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子:宁(初三学生) 妈妈:安(初中教师)
儿子的话
自从上了初中,天天觉得觉睡不够,每天早晨都得靠闹钟叫我起床。到初三压力更大,学习时间更长。刚开学没多久,一天早上睡过头了。上一段时间我因病请过假,于是央求妈妈给老师打电话,说自己又病了,晚点到。妈妈经不住我苦苦哀求,答应帮我撒一次谎。
时隔两个月,我再一次睡过头。这次无论我怎么求妈妈,妈妈都不再帮忙,让我为自己的过失接受应有的惩罚,不然还会有第三次、第四次!
我只好去上学了。到学校,老师让我站了一上午,累不说,还丢人,也听不好课。回到家,我又疲惫又怨妈妈,让我为这点小失误浪费了一上午的时间。
妈妈了解了我的想法之后,问我,是能接受一个犯了错改正的人,还是一个不诚实的人?不用说,当然还是前者好点。妈妈给我谈了许多,我明白了,人不可能不犯错,关键是犯错之后,要为自己做错的事承担后果,真诚地道歉和积极地弥补才能解决问题,绝不能为掩盖小错误,而造成更大的错误,那样将导致无法收拾的后果。
人就是在克服错误中进步成长起来的,所以不必畏惧错误。当然,还要吸取教训,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
后来我自己想出一个办法,将闹钟搁在不容易拿到的地方,这样闹钟响的时候,我必须起床翻找闹钟,这么一折腾,就再也不会睡过头,当然也不会迟到了。
妈妈的话
你从小就是自尊心很强的人,所以第一次迟到,我考虑到你近来身体确实不太好,所以答应帮你撒谎了。可是第二次再发生这样的事情,我就不能再帮你了。
迟到只不过是小错误,如果仅仅因害怕惩罚而撒谎,再犯下不诚实的错误,就没有必要了。为掩盖小错误而犯下更大的错误,不值。
药家鑫如今已经伏法——仅仅是交通肇事,对方只是受伤。可是因为害怕被讹诈,药家鑫居然下车连捅了受害者七刀!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不知道父亲到底会怎样惩罚自己,他居然害怕到要抹杀一个生命的代价来逃避!这一切我们都无从知晓了,只看到了他这种做法不但断送了两个人的性命,也毁了两个家庭。
出了纰漏早晚都要面对,早面对比晚面对要好得多。民间有句俗话说得好:“发昏当不了死。”存在的问题不可能自动消失,惩罚最终还是要面对。所以积极面对错误的态度是很重要的。
记得一次培训期间,一天下午应该上微机课,老师却迟迟不到,大家等了将近二十分钟,他才赶来。之后他很诚恳地向大家道歉,说明自己是睡过头了,并未作任何掩饰或为自己开脱。说也奇怪,原本大家是非常生气的,可是看到他认真道歉,居然立刻都原谅了他。
这件事给我的印象很深。在咱们这个社会认错很难,而推诿、掩饰的态度比比皆是。所以谁能够真诚地道歉,并积极地承担责任,谁就能更容易获得原谅。
不过,我也听到过在校园里流传着一个口头禅:“要是说对不起有用,那要警察干嘛?”这话也有它的道理,因为确实有那么一些人,做错的事只一句对不起就算,根本不想解决任何问题,至于会不会重蹈覆辙,只有天知道!这其实也是逃避惩罚的另外一种方式:拖延问题。
这类人习惯于“先享受后付费”:他们智商不比别人低,心灵却似乎从未发育或发育不完全,今天不管明天的事,行事只听从本能,与理智、道德法律绝缘,只满足于感官的低级需求。他们做学生时易成为“问题学生”;成人之后的生活往往也极为糟糕。
我的同学中就有这么一对高中生情侣,他们都出身农村。上世纪90年代能够考上高中,即使对城里人来说也是前途一片大好。可是他们俩高三就在校外同居,刚毕业就结婚,因为女生怀孕了。高考成绩较差的女生落榜了,成绩还不错的男生也只考上了专科。婚后女生只能继续务农,十二年寒窗化为乌有。而家境贫寒的男生,又赶上国家不包分配政策开始实施,毕业即失业……养家的担子使他们的未来凭空添了更多坎坷,所谓“贫贱夫妻百事哀”!
得承认,在一定程度上,几乎人人都有害怕承受痛苦的倾向,几乎人人遇到问题都有回避的想法。面临问题,很多人第一想法往往是要么掩盖,要么假装视而不见,尽量忘记它的存在,希望能够远离它。
像我这对同学,学业和感情无法兼顾的矛盾产生时,他们是视而不见,不肯面对,今朝有酒今朝醉,“先享受后付费”导致他们一步错步步错。就像吸毒一样,为短暂的虚幻的安宁快乐付出了一生糟糕的代价。
已经产生的问题不是你回避或拖延就能自动消失的,反而可能会用更隐蔽的形式实施惩罚,这种惩罚往往更令人难以承受。
承受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痛苦,我们就能从痛苦中学到很多东西。所以,先苦后甜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首先要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才能享受更大的快乐。这种快乐和你攻克难题获得的快乐是一样的。
我们周围有些人似乎很容易就能解决一切问题,他们似乎意志很坚强,其实这不过是秉承“先苦后甜”原则行事:他们认识到逃避并不能使问题消失,所以把承担责任、解决问题放在第一位,接着避免重蹈覆辙,进而从错误中求取更大的进步。
鲁迅说过,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如果我们凡事做不到未雨绸缪,至少也要敢于战胜自身的软弱,坦然面对惩罚,先苦后甜,从中吸取教训,方能成为真正的强者。
(作者系山东陵县一中附中 陈 逖)
儿子的话
自从上了初中,天天觉得觉睡不够,每天早晨都得靠闹钟叫我起床。到初三压力更大,学习时间更长。刚开学没多久,一天早上睡过头了。上一段时间我因病请过假,于是央求妈妈给老师打电话,说自己又病了,晚点到。妈妈经不住我苦苦哀求,答应帮我撒一次谎。
时隔两个月,我再一次睡过头。这次无论我怎么求妈妈,妈妈都不再帮忙,让我为自己的过失接受应有的惩罚,不然还会有第三次、第四次!
我只好去上学了。到学校,老师让我站了一上午,累不说,还丢人,也听不好课。回到家,我又疲惫又怨妈妈,让我为这点小失误浪费了一上午的时间。
妈妈了解了我的想法之后,问我,是能接受一个犯了错改正的人,还是一个不诚实的人?不用说,当然还是前者好点。妈妈给我谈了许多,我明白了,人不可能不犯错,关键是犯错之后,要为自己做错的事承担后果,真诚地道歉和积极地弥补才能解决问题,绝不能为掩盖小错误,而造成更大的错误,那样将导致无法收拾的后果。
人就是在克服错误中进步成长起来的,所以不必畏惧错误。当然,还要吸取教训,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
后来我自己想出一个办法,将闹钟搁在不容易拿到的地方,这样闹钟响的时候,我必须起床翻找闹钟,这么一折腾,就再也不会睡过头,当然也不会迟到了。
妈妈的话
你从小就是自尊心很强的人,所以第一次迟到,我考虑到你近来身体确实不太好,所以答应帮你撒谎了。可是第二次再发生这样的事情,我就不能再帮你了。
迟到只不过是小错误,如果仅仅因害怕惩罚而撒谎,再犯下不诚实的错误,就没有必要了。为掩盖小错误而犯下更大的错误,不值。
药家鑫如今已经伏法——仅仅是交通肇事,对方只是受伤。可是因为害怕被讹诈,药家鑫居然下车连捅了受害者七刀!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不知道父亲到底会怎样惩罚自己,他居然害怕到要抹杀一个生命的代价来逃避!这一切我们都无从知晓了,只看到了他这种做法不但断送了两个人的性命,也毁了两个家庭。
出了纰漏早晚都要面对,早面对比晚面对要好得多。民间有句俗话说得好:“发昏当不了死。”存在的问题不可能自动消失,惩罚最终还是要面对。所以积极面对错误的态度是很重要的。
记得一次培训期间,一天下午应该上微机课,老师却迟迟不到,大家等了将近二十分钟,他才赶来。之后他很诚恳地向大家道歉,说明自己是睡过头了,并未作任何掩饰或为自己开脱。说也奇怪,原本大家是非常生气的,可是看到他认真道歉,居然立刻都原谅了他。
这件事给我的印象很深。在咱们这个社会认错很难,而推诿、掩饰的态度比比皆是。所以谁能够真诚地道歉,并积极地承担责任,谁就能更容易获得原谅。
不过,我也听到过在校园里流传着一个口头禅:“要是说对不起有用,那要警察干嘛?”这话也有它的道理,因为确实有那么一些人,做错的事只一句对不起就算,根本不想解决任何问题,至于会不会重蹈覆辙,只有天知道!这其实也是逃避惩罚的另外一种方式:拖延问题。
这类人习惯于“先享受后付费”:他们智商不比别人低,心灵却似乎从未发育或发育不完全,今天不管明天的事,行事只听从本能,与理智、道德法律绝缘,只满足于感官的低级需求。他们做学生时易成为“问题学生”;成人之后的生活往往也极为糟糕。
我的同学中就有这么一对高中生情侣,他们都出身农村。上世纪90年代能够考上高中,即使对城里人来说也是前途一片大好。可是他们俩高三就在校外同居,刚毕业就结婚,因为女生怀孕了。高考成绩较差的女生落榜了,成绩还不错的男生也只考上了专科。婚后女生只能继续务农,十二年寒窗化为乌有。而家境贫寒的男生,又赶上国家不包分配政策开始实施,毕业即失业……养家的担子使他们的未来凭空添了更多坎坷,所谓“贫贱夫妻百事哀”!
得承认,在一定程度上,几乎人人都有害怕承受痛苦的倾向,几乎人人遇到问题都有回避的想法。面临问题,很多人第一想法往往是要么掩盖,要么假装视而不见,尽量忘记它的存在,希望能够远离它。
像我这对同学,学业和感情无法兼顾的矛盾产生时,他们是视而不见,不肯面对,今朝有酒今朝醉,“先享受后付费”导致他们一步错步步错。就像吸毒一样,为短暂的虚幻的安宁快乐付出了一生糟糕的代价。
已经产生的问题不是你回避或拖延就能自动消失的,反而可能会用更隐蔽的形式实施惩罚,这种惩罚往往更令人难以承受。
承受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痛苦,我们就能从痛苦中学到很多东西。所以,先苦后甜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首先要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才能享受更大的快乐。这种快乐和你攻克难题获得的快乐是一样的。
我们周围有些人似乎很容易就能解决一切问题,他们似乎意志很坚强,其实这不过是秉承“先苦后甜”原则行事:他们认识到逃避并不能使问题消失,所以把承担责任、解决问题放在第一位,接着避免重蹈覆辙,进而从错误中求取更大的进步。
鲁迅说过,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如果我们凡事做不到未雨绸缪,至少也要敢于战胜自身的软弱,坦然面对惩罚,先苦后甜,从中吸取教训,方能成为真正的强者。
(作者系山东陵县一中附中 陈 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