新机遇,探索建设和应用慕课的模式和途径,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并最终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15-03-17
  [2]王志强.“教学有效性”视阈下的高职院校教学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4(5)
  [3]隆平,呙中美.国内职业教育慕课开发与应用探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19)
  [4]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Learning about Teaching:Initial Findings from theMeasures of Effective Teaching Project[EB/OL].http://metproject.org/downloads/Preliminary_Finding -Policy_Brief.pdf,2012-12-15
  [5]李赟,林祝亮,王泽文.基于MOOC 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措施[J].职教通讯,2015(4)
  【基金项目】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学院课题“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学习测评系统构建与应用研究”(GSJG2015018)
其他文献
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笔者通过对高等学校教学模式的分析,结合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构建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目标模式,并
江西上饶县天窗岩银(金)多金属矿床位于北武夷成矿带中段,处于扬子、华南两大构造单元交接叠加地段,构造变形复杂,中生代岩浆活动强烈,具有十分优越的成矿条件,矿产资源潜力巨大。文
本文介绍我们新近创立的一种灵敏、简便、快速、经济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半定量方法,即酶联免疫电泳测定法。该法是将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抗 HBsAg 抗体混合于琼脂糖凝
一、广西初中地理课堂师生互动现状分析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近年来不断受到重视,不仅在学校课程的比重越来越大,社会上也有更多的声音倡导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在充分研究玛沁大湾地区铜多金属矿的成矿地质条件、控矿因素的基础上,利用WoddView一2、Aster遥感数据,提取了与成矿有关的构造、岩体、蚀变等信息,建立了铜多金属矿遥感找矿模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保证企业正常运行与管理效益的前提与基础,企业一切的管理工作应当从建立和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开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企业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核心。完
2006年12月7日《文学报》载文“知识分子的清高”,作者何顿先生质疑司马迁不该当廷为李陵争谏,认为“(司马迁)不应该不会察言观色,也不应该在朝廷上触怒皇帝……司马迁在为李陵将
总结AF系统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的临床应用体会.AF系统具有三维空间内多重矫正力的灵活性,强大的轴向撑开力,能达到彻底减压,精确复位,有效固定的目的.并且操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共十七大提出要更加注重社会建设,这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课题。本刊选登清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