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科学课堂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可以在以下几点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思维能力;培养
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及知识和经验的不断丰富,思维形式会逐步发生变化,其思维方式由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小学科学课堂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 在提问中启发思维
课堂提问是一种艺术,科学教师要善于设计问题,创造问题情境,并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是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方法。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桥的形状和结构》一课时,在同学们直观认识和感受“大跨度的钢索桥”后。让学生模拟建造一座“钢索桥”,实验过程中不但要让学生感受“钢索”的拉力,同时还要设计一系列问题:拉住“钢索”时你往什么方向用力?把绳子拉平直一些,感觉力的大小有什么变化?一边问,一边让学生跟着做(体验):绳子垂下多一些与拉平直一些,力的大小的变化。最后问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桥塔为什么修那么高?实验中让学生增加现实体验,同时围绕问题展开思维活动,从而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
二、 在猜想中引导思维
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需要教师的引导和鼓励。“大胆猜想,科学论证”,这是学习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重要方法。科学课堂就是要带着学生的好奇心,大胆猜想,小心求证,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抵抗弯曲》一课时,需要做“横梁的抗弯曲能力”实验。实验前应该让学生充分进行猜想:横梁的抗彎曲能力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师根据学生的猜想及时记录在黑板上:横梁的宽度、横梁的厚度、横梁的长度、横梁的跨度、横梁的高度、做横梁的材料等等。并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为什么这样推测?进而再用实验来验证他们的假设。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是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培养起来的。
三、 在实验中激发思维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来探究能力的形成需要在实践中成长,需要反复的模仿练习,而知识的获取要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才能逐步形成理性的认识。因此,教师就应该鼓励儿童,动手动脑“做科学”,在实验中激发思维的火花,是培养学生正确思维的好阵地。
例如:我们在学习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谁先迎来黎明》一课时,学生知道地球是“圆”的,是自西向东做自转运动的,但是我们本身没有什么感受。如何通过具体的事物来验证它的真实性,是设计这个模拟实验的重要目标。首先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4—5个小组,每个组一个学生举着“太阳”,其他同学脸向外手拉手围成一圈。然后“太阳”站在小组外2—3米处不动,小组的其他同学按由东到西的顺序分别贴上“北京”、“成都”、“乌鲁木齐”等城市名称。最后各小组像地球一样“自转”,看看贴有“北京”、“成都”、“乌鲁木齐”的同学,谁先看到“太阳”——即谁先迎来黎明。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是由具体形象的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阶段,但还是以具体形象的思维为主。这一课的内容如果光靠老师讲,学生不容易掌握,设计这样的模拟实验,化抽象为具体,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顺利发展。
四、 在关键期中发展创新思维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大脑的发育有一个关键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内,外界的刺激具有重要意义。人的脑神经细胞80%是在15岁以前形成的,到18岁以后就很少有新的脑细胞生成了。 因此,我们必须抓住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在小学科学课上大力开展思维训练,促进创新思维发展。
创新思维训练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高不可攀。我们每位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学习和生活中,都在或多或少地,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着创新。如在引导儿童分析科学现象,探究科学问题时能够尽可能多的增加头脑中的印象,从不同视角去观察问题,鼓励小学生对现有的答案提出非难、挑剔、进行质疑,海阔天空,另辟蹊径,别出心裁地提出新的假设和构想,去找到第二种乃至更多的解决方法。通过训练,使儿童能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分析,进行发散式的思维,逆向思维,形象思维,开发想象力,进行联想等等,使儿童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有一个质的飞跃。
五、 在科学实践中拓展思维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可以通过各种科学实验和科学实践锻炼出来的。因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中。例如在学习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关心天气》一课时,在结束了这节课之后,可以将拓展训练延伸到课外。比如在观察天气的同时,观察花草的变化;在观察天气的同时,感受气温的变化等等。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天气变化的同时,花草会变化、气温会变化?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六、 在改进评价中激发思维
获得认同感是每个人的需求,更是小学生的需求,这是心理学的研究早已证明了的。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必须改进评价方法,看到学生的差异,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着力挖掘学生的潜质。教师在科学课堂上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思维火花,细心呵护,不吝啬自己的表扬。哪怕是“后进生”也一定会有闪光点,教师哪怕表扬他一次,让他有那么一次成功的体验,也许就是他一辈子的“骄傲”。正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吧!
作为科学教师,我们可以从多方面改进评价方式。例如:在小组实验中进行综合评价,小组获得好评,这是集体荣誉,也是个人的荣誉,可以加“星”;学生可以个人自评,我自己觉得比前面进步了,就可以加个“星”,回答问题更积极也可以加“星”……;还可以学生互评,你在今天的科学课堂中有进步,我给你加“星”,你积极思考、积极参加讨论,我给你加“星”……;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及时评价,学生近一个阶段情况如何,可以进行综合评价。
总之,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通过以上及时而多元化的评价,使学生的参与兴趣更高、参与热情更持久,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高水平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
参考文献:
[1]科学教师教学用书(六年级 上册).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06)第12次印刷.
[2]刘显国.课堂提问的艺术.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7)第一版.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思维能力;培养
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及知识和经验的不断丰富,思维形式会逐步发生变化,其思维方式由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小学科学课堂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 在提问中启发思维
课堂提问是一种艺术,科学教师要善于设计问题,创造问题情境,并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是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方法。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桥的形状和结构》一课时,在同学们直观认识和感受“大跨度的钢索桥”后。让学生模拟建造一座“钢索桥”,实验过程中不但要让学生感受“钢索”的拉力,同时还要设计一系列问题:拉住“钢索”时你往什么方向用力?把绳子拉平直一些,感觉力的大小有什么变化?一边问,一边让学生跟着做(体验):绳子垂下多一些与拉平直一些,力的大小的变化。最后问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桥塔为什么修那么高?实验中让学生增加现实体验,同时围绕问题展开思维活动,从而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
二、 在猜想中引导思维
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需要教师的引导和鼓励。“大胆猜想,科学论证”,这是学习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重要方法。科学课堂就是要带着学生的好奇心,大胆猜想,小心求证,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抵抗弯曲》一课时,需要做“横梁的抗弯曲能力”实验。实验前应该让学生充分进行猜想:横梁的抗彎曲能力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师根据学生的猜想及时记录在黑板上:横梁的宽度、横梁的厚度、横梁的长度、横梁的跨度、横梁的高度、做横梁的材料等等。并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为什么这样推测?进而再用实验来验证他们的假设。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是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培养起来的。
三、 在实验中激发思维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来探究能力的形成需要在实践中成长,需要反复的模仿练习,而知识的获取要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才能逐步形成理性的认识。因此,教师就应该鼓励儿童,动手动脑“做科学”,在实验中激发思维的火花,是培养学生正确思维的好阵地。
例如:我们在学习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谁先迎来黎明》一课时,学生知道地球是“圆”的,是自西向东做自转运动的,但是我们本身没有什么感受。如何通过具体的事物来验证它的真实性,是设计这个模拟实验的重要目标。首先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4—5个小组,每个组一个学生举着“太阳”,其他同学脸向外手拉手围成一圈。然后“太阳”站在小组外2—3米处不动,小组的其他同学按由东到西的顺序分别贴上“北京”、“成都”、“乌鲁木齐”等城市名称。最后各小组像地球一样“自转”,看看贴有“北京”、“成都”、“乌鲁木齐”的同学,谁先看到“太阳”——即谁先迎来黎明。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是由具体形象的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阶段,但还是以具体形象的思维为主。这一课的内容如果光靠老师讲,学生不容易掌握,设计这样的模拟实验,化抽象为具体,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顺利发展。
四、 在关键期中发展创新思维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大脑的发育有一个关键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内,外界的刺激具有重要意义。人的脑神经细胞80%是在15岁以前形成的,到18岁以后就很少有新的脑细胞生成了。 因此,我们必须抓住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在小学科学课上大力开展思维训练,促进创新思维发展。
创新思维训练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高不可攀。我们每位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学习和生活中,都在或多或少地,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着创新。如在引导儿童分析科学现象,探究科学问题时能够尽可能多的增加头脑中的印象,从不同视角去观察问题,鼓励小学生对现有的答案提出非难、挑剔、进行质疑,海阔天空,另辟蹊径,别出心裁地提出新的假设和构想,去找到第二种乃至更多的解决方法。通过训练,使儿童能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分析,进行发散式的思维,逆向思维,形象思维,开发想象力,进行联想等等,使儿童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有一个质的飞跃。
五、 在科学实践中拓展思维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可以通过各种科学实验和科学实践锻炼出来的。因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中。例如在学习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关心天气》一课时,在结束了这节课之后,可以将拓展训练延伸到课外。比如在观察天气的同时,观察花草的变化;在观察天气的同时,感受气温的变化等等。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天气变化的同时,花草会变化、气温会变化?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六、 在改进评价中激发思维
获得认同感是每个人的需求,更是小学生的需求,这是心理学的研究早已证明了的。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必须改进评价方法,看到学生的差异,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着力挖掘学生的潜质。教师在科学课堂上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思维火花,细心呵护,不吝啬自己的表扬。哪怕是“后进生”也一定会有闪光点,教师哪怕表扬他一次,让他有那么一次成功的体验,也许就是他一辈子的“骄傲”。正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吧!
作为科学教师,我们可以从多方面改进评价方式。例如:在小组实验中进行综合评价,小组获得好评,这是集体荣誉,也是个人的荣誉,可以加“星”;学生可以个人自评,我自己觉得比前面进步了,就可以加个“星”,回答问题更积极也可以加“星”……;还可以学生互评,你在今天的科学课堂中有进步,我给你加“星”,你积极思考、积极参加讨论,我给你加“星”……;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及时评价,学生近一个阶段情况如何,可以进行综合评价。
总之,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通过以上及时而多元化的评价,使学生的参与兴趣更高、参与热情更持久,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高水平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
参考文献:
[1]科学教师教学用书(六年级 上册).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06)第12次印刷.
[2]刘显国.课堂提问的艺术.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7)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