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行业报是我国媒体市场一个重要的方面军。作为传统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媒体、全媒体日新月异发展的大背景下,无论是正在进行转企改制的行业报,还是已经完成转企改制的行业报,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改革转型发展的挑战。面对竞争新格局,“专业”仍然是行业报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仍然是行业报革新突围、创新发展的利器。
发挥“专业”特点,创新产品形态
《中国保险报》于1994年1月5日创刊,迄今已历20年的发展。作为行业舆论主阵地,作为中国保险行业唯一一张报纸,《中国保险报》伴随中国保险业的发展而发展。中国保监会主席项俊波认为,中国保险业在我国还是朝阳行业,具有巨大的潜力,未来10至20年,仍然是保险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保险报》在产品形态上所做的探索如下。
一是“特刊”形态。所谓特刊, 就是报纸利用某一期的全部版面来刊登关于某一个主题的图文报道。对“特刊”这种产品形态的探索,一方面基于行业报本身具有的专业优势, 另一方面也考虑了日报形态的报纸其日常动态报道这种产品形态,在网络时代具有明显的缺陷——时效性无法与网络相比,报纸版面空间也无法与无限的网络空间相比。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基于报纸这种介质创新产品形态。于是,“特刊”这种追求专业、追求深度的产品形态应运而生。“特刊”充分利用有限的报纸版面, 集中力量围绕一个专题,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深度挖掘、报道。
在“特刊”这个产品形态中具体又包含两种亚产品形态。一种是基于一般新闻规律所做的俗称深度报道的产品形态。这也是各媒体包括行业媒体比较熟悉的产品形态。二是基于“大数据”的研究调查型报道产品形态。这种产品形态的起源来自对大量数据的归纳分析和总结,从中发现某种规律或价值点,再辅之以新闻采写手段进行补充和完善,丰富其内容, 提升其价值。
当前,“大数据”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热议,并在很多行业产生了实际价值。面对大数据,新闻媒体特别是在专业数据积累和整合方面有独特优势的行业媒体,有条件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行业数据,这些数据可能是零散的未被开发的“原生态数据”,行业媒体应该以此为基础,基于“大数据”资源,利用有关归纳分析等处理方法,再加上新闻手段,生产出新形态的产品。
《中国保险报》出版过的特刊有《巨灾保险特刊》《城镇化与保险特刊》《公众宣传日特刊》《养老与保险特刊》等。
为采写制作《巨灾保险特刊》, 《中国保险报》记者深入四川、云南和深圳这三个巨灾保险试点地区,了解巨灾保险试点的最新进展以及遇到的问题。同时,记者还采访了监管部门有关负责人,请其谈了对巨灾保险机制建设的看法和意见。记者还采访了巨灾保险领域的权威专家,深入解读中国巨灾保险的实践发展和瓶颈因素。
在《巨灾保险特刊》的采写制作中,专门开辟了国内外灾难种类、经济损失及保险赔付情况的数据专版,这些数据高度浓缩了历史灾难情况,受到行业读者、研究专家的广泛好评。
在《城镇化与保险特刊》的采写制作中,同样延续了深度报道这一特刊常用的产品形态,同时加强了研究调查型报道产品形态。本期特刊利用两个版(跨版)呈现了286个城市的城镇化率和保险密度、城镇化率和保险深度之间的关系。这些数据是《中国保险报》的记者根据有关城市统计局公布的有关数据一个个计算得来的。根据这些数据,记者利用数学方法进行了回归分析,进而得到了表征
上述关系的线性关系,最后以图表形式在版面上进行了呈现,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位保险业权威专家阅读后专门致电报社,称赞“研究成果”有基础,很扎实。
二是“热点对话”活动形态。《中国保险报》打造的“中国保险热点对话”活动,已经具有相当的品牌价值,在保险行业内外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是一个整合保险行业内外权威性和专业性资源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汇聚观点,创造共识,由此推动中国保险业的发展。截至目前,《中国保险报》已经举办15期“中国保险热点对话”活动,对话主题涉及农业保险、险资运用与管理、巨灾保险、保险公众宣传、保险资产配置、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可以看出,这些主题都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与保险业的改革发展创新密切相关。
每期“中国保险热点对话”活动举办以后,《中国保险报》都会专门辟专版进行专题报道。一般情况下, 对于热点对话的报道会采用动态报道和专题报道相结合的形式。在头版一般会刊出热点对话的主消息,在二三版或五八版等跨版图文刊出当期中国保险热点对话的详细报道。专业、详实的图文内容,加之跨版所形成的“势大力沉”的报道形式,带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基于“专业”的未来之路
行业报的未来发展根基仍然在于“专业”二字。在新媒体、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如何进一步展现和发挥行业报自身的“专业” 优势,如何持续创新产品形态,如何从组织架构到流程再造等方面提升行业报的“专业”品牌形象,是摆在众多行业媒体面前的重要课题。
当前,行业报的组织架构仍然延续了传统的媒体组织架构,即采编、发行、广告及市场运营等组织序列。在采编组织架构方面,无论是采编分开,还是采编合一,都属于传统的组织架构。在这个组织架构中,采与编的工作职能仍然是传统的新闻采访和编辑。这种传统组织架构和流程所生产的新闻产品形态更具有传统特色, 比如消息、通讯、述评、评论等等。这是必要的,也被多年的新闻实践所证明。
但是,必须认识到,要进一步发挥行业报的“专业”优势,必须在组织架构乃至流程方面进行改革、完善和创新。比较现实的做法是:一方面改善传统采编组织架构和流程,扎实提升传统新闻形态产品的质量;另一方面,要建立新的机构创新生产基于专业优势的研究型新闻产品形态。
适应研究型新闻产品的生产,行业报可以在组织架构上进行创新—— 建立不同研究方向的研究机构。这些研究机构可以称为“实验室”或其他名称。这些实验室可以面向报社内外招聘“研究员”或“分析员”。众所周知,很多伟大的科学成果都是在“实验室”里产生的。新闻媒体完全可以借鉴这种组织形式,基于自身的专业优势,利用实验室这种组织架构,研发生产出更具有专业深度和厚度的产品,更好满足行业内外读者、市场的需求。在这种实验室组织架构中,传统的记者、编辑的色彩在淡化,这些人更多的是以研究者、分析员的角色在从事更具“专业”色彩的工作。
放眼当下的纸媒等传统媒体,成立研究机构的不在少数。有的称为研究院,有的称为某某智库。虽然名称不同,但本质是一样的,即组织架构的创新以及所生产的研究型产品,都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媒体的“专业“品牌形象和影响力,由此所带来的是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影响力就是生产力,影响力最终将促进媒体的发展。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研究型新闻产品形态的生产基础是专业的研究、专业的分析。这些研究和分析往往是基于大量数据,挖掘和总结数据所体现的规律,进而利用新闻采写和编辑的手段和方法,生产出研究型新闻形态的产品。比如,每年三、四月保险公司(包括上市保险公司和非上市保险公司)都要发布年度财务信息报告。这些报告全面地反映了保险公司的经营状况,投资者和消费者对这些信息有着大量的需求。作为行业报, 就可以将百余家保险公司的净利润、资产、偿付能力充足率等大量财务指标数据进行挖掘、归类和分析,总结出基本的趋势变化和规律,形成新闻报道的方向,再由一线记者进行扎实的多方采访,最后形成有深度和厚度的研究型新闻产品。
实际上,行业报所处行业本身蕴涵着大量的“沉睡”数据。唤醒这些数据,发现其价值,利用新闻手段进行深度报道,最终形成受到市场、读者欢迎的产品,这是行业报需要认真探索的未来之路。
行业报的“专业”不仅体现在专业的报道内容上,还可以体现在更多专业性的产品和服务方面,比如专业培训、行业法律事务咨询、第三方中介服务、数据库产品或服务、定制化产品或服务等方面。也就是说,行业报在不断提升自身专业实力的同时, 可以进一步把自身打造成整合行业各种资源的大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生成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增值服务和产品类别,将自身发展成为行业价值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由此,行业报发展的基础将更加坚实,发展的空间更加广阔。
作者系《中国保险报》执行总编辑
发挥“专业”特点,创新产品形态
《中国保险报》于1994年1月5日创刊,迄今已历20年的发展。作为行业舆论主阵地,作为中国保险行业唯一一张报纸,《中国保险报》伴随中国保险业的发展而发展。中国保监会主席项俊波认为,中国保险业在我国还是朝阳行业,具有巨大的潜力,未来10至20年,仍然是保险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保险报》在产品形态上所做的探索如下。
一是“特刊”形态。所谓特刊, 就是报纸利用某一期的全部版面来刊登关于某一个主题的图文报道。对“特刊”这种产品形态的探索,一方面基于行业报本身具有的专业优势, 另一方面也考虑了日报形态的报纸其日常动态报道这种产品形态,在网络时代具有明显的缺陷——时效性无法与网络相比,报纸版面空间也无法与无限的网络空间相比。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基于报纸这种介质创新产品形态。于是,“特刊”这种追求专业、追求深度的产品形态应运而生。“特刊”充分利用有限的报纸版面, 集中力量围绕一个专题,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深度挖掘、报道。
在“特刊”这个产品形态中具体又包含两种亚产品形态。一种是基于一般新闻规律所做的俗称深度报道的产品形态。这也是各媒体包括行业媒体比较熟悉的产品形态。二是基于“大数据”的研究调查型报道产品形态。这种产品形态的起源来自对大量数据的归纳分析和总结,从中发现某种规律或价值点,再辅之以新闻采写手段进行补充和完善,丰富其内容, 提升其价值。
当前,“大数据”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热议,并在很多行业产生了实际价值。面对大数据,新闻媒体特别是在专业数据积累和整合方面有独特优势的行业媒体,有条件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行业数据,这些数据可能是零散的未被开发的“原生态数据”,行业媒体应该以此为基础,基于“大数据”资源,利用有关归纳分析等处理方法,再加上新闻手段,生产出新形态的产品。
《中国保险报》出版过的特刊有《巨灾保险特刊》《城镇化与保险特刊》《公众宣传日特刊》《养老与保险特刊》等。
为采写制作《巨灾保险特刊》, 《中国保险报》记者深入四川、云南和深圳这三个巨灾保险试点地区,了解巨灾保险试点的最新进展以及遇到的问题。同时,记者还采访了监管部门有关负责人,请其谈了对巨灾保险机制建设的看法和意见。记者还采访了巨灾保险领域的权威专家,深入解读中国巨灾保险的实践发展和瓶颈因素。
在《巨灾保险特刊》的采写制作中,专门开辟了国内外灾难种类、经济损失及保险赔付情况的数据专版,这些数据高度浓缩了历史灾难情况,受到行业读者、研究专家的广泛好评。
在《城镇化与保险特刊》的采写制作中,同样延续了深度报道这一特刊常用的产品形态,同时加强了研究调查型报道产品形态。本期特刊利用两个版(跨版)呈现了286个城市的城镇化率和保险密度、城镇化率和保险深度之间的关系。这些数据是《中国保险报》的记者根据有关城市统计局公布的有关数据一个个计算得来的。根据这些数据,记者利用数学方法进行了回归分析,进而得到了表征
上述关系的线性关系,最后以图表形式在版面上进行了呈现,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位保险业权威专家阅读后专门致电报社,称赞“研究成果”有基础,很扎实。
二是“热点对话”活动形态。《中国保险报》打造的“中国保险热点对话”活动,已经具有相当的品牌价值,在保险行业内外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是一个整合保险行业内外权威性和专业性资源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汇聚观点,创造共识,由此推动中国保险业的发展。截至目前,《中国保险报》已经举办15期“中国保险热点对话”活动,对话主题涉及农业保险、险资运用与管理、巨灾保险、保险公众宣传、保险资产配置、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可以看出,这些主题都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与保险业的改革发展创新密切相关。
每期“中国保险热点对话”活动举办以后,《中国保险报》都会专门辟专版进行专题报道。一般情况下, 对于热点对话的报道会采用动态报道和专题报道相结合的形式。在头版一般会刊出热点对话的主消息,在二三版或五八版等跨版图文刊出当期中国保险热点对话的详细报道。专业、详实的图文内容,加之跨版所形成的“势大力沉”的报道形式,带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基于“专业”的未来之路
行业报的未来发展根基仍然在于“专业”二字。在新媒体、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如何进一步展现和发挥行业报自身的“专业” 优势,如何持续创新产品形态,如何从组织架构到流程再造等方面提升行业报的“专业”品牌形象,是摆在众多行业媒体面前的重要课题。
当前,行业报的组织架构仍然延续了传统的媒体组织架构,即采编、发行、广告及市场运营等组织序列。在采编组织架构方面,无论是采编分开,还是采编合一,都属于传统的组织架构。在这个组织架构中,采与编的工作职能仍然是传统的新闻采访和编辑。这种传统组织架构和流程所生产的新闻产品形态更具有传统特色, 比如消息、通讯、述评、评论等等。这是必要的,也被多年的新闻实践所证明。
但是,必须认识到,要进一步发挥行业报的“专业”优势,必须在组织架构乃至流程方面进行改革、完善和创新。比较现实的做法是:一方面改善传统采编组织架构和流程,扎实提升传统新闻形态产品的质量;另一方面,要建立新的机构创新生产基于专业优势的研究型新闻产品形态。
适应研究型新闻产品的生产,行业报可以在组织架构上进行创新—— 建立不同研究方向的研究机构。这些研究机构可以称为“实验室”或其他名称。这些实验室可以面向报社内外招聘“研究员”或“分析员”。众所周知,很多伟大的科学成果都是在“实验室”里产生的。新闻媒体完全可以借鉴这种组织形式,基于自身的专业优势,利用实验室这种组织架构,研发生产出更具有专业深度和厚度的产品,更好满足行业内外读者、市场的需求。在这种实验室组织架构中,传统的记者、编辑的色彩在淡化,这些人更多的是以研究者、分析员的角色在从事更具“专业”色彩的工作。
放眼当下的纸媒等传统媒体,成立研究机构的不在少数。有的称为研究院,有的称为某某智库。虽然名称不同,但本质是一样的,即组织架构的创新以及所生产的研究型产品,都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媒体的“专业“品牌形象和影响力,由此所带来的是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影响力就是生产力,影响力最终将促进媒体的发展。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研究型新闻产品形态的生产基础是专业的研究、专业的分析。这些研究和分析往往是基于大量数据,挖掘和总结数据所体现的规律,进而利用新闻采写和编辑的手段和方法,生产出研究型新闻形态的产品。比如,每年三、四月保险公司(包括上市保险公司和非上市保险公司)都要发布年度财务信息报告。这些报告全面地反映了保险公司的经营状况,投资者和消费者对这些信息有着大量的需求。作为行业报, 就可以将百余家保险公司的净利润、资产、偿付能力充足率等大量财务指标数据进行挖掘、归类和分析,总结出基本的趋势变化和规律,形成新闻报道的方向,再由一线记者进行扎实的多方采访,最后形成有深度和厚度的研究型新闻产品。
实际上,行业报所处行业本身蕴涵着大量的“沉睡”数据。唤醒这些数据,发现其价值,利用新闻手段进行深度报道,最终形成受到市场、读者欢迎的产品,这是行业报需要认真探索的未来之路。
行业报的“专业”不仅体现在专业的报道内容上,还可以体现在更多专业性的产品和服务方面,比如专业培训、行业法律事务咨询、第三方中介服务、数据库产品或服务、定制化产品或服务等方面。也就是说,行业报在不断提升自身专业实力的同时, 可以进一步把自身打造成整合行业各种资源的大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生成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增值服务和产品类别,将自身发展成为行业价值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由此,行业报发展的基础将更加坚实,发展的空间更加广阔。
作者系《中国保险报》执行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