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课堂教学是学生掌握知识,开发智能,促进其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理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构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对实现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意义重大。
目前,有一些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或受旧教学思想的影响太深,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与《课程标准》有明显不符。所以本文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剖析,提出一些相关解决策略。希望能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找到新的突破点,改善存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剖析
(1)重算法,轻算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应试教育影响的根深蒂固,许多有经验的教师把主要的精力都集中在了计算上,对于算理的教学则不会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这种做法表面上看既省时又经济,但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的计算漏洞百出。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往往只要求他们学会模仿做题,有着较高的准确率,却不重视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情况,这样做无异于是拔苗助长的行为。
(2)重结论,轻探索。课堂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注重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根据已有的经验,建构有关的数学概念。而许多教师在遇到概念教学时,只注重让学生能够记住概念或结论,只要能在用的时候“拿得出”就行,根本不在乎学生在此过程中的探索与拓展。这样的教学会导致学生除了会背诵概念外一无所获。如在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时,学生常常会忘了除以2。有教师就责怪学生,给了公式你都不会用。其实出现这样错误的原因,与教师重结论,轻探索的教学行为有关。
(3)重形象,轻抽象。小学生的思维是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初步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比较容易接受的是直观的具体的感性知识。因此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必须以学生的感性经验为基础进行教学,但是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不能永远停留在感性认知上,要对被观察的事物进行抽象概括,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使学生的认识产生一个飞跃,从感性上升为理性,形成概念。
(4)重课本,轻实践。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重课本”,即所有的教学活动始终以课本知识为中心,不敢越雷池半步,教材怎么写,教学活动就怎么进行。二是“轻实践”,即“从课本到课本”的现象比较严重,教学活动与日常生活脱节,忽视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不能将所学的概念应用于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学生知道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却不会求圆锥形沙堆的体积。这种教学会导致学生认为知识的学习全然是用来应付考试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时时有数学,处处有数学。
以上只是课堂教学几个较为突出的问题,而这样的问题的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老师对教材的认识不够,对《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认识不足。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1)重算法,更要重算理。算理是计算的精髓,是算法的基础。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只有讲透道理,学生才能理解算理,才能灵活的掌握算法,才能迅速提高计算能力。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重算法的同时更要重算理。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
(2)重结论,更要重探索。现代教学论主张,学习不是学生对教师所授予的知识被动的接受,而是学生以自身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学生要想牢固地掌握数学,就必须用心创造,体验数学学习”。因此,有效地数学学习在于学生自己去发现,即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促进“思想在学生头脑里产生”。将三角形内角和的探索分为三步曲,通过三次的亲手操作,层层递进,这样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新的数学知识,而且经历了知识获得的探究过程,从而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3)重形象,更要重抽象。教学中有许多数量关系都是从具体生活内容中抽象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恰当的方式进行具体与抽象的转化,即把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具体生活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又将其生活知识抽象为教学内容。但是,运用直观并不是目的,它只是引起学生积极思维的一种手段。因此,课堂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在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后,要对所观察的事物进行抽象概括,解释概念的本质属性,使认识产生飞跃,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形成概念。
(4)重课本,更要重实践。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是生活中的一分子,它依賴生活,生存在我们的生活中,离开了生活,数学将失去生命,失去魅力。同样,人类也离不开数学,离开了数学人类将无法生存。曾听说过,有一位老师和学生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师生约定在星期天这一天不使用数学中的数字及方向和位置,看是否能度过这一天。实验后,他们大部分都承认自己是实验的失败者,因为他们在生活中随时都在用数学。
综上所述,为了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计算,更要重算理;重结论,更要重过程;重形象,更要重抽象;重课本,更要重实践。
目前,有一些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或受旧教学思想的影响太深,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与《课程标准》有明显不符。所以本文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剖析,提出一些相关解决策略。希望能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找到新的突破点,改善存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剖析
(1)重算法,轻算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应试教育影响的根深蒂固,许多有经验的教师把主要的精力都集中在了计算上,对于算理的教学则不会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这种做法表面上看既省时又经济,但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的计算漏洞百出。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往往只要求他们学会模仿做题,有着较高的准确率,却不重视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情况,这样做无异于是拔苗助长的行为。
(2)重结论,轻探索。课堂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注重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根据已有的经验,建构有关的数学概念。而许多教师在遇到概念教学时,只注重让学生能够记住概念或结论,只要能在用的时候“拿得出”就行,根本不在乎学生在此过程中的探索与拓展。这样的教学会导致学生除了会背诵概念外一无所获。如在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时,学生常常会忘了除以2。有教师就责怪学生,给了公式你都不会用。其实出现这样错误的原因,与教师重结论,轻探索的教学行为有关。
(3)重形象,轻抽象。小学生的思维是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初步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比较容易接受的是直观的具体的感性知识。因此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必须以学生的感性经验为基础进行教学,但是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不能永远停留在感性认知上,要对被观察的事物进行抽象概括,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使学生的认识产生一个飞跃,从感性上升为理性,形成概念。
(4)重课本,轻实践。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重课本”,即所有的教学活动始终以课本知识为中心,不敢越雷池半步,教材怎么写,教学活动就怎么进行。二是“轻实践”,即“从课本到课本”的现象比较严重,教学活动与日常生活脱节,忽视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不能将所学的概念应用于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学生知道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却不会求圆锥形沙堆的体积。这种教学会导致学生认为知识的学习全然是用来应付考试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时时有数学,处处有数学。
以上只是课堂教学几个较为突出的问题,而这样的问题的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老师对教材的认识不够,对《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认识不足。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1)重算法,更要重算理。算理是计算的精髓,是算法的基础。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只有讲透道理,学生才能理解算理,才能灵活的掌握算法,才能迅速提高计算能力。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重算法的同时更要重算理。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
(2)重结论,更要重探索。现代教学论主张,学习不是学生对教师所授予的知识被动的接受,而是学生以自身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学生要想牢固地掌握数学,就必须用心创造,体验数学学习”。因此,有效地数学学习在于学生自己去发现,即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促进“思想在学生头脑里产生”。将三角形内角和的探索分为三步曲,通过三次的亲手操作,层层递进,这样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新的数学知识,而且经历了知识获得的探究过程,从而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3)重形象,更要重抽象。教学中有许多数量关系都是从具体生活内容中抽象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恰当的方式进行具体与抽象的转化,即把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具体生活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又将其生活知识抽象为教学内容。但是,运用直观并不是目的,它只是引起学生积极思维的一种手段。因此,课堂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在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后,要对所观察的事物进行抽象概括,解释概念的本质属性,使认识产生飞跃,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形成概念。
(4)重课本,更要重实践。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是生活中的一分子,它依賴生活,生存在我们的生活中,离开了生活,数学将失去生命,失去魅力。同样,人类也离不开数学,离开了数学人类将无法生存。曾听说过,有一位老师和学生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师生约定在星期天这一天不使用数学中的数字及方向和位置,看是否能度过这一天。实验后,他们大部分都承认自己是实验的失败者,因为他们在生活中随时都在用数学。
综上所述,为了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计算,更要重算理;重结论,更要重过程;重形象,更要重抽象;重课本,更要重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