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影响我国社会保险基金可持续性原因分析
如何解释预测结果?为何面对日益增长的社会保险基金结余,却得出我国的社会保险基金将面临负债危机的结论?本文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结构性的不平衡:期望贡献与期望收益间的差距——投入与制度所能给予的回报间的不一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律制度方面
1、立法不健全。我国社会保障法律层次不高,刚性不强,法制化程度较低,虽然2010年已出台《社会保障法》,但与之配套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优抚等的基础法规、实施细则等基本处于空白,立法的权威性、连续性与稳定性难以满足实际的需要,导致社会保障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只能靠行政手段推行,从宏观上影响了社保基金的积累。
2、制度存在缺陷。从目前来看,社会保险基金主要是由国家和企业支付,个人交纳额度较小,不能很好地体现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一是统筹层次过低,这是我国社会保障中的主要制度缺陷,导致老百姓的保障待遇不尽公平,从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二是我国现行的资金统筹方式主要是现收现付制,基金积累很少,甚至入不敷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劳动人口减少,影响基金收入,而养老、医疗、健康和护理等对期望收益却不断提高,社会保障项目的需求引发支出增加;三是新旧养老制度转型过程中,形成对中老年职工的历史欠账,导致社会保险基金存在巨额缺口,支付风险凸显。
3、保障覆盖面偏小。据统计,截止2011年底,我国全社会享受社会保障的人数为3.64亿人,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仅为27.19%;城镇的社会保障覆盖面已超过90%,而农村才只有2%,;东部沿海地区已占70%,西部地区最低仅有30%。覆盖面上的种种差异,个人缴费比例无差异和地域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共同造成了缴费的个人账户出现问题,本应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被行政分割,影响个人缴费积极性,制约了社保基金的收入渠道及范围,影响了社会保险基金的资金积累。
4、农村社保制度建设滞后。我国农村经济基础薄弱,本身覆盖面就较小的农村社会保障中所涉及的社会关系又十分广泛、复杂。基金管理的不规范损害了被保险人的利益,严重影响了群众投保的积极性;加上我国尚未建立专门涉及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系统性法律制度,农村社保工作还处于非规范化、非系统化阶段,对社会保障制度的信心也影响了其期望贡献额,导致社保基金征缴困难,加剧了社保基金的结构性不平衡。
(二)管理执行方面
1、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目前,我国尚未形成统一的社保基金管理机构。财政、民政、卫生、人事与劳动保障、计划生育、保险公司及各企业单位都参与管理。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多头分散,监管主体间职能重叠,监督乏力,宏观、综合管理水平相对弱化,管理成本不断加大,削弱了社会保险基金的偿付能力。
2、基金管理机制滞后。一是基金预决算管理机制难以形成。社保基金预决算是实施社会保险管理的重要环节,多部门共同运行的保障机制,决定了基金预决算机制难以形成;二是社会保险基金征收主体与执法主体不统一,各险种征缴工作无法有效衔接,导致征缴力度大大减弱;三是没有建立资源共享管理平台,不能及时全面掌握参加社会保险的总体情况,缺乏完整有效的基础数据,影响基金管理效率。
3、个人账户“空账”问题突出。个人账户的实施和推广,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过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里程碑,在一定时期内极大地激发了广大缴费个人的积极性。但目前设立的个人账户并未真正落到实处,以养老保险基金为例,“老人”和“中人”在旧体制下没有实行缴费制,而是由国家包揽,造成社会统筹基金不断透支个人账户积累,用于支付现期退休金,节余利息也是名义的。随着“空账”规模的逐年扩大,这种“统账结合、分账管理,空账运行”的模式,根本无法满足积累养老基金的目标。
(三)基金筹措和使用方面
1、基金来源不稳定,收支不平衡。从收缴情况看,由于基金征缴缺乏法律制约,加上历史原因“空账”运行、企业经营效益差等,逃费、欠费行为比较普遍,前账未清,又欠新账,原有的筹资渠道就难以满足实际支付的需要,参加统筹的离退人员却迅速增加,绝大部分资金要靠财政筹措,增加了政府的财政风险。从支出情况看,为实现广覆盖的目标,我国最新启动的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无疑为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增加了新的项目,而缴纳的费用远不足以抵消刚性支出;参保职工提前退休、企业破产改制等因素,导致隐性债务日益膨胀。
2、基金财务管理不规范。从账户开设情况看,目前的社保基金大都开设了收入户、支出户、财政专户三个银行账户,各账户都存在相当数量的活期存款,不能相互调剂,统一使用,无疑增加了资金成本;从基金征收情况看,保险费征收时因票据传递不及时造成各部门记账不衔接、征收程序不完整,收支两条线管理还不到位,基金预算仍游离于财政预算之外。从监督管理情况看,对社保基金的监督,主要放在对存入财政专户的社保基金的直接管理上,而经办机构对基金征收、支付环节却监管乏力,致使经办机构截留社会保险费收入、随意增加支出项目和提高支付标准以及恶意套取社保基金等情况时有发生。
3、资金投资低效运营,增值保值困难。一是上述的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基金监管不到位等因素,致使社保基金的安全性得不到保证;二是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对优惠利率政策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虽然国家发行特别国债,给予优惠利率,但与预定增值目标存在较大差距,使社保基金筹集和使用过程中增值速度极为缓慢;三是农村基金的管理级别太低,只能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债,基金增值范围太小,间接造成基金隐形流失,带来了预期的贬值风险。
二、实现我国社会保险基金可持续性的建议
(一)健立健全法律制度体系
1、尽快完善相关法律。立法是稳定政策的最好途径,2010年出台的《社会保险法》,宏观上指导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运行;但社会保险领域情况复杂,需要制定出分别适用于城镇和农村的两部平行的同为第二层次基本法规,围绕《社会保险法》,出台并完善统率养老、医疗、生育、失业、工伤、尤其是农村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等一系列配套法律、法规、条例,构成完整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制定专门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条例》,规范社保资金的征缴、支付、管理、运营等行为,保证社保基金管理和监督的效果,使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有法可依,执法有力,健康运行。 2、完善个人账户累积制度。一是继续完善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企业养老保险模式,在保证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支付的基础上,建议按照一定的比例,由政府牵头建立个人账户投资交易平台,做实个人账户,并逐步补充个人账户空账,确保个人账户积累制的实施。二是根据基本养老待遇标准和物价变动等因素,适时调整缴费标准,合理控制替代率水平。由中央政府集中社会统筹基金,重点落实各级财政对养老金收支缺口,逐步完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3、加快社保“费”到“税”的改革。社会保险基金的征收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当前,面对社保“费”征收中存在刚性不强、措施不力等突出矛盾,要积极实施费改税,尽快开征社会保障税,将社会保障费纳入统一的税收管理体系,以法律形式在全国范围内筹措社会保险基金。这样,既有利于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的征收力度,又有利于降低社会保障制度运行成本。
(二)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1、建立健全管理机制。一是建立统一协调管理机制。首先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责任边界,界定政府责任与其他主体之间的责任,正确高效引导其他市场主体积极参与社会保障事务。其次应整合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减少基金运转环节,加强部门协作,建立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及时协调和化解社保“费”征收分配过程中的矛盾,保障广大缴费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二是建立预决算管理机制。建立和改善社会保障专门预算,合理划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社会保障事权,逐步确定社会保障支出作为中央财政和地方各级财政的主要支出项目,建立社会保障预、决算审批机制,促进基金收缴、支付和投资运营及管理提取的合理化、规范化,更好地弥补历史欠账,保证社保基金安全完整。
2、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借鉴我国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一是明确社会保障债务风险指标控制体系标准,完善社会保险基金使用效益考核办法,对我国社保基金规模、结构和财务可持续安全性进行预测,并对其风险进行综合评估。二是建立内部预警机制,完善社会保险基金使用效益考核办法。在社保基金的征收、支付、货币资金管理等重要环节严格执行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授权批准控制预警原则,从源头上防范挤占挪用社保基金等不法行为发生,确保基金的安全运行。三是建立有效的信息披露及上下级报告机制。全面及时地了解目前我国社会保障的规模、构成、发展趋势,规范披露政府财务状况,及时报告基金信息,定期预测基金结余总量的风险和结构风险,制定应急预案,提高社保政策执行的透明度,有效提高基金风险防范能力。
3、建立健全统筹调节的基金补偿机制。一是提高统筹级次。为提高基金的调控能力和使用效率,企业养老保险应逐步过渡到全国统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逐步过渡到省级统筹,建立省乃至国家级社保基金统一管理机制。二是建立财政支付转移手段。必须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手段对企业缴费能力弱、基金收缴难度大、养老金支出增多的突出矛盾进行调剂。实行纵向和横向转移支付相结合的方式,调剂分配资金,加大基金补偿力度;三是解决历史欠账问题。对全国的“老人”和“中人”要摸清底数,通过企业 、地方财政、中央财政三种渠道进行解决,按一定比例制定补偿计划,分清责任,分级负责。将企业应承担的与地方财政应承担的基金支出结合使用,逐步补清“老人”、“中人”的历史欠账,确保社保基金良性循环。
4、建立健全信息系统共享机制。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建立覆盖全省乃至全国的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完善并普及各业务子系统及包含统计分析、预测预警、政策模拟和政策评估等支持系统,把社会保障对象的基本情况以及各类资金的缴纳、记录、核算、支付、查询服务等纳入系统管理,做到信息共享,提高信息的实效性,形成统一的社会保障信息服务体系,提高社会保障管理体系的运转效率。
(三)丰富资金筹集渠道 ,确保社保基金保值增值
1、拓宽基金筹集渠道。《社会保险法》中明确了“社会保险基金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按照国务院规定投资运营实现保值增值”。一方面将大量的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内管理,通过增加征缴的强制性来增加财政收入,解决社保资金的供给不足问题。另一方面要多元化筹集社保基金,比如通过商业保险补充社会保障功能的不足,争取联合国或其他国际组织的贷款和援助建立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培训等社会保障项目等多种渠道充实资金来源,逐步降低基金收入不足带来的风险。
2、完善基金运营方式。当前,要放宽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限制,明确投资运营政策,从长远来看,首先,要设立独立的社会保险基金营运机构,组建专业化的机构基金管理公司,按照安全、有效和流动性原则投资运营。其次,将地方社保资金结余统筹运营,参与实体投资,借鉴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等经验,增加基金的流动性,提高基金的中长期收益;再次,在投资过程中,还应处理好投资组合中各资产的占有比例,做出量化规定,使投资组合更加多元化,降低投资之间的相关度,确保基金投资取得预期收益,降低系统性风险。
3、制定基金保值增值计划。在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范围和方式的前提下,各级社会保险基金管理部门要做到投资收益最大化,就要根据人口增长率、工资变化、物价变动、利息变动等因素开展社会保险精算,制定社会保险基金周转金管理计划,对保险基金的增值进行科学的设计和安排。如对对保险基金定期存款的档次进行长、短搭配,科学配置,形成存储周期,每个周期有到期的存单,又有新的定期存入,如此利滚利,将能实现保险基金增值的最大化。
(四)进一步强化审计监督
一是加大效益审计力度,充分做好计算机审计。首先核查现行社会保障政策效应、评价社会保障有关政策法规的落实情况、适用实效、范围与效果,对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进行深入的解剖分析,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其次从资金征收、支出、管理环节分析资金的拨付效益和管理效益、检查有无虚报冒领、虚列支出、转移资金及挤占挪用、私分等违纪问题,是否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同时重点核实资金的存放和运营情况,降低行政成本,保证资金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再次充分利用社会保险数据化信息资源,通过审计业务操作平台及应用软件系统对采集的共享资源进行数据转换,利用AO软件采集、转换、整理基金的财务和业务电子数据,通过分析、排疑、预警等方式发现问题,查找违纪违规线索,更加高效地为审计目标服务,为社保基金高效运转服务。
二是拓宽财政预算审计范围。将社保基金收支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并将其纳入财政预算审计范围,使社保基金审计与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有效结合。审计中,应从总体上掌握本级预算执行中对社保基金的投入力度、增减变化情况,着重揭示基金结余额的总体风险、以政府预算管理机制实现基金管理的计划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实现安全和效率的目标,确保财政金融平稳运行。
三是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改善和保障民生,必须要建设一支“想抓民生、会抓民生、勤抓民生”的领导干部队伍,因此,我们应把社保问题作为评价领导干部行政理念、工作绩效和经济责任的主要内容之一。审计机关应将社保基金使用情况纳入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范围,重点关注决策失误造成的重大损失浪费和个人侵吞国家资金等重大违法违纪问题;分析领导干部是否有效履行了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基本职能,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发挥审计促进国家治理的作用。(作者单位:西安市审计局)
如何解释预测结果?为何面对日益增长的社会保险基金结余,却得出我国的社会保险基金将面临负债危机的结论?本文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结构性的不平衡:期望贡献与期望收益间的差距——投入与制度所能给予的回报间的不一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律制度方面
1、立法不健全。我国社会保障法律层次不高,刚性不强,法制化程度较低,虽然2010年已出台《社会保障法》,但与之配套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优抚等的基础法规、实施细则等基本处于空白,立法的权威性、连续性与稳定性难以满足实际的需要,导致社会保障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只能靠行政手段推行,从宏观上影响了社保基金的积累。
2、制度存在缺陷。从目前来看,社会保险基金主要是由国家和企业支付,个人交纳额度较小,不能很好地体现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一是统筹层次过低,这是我国社会保障中的主要制度缺陷,导致老百姓的保障待遇不尽公平,从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二是我国现行的资金统筹方式主要是现收现付制,基金积累很少,甚至入不敷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劳动人口减少,影响基金收入,而养老、医疗、健康和护理等对期望收益却不断提高,社会保障项目的需求引发支出增加;三是新旧养老制度转型过程中,形成对中老年职工的历史欠账,导致社会保险基金存在巨额缺口,支付风险凸显。
3、保障覆盖面偏小。据统计,截止2011年底,我国全社会享受社会保障的人数为3.64亿人,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仅为27.19%;城镇的社会保障覆盖面已超过90%,而农村才只有2%,;东部沿海地区已占70%,西部地区最低仅有30%。覆盖面上的种种差异,个人缴费比例无差异和地域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共同造成了缴费的个人账户出现问题,本应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被行政分割,影响个人缴费积极性,制约了社保基金的收入渠道及范围,影响了社会保险基金的资金积累。
4、农村社保制度建设滞后。我国农村经济基础薄弱,本身覆盖面就较小的农村社会保障中所涉及的社会关系又十分广泛、复杂。基金管理的不规范损害了被保险人的利益,严重影响了群众投保的积极性;加上我国尚未建立专门涉及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系统性法律制度,农村社保工作还处于非规范化、非系统化阶段,对社会保障制度的信心也影响了其期望贡献额,导致社保基金征缴困难,加剧了社保基金的结构性不平衡。
(二)管理执行方面
1、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目前,我国尚未形成统一的社保基金管理机构。财政、民政、卫生、人事与劳动保障、计划生育、保险公司及各企业单位都参与管理。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多头分散,监管主体间职能重叠,监督乏力,宏观、综合管理水平相对弱化,管理成本不断加大,削弱了社会保险基金的偿付能力。
2、基金管理机制滞后。一是基金预决算管理机制难以形成。社保基金预决算是实施社会保险管理的重要环节,多部门共同运行的保障机制,决定了基金预决算机制难以形成;二是社会保险基金征收主体与执法主体不统一,各险种征缴工作无法有效衔接,导致征缴力度大大减弱;三是没有建立资源共享管理平台,不能及时全面掌握参加社会保险的总体情况,缺乏完整有效的基础数据,影响基金管理效率。
3、个人账户“空账”问题突出。个人账户的实施和推广,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过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里程碑,在一定时期内极大地激发了广大缴费个人的积极性。但目前设立的个人账户并未真正落到实处,以养老保险基金为例,“老人”和“中人”在旧体制下没有实行缴费制,而是由国家包揽,造成社会统筹基金不断透支个人账户积累,用于支付现期退休金,节余利息也是名义的。随着“空账”规模的逐年扩大,这种“统账结合、分账管理,空账运行”的模式,根本无法满足积累养老基金的目标。
(三)基金筹措和使用方面
1、基金来源不稳定,收支不平衡。从收缴情况看,由于基金征缴缺乏法律制约,加上历史原因“空账”运行、企业经营效益差等,逃费、欠费行为比较普遍,前账未清,又欠新账,原有的筹资渠道就难以满足实际支付的需要,参加统筹的离退人员却迅速增加,绝大部分资金要靠财政筹措,增加了政府的财政风险。从支出情况看,为实现广覆盖的目标,我国最新启动的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无疑为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增加了新的项目,而缴纳的费用远不足以抵消刚性支出;参保职工提前退休、企业破产改制等因素,导致隐性债务日益膨胀。
2、基金财务管理不规范。从账户开设情况看,目前的社保基金大都开设了收入户、支出户、财政专户三个银行账户,各账户都存在相当数量的活期存款,不能相互调剂,统一使用,无疑增加了资金成本;从基金征收情况看,保险费征收时因票据传递不及时造成各部门记账不衔接、征收程序不完整,收支两条线管理还不到位,基金预算仍游离于财政预算之外。从监督管理情况看,对社保基金的监督,主要放在对存入财政专户的社保基金的直接管理上,而经办机构对基金征收、支付环节却监管乏力,致使经办机构截留社会保险费收入、随意增加支出项目和提高支付标准以及恶意套取社保基金等情况时有发生。
3、资金投资低效运营,增值保值困难。一是上述的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基金监管不到位等因素,致使社保基金的安全性得不到保证;二是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对优惠利率政策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虽然国家发行特别国债,给予优惠利率,但与预定增值目标存在较大差距,使社保基金筹集和使用过程中增值速度极为缓慢;三是农村基金的管理级别太低,只能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债,基金增值范围太小,间接造成基金隐形流失,带来了预期的贬值风险。
二、实现我国社会保险基金可持续性的建议
(一)健立健全法律制度体系
1、尽快完善相关法律。立法是稳定政策的最好途径,2010年出台的《社会保险法》,宏观上指导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运行;但社会保险领域情况复杂,需要制定出分别适用于城镇和农村的两部平行的同为第二层次基本法规,围绕《社会保险法》,出台并完善统率养老、医疗、生育、失业、工伤、尤其是农村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等一系列配套法律、法规、条例,构成完整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制定专门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条例》,规范社保资金的征缴、支付、管理、运营等行为,保证社保基金管理和监督的效果,使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有法可依,执法有力,健康运行。 2、完善个人账户累积制度。一是继续完善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企业养老保险模式,在保证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支付的基础上,建议按照一定的比例,由政府牵头建立个人账户投资交易平台,做实个人账户,并逐步补充个人账户空账,确保个人账户积累制的实施。二是根据基本养老待遇标准和物价变动等因素,适时调整缴费标准,合理控制替代率水平。由中央政府集中社会统筹基金,重点落实各级财政对养老金收支缺口,逐步完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3、加快社保“费”到“税”的改革。社会保险基金的征收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当前,面对社保“费”征收中存在刚性不强、措施不力等突出矛盾,要积极实施费改税,尽快开征社会保障税,将社会保障费纳入统一的税收管理体系,以法律形式在全国范围内筹措社会保险基金。这样,既有利于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的征收力度,又有利于降低社会保障制度运行成本。
(二)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1、建立健全管理机制。一是建立统一协调管理机制。首先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责任边界,界定政府责任与其他主体之间的责任,正确高效引导其他市场主体积极参与社会保障事务。其次应整合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减少基金运转环节,加强部门协作,建立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及时协调和化解社保“费”征收分配过程中的矛盾,保障广大缴费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二是建立预决算管理机制。建立和改善社会保障专门预算,合理划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社会保障事权,逐步确定社会保障支出作为中央财政和地方各级财政的主要支出项目,建立社会保障预、决算审批机制,促进基金收缴、支付和投资运营及管理提取的合理化、规范化,更好地弥补历史欠账,保证社保基金安全完整。
2、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借鉴我国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一是明确社会保障债务风险指标控制体系标准,完善社会保险基金使用效益考核办法,对我国社保基金规模、结构和财务可持续安全性进行预测,并对其风险进行综合评估。二是建立内部预警机制,完善社会保险基金使用效益考核办法。在社保基金的征收、支付、货币资金管理等重要环节严格执行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授权批准控制预警原则,从源头上防范挤占挪用社保基金等不法行为发生,确保基金的安全运行。三是建立有效的信息披露及上下级报告机制。全面及时地了解目前我国社会保障的规模、构成、发展趋势,规范披露政府财务状况,及时报告基金信息,定期预测基金结余总量的风险和结构风险,制定应急预案,提高社保政策执行的透明度,有效提高基金风险防范能力。
3、建立健全统筹调节的基金补偿机制。一是提高统筹级次。为提高基金的调控能力和使用效率,企业养老保险应逐步过渡到全国统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逐步过渡到省级统筹,建立省乃至国家级社保基金统一管理机制。二是建立财政支付转移手段。必须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手段对企业缴费能力弱、基金收缴难度大、养老金支出增多的突出矛盾进行调剂。实行纵向和横向转移支付相结合的方式,调剂分配资金,加大基金补偿力度;三是解决历史欠账问题。对全国的“老人”和“中人”要摸清底数,通过企业 、地方财政、中央财政三种渠道进行解决,按一定比例制定补偿计划,分清责任,分级负责。将企业应承担的与地方财政应承担的基金支出结合使用,逐步补清“老人”、“中人”的历史欠账,确保社保基金良性循环。
4、建立健全信息系统共享机制。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建立覆盖全省乃至全国的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完善并普及各业务子系统及包含统计分析、预测预警、政策模拟和政策评估等支持系统,把社会保障对象的基本情况以及各类资金的缴纳、记录、核算、支付、查询服务等纳入系统管理,做到信息共享,提高信息的实效性,形成统一的社会保障信息服务体系,提高社会保障管理体系的运转效率。
(三)丰富资金筹集渠道 ,确保社保基金保值增值
1、拓宽基金筹集渠道。《社会保险法》中明确了“社会保险基金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按照国务院规定投资运营实现保值增值”。一方面将大量的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内管理,通过增加征缴的强制性来增加财政收入,解决社保资金的供给不足问题。另一方面要多元化筹集社保基金,比如通过商业保险补充社会保障功能的不足,争取联合国或其他国际组织的贷款和援助建立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培训等社会保障项目等多种渠道充实资金来源,逐步降低基金收入不足带来的风险。
2、完善基金运营方式。当前,要放宽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限制,明确投资运营政策,从长远来看,首先,要设立独立的社会保险基金营运机构,组建专业化的机构基金管理公司,按照安全、有效和流动性原则投资运营。其次,将地方社保资金结余统筹运营,参与实体投资,借鉴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等经验,增加基金的流动性,提高基金的中长期收益;再次,在投资过程中,还应处理好投资组合中各资产的占有比例,做出量化规定,使投资组合更加多元化,降低投资之间的相关度,确保基金投资取得预期收益,降低系统性风险。
3、制定基金保值增值计划。在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范围和方式的前提下,各级社会保险基金管理部门要做到投资收益最大化,就要根据人口增长率、工资变化、物价变动、利息变动等因素开展社会保险精算,制定社会保险基金周转金管理计划,对保险基金的增值进行科学的设计和安排。如对对保险基金定期存款的档次进行长、短搭配,科学配置,形成存储周期,每个周期有到期的存单,又有新的定期存入,如此利滚利,将能实现保险基金增值的最大化。
(四)进一步强化审计监督
一是加大效益审计力度,充分做好计算机审计。首先核查现行社会保障政策效应、评价社会保障有关政策法规的落实情况、适用实效、范围与效果,对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进行深入的解剖分析,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其次从资金征收、支出、管理环节分析资金的拨付效益和管理效益、检查有无虚报冒领、虚列支出、转移资金及挤占挪用、私分等违纪问题,是否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同时重点核实资金的存放和运营情况,降低行政成本,保证资金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再次充分利用社会保险数据化信息资源,通过审计业务操作平台及应用软件系统对采集的共享资源进行数据转换,利用AO软件采集、转换、整理基金的财务和业务电子数据,通过分析、排疑、预警等方式发现问题,查找违纪违规线索,更加高效地为审计目标服务,为社保基金高效运转服务。
二是拓宽财政预算审计范围。将社保基金收支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并将其纳入财政预算审计范围,使社保基金审计与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有效结合。审计中,应从总体上掌握本级预算执行中对社保基金的投入力度、增减变化情况,着重揭示基金结余额的总体风险、以政府预算管理机制实现基金管理的计划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实现安全和效率的目标,确保财政金融平稳运行。
三是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改善和保障民生,必须要建设一支“想抓民生、会抓民生、勤抓民生”的领导干部队伍,因此,我们应把社保问题作为评价领导干部行政理念、工作绩效和经济责任的主要内容之一。审计机关应将社保基金使用情况纳入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范围,重点关注决策失误造成的重大损失浪费和个人侵吞国家资金等重大违法违纪问题;分析领导干部是否有效履行了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基本职能,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发挥审计促进国家治理的作用。(作者单位:西安市审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