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支山歌给党听》诞生到传唱奇闻

来源 :铁军·纪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guto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唱支山歌给党听》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歌词取材于《雷锋日记》,其实不然。它从诞生到传唱,有着一番鲜为人知的经历,并与新四军有关。
  这首歌的歌词最初见于《民歌三百首》,作者署名“蕉萍”。雷锋买到这本书,将歌词的部分内容抄录于日记中。1962年8月15日,雷锋因公殉职。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发表“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雷锋日记》也随之全国出版发行。当时,上海音乐学院有位著名的音乐教授叫朱践耳,他于1945年加入新四军,任音乐指挥。朱践耳在《雷锋日记》里读到了《唱支山歌给党听》,深受感动。他马上查阅《民歌三百首》,并将其谱成曲子,交给正在上海音乐学院读书的藏族学生才旦卓玛试唱。1963年底,在《上海之春》音乐会上,才旦卓玛登台唱了这支歌,迅速传遍神州大地,她也因此一举成名。后来,这首歌成了才旦卓玛常唱不衰的保留歌曲。
  歌曲唱红了,才旦卓玛与新四军音乐人朱践耳名声远扬。可是词作者“蕉萍“到底是谁呢?1963年底,朱践耳经过多方打听,得知“蕉萍”在陕西铜川煤矿矿务局,于是写了寻人信寄过去。矿上的党委书记赵炳儒接到信后在干部会上动员大家寻找“蕉萍”同志。有人立刻想到焦坪矿与“蕉萍”谐音,会不会是在那里?
  于是,消息传到焦坪,很快有人反映说,下放干部姚筱舟平时经常写点小散文、小诗歌外投,“蕉萍”很可能是他。两天后,书记把姚筱舟叫到办公室询问,可他死活不承认,因为当时他正遭受迫害,以为大祸临头了呢。宣传干部反复声明、一再强调说组织上查找词作者是件大好事,而且这支歌不但在上海、北京唱开了,还传向了全国。姚筱舟听罢,这才承认诗是他写的,并发表在了1960年的《陕西文艺》杂志“诗传单”栏目中,同时发表的还有另外两首诗。至此,“蕉萍”其人终于浮出水面。
  姚筱舟生于1933年,江西上饶人。高中毕业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抗美援朝时,他入朝作战,于1954年回国。次年秋天,他转业到新成立的陕西煤矿矿务局担任文化工作。1957年元旦,他所在的矿区中一个班长违章作业,引起瓦斯爆炸,造成伤亡,他连带着受了处分,被降为工人,下矿采煤。因怕连累相恋多年的女友,姚筱舟与之含泪分手。在痛苦中,他感受到了工友们的鼓励和温暖,坚定了对生活的信心。因自怜身世曲折,他从古诗文“雨打芭蕉”、“雨打萍”等诗句中化出“蕉萍”两字作了笔名。
  1964年,全国开展革命歌曲评选活动,《唱支山歌给党听》《社员都是向阳花》等5首歌曲获奖。当时北京来信指定姚筱舟去领奖,可是矿上有些人认为他出身不好,又是下放人员,没让他去。从北京寄送的奖品是一套《毛泽东选集》,两幅绣有聂耳、冼星海人像的苏州小丝织品和一张奖状,可惜这些纪念品都在“文革”中被抄走了。
  “文革”一开始,姚筱舟就被批斗、关牛棚,妻子儿女也被拉上台陪斗。被批斗时,他时常听到台下有人唱着他写的《唱支山歌给党听》,再看看自己和一家人正遭受着非人待遇,这个在朝鲜战场上流血不流泪的硬汉子,不由得嚎啕大哭起来。
  1984年11月,姚筱舟终于平反,调到《铜川矿工报》当编辑。1986年,他当选为铜川文联副主席兼《铜川文艺》副主编。1997年5月9日,应上海东方电视台邀请,姚筱舟在女儿的陪伴下,在南京路上海电视广播大厦出席了第17届《上海之春》音乐会,64岁的“蕉萍”终于见到了73岁的朱践耳教授和60岁的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唱支山歌给党听》的创作者、演唱者在跨越了34年漫长时空、经历了人生无数的凄风苦雨后终于相聚。三双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台下掌声如雷,观众热泪盈眶,大家都为这世纪末的相逢感动不已。
  2001年与2004年,姚筱舟和才旦卓玛在中央电视台就《唱支山歌给党听》做了两次访谈节目,二人握手言欢,感慨万千。2008年,西藏三一四事件后,才旦卓玛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说:“是共产党把我培养成了歌唱家,现在藏独分子想把农奴制重新安在西藏人民头上,是办不到的。我要永远把《唱支山歌给党听》唱下去。”
  (编辑:魏 冉)
其他文献
阅读提示  吴晓邦,中国舞蹈史上一个不可磨灭的名字,中国现代舞蹈的创始人和奠基者。他一生献身艺术,立誓“为人生而舞蹈”。抗战时期,他的舞蹈震撼心灵,点燃了民族热情,成为激励振奋人心的无声呐喊,这就是舞蹈的魅力,这就是一位民族舞者的魅力。  以舞言志,以舞警世,为人生而舞,这是他的坐标。他实现了中国舞蹈史上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革命,以男性的阳刚之气取代飘逸轻柔的“女乐”之风。面对故园烽火、山河破碎,他的
期刊
1941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集中了南浦独立第十二旅团以及第十五师团、第十七师团各一部,加上李长江、杨仲华的伪军1700余人,从东台、兴化、射阳(宝应县)、陈家洋等地出发,分四路向盐城进攻,并派飞机对盐城进行狂轰滥炸,妄图将新四军重建的新军部及其主力部队歼灭。  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后,黄克诚领导的八路军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盐城在黄克诚领导的新四军第三师战略区内,粉碎敌人扫荡的任务主要落实在第三
期刊
阅读提示  皖南事变发生后,全国抗日军民无比愤慨。党中央决定,从华北各抗日根据地抽调干部南下支援新四军。晋察冀边区派出第一批由130人组成的南下干部工作队,在队长王韦平的带领下,冲破日伪军的重重封锁,百折不挠,历时一年,终于到达新四军军部,完成党交给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1941年1月国民党蓄谋已久的皖南事变发生,这起使亲者痛、仇者快的罪恶事件,震惊海内外,遭到全国各民主党派和正直人们的强烈谴责
期刊
以史鉴今,常人皆懂,何况担任领导职务的党员干部。然而,并非每个党员领导干部都牢记着、实践着。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6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党的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深入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作为宣传媒体,我们的责任,除了积极参加这次实践活动,还要大力宣传中共党史、新四军军史,从发扬党和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入手,组
期刊
核心阅读  黄克诚一生作战无数,为新中国的建立呕心沥血。他不但军政全能,且担任过后勤工作。更令人敬佩的是,他以敢言著称,从不人云亦云。在开国将帅中,黄克诚是因讲真话而遭罢官次数最多的一位。  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黄克诚以刚直正派、胸怀坦荡、仗义执言而著称,受到广泛钦敬,连毛泽东都幽默地称他为“黄老”。黄克诚的一生曲折坎坷,却始终坚守革命理想,为真理敢做敢言。  参加革命之初,他反对湘南暴动中
期刊
初下太湖,接上火种  1949年2月2日傍晚时分,位处西太湖之畔的吴县光福镇上来了三个年轻男子。走在前面的是新四军太湖游击队的秘密联络员王哲纯与张祥元。  他们两人都是中共地下党员。1945年,新四军太湖留守处主任、党的特派员、武工队长薛永辉在坚持敌后武装斗争时,十分重视在城镇开展情报工作和隐蔽工作。他通过在光福镇上以医生身份为掩护的地下党员范济春,先后发展了一批以当地小学教师为主体的进步青年骨干
期刊
阅读提示  纵观古今中外,战将如云,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有一位将军,他戎马一生,战功卓著,一生中被两次授予上将军衔,在中国军史上绝无仅有,被人称为“六星上将”。这位将军是谁呢?他就是上将洪学智。洪学智勇猛克敌、指挥果断、善打硬仗恶仗,黄克诚经常称他为“铁匠”。本文着重介绍的是,他曾披肝沥胆,纵横驰骋苏北战场,皖南事变后,受任于华中抗大五分校,兼任盐城卫戍司令,而后统领地方武装,在盐阜这块革命圣地留下
期刊
阅读提示  粟裕同志是新四军的高级将领,华东野战军的主要领导。粟裕一生功勋卓著,光明磊落。1958年受到错误批判,蒙冤36载,1994年方得雪冤,此时斯人,已逝10年。然而15年后的2009年,有公开出版物无视中央军委意见,再向粟裕同志泼污,故而引起正直人们的不平与反诘,自在情理之中。恽前程老人仗义执言,投稿本刊,是为一例。《铁军·纪实》作为研究和宣传新四军的重要刊物,维护历史的真实,维护新四军粟
期刊
编者絮语  抗战时期,新四军在华中大地同日本侵略军、汪伪军长期浴血鏖战,留下许多惊天动地的故事和扣人心弦的传奇,也培育、修炼出一大批优秀的军政指挥员,磨砺、煅造出一支支雄师劲旅,至今传颂海内外。江南新四军挺进纵队是其中出师较早、由中共早期党员在家乡自发组织起来的一支英雄部队。她足跨大江南北,征战苏中皖东,在完成党中央赋予新四军向北发展、开辟苏北抗日战场的战略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中共江苏省
期刊
阅读提示  赖少其,中国当代著名的书画艺术大师,精通木刻、版画。他常以“一木一石”精神自勉,对艺术的追求锲而不舍。殊不知,他还是一名新四军文化战士,烽火硝烟中的历练促成了他对文学艺术更深层的思考,因此,他的文学书画作品更流露着对国家、劳动人民的挚爱之情,意更浓,情更美,境更深。  他是“木石斋”主。木者,生机粲然,奇崛蓬勃之意也;石者,岿然不动,质朴沉重之意也。以“木石魂”喻之,于诗、于画、于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