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教学的有效性”还是“有意义的教学”(三)

来源 :动漫界·幼教365(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s12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爱华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因为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课”的比例不高,所以我们更要追求它的价值实现,减少那些不值得上的无意义的课,减少那些上得无意义的课。
  追求“有意义的教学”
  1.备课备什么
  许多教师习惯于将备课的重点放在“备教材”上,因为追求“有效性”必须“吃透教材”,以实现预期的目标,这显然是在“教书”。如果备的是公开课,还得像演出一样进行“彩排”(试教),其目的是检验备课的有效性。而追求对幼儿有意义的教学,教师就必须“吃透幼儿”,备课的重点就得放在“备幼儿”上。具体地说,就是把准备教幼儿学的有关内容与幼儿的经验联系起来,通过非正式的谈话或者投放相关材料让幼儿摆弄等活动,预先了解幼儿已经知道了什么,还不知道什么,有哪些错误经验,判断其中哪些是可以通过教学让幼儿理解的,哪些是用任何方法都无法让幼儿理解的,从中寻找教学的切入点。一旦对幼儿的已有经验心中有数,那准备的教案也就更有针对性了,何须试教呢?总之,教学的意义就体现在为幼儿建立经验的连续体中。
  2.说课说什么
  教学观摩之后常有“说课”的环节。遗憾的是,有的说课就好像是为别人的评课作开场白,没有说出个所以然来;有的说课从目标到选材,再到环节设计都是泛泛而谈,只是作了一个自我评课。其实,说课放在平时就是课后反思,它与评课不同,说课要把握的重点是活动过程与预期的关系,主要分析活动的非预期效应(包括正反两方面),分析非预期事件的发生频率和性质(是预设不周,还是期待生成),分析预设活动中生成的教育行为。说课具有他人评课无法取代的特殊意义,因为执教者最清楚自己的预期以及预期外的效应,而评课者依据的只是写在教案上的目标。当教师能尝试对自己预期内和预期外的效应做出原因的假设和分析时,教学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就能得到体现。
  3.观课观什么
  教学观摩是一种常见的专业研讨方式,其中优秀教师的示范课最受一线教师欢迎。然而课看多了效果未必好,因为教师模仿到的只是形式。但这不能归因于教师不知如何观课,问题的关键在于为观摩活动提供哪一类课更有意义。如果提供的都是预设课程之外的教学活动,都是执教者自己生成的教学内容,而且非得选别人没有上过的,甚至是非同寻常的课,那么,课上得再好,也会因为观摩者无法领悟其精髓,生搬硬套而失去意义。
  我想,既然预设课程规定了幼儿基本的学习内容,既然教学观摩是一种专业培训,那么就教师现有的专业水平来看,他们非常需要一些稳定的教学材料。可见,教学观摩课应该是大家上过的或要上的课,只有多看相同内容的课,经过多轮反复实践,才能培育起教学的智慧。因此,为教师选择和准备一批经典而优秀的教学材料作为共同研讨的内容,尤为重要。这样一来,至少避免了教材选择中的科学性、教育性的问题,“吃透教材”的问题不大,自然就会将备课的重点转向“吃透幼儿”。而那些我们倡导的生成于教材之外的教学活动,则可以作为学习交流的案例来呈现。
  追求“有效”还是追求“有意义”是一种思维方式,无是非之辨,如同注重结果还是过程。而追求意义就是追问价值取向,是追问教师教学的自觉意识。我的假设是:当教师对活动的意义有所追求时,有效性自然也在其中了。P
其他文献
朱家雄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杰出专家。  蒙台梭利与“走火入魔”  近些年来,接触了不少学过蒙台梭利教育的老师,大多都被我称为“走火入魔”了,用一句文雅一些的话说:被他们的“蒙奶奶”感化了,一心一意跟着“蒙奶奶”了。这是在其他的教育中所没有的。  我没有真正地学过蒙台
中医“治未病”思想由来尚久,但目前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不再满足于单纯地治疗疾病,更注重于追求健康的状态,此观点与中医“治未病”思想一脉相承。李东
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异质性的血液恶性疾病.目前经典诱导化学治疗(化疗)的完全缓解率(complete remission,CR)可达70%~80%,约10%~40%AML患者诱导治疗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