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老师们处理学生种种不良行为时,说而不服、屡教屡犯的现象十分普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许多老师的思维走进了一个误区:把说服教育当成了万能钥匙。不管学生出现什么问题,都给他们上“道理”课,而效果并不明显。很多老师甚至抱怨:“我已经找他谈了十几次,什么道理都讲了,还是没有用。”“我都找她说了几个星期,该说的都说了,还是老样子。”这些老师太迷信“说服”的方法了,一厢情愿地以为只要把道理说明白了,学生就会认错,然后就会改正。其实学生的不良行为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类型的不良行为,需要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来矫正。
关键词:“说服教育”;体验教育;实施教育
一、有的不良行为跟他们的意志问题有关
这些不良行为在学生身上已经存在一定时日了,比如上网成瘾、打架成性、自由散漫等。这些行为的改变往往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自觉性、自制力和耐性,可事实上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往往是意志薄弱者。对这类需要意志才能改变的行为,说服教育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我觉得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一)体验教育
“體验教育”是通过亲身经历,领悟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并转化为自身行为习惯的过程。学校教育中,常常通过创设情境来实施“体验教育”。比如,有位老师这样创设情境:让爱捣乱的学生小A在班会上讲故事,正当他讲到兴头上时,事先安排好的几位学生故意吵架,小A前去劝阻。吵架停息后,小A继续讲,没多久,其他同学又出来干扰,小A显得极不耐烦,开始大声喝斥这些同学……事后老师和小A谈话,询问他的感受,并让他写下来。通过这次体验活动,小A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由衷地表示要改正。后来,通过老师的帮助和他自己的不断努力,小A终于改变了上课爱捣乱的不良习惯。
在应用“体验教育”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情境中蕴含的教育意图,事先不能让学生知道,这样体验才真切,“体验教育”的优越性才能充分体现;二是无论是利用自然环境,还是创设人为环境,都要注意“架桥”,即做好情景和教育意图的衔接工作。像上面一例中,写感受、谈感想等“桥梁”工作都必不可少。
(二)自我教育
经验表明,与他人教育相比,自我教育更能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教育资源和心理潜能。将“要我改”转化成“我要改”,学生会表现出更多的自觉性和更强的自制力。因此,面对与意志问题有关的不良行为时,引导学生自我教育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实施自我教育,操作上可采用师生平等对话、学生写自我教育日记等方法。为了帮助学生改变某些不良行为,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常常让学生写诸如《勤与懒的对话》《两个戴明锋》等两个“自我”的日记。比如写《勤与懒的对话》,在勤奋与懒惰的斗争中,当勤奋占上风时,懒惰的问题就渐渐地得到了克服。魏书生认为:经常写这类日记,能够使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自己,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思想的两个方面,然后调动头脑中的正义之师,去战胜把自己拖向泥潭的错误思想。要成功地实施自我教育,必须注意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有效地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动机,二是寻找切实可行的自我教育方法。
二、有的不良行为与他们的习惯问题有关
习惯性的不良行为在小学生身上比较常见,如有的学生习惯于用拳头解决问题,有的学生做事、学习有粗枝大叶的毛病。面对学生的这类不良行为,不能只是就事论事,而应该致力于帮助学生改变不良行为习惯。
这里介绍一个易于操作的行为矫正法——契约法。一个行为契约由如下几个要素组成:目标行为、目标行为的衡量方法、契约执行时间、违约惩罚和履约奖励方法等。使用行为契约法时,要设法让学生自愿签订契约,千万不能勉强学生。此外还得注意以下几点:1契约必须由协议双方共同制定;2奖励的内容必须是双方都能接受的尤其是学生特别需要的,这样才有改变行为习惯的动力;3惩罚措施的制定必须得到学生的认可,而且必须是学生最不想得到的和最不愿接受的,这样的惩罚才有约束力;4在执行过程中必须坚持到底,一旦提出,无论出现什么问题双方都得遵守。此外,厌恶疗法、认知行为矫正法等也是矫正与习惯问题相关的不良行为的有效方法,老师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方法。由上可见,说服教育并不是“万能钥匙”,它只适用于改变“由于道德问题引起的偶发或初始行为”,至于那些需要长时间努力才能改变的、与行为习惯相关的不良行为,说服教育并不是最佳选择。在运用不同方法处理各类常见不良行为时,要防止绝对化和简单化的倾向,选择教育方法时要注意灵活性和综合性。
作者简介:
罗淑琼,女,汉族,四川达州人,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关键词:“说服教育”;体验教育;实施教育
一、有的不良行为跟他们的意志问题有关
这些不良行为在学生身上已经存在一定时日了,比如上网成瘾、打架成性、自由散漫等。这些行为的改变往往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自觉性、自制力和耐性,可事实上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往往是意志薄弱者。对这类需要意志才能改变的行为,说服教育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我觉得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一)体验教育
“體验教育”是通过亲身经历,领悟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并转化为自身行为习惯的过程。学校教育中,常常通过创设情境来实施“体验教育”。比如,有位老师这样创设情境:让爱捣乱的学生小A在班会上讲故事,正当他讲到兴头上时,事先安排好的几位学生故意吵架,小A前去劝阻。吵架停息后,小A继续讲,没多久,其他同学又出来干扰,小A显得极不耐烦,开始大声喝斥这些同学……事后老师和小A谈话,询问他的感受,并让他写下来。通过这次体验活动,小A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由衷地表示要改正。后来,通过老师的帮助和他自己的不断努力,小A终于改变了上课爱捣乱的不良习惯。
在应用“体验教育”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情境中蕴含的教育意图,事先不能让学生知道,这样体验才真切,“体验教育”的优越性才能充分体现;二是无论是利用自然环境,还是创设人为环境,都要注意“架桥”,即做好情景和教育意图的衔接工作。像上面一例中,写感受、谈感想等“桥梁”工作都必不可少。
(二)自我教育
经验表明,与他人教育相比,自我教育更能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教育资源和心理潜能。将“要我改”转化成“我要改”,学生会表现出更多的自觉性和更强的自制力。因此,面对与意志问题有关的不良行为时,引导学生自我教育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实施自我教育,操作上可采用师生平等对话、学生写自我教育日记等方法。为了帮助学生改变某些不良行为,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常常让学生写诸如《勤与懒的对话》《两个戴明锋》等两个“自我”的日记。比如写《勤与懒的对话》,在勤奋与懒惰的斗争中,当勤奋占上风时,懒惰的问题就渐渐地得到了克服。魏书生认为:经常写这类日记,能够使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自己,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思想的两个方面,然后调动头脑中的正义之师,去战胜把自己拖向泥潭的错误思想。要成功地实施自我教育,必须注意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有效地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动机,二是寻找切实可行的自我教育方法。
二、有的不良行为与他们的习惯问题有关
习惯性的不良行为在小学生身上比较常见,如有的学生习惯于用拳头解决问题,有的学生做事、学习有粗枝大叶的毛病。面对学生的这类不良行为,不能只是就事论事,而应该致力于帮助学生改变不良行为习惯。
这里介绍一个易于操作的行为矫正法——契约法。一个行为契约由如下几个要素组成:目标行为、目标行为的衡量方法、契约执行时间、违约惩罚和履约奖励方法等。使用行为契约法时,要设法让学生自愿签订契约,千万不能勉强学生。此外还得注意以下几点:1契约必须由协议双方共同制定;2奖励的内容必须是双方都能接受的尤其是学生特别需要的,这样才有改变行为习惯的动力;3惩罚措施的制定必须得到学生的认可,而且必须是学生最不想得到的和最不愿接受的,这样的惩罚才有约束力;4在执行过程中必须坚持到底,一旦提出,无论出现什么问题双方都得遵守。此外,厌恶疗法、认知行为矫正法等也是矫正与习惯问题相关的不良行为的有效方法,老师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方法。由上可见,说服教育并不是“万能钥匙”,它只适用于改变“由于道德问题引起的偶发或初始行为”,至于那些需要长时间努力才能改变的、与行为习惯相关的不良行为,说服教育并不是最佳选择。在运用不同方法处理各类常见不良行为时,要防止绝对化和简单化的倾向,选择教育方法时要注意灵活性和综合性。
作者简介:
罗淑琼,女,汉族,四川达州人,研究方向: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