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课堂互动,实质是相对独立的生命个体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相互促进,相互推动,是师生双方或生生之间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交流思想和情感、传递信息并相互影响的过程。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就其存在形式而言,主要有两种: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改变传统的老师控制课堂、学生被动听讲的局面,师生共同探讨、共同研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引导,学生给老师以启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生生互动指学生间摆脱了“各自为战”的学习方式,在学习活动中,互相推动,从而共同提高学习效益。为此我认为,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升课堂互动质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注重乐学,激活互动
乐学是教学互动的一个重要前提。学生的“乐学”应体现以下三个方面:①发挥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其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发现,主动地去探究新知,主动地追求进步与发展。只有通过学生自己动脑去思考,才能真正理解所学知识,促进思维的发展,开发学生的智力,增进学生的智慧。②富于批判性。它是互动性的升华,是以扎实的基础知识为底蕴,以发现问题量的积累为支撑,批判的過程就是质疑的过程。质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批判性要求学生善于在求同中存异、在吸收中批判,在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焕发出自主意识和努力探索的人生态度。③展现创造性。要把学习的过程表现为一种学创结合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应在教师的引领与指导下,参与创新,学会创新。创新注重知识的综合,注重否定与批判,注重借鉴与超越。一题多解、一题多议都是学生创造性的展现。展现创造性要求学生“变学为思”“变学为悟”“变学为创”。
二、把握最佳时机,增进互动
课堂教学中,真正的互动,应当是从教学的具体内容出发,从师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握课堂互动的最佳时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课堂互动的优势。“动”要恰当。一般说来,应把握这样三个时机。
(1)“动”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通常都有明确的目的,互动的内容服从于特定教育任务的完成。互动要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在学生自身知识经验和心理发展的基础上来设计,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深入启发,引发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作为教师,要吃透大纲、教材,把握重点、难点,使设计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价值,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和矛盾的激化中生成知识。
(2)“动”在需要师生合作处。在师生合作中,教师不必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在创造一个生生互动的环境下,从教师到学生,从学生到教师,从学生到学生,从个体到群体,从群体到个体,从个体到个体,从群体到群体,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让他们自己在探索、思考、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师生之间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从而实现真正的师生互动。
(3)“动”在新知的获取处。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好启发式,要求教师充分备课,深入了解学生,善于质疑,启发学生思考,努力达到“启而能发,发而能导,导而不乱”的要求,保持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新知的获取过程应该是水到渠成的,是自然的。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凡是教师要让学生获得的新知都应该是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从自己的嘴里说出来。即使学生的认识不正确、不全面,也应让他们先讲而不是由教师包办。在新知的获取之前,教师应该做的是引导学生“动”——动脑、动手、动口。
三、凸现学生主体,强化互动
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得到落实和凸现,既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也是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在互动中对话,将使学生真正觉得自己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人。
(1)在质疑中互动,倡导民主。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全程质疑,在课堂真实问题动态生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激活学生潜在的问题意识与批判精神,最终达成三维的教学目标。它的基本流程是这样的: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梳理问题——合作解决重点问题——带着问题走出教室。
(2)在体验中互动,珍惜独悟。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的感悟体验,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每个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都有自己个性的体验,都有自己独特的感悟,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在教学中,要允许学生拥有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主动地将自己的看法提出来。
(3)在辨析中互动,鼓励探索。在互动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关键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学习方式都是个性化的,我们要将选择权交还给学生。
(4)在评价中互动,交流情感。课堂教学面对的是有丰富情感和个性的人,是情感、经验的交流、合作和碰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学生的认知、能力在动态变化和发展,而情感的交互作用更具有偶发性和动态性,恰恰这些动态生成因素对课堂效果的影响更大。比如课堂上学生的提问可能大大超出教师的预想,甚至比教师预想的更多更深刻更丰富,这就要求教师及时把握和利用这些动态生成因素,给予适度的引导和恰如其分的评价,时刻把握每一个发展学生的契机。在这种互动课堂之中发展个性,丰富情感。
(5)在关爱中互动,增强自信。对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的学生,教师要付出更多的关爱和鼓励,多给他们具体的指导和帮助。课堂上多给他们开口的机会,提高他们“说”的勇气。对因心理障碍造成口语表达较差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要求,让他们从简单的问题说起,由易到难;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应及时肯定和表扬,使他们获得成就感,产生上进的动力,使学生减少胆怯心理,充满自信地投入到各种教学活动中去。互动的课堂是开放的、真实的、多维的,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多元的对话,是充满生命活力、充满智慧与挑战的课堂,我们要善于创造条件把握关键,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使我们的互动课堂真正成为孩子们的乐园。
三、渗透听力技巧
(1)提前阅读。在进行听力考试的时候,学生要面对巨大的时间压力!因为无论听懂还是听不懂,难还是简单,学生都只有同样的时间!只有一次机会!所以提前阅读尤为关键。在听每个问题之前,先抓紧时间阅读四个选择答案。听到第一个问题后,就迅速选择答案,然后以最快的速度标记答案。这时学生就可以用剩余的或节省出来的时间去阅读下一个问题的选择答案。这样坚持去做,就能训练学生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和快速抓住关键信息的能力。
(2)泛听和精听相结合。在听力训练中,既要能准确无误地听出某些重要的信息,又要兼顾把握大意,这就必须将精听与泛听结合起来。在精听时,要首先熟悉听力材料中的生词,对难句可以反复听,精听遍数不限,直到完全听懂为止;而泛听则首先着眼于量大,只求掌握大意,不必了解每个细节, 一般不要超过三遍否则就失去了泛听的意义。这两种训练哪一种也不应偏废。在考试中,学生在做最后一道大题时就可以采用精听与泛听相结合的方法。对于题目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的去精听而其它就可以泛听。
(3)猜测话题。在面对面的谈话中,你是可以依据很多东西来帮助理解对方的谈话内容。如:面部表情、手势和你所了解的对方的情况等。也可以通过话题进行推测。如果学生一下子找不到正确的答案,就用猜测的方式,结合上下文及这个话题会谈及的内容选出答案。
总之, 要想提高小学生英语听力技能需要做到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在训练的过程中要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听力氛围,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恰当的听力技巧,当学生的训练达到一定的程度,学生的听力水平必定会有一个显著的提高。
一、注重乐学,激活互动
乐学是教学互动的一个重要前提。学生的“乐学”应体现以下三个方面:①发挥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其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发现,主动地去探究新知,主动地追求进步与发展。只有通过学生自己动脑去思考,才能真正理解所学知识,促进思维的发展,开发学生的智力,增进学生的智慧。②富于批判性。它是互动性的升华,是以扎实的基础知识为底蕴,以发现问题量的积累为支撑,批判的過程就是质疑的过程。质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批判性要求学生善于在求同中存异、在吸收中批判,在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焕发出自主意识和努力探索的人生态度。③展现创造性。要把学习的过程表现为一种学创结合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应在教师的引领与指导下,参与创新,学会创新。创新注重知识的综合,注重否定与批判,注重借鉴与超越。一题多解、一题多议都是学生创造性的展现。展现创造性要求学生“变学为思”“变学为悟”“变学为创”。
二、把握最佳时机,增进互动
课堂教学中,真正的互动,应当是从教学的具体内容出发,从师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握课堂互动的最佳时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课堂互动的优势。“动”要恰当。一般说来,应把握这样三个时机。
(1)“动”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通常都有明确的目的,互动的内容服从于特定教育任务的完成。互动要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在学生自身知识经验和心理发展的基础上来设计,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深入启发,引发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作为教师,要吃透大纲、教材,把握重点、难点,使设计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价值,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和矛盾的激化中生成知识。
(2)“动”在需要师生合作处。在师生合作中,教师不必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在创造一个生生互动的环境下,从教师到学生,从学生到教师,从学生到学生,从个体到群体,从群体到个体,从个体到个体,从群体到群体,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让他们自己在探索、思考、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师生之间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从而实现真正的师生互动。
(3)“动”在新知的获取处。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好启发式,要求教师充分备课,深入了解学生,善于质疑,启发学生思考,努力达到“启而能发,发而能导,导而不乱”的要求,保持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新知的获取过程应该是水到渠成的,是自然的。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凡是教师要让学生获得的新知都应该是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从自己的嘴里说出来。即使学生的认识不正确、不全面,也应让他们先讲而不是由教师包办。在新知的获取之前,教师应该做的是引导学生“动”——动脑、动手、动口。
三、凸现学生主体,强化互动
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得到落实和凸现,既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也是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在互动中对话,将使学生真正觉得自己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人。
(1)在质疑中互动,倡导民主。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全程质疑,在课堂真实问题动态生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激活学生潜在的问题意识与批判精神,最终达成三维的教学目标。它的基本流程是这样的: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梳理问题——合作解决重点问题——带着问题走出教室。
(2)在体验中互动,珍惜独悟。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的感悟体验,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每个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都有自己个性的体验,都有自己独特的感悟,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在教学中,要允许学生拥有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主动地将自己的看法提出来。
(3)在辨析中互动,鼓励探索。在互动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关键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学习方式都是个性化的,我们要将选择权交还给学生。
(4)在评价中互动,交流情感。课堂教学面对的是有丰富情感和个性的人,是情感、经验的交流、合作和碰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学生的认知、能力在动态变化和发展,而情感的交互作用更具有偶发性和动态性,恰恰这些动态生成因素对课堂效果的影响更大。比如课堂上学生的提问可能大大超出教师的预想,甚至比教师预想的更多更深刻更丰富,这就要求教师及时把握和利用这些动态生成因素,给予适度的引导和恰如其分的评价,时刻把握每一个发展学生的契机。在这种互动课堂之中发展个性,丰富情感。
(5)在关爱中互动,增强自信。对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的学生,教师要付出更多的关爱和鼓励,多给他们具体的指导和帮助。课堂上多给他们开口的机会,提高他们“说”的勇气。对因心理障碍造成口语表达较差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要求,让他们从简单的问题说起,由易到难;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应及时肯定和表扬,使他们获得成就感,产生上进的动力,使学生减少胆怯心理,充满自信地投入到各种教学活动中去。互动的课堂是开放的、真实的、多维的,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多元的对话,是充满生命活力、充满智慧与挑战的课堂,我们要善于创造条件把握关键,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使我们的互动课堂真正成为孩子们的乐园。
三、渗透听力技巧
(1)提前阅读。在进行听力考试的时候,学生要面对巨大的时间压力!因为无论听懂还是听不懂,难还是简单,学生都只有同样的时间!只有一次机会!所以提前阅读尤为关键。在听每个问题之前,先抓紧时间阅读四个选择答案。听到第一个问题后,就迅速选择答案,然后以最快的速度标记答案。这时学生就可以用剩余的或节省出来的时间去阅读下一个问题的选择答案。这样坚持去做,就能训练学生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和快速抓住关键信息的能力。
(2)泛听和精听相结合。在听力训练中,既要能准确无误地听出某些重要的信息,又要兼顾把握大意,这就必须将精听与泛听结合起来。在精听时,要首先熟悉听力材料中的生词,对难句可以反复听,精听遍数不限,直到完全听懂为止;而泛听则首先着眼于量大,只求掌握大意,不必了解每个细节, 一般不要超过三遍否则就失去了泛听的意义。这两种训练哪一种也不应偏废。在考试中,学生在做最后一道大题时就可以采用精听与泛听相结合的方法。对于题目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的去精听而其它就可以泛听。
(3)猜测话题。在面对面的谈话中,你是可以依据很多东西来帮助理解对方的谈话内容。如:面部表情、手势和你所了解的对方的情况等。也可以通过话题进行推测。如果学生一下子找不到正确的答案,就用猜测的方式,结合上下文及这个话题会谈及的内容选出答案。
总之, 要想提高小学生英语听力技能需要做到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在训练的过程中要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听力氛围,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恰当的听力技巧,当学生的训练达到一定的程度,学生的听力水平必定会有一个显著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