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重慶城市管理职业学院职业发展教育为例,旨在通过对小组工作方法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中的运用及实践进行研究,充分发展小组工作在成员能力建立、预防、社会运动、解决问题及社会化(职业化)等方面的优势,帮助小组成员尽快实现由学生人向社会人的转变过程,从而增强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提升其就业质量。
关键词:小组;高职院校;职业发展;运用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4-0144-02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难点已由过去的就业实现问题转变为以就业质量为核心的职业发展问题。在高职院校职业发展教育中,我们发现用职业发展较好的同一院校、相近专业的学生案例更能打动在校学生,这种方式方法的采用为小组介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一、高职院校职业发展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职业发展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为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提升就业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我们必须看到,由于历史原因,职业发展教育在高职院校层面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育理念薄弱。在现阶段,高职院校职业发展教育还未形成自己较为成熟的教育思路和理念,大多停留在课程建设阶段,套用本科院校职业发展教育体系,从学科教育角度入手,片面强调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概念的规范性,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在一些高职院校被学生列为最不受欢迎的课程之一。
(二)教育主体封闭。社会参与、合作办学是高职院校的主要特色。但在职业发展教育中,社会参与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职业发展课程师资队伍多为学生辅导员、就业指导人员、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和心理指导教师,职业经验缺乏,对市场和职业认识不足,严重影响了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教育手段单一。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制约,高职院校职业发展教育多采用讲座或大班授课的方式,忽略了高职院校学生不同专业之间对职业发展教育要求的差别,单纯采取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实训环节极少,对课余学习重视不够,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
二、小组工作在高职院校职业发展教育运用实务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由原民政部重庆民政校升格而来,是全国最早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高职院校之一,在社会工作教育方法和师资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淀。学院于2008年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通过引入小组工作等社会工作方法,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开展了“新生成长小组”、“学习导向型学长制”、“职业发展导向型”等多种类型的小组工作,提高了职业发展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升了教学质量,得到了学生的肯定。
(一)小组工作在职业发展课堂教学的运用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职业发展课堂教学的总体思路为按照专业班级分为任课班级,保证每位任课教师所授班级在专业方面的一致性。在教学手段方面,鉴于高职学生理性思维能力普遍较差的情况,鼓励教师采用课堂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减少进行纯理论讲授的时间,把枯燥的课堂变成愉悦的游戏场,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进行自我认知和职业探索。
1.职业导师。按专业在行业、企业中聘任若干“职业导师”①,安排职业导师走进课堂,编入对应专业学生的小组开展活动。小组主题为“你的现在,我的过去”。由小组中的学生现行讲述自己现在在专业学习和职业探索方面面临的困惑,由教师进行点评,然后由职业导师讲述自己曾经也面临这些问题,并把自己应对这些问题的过程和办法与大家进行分享,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告知同学们这些都是人的职业生涯所必须经历的阶段,消除其不安和紧张情绪。
2.素质拓展营。学院在职业发展课程设置方面有全部学生都必须完成的主教学计划和供学生课内选修的分教学菜单,素质拓展营就是其中之一。学院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在授课班级中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招募成员,并将各个成员分为若干小组,在教师引导下,由各小组自行选择组织构架,选举本组的负责人和领导者。
组织方注重通过增强活动的对抗性从外部环境上加快各小组的融合过程,如安排团队CS对抗、比赛,N人N+1足赛跑、野外烧煮展示等。在活动中以小组为单位设定奖惩措施,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内部讲评和分享,在丰富职业发展教育内涵的同时,也拓展了小组工作的视野。
(二)新生成长小组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2005年开始在社会工作学院大一新生中开展新生成长小组活动。2010年,社会工作学院开始将职业发展教育模块引入新生成长小组,为小组工作在高职院校职业发展教育中的运作提供了有效路径。
新生成长小组一共设计“生命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人际关系”以及“生活适应”等四个主题的小组,由学生处(就业指导与创业服务中心)和社会工作教研室联合为每个主题的小组配备小组工作者,分别是生命教育组,职业生涯规划组,人际沟通组,生活适应组。组员招募时以专业为单位,各专业分批次进行。
总体来说,高职学生由于在高中阶段成绩一直不太理想,对自我的评价总体而言较低,到学校后更加重视交流和沟通,希望学到“如何与人交往”和“如何待人处事”,希望获得“学习上的帮助”。运动型教学内容或活动是高职学生最感兴趣和最能接受的。在各小组的评估当中发现,学生对小组规模和活动频率的期望与课程设计者的想法基本上是一致的。成长小组对学生产生了十分明显的积极影响。同学们觉得在“成长小组”中能学到不少东西,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自己对高职学习的紧张情绪,增强了对未来职业生涯的信心。
(三)学习导向型学长制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旅游系下设的会展教研室自2009年开始在专业学习方面建立学长制,即通过在高年级学生招募、选拔专业学习成绩优异或职业技能突出的学生成为“学长”,以“学长”中心建立学习小组,通过小组工作、朋辈教育的方法促进学生的职业规划和专业学习。学习导向的学长制活动内容有: 1.上下届指导,已毕业工作的会展专业学生指导本专业三级学生,三年级学生指导二年级学生,二年级学生指导一年级学生。在已毕业会展专业及会展2008、2009、2010等三个级学生中试行;
2.一名学长对应指导6—8名低年级学生,在已毕业工作的会展专业学生中选拔5名学长,负责指导应届毕业年级顶岗实习学生;在应届毕业年级学生中选拔8名学长,负责指导大二年级学生;在大二学生中选拔12名学生,负责指导大一年级学生。
3.学长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工作,每周至少要与所指导学生联系一次,每周用1-2小时和低年级学生交流,积极开展小组活动,解决在专业学习、社交礼仪、职业规划等方面的问题。学长和所联系的低年级学生之间不仅要有正式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在平时的生活中的交流,学长要指导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专业实习指导。
学习导向的学长制主要着眼于帮助学生矫正学习旷课、缺勤等失范行为,协助教师预防、解决学生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并通过朋辈教育的手段帮助学生快速形成职业认知,也是相关专业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途径。自会展专业开始实施学长制以来,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得到较大提升,学风得到显著提升,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明确,学习目标清晰,职业技能证书通过率、专业考试成绩显著提升。实行学习型学长制的成绩也得到了社会的关注,2011年4月11日,《重庆时报》专版报道了学院学长制的相关情况,得到了社会和学生家长的好评。2011年9月,由学生处(就业指导与创业服务中心)牵头,在全院各专业职业发展教育中全面实行学长制,将会展专业的成功经验加以推广。
(四)职业发展导向型学长制
高职学生有很长一段时间其实是在校外各种实习实训基地度过。对于学生在外实习期间的职业发展教育问题,几乎就是高职院校教育的一个盲点。作为在实习实训基地进行职业发展教育的积极探索,在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于2008年与设置职业发展课程同步开始探索依托校友、学长在实习实训基地建立职业发展导向学长制。职业发展导向的学长制没有统一的范式,根据基地所在的企业具体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在此我们可以举两个在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方面较为成功的事例。
1.深圳市宝安区社会福利中心。学院于2008年在该中心试点建立职业发展导向学长制,聘请了在该福利中心工作的保育部副部长、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活动者费英英、康复部副部长、深圳市优秀务工人员傅华丽、老年部副部长、深圳市优秀务工人员叶静等校友为首批学长。三人按照部门带三个小组进行业务辅导和技能培训,并定期开展活动,交流经验、体会,解决同学们在深圳实习期间遇到的各种各样问题。该中心的学长制主要偏向于职业技能的进一步提升。学院按职业发展教育外聘教师相关待遇标准给予学长们课时津贴。
经过学长制相关活动的开展,在宝安区社会福利中心业已形成了耐心细致、勤奋认真、积极进取的团队氛围,学生的职业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一些到该中心的学生成为了中心的管理干部和业务骨干,一些学生实现了自己进行学历深造的梦想,如2006级社会工作专业柳苏同学成为了该中心行政办公室副主任,2007级社会工作专业江秀娜同学于2011年以优异成绩考取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硕士研究生。这些学生获得良好职业发展的同时,也是该中心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为学院深入进行校企合作奠定了基础。
2.重庆市渝中区解放碑街道办事处。学院于2009年开始在重庆市渝中区解放碑街道办事处建立职业发展导向学长制。该街道办事处辖区为重庆市渝中区最繁华路段,首任学长由2007届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何寄瑞担任,学院校友、渝中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彭龙为指导教师。该基地学长制主要偏向于职业道德、职业修养的树立和培养。
在该基地担任学长的同学均为在校期间长期担任主要学生干部,专业学习成绩优异的优秀毕业生。学长们通过组建职业发展成长小组,在原有新生成长小组工作方案基础上,结合现阶段的职业发展教育要求和岗位要求,对实习学生进行培训,主要着眼于解决自身岗位适应和角色转变的问题、工作的社会价值及职业发展等方面。
经过该小组的努力,在渝中区解放碑街道办事处及下属各社区实习的同学们很快转换了角色,热忱地投入到社区各项工作之中,赢得了单位领导和群众的好评,部分学生实习结束后继续留在相应社区就业,并走上了各社区负责人的岗位。
三、小组工作在高职院校职业发展教育运用的基本经验
将小组工作运用于职业发展教育之中,在全国高职院校层面尚处于起步阶段,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在经历了三年尝试之后,积累了三条基本经验,可以供大家参考:
(一)注重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相结合。课程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骨架。小组工作运用于高职院校职业发展教育,首先就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才能进一步解决任课教师的待遇、课时、学生学分认定等一系列的问题。
小组工作运用于职业发展教育,本身就对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教学安排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这种挑战之下,我们必须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在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能力培养之间需要自己的切入点,在实现人职匹配这个总目标的指引下,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内在需求出发,站稳自己的脚跟。
(二)注重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小组工作运用于高职院校职业发展教育,对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生组织、管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可以将职业发展教育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让最熟悉学生、最了解学生的辅导员参与各个阶段、各种类型的小组工作,一方面增加学生对小组的参与热情,另一方面也为辅导员参与专业建设、职业发展教育提供了平台。
同时,大量小组工作的实践证明,以团学组织(共青团和学生会组织)在学生群体当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向心力和号召力,将团学组织中的主要学生干部通过学长制等渠道参与职业发展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小组活动的参与度和质量,并对学生干部本身和其他小组成员双方都起到教育作用,从而体现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原则和职业发展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
(三)注重与行业企业相结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特征。对于职业发展教育而言,往往缺乏让行业和企业参与进来的平台和路径。通过小组工作,让行业企业人员参与到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业服务等方面来,能够较大地提升高职院校职业发展教育的时效性,让学生树立进校门即进职场的理念,实现学校与职场的零距离。
(作者单位: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课题来源:教育部2014年人文社會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基于大思政视野的高职院校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4JDSZ3059)资助。
参考文献:
[1]王再军,新形势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现状与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11)。
[2]陈红,大学生职业指导全程化教学方案设计[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22)。
[3]谢传会,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现状与对策研究[M],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7)。
[4]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吕新萍,小组社会工作[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6]汪明春,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辅导的实践探索[J],教书育人,2006(17)。
[7]理清,大学生职业化能力——真正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J],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
注解:
①在实际情况中,由于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大多数专业实现了校企合作和订单培养,校外兼职教师在师资队伍中所占比例较高,所以“职业导师”大多从中产生,并不需要太大的成本。
关键词:小组;高职院校;职业发展;运用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4-0144-02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难点已由过去的就业实现问题转变为以就业质量为核心的职业发展问题。在高职院校职业发展教育中,我们发现用职业发展较好的同一院校、相近专业的学生案例更能打动在校学生,这种方式方法的采用为小组介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一、高职院校职业发展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职业发展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为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提升就业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我们必须看到,由于历史原因,职业发展教育在高职院校层面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育理念薄弱。在现阶段,高职院校职业发展教育还未形成自己较为成熟的教育思路和理念,大多停留在课程建设阶段,套用本科院校职业发展教育体系,从学科教育角度入手,片面强调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概念的规范性,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在一些高职院校被学生列为最不受欢迎的课程之一。
(二)教育主体封闭。社会参与、合作办学是高职院校的主要特色。但在职业发展教育中,社会参与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职业发展课程师资队伍多为学生辅导员、就业指导人员、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和心理指导教师,职业经验缺乏,对市场和职业认识不足,严重影响了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教育手段单一。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制约,高职院校职业发展教育多采用讲座或大班授课的方式,忽略了高职院校学生不同专业之间对职业发展教育要求的差别,单纯采取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实训环节极少,对课余学习重视不够,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
二、小组工作在高职院校职业发展教育运用实务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由原民政部重庆民政校升格而来,是全国最早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高职院校之一,在社会工作教育方法和师资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淀。学院于2008年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通过引入小组工作等社会工作方法,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开展了“新生成长小组”、“学习导向型学长制”、“职业发展导向型”等多种类型的小组工作,提高了职业发展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升了教学质量,得到了学生的肯定。
(一)小组工作在职业发展课堂教学的运用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职业发展课堂教学的总体思路为按照专业班级分为任课班级,保证每位任课教师所授班级在专业方面的一致性。在教学手段方面,鉴于高职学生理性思维能力普遍较差的情况,鼓励教师采用课堂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减少进行纯理论讲授的时间,把枯燥的课堂变成愉悦的游戏场,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进行自我认知和职业探索。
1.职业导师。按专业在行业、企业中聘任若干“职业导师”①,安排职业导师走进课堂,编入对应专业学生的小组开展活动。小组主题为“你的现在,我的过去”。由小组中的学生现行讲述自己现在在专业学习和职业探索方面面临的困惑,由教师进行点评,然后由职业导师讲述自己曾经也面临这些问题,并把自己应对这些问题的过程和办法与大家进行分享,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告知同学们这些都是人的职业生涯所必须经历的阶段,消除其不安和紧张情绪。
2.素质拓展营。学院在职业发展课程设置方面有全部学生都必须完成的主教学计划和供学生课内选修的分教学菜单,素质拓展营就是其中之一。学院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在授课班级中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招募成员,并将各个成员分为若干小组,在教师引导下,由各小组自行选择组织构架,选举本组的负责人和领导者。
组织方注重通过增强活动的对抗性从外部环境上加快各小组的融合过程,如安排团队CS对抗、比赛,N人N+1足赛跑、野外烧煮展示等。在活动中以小组为单位设定奖惩措施,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内部讲评和分享,在丰富职业发展教育内涵的同时,也拓展了小组工作的视野。
(二)新生成长小组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2005年开始在社会工作学院大一新生中开展新生成长小组活动。2010年,社会工作学院开始将职业发展教育模块引入新生成长小组,为小组工作在高职院校职业发展教育中的运作提供了有效路径。
新生成长小组一共设计“生命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人际关系”以及“生活适应”等四个主题的小组,由学生处(就业指导与创业服务中心)和社会工作教研室联合为每个主题的小组配备小组工作者,分别是生命教育组,职业生涯规划组,人际沟通组,生活适应组。组员招募时以专业为单位,各专业分批次进行。
总体来说,高职学生由于在高中阶段成绩一直不太理想,对自我的评价总体而言较低,到学校后更加重视交流和沟通,希望学到“如何与人交往”和“如何待人处事”,希望获得“学习上的帮助”。运动型教学内容或活动是高职学生最感兴趣和最能接受的。在各小组的评估当中发现,学生对小组规模和活动频率的期望与课程设计者的想法基本上是一致的。成长小组对学生产生了十分明显的积极影响。同学们觉得在“成长小组”中能学到不少东西,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自己对高职学习的紧张情绪,增强了对未来职业生涯的信心。
(三)学习导向型学长制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旅游系下设的会展教研室自2009年开始在专业学习方面建立学长制,即通过在高年级学生招募、选拔专业学习成绩优异或职业技能突出的学生成为“学长”,以“学长”中心建立学习小组,通过小组工作、朋辈教育的方法促进学生的职业规划和专业学习。学习导向的学长制活动内容有: 1.上下届指导,已毕业工作的会展专业学生指导本专业三级学生,三年级学生指导二年级学生,二年级学生指导一年级学生。在已毕业会展专业及会展2008、2009、2010等三个级学生中试行;
2.一名学长对应指导6—8名低年级学生,在已毕业工作的会展专业学生中选拔5名学长,负责指导应届毕业年级顶岗实习学生;在应届毕业年级学生中选拔8名学长,负责指导大二年级学生;在大二学生中选拔12名学生,负责指导大一年级学生。
3.学长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工作,每周至少要与所指导学生联系一次,每周用1-2小时和低年级学生交流,积极开展小组活动,解决在专业学习、社交礼仪、职业规划等方面的问题。学长和所联系的低年级学生之间不仅要有正式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在平时的生活中的交流,学长要指导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专业实习指导。
学习导向的学长制主要着眼于帮助学生矫正学习旷课、缺勤等失范行为,协助教师预防、解决学生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并通过朋辈教育的手段帮助学生快速形成职业认知,也是相关专业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途径。自会展专业开始实施学长制以来,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得到较大提升,学风得到显著提升,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明确,学习目标清晰,职业技能证书通过率、专业考试成绩显著提升。实行学习型学长制的成绩也得到了社会的关注,2011年4月11日,《重庆时报》专版报道了学院学长制的相关情况,得到了社会和学生家长的好评。2011年9月,由学生处(就业指导与创业服务中心)牵头,在全院各专业职业发展教育中全面实行学长制,将会展专业的成功经验加以推广。
(四)职业发展导向型学长制
高职学生有很长一段时间其实是在校外各种实习实训基地度过。对于学生在外实习期间的职业发展教育问题,几乎就是高职院校教育的一个盲点。作为在实习实训基地进行职业发展教育的积极探索,在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于2008年与设置职业发展课程同步开始探索依托校友、学长在实习实训基地建立职业发展导向学长制。职业发展导向的学长制没有统一的范式,根据基地所在的企业具体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在此我们可以举两个在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方面较为成功的事例。
1.深圳市宝安区社会福利中心。学院于2008年在该中心试点建立职业发展导向学长制,聘请了在该福利中心工作的保育部副部长、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活动者费英英、康复部副部长、深圳市优秀务工人员傅华丽、老年部副部长、深圳市优秀务工人员叶静等校友为首批学长。三人按照部门带三个小组进行业务辅导和技能培训,并定期开展活动,交流经验、体会,解决同学们在深圳实习期间遇到的各种各样问题。该中心的学长制主要偏向于职业技能的进一步提升。学院按职业发展教育外聘教师相关待遇标准给予学长们课时津贴。
经过学长制相关活动的开展,在宝安区社会福利中心业已形成了耐心细致、勤奋认真、积极进取的团队氛围,学生的职业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一些到该中心的学生成为了中心的管理干部和业务骨干,一些学生实现了自己进行学历深造的梦想,如2006级社会工作专业柳苏同学成为了该中心行政办公室副主任,2007级社会工作专业江秀娜同学于2011年以优异成绩考取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硕士研究生。这些学生获得良好职业发展的同时,也是该中心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为学院深入进行校企合作奠定了基础。
2.重庆市渝中区解放碑街道办事处。学院于2009年开始在重庆市渝中区解放碑街道办事处建立职业发展导向学长制。该街道办事处辖区为重庆市渝中区最繁华路段,首任学长由2007届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何寄瑞担任,学院校友、渝中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彭龙为指导教师。该基地学长制主要偏向于职业道德、职业修养的树立和培养。
在该基地担任学长的同学均为在校期间长期担任主要学生干部,专业学习成绩优异的优秀毕业生。学长们通过组建职业发展成长小组,在原有新生成长小组工作方案基础上,结合现阶段的职业发展教育要求和岗位要求,对实习学生进行培训,主要着眼于解决自身岗位适应和角色转变的问题、工作的社会价值及职业发展等方面。
经过该小组的努力,在渝中区解放碑街道办事处及下属各社区实习的同学们很快转换了角色,热忱地投入到社区各项工作之中,赢得了单位领导和群众的好评,部分学生实习结束后继续留在相应社区就业,并走上了各社区负责人的岗位。
三、小组工作在高职院校职业发展教育运用的基本经验
将小组工作运用于职业发展教育之中,在全国高职院校层面尚处于起步阶段,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在经历了三年尝试之后,积累了三条基本经验,可以供大家参考:
(一)注重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相结合。课程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骨架。小组工作运用于高职院校职业发展教育,首先就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才能进一步解决任课教师的待遇、课时、学生学分认定等一系列的问题。
小组工作运用于职业发展教育,本身就对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教学安排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这种挑战之下,我们必须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在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能力培养之间需要自己的切入点,在实现人职匹配这个总目标的指引下,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内在需求出发,站稳自己的脚跟。
(二)注重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小组工作运用于高职院校职业发展教育,对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生组织、管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可以将职业发展教育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让最熟悉学生、最了解学生的辅导员参与各个阶段、各种类型的小组工作,一方面增加学生对小组的参与热情,另一方面也为辅导员参与专业建设、职业发展教育提供了平台。
同时,大量小组工作的实践证明,以团学组织(共青团和学生会组织)在学生群体当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向心力和号召力,将团学组织中的主要学生干部通过学长制等渠道参与职业发展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小组活动的参与度和质量,并对学生干部本身和其他小组成员双方都起到教育作用,从而体现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原则和职业发展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
(三)注重与行业企业相结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特征。对于职业发展教育而言,往往缺乏让行业和企业参与进来的平台和路径。通过小组工作,让行业企业人员参与到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业服务等方面来,能够较大地提升高职院校职业发展教育的时效性,让学生树立进校门即进职场的理念,实现学校与职场的零距离。
(作者单位: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课题来源:教育部2014年人文社會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基于大思政视野的高职院校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4JDSZ3059)资助。
参考文献:
[1]王再军,新形势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现状与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11)。
[2]陈红,大学生职业指导全程化教学方案设计[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22)。
[3]谢传会,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现状与对策研究[M],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7)。
[4]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吕新萍,小组社会工作[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6]汪明春,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辅导的实践探索[J],教书育人,2006(17)。
[7]理清,大学生职业化能力——真正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J],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
注解:
①在实际情况中,由于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大多数专业实现了校企合作和订单培养,校外兼职教师在师资队伍中所占比例较高,所以“职业导师”大多从中产生,并不需要太大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