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众电影》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电影杂志,承载了几代中国电影人的梦想与希望,多年的精品化发展之路奠定了其深厚的品牌底蕴。今年3月,《大众电影》全新改版,在京举办改版及全媒体产品品牌发布会,并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以期发76万册的成绩傲居同类杂志首席位置。大众电影杂志社副社长廖敏谦虚地表示:“我们依然处在‘逆势起航’的阶段,面临的挑战依然非常严峻。”《大众电影》在沉寂多年后,一出手就“稳、准、狠”地打开电影类杂志的市场大门,究竟靠的是什么?本刊记者特地前往大众电影杂志社,采访了大众电影杂志社副社长、北京万达电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廖敏,以期能为读者找到答案。
传承经典 借力前行
《大众电影》经历过非常辉煌的时期,这是每一个热爱电影的人都知道的事情。今年是《大众电影》诞生的第64个年头,在20世纪80年代,单期950万份的发行量迄今为止其他杂志都难以望其项背。《大众电影》几乎记载了新中国电影的全部发展历程,封面女郎的形象更是20世纪80、90年代举国热议的对象。
经历过20世纪50年代的创刊和80、90年代的蓬勃发展,《大众电影》在进入新世纪后却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从2013年开始,万达集团与《大众电影》展开合作,凭借万达集团优秀的平台、资源优势以及万达电影全产业链的发展布局以及大众电影杂志社独立、精准的市场化运作能力,《大众电影》在2014年重新起航。
全新出发的《大众电影》不仅仅是一本杂志,“我们将以品牌为中心,打造出包括平面媒体、网络媒体、数据调研、市场营销、品牌活动等的全系列产品和服务。” 曾就职于时尚传媒集团全媒体总编辑的廖敏显然有着更加开阔的思维,“以《大众电影》平台为基础,通过PC端、移动端、微博、微信、数字杂志等媒体形式,结合数据产品、线上线下活动,以品牌为核心,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
深入调研 精准定位
定位杂志。《大众电影》要做电影产业的推动者和传播者,那些真正到电影院消费的人群,也就是被廖敏称为“主流观影人群”的群体才是《大众电影》新的定位人群。
其实从2013年底开始,《大众电影》就聘请了专业的调研公司,通过定性、定量的方法为《大众电影》做了全方位的调研。同时,廖敏和她的团队也在积极探讨杂志的定位问题,团队最后达成的意见与调研公司给出的答案不谋而合。廖敏和她的团队认为,现如今,大部分的订刊人群已经不是影院消费的主力,取而代之的是年轻人群体,20~39岁的年轻人群占据了国内影院大部分的观影人群。现在的年轻人看电影也早已与上一辈的人产生了区别——年轻人看电影的目的性弱,更多的是想着减压、娱乐、放松、休闲。低成本、安全性、娱乐性已成为年轻人热衷于去影院观影消费的原因。
并且,影院带来的不仅仅是票房收益,成熟的影院会带动整个商圈的同步发展。近年来,爆米花、饮料、商场购物、休闲消费的增长势头一直有增无减。廖敏表示:“既然观影人群相较于之前产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么这也会直接指向我们内容上的变化。要把内容向更加商业、更加生活、更加娱乐、更加时尚的方向去做。说到底,定位的出发点应该是用户思维。”
定位团队。解决了杂志的定位问题,接下来就需要体现杂志的内容取向。记者翻开9月份的《大众电影》发现,现在的这本杂志无论从版式的设计,还是内容的编排,相较于之前《大众电影》的传统风格确实是有了改头换面的转变。所以,很多读者在看到新鲜出炉的杂志后,反馈给杂志社的信息也是多种多样的。这本以电影为核心囊括了娱乐休闲、时尚生活、旅游资讯的多功能刊物,着实受到了更多年轻人的喜爱。
《大众电影》不仅在杂志内容方面提出了全新的设想与概念,另外,对杂志社的编辑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新组建的这支团队中有来自平面媒体的,也有之前在网站从事新媒体项目的,还有来自电影制片公司和为电影做营销服务的。面对这些“五湖四海”聚到一起的成员们,廖敏说,她更注重对团队成员复合性的提升。
现代科技发展不断改变着各个工种,也使杂志编辑的边界产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从媒体人的一些经验来讲,对编辑的工作流程和个人角色的重新设定,都面临很大的挑战。廖敏对记者说:“比如拿编辑来讲,在采编合一制度确定后,我们现在更重要的是要求编辑把自己定位为制作人的角色,发挥其统筹、整合的能力,把自己的触角和天线统统打开,在同样的时间内,认识更多的人是比写篇稿件更为重要的事情。”廖敏认为,“当一个编辑接触到的人越多,就会大大拓宽他的视野,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冲破编辑的局限。当编辑手里有更多资源的时候,他能组合出的‘菜’一定是更加丰盛的。”显然,纯写手型的人才已经不符合《大众电影》对编辑的复合型要求,廖敏对编辑角色的定位成为她对员工的最大期盼,即使“这种改变是很困难的”。“观点、态度、风格这样的东西是人慢慢形成的,也是新媒体无法短时间内击败传统媒体的一个方面。一个好的电影杂志编辑应该能从自己的角度切入,去策划一个展览,甚至组织一场观影活动,更多的是如何把这些零散的、静态的资讯通过个人的沉淀和态度把它更好地呈现给读者,这个过滤、筛选、提炼的过程才是一个编辑的真正价值。”
专注营销 蓄力前行
全方位玩转新媒体。“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与其不得不变,不如主动去寻求一些改变。”《大众电影》现在面对的很大的一个问题是,这个内容团队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更加从容地生存和创造,其实这也是很多传统媒体都面临的一个难题。
今年6月份,《大众电影》继续做了一次调研。廖敏也认真地询问起记者之前购买杂志的直观感受。在认真听取了记者的看法后,廖敏感慨,“现在的年轻人,他们所希望的更多的是有人格魅力的表现,或者是一个‘部落’式的文化聚群,单纯的电影资讯早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大众电影》的官方微博微信账号上线不到一年的时间已初具规模,iPhone、iPad客户端的《大众电影》APP以其独具一格的交互式体验受到了“粉丝”的喜爱。对于刚刚推出的“大象电影”微信账号,廖敏介绍说:“之所以叫大象电影,也有些自嘲的意思,因为总有一些人认错郭沫若先生题写的这个刊名。” 目前,“大象电影”微信号算是《大众电影》产品类别中一个比较新颖的应用,因为这个微信号是真人与用户一对一沟通,“他”就是用户的微信好友,用户每天可以在“朋友圈”中看到“他”发的咨讯和信息。最近,“大象电影”微信号已经在微信上发起互动群聊活动——微友与电影导演沟通交流的沙龙活动,产生了很好的反响。虽然“大象电影”微信号是刚刚推出,但是它背后所承载的是廖敏和她的团队所推崇的产品理念。“要让用户觉得更加亲切、有趣、有用,绝不能出现死板无聊的情况。希望最终形成围绕《大众电影》的微信矩阵,每个编辑的栏目也要向个性化的微信订阅号的方向去发展。”这也正是《大众电影》标榜的“有料、有趣、有品”的杂志理念的集中体现。
对于如何更好地推广新媒体产品这个问题,廖敏打趣地对记者说:“这个我肯定比你更着急,但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现在的市场竞争这么激烈,如果只是纸质杂志来说的话,以前的一个报刊亭当中只有几十个的竞争,如果将APP放到移动互联网商店里面,你会发现,这里是成百上千的竞争,所以我们一定要认真做好产品,要相信自己、稳扎稳打。其次是要多渠道拓展,打开一切能打开的。”廖敏的话也提醒了记者一个道理——欲速则不达,有时候一步一步慢慢地走,才是最稳妥的办法。今年10月,《大众电影》与百度贴吧合作推出“2014十大最具潜力导演”评选,贴吧的投票量达155万。
坚持娱乐营销。廖敏和她的团队在今年前期精力都集中在产品架构方面,接下来的主攻方向就是要打品牌了,再往后就是要做营销。“我们现在做的事情,打个比方就是有一座冰山,露出的角就是大家看到的,有可能是iPhone上的一个产品或者是iPad的电子杂志,但最重要的还是它的营销部分。”《大众电影》已经嗅出了一种味道,在全民狂欢的氛围下,很多营销的手法和观念与以前是不太一样的。以电影营销来讲,可能很多的品牌都是轻植入、重营销。“所以,我觉得以后可能对很多的品牌,包括对我们自己的品牌而言,娱乐营销都不是战术,而是战略。”
娱乐营销也会有非常多的手法,廖敏说:“我们可能过去老是喜欢定义,把杂志放在一个传统媒体的筐里,特别是这几年,我跟IT企业、娱乐圈都进行过一些深入的交流合作,我觉得很多时候,我们还是要跳出‘盒子’看问题,只有跳出来,我们才会突然发现,自己能做的,实际上更多。”廖敏表示,《大众电影》目前所做的,到最后都会形成一股合力,这个合力搭建的就是《大众电影》这个平台的价值,这就是《大众电影》这个平台最终的指向。
好的比喻总会引发人的联想,会让人觉得浪漫、美好、充满活力。廖敏说,她现在做的工作就是为热爱电影的人撑起一把伞,“我们的团队作为伞杆,产品、服务作为伞骨和伞面,协力撑起‘大众电影’这个品牌”。廖敏的这把“伞”会让爱电影的人们始终带着美好的心情上路。
传承经典 借力前行
《大众电影》经历过非常辉煌的时期,这是每一个热爱电影的人都知道的事情。今年是《大众电影》诞生的第64个年头,在20世纪80年代,单期950万份的发行量迄今为止其他杂志都难以望其项背。《大众电影》几乎记载了新中国电影的全部发展历程,封面女郎的形象更是20世纪80、90年代举国热议的对象。
经历过20世纪50年代的创刊和80、90年代的蓬勃发展,《大众电影》在进入新世纪后却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从2013年开始,万达集团与《大众电影》展开合作,凭借万达集团优秀的平台、资源优势以及万达电影全产业链的发展布局以及大众电影杂志社独立、精准的市场化运作能力,《大众电影》在2014年重新起航。
全新出发的《大众电影》不仅仅是一本杂志,“我们将以品牌为中心,打造出包括平面媒体、网络媒体、数据调研、市场营销、品牌活动等的全系列产品和服务。” 曾就职于时尚传媒集团全媒体总编辑的廖敏显然有着更加开阔的思维,“以《大众电影》平台为基础,通过PC端、移动端、微博、微信、数字杂志等媒体形式,结合数据产品、线上线下活动,以品牌为核心,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
深入调研 精准定位
定位杂志。《大众电影》要做电影产业的推动者和传播者,那些真正到电影院消费的人群,也就是被廖敏称为“主流观影人群”的群体才是《大众电影》新的定位人群。
其实从2013年底开始,《大众电影》就聘请了专业的调研公司,通过定性、定量的方法为《大众电影》做了全方位的调研。同时,廖敏和她的团队也在积极探讨杂志的定位问题,团队最后达成的意见与调研公司给出的答案不谋而合。廖敏和她的团队认为,现如今,大部分的订刊人群已经不是影院消费的主力,取而代之的是年轻人群体,20~39岁的年轻人群占据了国内影院大部分的观影人群。现在的年轻人看电影也早已与上一辈的人产生了区别——年轻人看电影的目的性弱,更多的是想着减压、娱乐、放松、休闲。低成本、安全性、娱乐性已成为年轻人热衷于去影院观影消费的原因。
并且,影院带来的不仅仅是票房收益,成熟的影院会带动整个商圈的同步发展。近年来,爆米花、饮料、商场购物、休闲消费的增长势头一直有增无减。廖敏表示:“既然观影人群相较于之前产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么这也会直接指向我们内容上的变化。要把内容向更加商业、更加生活、更加娱乐、更加时尚的方向去做。说到底,定位的出发点应该是用户思维。”
定位团队。解决了杂志的定位问题,接下来就需要体现杂志的内容取向。记者翻开9月份的《大众电影》发现,现在的这本杂志无论从版式的设计,还是内容的编排,相较于之前《大众电影》的传统风格确实是有了改头换面的转变。所以,很多读者在看到新鲜出炉的杂志后,反馈给杂志社的信息也是多种多样的。这本以电影为核心囊括了娱乐休闲、时尚生活、旅游资讯的多功能刊物,着实受到了更多年轻人的喜爱。
《大众电影》不仅在杂志内容方面提出了全新的设想与概念,另外,对杂志社的编辑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新组建的这支团队中有来自平面媒体的,也有之前在网站从事新媒体项目的,还有来自电影制片公司和为电影做营销服务的。面对这些“五湖四海”聚到一起的成员们,廖敏说,她更注重对团队成员复合性的提升。
现代科技发展不断改变着各个工种,也使杂志编辑的边界产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从媒体人的一些经验来讲,对编辑的工作流程和个人角色的重新设定,都面临很大的挑战。廖敏对记者说:“比如拿编辑来讲,在采编合一制度确定后,我们现在更重要的是要求编辑把自己定位为制作人的角色,发挥其统筹、整合的能力,把自己的触角和天线统统打开,在同样的时间内,认识更多的人是比写篇稿件更为重要的事情。”廖敏认为,“当一个编辑接触到的人越多,就会大大拓宽他的视野,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冲破编辑的局限。当编辑手里有更多资源的时候,他能组合出的‘菜’一定是更加丰盛的。”显然,纯写手型的人才已经不符合《大众电影》对编辑的复合型要求,廖敏对编辑角色的定位成为她对员工的最大期盼,即使“这种改变是很困难的”。“观点、态度、风格这样的东西是人慢慢形成的,也是新媒体无法短时间内击败传统媒体的一个方面。一个好的电影杂志编辑应该能从自己的角度切入,去策划一个展览,甚至组织一场观影活动,更多的是如何把这些零散的、静态的资讯通过个人的沉淀和态度把它更好地呈现给读者,这个过滤、筛选、提炼的过程才是一个编辑的真正价值。”
专注营销 蓄力前行
全方位玩转新媒体。“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与其不得不变,不如主动去寻求一些改变。”《大众电影》现在面对的很大的一个问题是,这个内容团队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更加从容地生存和创造,其实这也是很多传统媒体都面临的一个难题。
今年6月份,《大众电影》继续做了一次调研。廖敏也认真地询问起记者之前购买杂志的直观感受。在认真听取了记者的看法后,廖敏感慨,“现在的年轻人,他们所希望的更多的是有人格魅力的表现,或者是一个‘部落’式的文化聚群,单纯的电影资讯早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大众电影》的官方微博微信账号上线不到一年的时间已初具规模,iPhone、iPad客户端的《大众电影》APP以其独具一格的交互式体验受到了“粉丝”的喜爱。对于刚刚推出的“大象电影”微信账号,廖敏介绍说:“之所以叫大象电影,也有些自嘲的意思,因为总有一些人认错郭沫若先生题写的这个刊名。” 目前,“大象电影”微信号算是《大众电影》产品类别中一个比较新颖的应用,因为这个微信号是真人与用户一对一沟通,“他”就是用户的微信好友,用户每天可以在“朋友圈”中看到“他”发的咨讯和信息。最近,“大象电影”微信号已经在微信上发起互动群聊活动——微友与电影导演沟通交流的沙龙活动,产生了很好的反响。虽然“大象电影”微信号是刚刚推出,但是它背后所承载的是廖敏和她的团队所推崇的产品理念。“要让用户觉得更加亲切、有趣、有用,绝不能出现死板无聊的情况。希望最终形成围绕《大众电影》的微信矩阵,每个编辑的栏目也要向个性化的微信订阅号的方向去发展。”这也正是《大众电影》标榜的“有料、有趣、有品”的杂志理念的集中体现。
对于如何更好地推广新媒体产品这个问题,廖敏打趣地对记者说:“这个我肯定比你更着急,但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现在的市场竞争这么激烈,如果只是纸质杂志来说的话,以前的一个报刊亭当中只有几十个的竞争,如果将APP放到移动互联网商店里面,你会发现,这里是成百上千的竞争,所以我们一定要认真做好产品,要相信自己、稳扎稳打。其次是要多渠道拓展,打开一切能打开的。”廖敏的话也提醒了记者一个道理——欲速则不达,有时候一步一步慢慢地走,才是最稳妥的办法。今年10月,《大众电影》与百度贴吧合作推出“2014十大最具潜力导演”评选,贴吧的投票量达155万。
坚持娱乐营销。廖敏和她的团队在今年前期精力都集中在产品架构方面,接下来的主攻方向就是要打品牌了,再往后就是要做营销。“我们现在做的事情,打个比方就是有一座冰山,露出的角就是大家看到的,有可能是iPhone上的一个产品或者是iPad的电子杂志,但最重要的还是它的营销部分。”《大众电影》已经嗅出了一种味道,在全民狂欢的氛围下,很多营销的手法和观念与以前是不太一样的。以电影营销来讲,可能很多的品牌都是轻植入、重营销。“所以,我觉得以后可能对很多的品牌,包括对我们自己的品牌而言,娱乐营销都不是战术,而是战略。”
娱乐营销也会有非常多的手法,廖敏说:“我们可能过去老是喜欢定义,把杂志放在一个传统媒体的筐里,特别是这几年,我跟IT企业、娱乐圈都进行过一些深入的交流合作,我觉得很多时候,我们还是要跳出‘盒子’看问题,只有跳出来,我们才会突然发现,自己能做的,实际上更多。”廖敏表示,《大众电影》目前所做的,到最后都会形成一股合力,这个合力搭建的就是《大众电影》这个平台的价值,这就是《大众电影》这个平台最终的指向。
好的比喻总会引发人的联想,会让人觉得浪漫、美好、充满活力。廖敏说,她现在做的工作就是为热爱电影的人撑起一把伞,“我们的团队作为伞杆,产品、服务作为伞骨和伞面,协力撑起‘大众电影’这个品牌”。廖敏的这把“伞”会让爱电影的人们始终带着美好的心情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