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跨界设计

来源 :设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mmagard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楠
  看点
  CROSSOVER——跨界
  INCLUSIVENESS——包容性
  TECHNICAL BREAKTHROUGH——技术突破
  在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任何行业都要寻求多方面的发展,跨界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设计界更是充满了多样性的可能。
  陈慰平,一个在香港长大,在北京工作的设计师,他自身的多文化背景已经让他在跨界方面提前迈出了一步。毕业后的机缘巧合,使他在北京成家立业。早年在香港的义工服务经历,让他对设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他负责核心图形和火炬接力景观的设计。现在,除了平面设计,他还研发产品,做展览设计。
  在陈慰平看来,技术和视觉是并行的。每做一个设计,都先关心这个事情所带来的技术能否被突破,有可能攻克了一个技术难题,设计就可以更好。“无论平面设计,交互设计还是产品设计都有样的问题。比如产品设计,我们先了解产品自身技术所带来的限制,如果有限制我们就知道设计可以走多远。”
  目前在中央美术学院担任教职的陈慰平主要教授交互设计的课程,界面设计和交互设计的思维导向。传统的交互设计是指这些移动设备终端,可动的交互设计,但现在已经不能这么定义了。央美的交互设计课程是一种可以被应用在不同领域的设计方法,可以做成界面、网站、产品等等,所有的设计结果都是为了解决某些问题,可以应用在任何地方。“我们现在的课题就是‘为730天后的生存設计’,让学生假设两年后关于生存、生活的一些设计,大家怎么去理解,为了未来的一个时间节点去做设计。”
  在陈慰平看来,中央美院的学生功底都特别好,绘画能力、表述能力都很强,在培养的时候感觉很顺心。“只要教他们新的设计方法,就会出来新的东西。再加上大家一起讨论,好的创意和思路自然会出来好设计。毕业之后大部分会选择继续升学,去国外深造。他们在本科时看到很多国外的设计,想真实的去了解,带着疑问去国外寻找答案。在那边毕业后有些会留在国外工作,有些会回到国内做独立设计师,发展方向还是很多元的。”
  作为学生们的指导老师,陈慰平希望学生的眼界要广阔,不要限制在目前的问题上,要到社会上,问题总会解决的,设计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做一本书的设计,不仅要美观,内容也要好,这样的书才能影响更多人。设计和美的东西会影响到别人,这才能发挥设计的力量。”
  从小接受香港文化的熏陶,他的内心一直有一种包容性。陈慰平要做中国的设计,他没有偏爱的设计风格,而是沉迷于中国5000年的悠久文化。每一次设计,都会从传统中借鉴发现,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文化。
  DESIGN:在香港多年的义工服务经历对现在的工作有何帮助?
  陈慰平:那段成长时期的经历对我现在的影响还是蛮大的。香港社区里的义务工作不仅有服务,还要组织、策划、招募、筹集资金,现在看来就是一个设计项目。要寻找服务对象,还要挖掘他们的需求,从设计的角度来看都是前期的市场调研。设计行业是很注重服务的,服务对象不仅是甲方,更多是老百姓和大众,他们到底想要什么,最关心什么,都是我们设计需要考虑的。
  DESIGN:有自己仰慕的设计师吗?
  陈慰平:John Maeda,前麻省理工的媒体实验室主任,他的观念还挺影响我的。我研究生的课题是受他影响的。设计本身是不受控制的,但是“谁在设计”就是个问题。我们现在利用软件做设计,所做的一切都是被这些软件控制的,不能突破它的限制,大小尺度终端都受限制。这样的设计是被软件控制的,要突破它怎么办,只有人才能使它改变。设计师可以做个软件给自己使用。现在我们已经有很多APP,很多软件也已经出现,都是由设计的观念出发来设计的,这些更好用、更专业、更灵活。
  DESIGN:博士研究的课题是什么?
  陈慰平:博士课题是《消失的边界》。我们现在基本都在一个载体上工作生活,像手机、iPad、电脑,特别依赖屏幕。我的研究方向是这种类似屏幕的边界会慢慢消失。现在技术发展得很快,这些终端只是一种过渡期的设备。它们不是最好的,使用时会不方便,容易摔碎,大家天天都低着头盯着屏幕看,产生很多社会问题和坏习惯。要突破这些,就要用设计来解决。我对屏幕的发展历史进行了理论梳理,用了很长时间,屏幕和界面才慢慢推进到现在这一步。最后的技术不是问题,我们只需要界面交互的设计,完成我们人类之后需要的产品。任何的物件,桌子、杯子、窗户等等,都可能成为我们的屏幕。不再束缚在这些终端设备上去工作,而是有很多其它介质可以帮助我们工作。技术不是关键问题,自然会有一班人帮你去推进,最关心的还是用户本身想要什么,这是最重要的。
  DESIGN:做过哪些儿童设计?
  陈慰平:之前我们很关注博物馆的设计,博物馆是很多家庭参观的地方,但是宣传方面不为家庭服务。我们希望做些设计,可以吸引更多小朋友去看、去参与,从儿童角度去认识一些新知识。我们给南京博物院做了一套系列盖章本,家长带小朋友去参观的时候可以通过盖章本的插画、游戏参与到博物馆里,里面有展品的描述,都是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去设计的。目前市场的儿童设计缺乏小朋友和大人之间的互动,很多玩具都是小朋友单独去玩,好的设计是可以让儿童和父母或朋友分享的。儿童产品设计不是那么简单,要看机遇,还要有儿童研究,有美术馆博物馆的合作。把知识点通过设计宣传出去,变得通俗易懂。这都需要合作的机制,不是自己可以做出来的。每个博物馆都可以去研发,中国本身可以挖掘的地方很多,把这块做好就已经很好了。现在博物馆更多体现在衍生品、旅游开发品,下一步就会发展到儿童产品。
  DESIGN:介绍下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相关设计?
  陈慰平:那会学校成立奥运研究中心,我是艺术总监,负责这些项目。主要是核心图形,火炬接力的景观设计。我们想用一种图案表达奥运,每一届的奥运会除了场馆之外,还有一些小的部分可以识别不同届的赛事。比如北京2008,伦敦2012,都需要有自己的特色。一个是字体,一个是纹样。中国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各朝代都有自己的特色,我们当时希望有一个好的愿望传递给全世界,首先就想到中国的吉祥纹样。云象征幻想,有动感,又可变灵活。我们从敦煌一个藻井里的祥云图案中抽取提炼再现代化设计。它可以赋予历史的价值,重新被使用。2008年奥运会火炬接力的距离是历届最长的,有飞机、汽车、自行车、跑步、登珠峰等等,这就需要一套系统,让各个国家都能用到。服装、背景,一眼就知道是北京奥运会。我们把凤凰这个图案加进去,它是传统纹样,凤凰是涅槃重生,和火有关系,火炬进到鸟巢,正好是凤还巢的概念,整体就是这个思路。从申奥成功之后,2004年开始我们做了三年多。也是竞标、筛选、最后得出结果。作为学校我们是没有商业诉求的,我们希望把事情做好,但也缺乏人力物力,我们用自己的学生和老师,把想法变成现实。   DESIGN:介绍下青莲之壶的设计?
  陈慰平:这是我们在2013年为潘公凯先生设计的一款产品。由团队设计,他也给我们提了很多建议。潘先生身材高大,人又正直,喜欢画荷,作品很有铁的味道,笔墨浓重,另外铁本身符合他的气质。因此我们设计了一把铸铁壶,起名“青莲之壶”。
  一般铁壶都是圆润的,我们做了一把方方正正的壶。壶身上有潘老师的作品《残荷铁铸图》,壶盖是荷包的形状。壶把设计的比较长,分量很重。我们是在浙江做的,之前也考虑到日本做,后来认为中国也有很多好的厂家。这个壶很难生产’方正笔直,这在工艺上就很有难度。工艺是传统的失蜡法,先做一个蜡的模具,通过铁的熔点把蜡去掉,剩下的就是铁。一般铸造都是这么做,但是有工艺难度,主要是温度,时间,如何把它做平整。除了机器帮忙铸造,剩下基本都是手工。工期要两周,也是流水线,因为没有一个工人可以从头到尾把它做出来。有烤漆的、打磨的、失蜡的、做模具的。纹理在铸造时就形成了,做出来后铁基本就不能动了,后期打磨下就好,失蜡的过程很重要。好的铁壶可以一直保留这个状态,使用很久。
  DESIGN:您参加过哪些展览?
  陈慰平:大部分是交互设计的展览,参加展览会就逼自己去完成一件一直想做的事情。每天都在想很多事情,做展览有个期限,尽快完成它,每个展览都是一个过程,在短期之内去完成一件作品,之后再更新完善。
  DESIGN:在中国做设计存在哪些问题?
  陈慰平:我现在比较平和,不会把它当作问题,可能在中国做设计要有很多沟通的过程。设计只占30%到40%,剩下都是沟通。要把创意和想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要和很多人合作,甲方、工人、工厂、运输的师傅、司机、搬运工等等。这些沟通反而带来很多乐趣,认识很多不同的人,以后都可能成为朋友。技术的突破,合作的战友,或者其它机遇的发生。这些也是设计工作的一部分,好的设计是合作出来的,几个方面一起努力,不是一个人的主意和功劳,应该强调合作意识、集体意识。
  DESIGN:哪些国家的平面设计比较好?
  陈慰平:我觉得做的最好的是中国,虽然老百姓在市面上看到的并不好。中国太大了1所需要的平面设计也很多,对平面设计师来说是个机遇,因为不好,才把它改善做得更好。中国设计师有自己的路要走,不要盲目学西方学日本,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我之前也会觉得日本设计好,但只能说借鉴,很难说它就是最好的。我们看到它的好,但要做我们自己的设计,我們的前辈和老祖宗给我们遗留下这么多宝贵的财富去挖掘,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很好的设计。
  中国设计要两边走。一个是高端的国家形象,对外形象要好;对内则是美学教育的培养,培养是需要时间的,不能急,好的美学教育,是对未来好坏境的推进。
  DESIGN:介绍下香港的设计环境?
  陈慰平:香港设计是一种多元文化设计的结合体,不是纯粹的中国或西方,是长期以来的影响,是综合的文化。香港的文化是融合的,字体设计有繁体,英文,简体,这种设计很有特色的。繁体优美,结构饱满,做起设计更容易出彩。它没有方向,但他有自己文化的特点,颜色很丰富,很夸张,很有冲击力,有城市的风格。全世界没有几个地方是这样的。语言上,广东话也可以设计。香港发达的地方都是广告业,粤语本身提供了很多可能性和趣味性。很多人可能看不懂,但理解粤语。通过语言做宣传,形成一种城市文化特别有趣。现在香港想本土化,这也是一个寻根的过程。设计本身就是一个寻根的过程,找自己的文化特色再表现出来。香港也在找一个集体记忆的设计,小时候都会在一个地方玩,都有一种玩具,这些是大家的共同记忆,现在消失了,我们再重新把它提炼出来。
  DESIGN:北京和香港在城市设计上有哪些差别?
  陈慰平:北京建筑的尺度太大,超过一般人可以控制的范围。街道太宽,从个人角度、设计角度看会不合理。但是人口大,要预留空间,从这些角度看就是合理的。香港尺度感很精致,从这条街道走到对面也就十步路,可以有很多设计的变化。每个招牌很小,但很丰富。北京的一个招牌巨大无比,几十米,控制这个画面很难,控制小的很容易。香港小,不断发生问题不断解决问题,反而快,但是大了就不好解决。也许受英国殖民时期的影响,地上的很多规矩没有变,一直没变反倒规律,规律了就有特色。
其他文献
摘要:文章首先明确了文化元素的概念,进而站在视觉形象设计的角度,分析文化元素的提炼,并结合现代设计语言,体现古朴文化气息。其次讲解了文化元素缘于城市间又被运用到城市的多个方面,其提炼的视觉化产物可以运用到标志形象体系、导向系统、城市景观等。  以义乌城市与乡镇为落脚点,阐述提炼文化元素和运用文化元素的方式,并着重分析了义乌佛堂古镇的导向系统设计,因为导向系统是文化元素串联的脉络,以小见大,分析实际
期刊
摘要:用户体验是“以用户为中心”设计理念的中心思想,倡导用户深入到设计中,激发并调动其主动性,结合大数据、用户定性、定量调研与相关洞察参与原型设计。本文先对用户体验设计师在设计中通常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再对运用数据进行设计与测试的问题进行了梳理与观点阐述,并指出了后续数据导向设计的方向。  关键词:数据用户体验 AB testing 情感数据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生活理念的转变,使得人们对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室内空间设计方面,不仅要求功能的完善性以及布局的合理性,同时还希望能够获得良好的景观体验。为实现这一目的,越来越多的设计师通过移“植”的方式,将绿色植物引入到室内设计中,这既是当前室内设计的必然发展趋势,也是营造良好室内景观的重要途径,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和接受。文章简要概括了室内植物景观发展情况,指出了移“植”在室内空间绿色体验中的重要
期刊
摘要:二维空间设计拓展训练课程对环境艺术设计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这门课程因具有隐性特征而在教学中很难发挥真正的作用,我们也容易忽略该课程的重要性和重要内容。本文探讨了二维空间设计课程的现状,并对课程隐性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探索和分析。试图通过对环境艺术设计二维空间课程内容的研究,把隐性知识显性化,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有意识地通过训练达到学习的目标。  关键词:二维空间设计
期刊
摘要:本文阐述了在室内设计中前台区域的设计方法,从前台在平面图上的布置到背景墙设计的要素—形态符号、照明、色彩搭配及材料的选择等方面对前台区域的设计进行探析。  关键词:前台、背景墙、形态符号、照明、色彩、装饰材料  中图分类号:TU23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7)07-0157-02  引言  前台,“前”指空间,人基于自己的方位所面向的一面,建筑等正门所
期刊
伊朗巴兰滑雪度假村  伊朗的巴兰位于山体的核心部位,这里有伊朗第二大滑雪场,距德黑兰也只需55分钟车程。在巴兰,壮丽的自然景观给人以非常深刻的印象。项目旨在传达一些新的理念,修饰建筑和自然的关系,而非盲目重复当地传统模式或是引用其它历史风格。同时,任何建筑设计应该是逻辑化过程的产物,应是自由、灵活的形式,与周边各种力量形成对话。在该项目中,自然的力量表现为白雪覆盖的景观,彰显着地域特征,表现出山体
期刊
摘要:纸材质作为家具材料具有非常高的环保性,作为儿童家具更具有相当多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缺点,本文通过分析儿童纸家具的优缺点,并通过实际设计案例,分析出运用纸材质制作儿童家具,如何扬长避短,设计出适合儿童使用且方便生产、并能充分发挥纸的优越性的方式方法,以期为设计师们提供更多儿童纸家具的设计思路。  关键词:儿童家具 纸家具 合理性 案例  中圖分类号:TB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期刊
摘要:诗歌是文人情怀的陈述,空间则是建筑师精神的寄托。光作为建筑空间设计永是恒不变的母题,是构筑空间的灵魂,是建筑师精神情感的传达方式。在建筑大师彼得·卒姆托的建筑实践中,光成为漫步于空间的精灵,串联起有形的空间因素,创造出无形的空间氛围。光在空间中的变幻与灵性,激起人们的情感共鸣。文章通过解读卒姆托建筑作品探究光构筑空间的诗性手法。  关键词:光诗性空间 空间构筑  中图分类号:TU-8 文献标
期刊
摘要:本项目在早教热,家长重视儿童社会性教育,情商发展的背景下,以3—6岁的儿童为目标群体,基于儿童成长特征和互动性益智玩具的市场现状对其设计进行探讨,目的是设计出既有益于JL童身心发展,又能有益情商发展的互动玩具,让孩子学会分享爱、学会与他人帼处。最后,把理论运用于实践,开发设计了福寿面面乐套装玩具。  关键词:3-6岁儿童 情商教育 互动玩具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2017年9月18日至29日,即将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Kerry Packer Civic美术馆举办的许力汉字海报个人作品展是许力字“意”研究成果的展示。许力的75幅汉字海报佳作组成的视觉盛宴将让澳大利亚观众通过生动形象的视觉形象读懂汉字,近距离地了解和感受中国汉字的魅力。  作为重要的信息传播载体和文化符号,文字是平面设计最重要的设计元素之一,其地位不言而喻。各国文字因文化差异而呈现出独特的个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