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首先明确了文化元素的概念,进而站在视觉形象设计的角度,分析文化元素的提炼,并结合现代设计语言,体现古朴文化气息。其次讲解了文化元素缘于城市间又被运用到城市的多个方面,其提炼的视觉化产物可以运用到标志形象体系、导向系统、城市景观等。
以义乌城市与乡镇为落脚点,阐述提炼文化元素和运用文化元素的方式,并着重分析了义乌佛堂古镇的导向系统设计,因为导向系统是文化元素串联的脉络,以小见大,分析实际的设计项目。
关键词:文化元素 城市形象 视觉语言 导向系统
中圖分类号:TB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8)05-0127-03
引言
传统文化元素是城市形象基因特质的表现,是民族性和社会价值观的体现。民族性使古镇保持自己的风格与传统,让原有的认知符号与空间形体都传承下来。
一、寻根——追溯义乌时代记忆与文脉情结
(一)发掘和继承城市文脉情结
古镇的发展进程相对缓慢,文化根基保存尚为完好,依稀可辨各个时期的建筑风貌,让人们在日益变化的发展中,感受文化的烙印和宝贵的归属感。不同时代有不同标志性的记录,在社会有序发展更新中,历史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回忆录。如今众多设计师、艺术家在各处古村落中寻找激发创作的灵感来源。
从理性层面说,佛堂古镇确实年代悠久,历史遗产保护较为全面。资料显示“据清嘉庆七年(1082年)知县杨春畅写于乾隆八年(1763)的《万善桥》记载:佛堂市镇,其地方辐辏,服贾牵车,交通邻邑。”由此看出乾隆年间佛堂古镇的商业繁华已经颇有名气了。从感性层面说,这座小镇,是土生土长的义乌本地人潜意识中的生根之处,是他们心目中过往义乌的气质。
从几个方面来探索佛堂古镇历史文化。
1.了解镇名由来。这是个颇为有趣的亮点,《义乌古建筑》文献中记载:佛堂相传是因佛缘得名,百姓为了感谢天竺僧侣达摩,将佛磐化为渡船,解救被洪水围困的义乌百姓,随后建造渡磐寺,后因寺内的一副楹联,便取名“佛堂”。
2.详知地理位置,一座古镇的风水是后续发展的重中之重。佛堂古镇自古就是繁荣的商业集中地,这和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密不可分。佛堂镇的地势属于丘陵地区,周边群山环抱,笔者抵达镇上时,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周围的水道集市,拥有一个江面宽阔、水深平缓、航运便捷的水运线。后在佛堂古镇地图上查询得知,是义乌江流经了佛堂段,形成了天然的良港。
3.回望历史,佛堂古镇商业的运营是最具特点的一面。从古今对比发现,商业古街的格局并未因为现代化的发展被颠覆,而是保存至今。在上世纪80年代前的佛堂的是一番车水马龙的景象,用一句民间打油诗概括为“店前搭棚子,棚下摆摊子,雒前放篮子,篮前跑车子”。当时的店招店牌已经非常有氛围和特色了。
4.静观现况,现代的佛堂古镇虽然不及当年风光繁华,但古代市井风貌依旧传承至今。因为古建筑是年岁已久历史的遗留,再加上日积月累的风吹雨打或无人居住以至缺乏打理就会老化荒废甚至倒塌,容易导致文化遗存的流逝,非常岌岌可危。
5.探究典型古民居,义乌佛堂古镇的古民居有留耕堂、留轩小学、友龙公祠、后草院等,在其中发掘相似与异同之处从而找到典型的文化符号,并在关注建筑结构与布局的同时采集肌理,主要针对砖瓦、雕刻、门窗、铺地等方面分析。调研中重点考察了“留耕堂”,因为这是建于约道光年间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
首先,看到的是位于留耕堂(如图1)门楼的砖墙与砖雕,用青砖砌成,大小垒砌且纹理斑驳,有白色涂料覆盖又被风化的痕迹着实有韵味,黑白晕染似的调子是时间创作在砖墙上的水墨画。门面的石匾上刻有“奎壁腾辉”字样,是砖雕艺术的精美体现。
其次,映入眼帘的是屋顶的瓦阵,总观佛堂镇留耕堂的瓦阵,其经受住了岁月流逝和风雨考验后依旧密集整齐,表现出东方建筑肌理的韵律。细瞧堂内瓦阵,从形式上看,瓦片属于民居常用的小青瓦,弧形的横断面非常有装饰性以一种“压四露六”的常规铺面手法排列瓦片,也就是两排瓦为一组,一排仰式配合另一排伏式自上而下的组合,其中的律动分外有趣。从色彩上看,每片瓦都是泥土烧制,色泽纯然天成,当一整片黑灰色的瓦阵呈现时,当中不时跳跃着灰调子里的小亮色,和谐又不失生趣。从意境上感受,考察之时正巧沥沥小雨,瓦上的雨水都汇集到瓦垄中排出,滴滴答答如珠帘般倾泻,在堂内观雨仿佛身处一帘幽梦中,雨珠因为瓦的构造在滴落之间是疏密有致的线形;滴落之时是飞洒活泼的点状;滴落之后在青石板上汇聚成粼粼面状,设计的元素在此景致中交相辉映。所以瓦面是古建中能与大自然联手合作东方禅境的情调大师,晴时屋面明媚斑斓,雨时屋中意韵风雅。
最后,细看瓦当是在瓦垄前挡住瓦群的瓦件,也是历史传承中颇有份量的文化元素之一。除了功能外,瓦当(如图2)最引人关注的是图案的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复旦大学中文系王振复教授说“瓦当与另一木作构件斗拱相互辉映,是东方建筑文化具有独特文化个性的光辉表现。”表达了瓦当记载着当时的政治理念及寓意,其表面凸起的纹理类型主要有自然物象、抽象变形、规律排列等,是探索古代传统文化的珍贵资料。佛堂镇的建筑中,一般民居瓦当上无雕刻,宗祠等有地位的建筑一般刻有卷云纹、铺首纹等,显现了时代意义。
古民居以及其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是城市形象基因特质表现,是民族性和社会价值观的体现。民族性使古镇保持自己的风格与传统,让原有的认知符号与空间形体都传承下来。
二、提炼——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的融合
站在视觉形象设计的角度,将寻得的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语言巧妙结合、提炼凝固、传统再生,以便下一步营造与优化城市整体形象,使城市本土活化、传统再生。
(一)从视觉形象设计的角度看文化元素
站在设计的角度看,城市中的历史建筑与古镇是文化追忆的一个典型,每一种文化元素都有很高的提炼价值。例如:古建筑中的砖瓦,因为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城市节奏高效、风格简约,最初的层叠盖瓦慢慢减少了。并不是说简约不可取,也未必要把历史遗传的方法原封不动地搬到当下社会,这是种闭塞没有进步的表现,而应该贯通古今,扎根本源、稳固文脉,从而在此基础上使城市本土活化、传统再生。 (二)文化元素结合现代设计语言
历史遗留的文化元素在城市中不经意间便被遗忘了,这是不得不令人思索的问题。建筑的设计与城市形象息息相关,因为建筑常常代表城市和社会的发展。现今的城市大都为钢筋混泥土结构的建筑,城市形象严肃冰冷,能有东方美体验或引起历史追忆的城市节点少之又少。
当下,有很多值得学习与研究的方式,其利用文化元素的韵律和现代设计手段结合,能够巧妙地贯通古今。让人们在城市形象中,感知傳统文脉并解读东方审美又享受现代时尚的视觉美感。从城市形象中单体建筑的角度看:例如,坐落于中国浙江的清水会馆(如图3),由北京大学的董豫赣主导设计,这是一座备受争议的建筑,也是一个最佳建筑提名的作品,这个作品很单纯地运用了一种传统元素——红砖,给大众带来很多可能性的解读,并用设计语言展示了形而上的魅力空间。首先,在形式上打破了传统砖墙平铺规整的堆砌手法而是用砖概念化的营造园林意境。其次,在律动中,墙面犹如一段节奏严谨精致的乐章,让砖规律感的舞蹈,集群式的砖就有着特殊的表象:疏密有致且不局限与二维排列而是多维度、多方向的组合;镂空排列或叠成几何形态,传统古朴美碰撞西方模数化得到焕然一新的样貌。例如,成都的兰溪庭(如图4),典型传统元素运用现代设计手段的建筑。屋顶是最大的设计亮点,夸张了原有民居的陡度,并将曲线的形态连成一片,如同连绵河流、婉转山峰,似乎有种隐喻在其中。墙面别具一格,颠覆民居原本整齐排列的青砖样式,而是大胆结合时尚语言,让墙面看起来犹如波光粼粼的水面,有着数字化的科技感和美妙的律动,好似涟漪起伏的墙面尽显优雅东方意境,称为“波纹墙”,这一种依托于传统又重塑传统的全新诠释。色彩仍然延续古朴的灰瓦青砖且融合简约灵动的风格。
(三)文化元素编织的古朴气息
义乌存在着一些破旧的老街区以及周边翻新的旧房屋,他们拥有的不是历史流传下的文化积淀而是时间摧残后的破败不堪,需要整治或修建这些老建筑,让他们重新焕发自身的光彩并改善城市形象。例如,张永和的北京京兆尹餐厅(如图5),其屏风的设计最能体现,用文化元素营造古朴气息的手法,将典型的砖瓦木材用新颖的方法组织构架,将木料当砖石用,去砌筑墙体;改变砖的砌法,从二维到多维的叠加;用搭屋顶的瓦片进行系列组合形成一组组屏风,表达传统与现代的共生汇通。总之,传统建筑材料之间巧妙结合,通常利用废旧建筑中带有历史延续性的材料组建新的形象,使得历史文化不再被抛弃和遗忘,而是用智慧设计激活文化元素的能量,营造古朴中带着前瞻性的风格。
三、再生——义乌佛堂古镇导向设计
(一)导向系统设计与文化元素
导向系统在城市中起到系统链接的作用,不仅对寻找目的地有指引作用,而且对一个城市的文化有串联作用。提炼出的各色文化元素,融合在导向系统的造型设计和指示标识中,散落在城市间,大到城市的各个片区,小到公司楼层,所以导向系统携带着文化元素,无孔不入地进去大众的视线,更是城市基因的显现。
(二)文化元素应用于导向系统设计
文化元素与导向设计的具体结合,罗列起来有以下几方面:概念上的运用、形态上的结合、材质肌理及色彩上的结合、平面排版以及标识图形的设计。
1.文化元素与整体概念:在佛堂古镇中探寻到文化元素继而在设计中提炼形态:具有地域特色的砖、瓦、门、窗等。导向是此次的重点,在整体系列中,设计亮点是在造型将古镇建筑墨瓦阵列、江水粼粼以及明式椅背和马头墙元素融合组构(如图6)。
2.文化元素与形态造型:具体深入到设计思路上,提炼元素与结合造型的设计思维可以总结为:形态的演变,进而拓展出一系列既有文化涵养又具时尚理念的基础元素。
在导向系统的设计中,聚焦于义乌古镇的“水”、“瓦”、“墙”上,作为整套设计的文化元素。“水”元素的提炼:义乌是江南水系,古镇周围水系充足,形态蜿蜒、波光粼粼,简要提炼了水系的外形和肌理特征。“瓦”元素的提炼:义乌古镇的建筑属于徽派建筑,瓦片的叠加具有很明显的历史特色,采用的是小青瓦,一种弧形瓦,层层叠叠的构造方法,使其具有丰富有趣的形态。“马头墙”元素提炼: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标志性特色,整体建筑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
3.文化元素与材质及色彩:理念是呈现义乌古镇与风景区“古朴自然”的特色并与城市导向相呼应,黑、白、灰三色搭配使用,寓意粉墙黛瓦,是一种传承历史的经典,配合深灰水泥墙材质的搭配使用,在色彩的基础上增添了肌理。构造一种古镇与风景区独有的质感,使导向牌多了触觉的感受,古韵气息更加浓郁(如图7)。
4.文化元素与平面设计:导向牌上的整体排版干净简练,字体的选择运用传统的中式字体,体现古镇的文化意味,并穿插竖向排版的方式,更显韵味。整套导向设计是文化元素“形”、“色”、“意”的综合体现,并且统一、完整,具有系统性,文化元素在设计中完美融合,充分体现了文化提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结语
城市的变迁与发展的进程,使得很多本土文化淹没在纷扰中,所以文化元素的提炼需要追根溯源。首先,城市的历史文化生生不息、流传至今,例如从义乌古镇中去探索最根源的符号是可取之道。其次,站在视觉形象设计的角度,将寻得的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语言巧妙结合、提炼凝固、传统再生。
以义乌城市与乡镇为落脚点,阐述提炼文化元素和运用文化元素的方式,并着重分析了义乌佛堂古镇的导向系统设计,因为导向系统是文化元素串联的脉络,以小见大,分析实际的设计项目。
关键词:文化元素 城市形象 视觉语言 导向系统
中圖分类号:TB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8)05-0127-03
引言
传统文化元素是城市形象基因特质的表现,是民族性和社会价值观的体现。民族性使古镇保持自己的风格与传统,让原有的认知符号与空间形体都传承下来。
一、寻根——追溯义乌时代记忆与文脉情结
(一)发掘和继承城市文脉情结
古镇的发展进程相对缓慢,文化根基保存尚为完好,依稀可辨各个时期的建筑风貌,让人们在日益变化的发展中,感受文化的烙印和宝贵的归属感。不同时代有不同标志性的记录,在社会有序发展更新中,历史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回忆录。如今众多设计师、艺术家在各处古村落中寻找激发创作的灵感来源。
从理性层面说,佛堂古镇确实年代悠久,历史遗产保护较为全面。资料显示“据清嘉庆七年(1082年)知县杨春畅写于乾隆八年(1763)的《万善桥》记载:佛堂市镇,其地方辐辏,服贾牵车,交通邻邑。”由此看出乾隆年间佛堂古镇的商业繁华已经颇有名气了。从感性层面说,这座小镇,是土生土长的义乌本地人潜意识中的生根之处,是他们心目中过往义乌的气质。
从几个方面来探索佛堂古镇历史文化。
1.了解镇名由来。这是个颇为有趣的亮点,《义乌古建筑》文献中记载:佛堂相传是因佛缘得名,百姓为了感谢天竺僧侣达摩,将佛磐化为渡船,解救被洪水围困的义乌百姓,随后建造渡磐寺,后因寺内的一副楹联,便取名“佛堂”。
2.详知地理位置,一座古镇的风水是后续发展的重中之重。佛堂古镇自古就是繁荣的商业集中地,这和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密不可分。佛堂镇的地势属于丘陵地区,周边群山环抱,笔者抵达镇上时,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周围的水道集市,拥有一个江面宽阔、水深平缓、航运便捷的水运线。后在佛堂古镇地图上查询得知,是义乌江流经了佛堂段,形成了天然的良港。
3.回望历史,佛堂古镇商业的运营是最具特点的一面。从古今对比发现,商业古街的格局并未因为现代化的发展被颠覆,而是保存至今。在上世纪80年代前的佛堂的是一番车水马龙的景象,用一句民间打油诗概括为“店前搭棚子,棚下摆摊子,雒前放篮子,篮前跑车子”。当时的店招店牌已经非常有氛围和特色了。
4.静观现况,现代的佛堂古镇虽然不及当年风光繁华,但古代市井风貌依旧传承至今。因为古建筑是年岁已久历史的遗留,再加上日积月累的风吹雨打或无人居住以至缺乏打理就会老化荒废甚至倒塌,容易导致文化遗存的流逝,非常岌岌可危。
5.探究典型古民居,义乌佛堂古镇的古民居有留耕堂、留轩小学、友龙公祠、后草院等,在其中发掘相似与异同之处从而找到典型的文化符号,并在关注建筑结构与布局的同时采集肌理,主要针对砖瓦、雕刻、门窗、铺地等方面分析。调研中重点考察了“留耕堂”,因为这是建于约道光年间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
首先,看到的是位于留耕堂(如图1)门楼的砖墙与砖雕,用青砖砌成,大小垒砌且纹理斑驳,有白色涂料覆盖又被风化的痕迹着实有韵味,黑白晕染似的调子是时间创作在砖墙上的水墨画。门面的石匾上刻有“奎壁腾辉”字样,是砖雕艺术的精美体现。
其次,映入眼帘的是屋顶的瓦阵,总观佛堂镇留耕堂的瓦阵,其经受住了岁月流逝和风雨考验后依旧密集整齐,表现出东方建筑肌理的韵律。细瞧堂内瓦阵,从形式上看,瓦片属于民居常用的小青瓦,弧形的横断面非常有装饰性以一种“压四露六”的常规铺面手法排列瓦片,也就是两排瓦为一组,一排仰式配合另一排伏式自上而下的组合,其中的律动分外有趣。从色彩上看,每片瓦都是泥土烧制,色泽纯然天成,当一整片黑灰色的瓦阵呈现时,当中不时跳跃着灰调子里的小亮色,和谐又不失生趣。从意境上感受,考察之时正巧沥沥小雨,瓦上的雨水都汇集到瓦垄中排出,滴滴答答如珠帘般倾泻,在堂内观雨仿佛身处一帘幽梦中,雨珠因为瓦的构造在滴落之间是疏密有致的线形;滴落之时是飞洒活泼的点状;滴落之后在青石板上汇聚成粼粼面状,设计的元素在此景致中交相辉映。所以瓦面是古建中能与大自然联手合作东方禅境的情调大师,晴时屋面明媚斑斓,雨时屋中意韵风雅。
最后,细看瓦当是在瓦垄前挡住瓦群的瓦件,也是历史传承中颇有份量的文化元素之一。除了功能外,瓦当(如图2)最引人关注的是图案的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复旦大学中文系王振复教授说“瓦当与另一木作构件斗拱相互辉映,是东方建筑文化具有独特文化个性的光辉表现。”表达了瓦当记载着当时的政治理念及寓意,其表面凸起的纹理类型主要有自然物象、抽象变形、规律排列等,是探索古代传统文化的珍贵资料。佛堂镇的建筑中,一般民居瓦当上无雕刻,宗祠等有地位的建筑一般刻有卷云纹、铺首纹等,显现了时代意义。
古民居以及其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是城市形象基因特质表现,是民族性和社会价值观的体现。民族性使古镇保持自己的风格与传统,让原有的认知符号与空间形体都传承下来。
二、提炼——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的融合
站在视觉形象设计的角度,将寻得的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语言巧妙结合、提炼凝固、传统再生,以便下一步营造与优化城市整体形象,使城市本土活化、传统再生。
(一)从视觉形象设计的角度看文化元素
站在设计的角度看,城市中的历史建筑与古镇是文化追忆的一个典型,每一种文化元素都有很高的提炼价值。例如:古建筑中的砖瓦,因为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城市节奏高效、风格简约,最初的层叠盖瓦慢慢减少了。并不是说简约不可取,也未必要把历史遗传的方法原封不动地搬到当下社会,这是种闭塞没有进步的表现,而应该贯通古今,扎根本源、稳固文脉,从而在此基础上使城市本土活化、传统再生。 (二)文化元素结合现代设计语言
历史遗留的文化元素在城市中不经意间便被遗忘了,这是不得不令人思索的问题。建筑的设计与城市形象息息相关,因为建筑常常代表城市和社会的发展。现今的城市大都为钢筋混泥土结构的建筑,城市形象严肃冰冷,能有东方美体验或引起历史追忆的城市节点少之又少。
当下,有很多值得学习与研究的方式,其利用文化元素的韵律和现代设计手段结合,能够巧妙地贯通古今。让人们在城市形象中,感知傳统文脉并解读东方审美又享受现代时尚的视觉美感。从城市形象中单体建筑的角度看:例如,坐落于中国浙江的清水会馆(如图3),由北京大学的董豫赣主导设计,这是一座备受争议的建筑,也是一个最佳建筑提名的作品,这个作品很单纯地运用了一种传统元素——红砖,给大众带来很多可能性的解读,并用设计语言展示了形而上的魅力空间。首先,在形式上打破了传统砖墙平铺规整的堆砌手法而是用砖概念化的营造园林意境。其次,在律动中,墙面犹如一段节奏严谨精致的乐章,让砖规律感的舞蹈,集群式的砖就有着特殊的表象:疏密有致且不局限与二维排列而是多维度、多方向的组合;镂空排列或叠成几何形态,传统古朴美碰撞西方模数化得到焕然一新的样貌。例如,成都的兰溪庭(如图4),典型传统元素运用现代设计手段的建筑。屋顶是最大的设计亮点,夸张了原有民居的陡度,并将曲线的形态连成一片,如同连绵河流、婉转山峰,似乎有种隐喻在其中。墙面别具一格,颠覆民居原本整齐排列的青砖样式,而是大胆结合时尚语言,让墙面看起来犹如波光粼粼的水面,有着数字化的科技感和美妙的律动,好似涟漪起伏的墙面尽显优雅东方意境,称为“波纹墙”,这一种依托于传统又重塑传统的全新诠释。色彩仍然延续古朴的灰瓦青砖且融合简约灵动的风格。
(三)文化元素编织的古朴气息
义乌存在着一些破旧的老街区以及周边翻新的旧房屋,他们拥有的不是历史流传下的文化积淀而是时间摧残后的破败不堪,需要整治或修建这些老建筑,让他们重新焕发自身的光彩并改善城市形象。例如,张永和的北京京兆尹餐厅(如图5),其屏风的设计最能体现,用文化元素营造古朴气息的手法,将典型的砖瓦木材用新颖的方法组织构架,将木料当砖石用,去砌筑墙体;改变砖的砌法,从二维到多维的叠加;用搭屋顶的瓦片进行系列组合形成一组组屏风,表达传统与现代的共生汇通。总之,传统建筑材料之间巧妙结合,通常利用废旧建筑中带有历史延续性的材料组建新的形象,使得历史文化不再被抛弃和遗忘,而是用智慧设计激活文化元素的能量,营造古朴中带着前瞻性的风格。
三、再生——义乌佛堂古镇导向设计
(一)导向系统设计与文化元素
导向系统在城市中起到系统链接的作用,不仅对寻找目的地有指引作用,而且对一个城市的文化有串联作用。提炼出的各色文化元素,融合在导向系统的造型设计和指示标识中,散落在城市间,大到城市的各个片区,小到公司楼层,所以导向系统携带着文化元素,无孔不入地进去大众的视线,更是城市基因的显现。
(二)文化元素应用于导向系统设计
文化元素与导向设计的具体结合,罗列起来有以下几方面:概念上的运用、形态上的结合、材质肌理及色彩上的结合、平面排版以及标识图形的设计。
1.文化元素与整体概念:在佛堂古镇中探寻到文化元素继而在设计中提炼形态:具有地域特色的砖、瓦、门、窗等。导向是此次的重点,在整体系列中,设计亮点是在造型将古镇建筑墨瓦阵列、江水粼粼以及明式椅背和马头墙元素融合组构(如图6)。
2.文化元素与形态造型:具体深入到设计思路上,提炼元素与结合造型的设计思维可以总结为:形态的演变,进而拓展出一系列既有文化涵养又具时尚理念的基础元素。
在导向系统的设计中,聚焦于义乌古镇的“水”、“瓦”、“墙”上,作为整套设计的文化元素。“水”元素的提炼:义乌是江南水系,古镇周围水系充足,形态蜿蜒、波光粼粼,简要提炼了水系的外形和肌理特征。“瓦”元素的提炼:义乌古镇的建筑属于徽派建筑,瓦片的叠加具有很明显的历史特色,采用的是小青瓦,一种弧形瓦,层层叠叠的构造方法,使其具有丰富有趣的形态。“马头墙”元素提炼: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标志性特色,整体建筑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
3.文化元素与材质及色彩:理念是呈现义乌古镇与风景区“古朴自然”的特色并与城市导向相呼应,黑、白、灰三色搭配使用,寓意粉墙黛瓦,是一种传承历史的经典,配合深灰水泥墙材质的搭配使用,在色彩的基础上增添了肌理。构造一种古镇与风景区独有的质感,使导向牌多了触觉的感受,古韵气息更加浓郁(如图7)。
4.文化元素与平面设计:导向牌上的整体排版干净简练,字体的选择运用传统的中式字体,体现古镇的文化意味,并穿插竖向排版的方式,更显韵味。整套导向设计是文化元素“形”、“色”、“意”的综合体现,并且统一、完整,具有系统性,文化元素在设计中完美融合,充分体现了文化提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结语
城市的变迁与发展的进程,使得很多本土文化淹没在纷扰中,所以文化元素的提炼需要追根溯源。首先,城市的历史文化生生不息、流传至今,例如从义乌古镇中去探索最根源的符号是可取之道。其次,站在视觉形象设计的角度,将寻得的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语言巧妙结合、提炼凝固、传统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