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教学理论是教育实践发展的产物,对教学具有重要指导价值。我国当代教学理论发展涌现出一批具有本土化特色的教学学派,影响很大。
关键词: 当代;教学理论;教学学派
【中图分类号】G64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7)22-0224-01 我国当代教学理论发展涌现出一批具有本土化特色的教学学派,影响很大。下面仅选择其中五个典型作一简介。
一、主体教育学派
这种教育理论是北师大裴娣娜教授主持,由一些青年教育专家参与,代表作为《主体教育实验的实践探索》。主体教育实验的主旨是解决人的现代化的自主发展问题。经过理论构思及低年段探索、延伸扩展、专题研究、全面发展四个阶段实验,围绕主体教育的重大理论问题和课堂教学改革实践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基础教育创新的基本理论框架和基础教育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明确了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具有自主性、自觉性和创造性的根本特证;构建了现代教学与发展性教学的策略及教育创新能力指标。
二、新基础教育学派
这种教育理论是华东师大叶澜教授发起主持的一项理论与实践互动的综合性研究成果,代表作为《基础教育改革与中国教育学理论重建研究》。新基础教育研究主要目的在于构建21世纪所需要的新型学校。此项研究的特点是:以对当代基础教育现状的批判性反思为起点,以对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进行整体性重建为目标,以理顺基础教育改革与教育学理论重建的关系为主线,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基础教育理论体系,对基础教育发展发挥了很大的引领和示范作用。特别是形成的“生命·实践”教育念和做法影响十分广泛和深远。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和挑战。
三、先学后教学派
这种教学理论是原江苏蔡林森校长年创造的,代表作为《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此理论把传统教学的“先教后学”程序颠倒过来,改变了以往的僵化课堂教学模式。在“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理念指导下,实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辩证地处理了教与学的关系,把学放在首位;辩证地处理了学生与教师的关系,落实了学生的主體地位;辩证地处理了先与后的关系,确立了先学和后教的原则。此模式操作要点为:一是“先学 ”,包括明确目标、内容和方法要求,教师不先讲,先指导学生自学;二是“后教”,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针对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精讲、点拨、解疑、答问、纠正,教师的任重在教会学生学习;三是“训练”,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练习和拓展迁移;最后经过“堂堂清”检查验收,确保教学效果。
四、差异教学学派
这种教学理论是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华国栋创立的。他曾在北京、天津进行实验并推广,代表作为《差异教学论》。差异教学即个性化教学,立足个性差异需要,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学,让每个学生在不同的起点上,按照自己的个性优势去发展。差异教学操作要点:一是尊重差异树立人人成才观念。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二是教学目标设计有层次性。以提高学困生学习成绩为重点,从不同学生的学情出发制订教学目标和个性化教学措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课程和学习内容;三是努力创新教学方式。依据学生兴趣和学习水平选择不同学习方法。如实行探究学习,课题研究,分层教学和个别指导等;四是正确处理个性化教学和班集体教学的关系。倡导个性化教学,需要在面向全体的基础上,抓好学生的个性发展,实现个性与共性,个体与集体教学的共赢。
五、新教育实验学派
这种教学理论是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教授提出,代表作为《新教育》。此项实验提出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提出的五大观点是: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无限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提出六大行动是: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构筑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朱教授主张建设充满活力、情趣与智慧的课堂,让学生有广泛的参与度,让师生关系有亲和度,让教学有自由度,让知识学习有整合度,让技能形成有练习度,让课堂学习有延展度。经过多年实验,新教育实验初步改变了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了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了学校的发展模式,改变了教育科研的范式。
上述介绍的著名教学学派,集中反映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好形势,展示了教学理论的最新水平,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特色的有力证明。
参考文献
[1]徐建敏,国内外当代教学理论读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15.
[2]杨小微,现代教学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7:04.
关键词: 当代;教学理论;教学学派
【中图分类号】G64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7)22-0224-01 我国当代教学理论发展涌现出一批具有本土化特色的教学学派,影响很大。下面仅选择其中五个典型作一简介。
一、主体教育学派
这种教育理论是北师大裴娣娜教授主持,由一些青年教育专家参与,代表作为《主体教育实验的实践探索》。主体教育实验的主旨是解决人的现代化的自主发展问题。经过理论构思及低年段探索、延伸扩展、专题研究、全面发展四个阶段实验,围绕主体教育的重大理论问题和课堂教学改革实践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基础教育创新的基本理论框架和基础教育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明确了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具有自主性、自觉性和创造性的根本特证;构建了现代教学与发展性教学的策略及教育创新能力指标。
二、新基础教育学派
这种教育理论是华东师大叶澜教授发起主持的一项理论与实践互动的综合性研究成果,代表作为《基础教育改革与中国教育学理论重建研究》。新基础教育研究主要目的在于构建21世纪所需要的新型学校。此项研究的特点是:以对当代基础教育现状的批判性反思为起点,以对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进行整体性重建为目标,以理顺基础教育改革与教育学理论重建的关系为主线,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基础教育理论体系,对基础教育发展发挥了很大的引领和示范作用。特别是形成的“生命·实践”教育念和做法影响十分广泛和深远。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和挑战。
三、先学后教学派
这种教学理论是原江苏蔡林森校长年创造的,代表作为《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此理论把传统教学的“先教后学”程序颠倒过来,改变了以往的僵化课堂教学模式。在“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理念指导下,实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辩证地处理了教与学的关系,把学放在首位;辩证地处理了学生与教师的关系,落实了学生的主體地位;辩证地处理了先与后的关系,确立了先学和后教的原则。此模式操作要点为:一是“先学 ”,包括明确目标、内容和方法要求,教师不先讲,先指导学生自学;二是“后教”,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针对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精讲、点拨、解疑、答问、纠正,教师的任重在教会学生学习;三是“训练”,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练习和拓展迁移;最后经过“堂堂清”检查验收,确保教学效果。
四、差异教学学派
这种教学理论是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华国栋创立的。他曾在北京、天津进行实验并推广,代表作为《差异教学论》。差异教学即个性化教学,立足个性差异需要,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学,让每个学生在不同的起点上,按照自己的个性优势去发展。差异教学操作要点:一是尊重差异树立人人成才观念。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二是教学目标设计有层次性。以提高学困生学习成绩为重点,从不同学生的学情出发制订教学目标和个性化教学措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课程和学习内容;三是努力创新教学方式。依据学生兴趣和学习水平选择不同学习方法。如实行探究学习,课题研究,分层教学和个别指导等;四是正确处理个性化教学和班集体教学的关系。倡导个性化教学,需要在面向全体的基础上,抓好学生的个性发展,实现个性与共性,个体与集体教学的共赢。
五、新教育实验学派
这种教学理论是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教授提出,代表作为《新教育》。此项实验提出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提出的五大观点是: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无限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提出六大行动是: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构筑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朱教授主张建设充满活力、情趣与智慧的课堂,让学生有广泛的参与度,让师生关系有亲和度,让教学有自由度,让知识学习有整合度,让技能形成有练习度,让课堂学习有延展度。经过多年实验,新教育实验初步改变了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了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了学校的发展模式,改变了教育科研的范式。
上述介绍的著名教学学派,集中反映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好形势,展示了教学理论的最新水平,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特色的有力证明。
参考文献
[1]徐建敏,国内外当代教学理论读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15.
[2]杨小微,现代教学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