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作为一种奢侈品也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同时带来的还有频繁发生的交通事故,给人们的行车安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行车安全与驾驶员的素质紧密相连,驾驶员素质的高低,严重影响到行车的安全,本文从驾驶员的生理、心理、驾驶技术、职业道德等方面入手,分析了驾驶员素质与行车安全的关系及影响,从而从驾驶员的角度降低行车的安全和交通事故的发生。
[关键词]驾驶员 素质 技术 行车安全
中图分类号:TP9I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4-0361-01
一 驾驶员素质
1 生理素质
生理素质是一个人的物质基础,包括人体的体力、耐力、体质等内容。驾驶员的生理素质作为驾驶员行车安全的必要条件,主要包括视觉功能、听觉功能、性别年龄等因素。
(1)视觉功能
视力即视敏度,指的是分辨遥远的物体或物体细微部分的能力。视力要求驾驶员有良好的静视力,能够清楚的分辨道路状况,还要求驾驶员具有良好的动视力。一名出色的驾驶员还应当尽快适应路边感光的变化,比如路边照明的明暗变化,在暗光条件下,视觉敏感度降低,眼睛压力大,为了减少光线强度对视觉的影响,驾驶员应当降低适应过程需要的时间,提高对光线强弱的适应能力。
(2)听觉功能
听觉功能就是听的能力,它直接影响到驾驶员能否准确地判断声音的来源,也是保证驾驶员行车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驾驶员在道路上行驶时,经常会受到各种道路噪音的影响,容易产生听觉疲劳,对驾驶员的听觉造成极大的障碍。如果驾驶员的听觉不灵敏,就容易出现判断错误的状况,可能会引发交通事故。
(3)性别和年龄
就驾驶员的性别来说,女性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一般都很谨慎,安全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要比男性强。驾驶是一个长时间持续的过程,在职驾驶员持续状态时间的长短随年龄的增加有明显变化,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的下降,疲劳的程度也就越高,而且恢复需要的时间也相对会越来越长。
2 心理素质
驾驶员的心理素质是行车安全的重要保证,主要是指驾驶员的性格。
性格是一个人习惯性的态度和方式,是生活、工作方式的反映。性格与驾驶员的行车安全也有紧密的联系,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会对驾驶行为、行车环境表现出自己的性格。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意外情况,不同性格的人在面对驾驶中出现的问题时会出现不同的反应,性格懦弱的驾驶员则安全意识会比较强,处理问题可能优柔寡断,但考虑的方面就比较多,会采取最稳妥的办法。
3 驾驶技术素质
驾驶员的技术素质是在长期的行车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和提高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外在表现。技术素质不仅包括驾驶员的驾驶操作能力,还包括驾驶员的基本驾驶知识掌握能力。驾驶员的驾驶操作能力包括操作的熟练程度、正确使用灯光等装置、正确处理行车过程中路况判断失误、速度过快等情况的能力。驾驶员的基本驾驶知识掌握能力是指驾驶员应当深入掌握驾车行车的基本常识,熟知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了解各种交通标志的意思等。
4 职业道德素质
各行各业的工作者都应当遵守职业道德,驾驶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主要是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文明行车、礼让驾车,遵章守纪,不抢道,不酗酒驾车。影响驾驶员职业道德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驾驶员应当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增强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和自我道德评价的能力,培养行车安全的责任感,时刻谨记行车安全。
二、驾驶员素质与行车安全的关系
驾驶员素质是确保行车安全的重要条件,驾驶员只有能够准确地感知、判断路况等信息。目前我国道路交通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路况的准确判断对驾驶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交通事故的发生很大一部分都与驾驶员有关,驾驶员素质的不过硬是交通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驾驶员素质直接制约着行车安全,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驾驶技术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提高驾驶员的素质能力,是预防交通事故、构建交通行车安全环境的重要手段。
三、驾驶员素质对行车安全的影响
1.生理素质对行车安全的影响
驾驶是一种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共同作用的种综合性作业,生理素质是安全行车的必备条件,良好的生理素质的驾驶才能保证行车安全。
(1)疲劳驾驶
健康的体魄是驾驶员生理素质的关键,擁有良好的身体机能,才能保证对信息做出准确而迅速的反应,保证行车的安全。而睡眠不足、连续长时间驾驶,再加上外在环境如气候、气温等在不同程度上影响驾驶员的身体状况,比如单调的交通环境容易使驾驶员产生疲劳感,长时间疲劳驾驶,会影响驾驶员的听觉、视觉等对外界的敏锐度和反应能力、行为能力,从而造成驾驶员容易犯困或对道路情况误断,发生交通事故。
(2)身体健康对行车安全的影响
众所周知,我们的身体跟我们的情绪一样也有周期,人的体力、情绪状态呈周期性的变化,当驾驶员的体力、情绪、智力处于不同的生理状态时,对各种信息的分析判断、反应处理能力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2.心理素质对行车安全的影响
驾驶员除了应当拥有了健康的身体素质外,还需要有良好稳定的心理素质,这样就能在各种错综复杂的情况行下,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正确的反应,采取适当的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
(1)麻痹大意的心理
有的驾驶员对行车安全总是抛之脑后,总是存在侥幸心理,对一些必要的安全教育、行车规定、车辆检修等容易轻视,产生习以为常,对他人的事故,总是认为事不关己,自以为技术高超,麻痹大意,导致行车警惕性放松、注意力不集中,对行车安全造成不好的影响,极易发生交通事故。
(2)紧张与恐惧心理
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心理素质差的话,情绪荣誉过于紧张和恐惧往往会导致心里混乱,行为失调,操作失误,从而引发交通事故。
(3)环境因素
行车环境中各种不同的特征也会影响到个体的行为表现。在驾驶研究中,影响驾驶员安全驾驶的因素中,直接的环境因素如乘客,时间压力,交通堵塞;间接的因素如驾驶行为相关的文化因素。行车环境中的各种因素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驾驶员的心理变化,给驾驶员的心理造成一种负担。
3.驾驶技术对行车安全的影响
驾驶员熟练的驾驶技术是行车安全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求驶员要熟练掌握驾车基础知识,避免不当操作,减少或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1)缺乏安全行车知识
驾驶员首先对车辆本身不了解,对车辆不能做到及时修检,容易造成安全隐患;其次不了解道路安全状况,尤其是道路行车安全,碰到复杂的路面情况不能及时、准确的做出判断,从而酿成交通事故,影响了行车安全。
(2)驾驶低龄化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也逐渐走入寻常人家,再加上驾驶证考核的简单化,促使驾驶员也趋向于低龄化,年轻人技术不娴熟,加上易冲动,遇到险情采取措施不当极易影响行车安全。
(3)无证驾驶
现在我国无证驾驶的不在少数,众所周知,无证是不能开车的,而有些人总是心存侥幸,总觉得自己技术很好,殊不知这不仅是对自己不负责,也是对他人不负责,无疑增加了行车的安全。
4.职业道德对行车安全的影响
驾驶员的职业道德是行车安全的一个重要条件,是驾驶员最起码的行车准则。行车途中是否遵纪守法,不超车、不超速、不酒后驾车、文明驾车,这严重影响到行车的安全。如果驾驶员注意自身职业道德的提高和修养这样就能相对减少行车安全,良好的职业道德,不仅能为行车创造一个良好交通环境,而且也是确保人们行车、走路安全的重要保障。
驾驶员必须具备健康的身体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高超的技术素质和过硬的职业道德素质,真正做到行车安全,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
[关键词]驾驶员 素质 技术 行车安全
中图分类号:TP9I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4-0361-01
一 驾驶员素质
1 生理素质
生理素质是一个人的物质基础,包括人体的体力、耐力、体质等内容。驾驶员的生理素质作为驾驶员行车安全的必要条件,主要包括视觉功能、听觉功能、性别年龄等因素。
(1)视觉功能
视力即视敏度,指的是分辨遥远的物体或物体细微部分的能力。视力要求驾驶员有良好的静视力,能够清楚的分辨道路状况,还要求驾驶员具有良好的动视力。一名出色的驾驶员还应当尽快适应路边感光的变化,比如路边照明的明暗变化,在暗光条件下,视觉敏感度降低,眼睛压力大,为了减少光线强度对视觉的影响,驾驶员应当降低适应过程需要的时间,提高对光线强弱的适应能力。
(2)听觉功能
听觉功能就是听的能力,它直接影响到驾驶员能否准确地判断声音的来源,也是保证驾驶员行车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驾驶员在道路上行驶时,经常会受到各种道路噪音的影响,容易产生听觉疲劳,对驾驶员的听觉造成极大的障碍。如果驾驶员的听觉不灵敏,就容易出现判断错误的状况,可能会引发交通事故。
(3)性别和年龄
就驾驶员的性别来说,女性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一般都很谨慎,安全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要比男性强。驾驶是一个长时间持续的过程,在职驾驶员持续状态时间的长短随年龄的增加有明显变化,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的下降,疲劳的程度也就越高,而且恢复需要的时间也相对会越来越长。
2 心理素质
驾驶员的心理素质是行车安全的重要保证,主要是指驾驶员的性格。
性格是一个人习惯性的态度和方式,是生活、工作方式的反映。性格与驾驶员的行车安全也有紧密的联系,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会对驾驶行为、行车环境表现出自己的性格。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意外情况,不同性格的人在面对驾驶中出现的问题时会出现不同的反应,性格懦弱的驾驶员则安全意识会比较强,处理问题可能优柔寡断,但考虑的方面就比较多,会采取最稳妥的办法。
3 驾驶技术素质
驾驶员的技术素质是在长期的行车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和提高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外在表现。技术素质不仅包括驾驶员的驾驶操作能力,还包括驾驶员的基本驾驶知识掌握能力。驾驶员的驾驶操作能力包括操作的熟练程度、正确使用灯光等装置、正确处理行车过程中路况判断失误、速度过快等情况的能力。驾驶员的基本驾驶知识掌握能力是指驾驶员应当深入掌握驾车行车的基本常识,熟知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了解各种交通标志的意思等。
4 职业道德素质
各行各业的工作者都应当遵守职业道德,驾驶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主要是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文明行车、礼让驾车,遵章守纪,不抢道,不酗酒驾车。影响驾驶员职业道德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驾驶员应当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增强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和自我道德评价的能力,培养行车安全的责任感,时刻谨记行车安全。
二、驾驶员素质与行车安全的关系
驾驶员素质是确保行车安全的重要条件,驾驶员只有能够准确地感知、判断路况等信息。目前我国道路交通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路况的准确判断对驾驶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交通事故的发生很大一部分都与驾驶员有关,驾驶员素质的不过硬是交通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驾驶员素质直接制约着行车安全,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驾驶技术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提高驾驶员的素质能力,是预防交通事故、构建交通行车安全环境的重要手段。
三、驾驶员素质对行车安全的影响
1.生理素质对行车安全的影响
驾驶是一种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共同作用的种综合性作业,生理素质是安全行车的必备条件,良好的生理素质的驾驶才能保证行车安全。
(1)疲劳驾驶
健康的体魄是驾驶员生理素质的关键,擁有良好的身体机能,才能保证对信息做出准确而迅速的反应,保证行车的安全。而睡眠不足、连续长时间驾驶,再加上外在环境如气候、气温等在不同程度上影响驾驶员的身体状况,比如单调的交通环境容易使驾驶员产生疲劳感,长时间疲劳驾驶,会影响驾驶员的听觉、视觉等对外界的敏锐度和反应能力、行为能力,从而造成驾驶员容易犯困或对道路情况误断,发生交通事故。
(2)身体健康对行车安全的影响
众所周知,我们的身体跟我们的情绪一样也有周期,人的体力、情绪状态呈周期性的变化,当驾驶员的体力、情绪、智力处于不同的生理状态时,对各种信息的分析判断、反应处理能力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2.心理素质对行车安全的影响
驾驶员除了应当拥有了健康的身体素质外,还需要有良好稳定的心理素质,这样就能在各种错综复杂的情况行下,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正确的反应,采取适当的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
(1)麻痹大意的心理
有的驾驶员对行车安全总是抛之脑后,总是存在侥幸心理,对一些必要的安全教育、行车规定、车辆检修等容易轻视,产生习以为常,对他人的事故,总是认为事不关己,自以为技术高超,麻痹大意,导致行车警惕性放松、注意力不集中,对行车安全造成不好的影响,极易发生交通事故。
(2)紧张与恐惧心理
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心理素质差的话,情绪荣誉过于紧张和恐惧往往会导致心里混乱,行为失调,操作失误,从而引发交通事故。
(3)环境因素
行车环境中各种不同的特征也会影响到个体的行为表现。在驾驶研究中,影响驾驶员安全驾驶的因素中,直接的环境因素如乘客,时间压力,交通堵塞;间接的因素如驾驶行为相关的文化因素。行车环境中的各种因素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驾驶员的心理变化,给驾驶员的心理造成一种负担。
3.驾驶技术对行车安全的影响
驾驶员熟练的驾驶技术是行车安全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求驶员要熟练掌握驾车基础知识,避免不当操作,减少或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1)缺乏安全行车知识
驾驶员首先对车辆本身不了解,对车辆不能做到及时修检,容易造成安全隐患;其次不了解道路安全状况,尤其是道路行车安全,碰到复杂的路面情况不能及时、准确的做出判断,从而酿成交通事故,影响了行车安全。
(2)驾驶低龄化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也逐渐走入寻常人家,再加上驾驶证考核的简单化,促使驾驶员也趋向于低龄化,年轻人技术不娴熟,加上易冲动,遇到险情采取措施不当极易影响行车安全。
(3)无证驾驶
现在我国无证驾驶的不在少数,众所周知,无证是不能开车的,而有些人总是心存侥幸,总觉得自己技术很好,殊不知这不仅是对自己不负责,也是对他人不负责,无疑增加了行车的安全。
4.职业道德对行车安全的影响
驾驶员的职业道德是行车安全的一个重要条件,是驾驶员最起码的行车准则。行车途中是否遵纪守法,不超车、不超速、不酒后驾车、文明驾车,这严重影响到行车的安全。如果驾驶员注意自身职业道德的提高和修养这样就能相对减少行车安全,良好的职业道德,不仅能为行车创造一个良好交通环境,而且也是确保人们行车、走路安全的重要保障。
驾驶员必须具备健康的身体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高超的技术素质和过硬的职业道德素质,真正做到行车安全,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