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入藏,从来不是神话
对西藏的向往,从来都不新鲜。步履蹒跚的背包客、衣着光鲜的白领、拎着吉他的文艺青年、出手阔绰的“成功人士”,它们通过不同方式进藏。更多人则是端坐在格子间内或蜗居在被窝里憧憬着,什么时候也来一次说走就走的西藏之旅。
对我来说,所有的憧憬和向往都不是臆想。入藏这事儿,我已经完成了十余次。我用不同的交通工具经由不同的路线几乎尝试了所有的入藏方式。当又一个入藏的时机来临之时,我毫无犹豫,而且压根也没什么准备,就直接出发了。
这次的目的地是西藏的腹地,神秘的藏北荒原,是羌塘,是真正的第三极。毫无犹豫且没有准备绝非盲目自大——当你对入藏这件事儿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同时还拥有一辆性能卓然的四驱SUV的时候,你也可以像我一样说走就走。
给我自信的这台SUV,是一汽-大众探岳。给我这个机会的,是寻找搭档一起进入羌塘的大宇,一个85后穿越玩家,他正在西藏等着我。
·通衢的景观大道
曾几何时,318是一个让人望而生畏的数字。它曾意味着艰险与颠簸,那时318上硬派越野是绝对的主流。今天的318国道已是一路通衢,除了风景以外似乎没什么特殊。
“中国的景观大道”指的是318国道由成都到拉萨的这一部分,这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川藏线”。就在三五年前,川藏线仍人闻风丧胆。高海拔、严寒和恶劣的路况让这条国道寸步难行,只有少数硬派越野才能毫无顾忌地通过。那时候从成都到拉萨最少也要开上半个月。
今天的川藏线全线都是高等级公路,仅有极小部分柏油路面会因冰冻、塌方等自然灾害处于阶段性维修状态。但这并不意味着进藏就会轻而易举——轻而易举,从来只对内力高强的选手而言。恰巧,我们属于这一种——“我们”,主要指的是探岳。
我們进藏的路线很简单,北京经由西安到成都,然后继续向西正式踏上川藏线。对于由北向南的自驾者们来说,这条路充满幸福——西安和成都都是美食天堂,即便不是为了进藏,专程来一趟也绝不虚此行!想着接下来要面对的身体的艰辛和口舌的寡淡,我们毫不客气,流连于泡馍和火锅之间大吃特吃了个痛快。其实也大可不必这么放肆,今天的川藏线不仅路况不可同日而语,沿途饮食住宿条件也大为改观。虽然整体都不能称作好吃,但川菜馆子比比皆是,而且多为川人开的夫妻店,只要是四川人炒的菜,总不会太难吃。从前走川藏线总要备着大量的泡面和八宝粥,如今再没这个必要了。
今天的自驾者同样想不到的是,就在几年前进藏还是要备着油桶的。那时候川藏线上的司机对车子的舒适性和操纵性毫不关心,只有“不挑油”和“耐造”的才是好车。才几年的功夫,藏区加油站就全面普及,从燃油质量、建设标准甚至便利店内的商品都与内地无异。最显而易见的不同也许是价格——交通的不便和人工的稀缺,使整个藏区的油价比北京要高出20%。不过贵,总比没有好。在穿越结束回到拉萨后,全程近8000k m的长途旅行的平均油耗是8.1L/100km,涡轮增压让我们占了不少“便宜”,节省了不少油费。
川藏线上更明显的变化是住宿条件。拉萨、林芝、昌都这样的“大城市”已有数座五星级酒店,豪华程度和价格不输北上广。沿线的县城也得益于越来越多的游客,酒店宾馆完全满足干净舒适的要求,热水也不再是稀缺资源——就在三五年前,客人们几乎每天都要面临断水停电的情况!
总之,今天的川藏线对游客是极其友好的。如果你也对进藏充满向往,那就出发吧!
·拉萨,才是起点
对于大多数入藏者来说,拉萨就是终点。但对于探索极地的我们来说,拉萨才是起点。拉萨,日光之城,海拔3640米,省会城市。这些对我们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从拉萨再往北,就叫“藏北”,那里广袤荒芜的无人之境等着我们去发掘。
沿着109国道——即青藏公路向北,直到出了当雄县都一切顺利。纳木错给了我们第一个挑战,连日的降雪封住了去路,管理人员反复跟我们确认是不是四驱车,有没有冰雪驾驶经验,大多数车辆都被劝返调头。其实,接下来的路绝非“冰雪驾驶”那么简单。纳木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湖泊,环绕其周的垭口海拔更是超过5000m。可想而知环湖的道路会有多么蜿蜒崎岖,何况那些陡坡和急弯还被厚厚的冰雪或冰面覆盖,难怪工作人员在劝阻各种车辆返回。探岳的冰雪模式让我们有惊无险。保障我们安全通过的不只是冰雪模式,2.0T的发动机和7挡双离合变速箱在这个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海拔超过5000m的上坡过程,对动力本就是严峻的考验,何况在冰雪覆盖的情况下只能稳住油门,保持低转速匀速行驶,许多驾驶员都在坡底望而却步,我们却在众多“老司机”的围观中缓慢又稳健地驶过一个又一个急弯,攀上一个又一个山头。这一刻,探岳表现得堪称一个硬汉。
过了纳木错,海拔就再没降低过。积雪覆盖的路段并不算太长,但之后的路上也鲜有车辆经过。极个别的车辆也是步履维艰——主要原因并非积雪,而是高海拔让发动机也“缺氧”,想快也没有办法。探岳似乎没什么“高反”。得益于发动机的涡轮增压技术,在氧气稀薄的情况下它仍能发挥出足够的效率,使我们能够自如地爬坡、过弯、超车,甚至还要随时注意不要超速。
·极地的样子
把整个青藏高原都称为地球的“第三极”,是不严谨的。真正的第三极,是世界屋脊上隆起最高的那一部分,藏族同胞自古把这块地方叫做“羌塘”,意为“北方的空地”。这块“空地”,是户外发烧友和越野人的终极梦想,他们叫它“无人区”。 探岳让无人之境变得没那么艰难和可怕。当然,多么性能强大的车辆和经验丰富的驾驶员也不会让极地变得轻而易举和和蔼可亲。人比车更容易感觉到海拔的激增和气温的骤降。车内就是一个温室,车外则寒风呼啸,正午的气温也低于-20℃,没有人敢,也没有体力在车外活动。
“路面”也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只能被称为“地面”。如果视野够远的话,下面的人会发现我们其实行驶在山顶,我们四周已再无高山,因为我们就在海拔最高的地方,地势却仍起伏不定,地面遍布砾石和厚厚的积雪。探岳此时仿佛在跳迪斯科,它的4只车轮永远属于4个平面,时不常还有一只车轮出于悬空状态。不过在车内,我们并不会觉得过于狰狞——即便如此颠簸,即便如此寒冷,探岳的减震系统仍尽职尽责,没有让我们感觉到丝毫狼狈,甚至在确定安全的搓板路上,它可以轻松跑到70km/h以上的速度,此时颠簸感已几乎不会打扰到乘客。
极地并非没有色彩,也绝非“生命的禁区”。这里其实色彩斑斓且充满活力。山坡上有大片青色的和已枯黄的草,石滩上也有青色、黄色和红色的苔。就连水在这里也有不同的状态和颜色——有冒着蒸汽的温泉水,矿物质让它呈现出黄褐色和红色,微生物又让其泛着绿色;一片又一片大小不一的湖泊有的是蓝色,有的更蓝,有些则是青色和绿色;更多的则是白色的积雪,间或裸露着红褐色甚至黑色的火山岩,视野范围内其实充满色彩。更活跃的,是从洞里探出小小脑袋的旱獭、抬起头冲着我们发呆的藏原羚、旁若无人的野牦牛、硬要从老远的地方跑来跟我们赛跑的大群的藏野驴,还有不可一世的隼和雕,它们在高海拔地区并不需要飞得太高,就能离天很近。
这,就是极地的样子。
·勇气、智慧和力量
对于探索者,勇气、智慧和力量都必不可少。空有勇气就是莽夫,空有力量就是有勇无谋,空有智慧只能纸上谈兵。兼具三者的,才是真的勇士——在经历了7000km的长途奔袭,其中还包括了超过800km的恶劣路况后,探岳有足够的证据说明自己就是这样的勇士。
探索者的素质永远是均衡的——正是智慧和力量给了探索者足够的勇气,在这种勇气之下智慧和力量才能够得到恰如其分地释放并不断提升。这是极地用极致的磨难和景致使我懂得的简单道理。
这,应该也就是“探岳”的真正内涵。
对西藏的向往,从来都不新鲜。步履蹒跚的背包客、衣着光鲜的白领、拎着吉他的文艺青年、出手阔绰的“成功人士”,它们通过不同方式进藏。更多人则是端坐在格子间内或蜗居在被窝里憧憬着,什么时候也来一次说走就走的西藏之旅。
对我来说,所有的憧憬和向往都不是臆想。入藏这事儿,我已经完成了十余次。我用不同的交通工具经由不同的路线几乎尝试了所有的入藏方式。当又一个入藏的时机来临之时,我毫无犹豫,而且压根也没什么准备,就直接出发了。
这次的目的地是西藏的腹地,神秘的藏北荒原,是羌塘,是真正的第三极。毫无犹豫且没有准备绝非盲目自大——当你对入藏这件事儿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同时还拥有一辆性能卓然的四驱SUV的时候,你也可以像我一样说走就走。
给我自信的这台SUV,是一汽-大众探岳。给我这个机会的,是寻找搭档一起进入羌塘的大宇,一个85后穿越玩家,他正在西藏等着我。
·通衢的景观大道
曾几何时,318是一个让人望而生畏的数字。它曾意味着艰险与颠簸,那时318上硬派越野是绝对的主流。今天的318国道已是一路通衢,除了风景以外似乎没什么特殊。
“中国的景观大道”指的是318国道由成都到拉萨的这一部分,这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川藏线”。就在三五年前,川藏线仍人闻风丧胆。高海拔、严寒和恶劣的路况让这条国道寸步难行,只有少数硬派越野才能毫无顾忌地通过。那时候从成都到拉萨最少也要开上半个月。
今天的川藏线全线都是高等级公路,仅有极小部分柏油路面会因冰冻、塌方等自然灾害处于阶段性维修状态。但这并不意味着进藏就会轻而易举——轻而易举,从来只对内力高强的选手而言。恰巧,我们属于这一种——“我们”,主要指的是探岳。
我們进藏的路线很简单,北京经由西安到成都,然后继续向西正式踏上川藏线。对于由北向南的自驾者们来说,这条路充满幸福——西安和成都都是美食天堂,即便不是为了进藏,专程来一趟也绝不虚此行!想着接下来要面对的身体的艰辛和口舌的寡淡,我们毫不客气,流连于泡馍和火锅之间大吃特吃了个痛快。其实也大可不必这么放肆,今天的川藏线不仅路况不可同日而语,沿途饮食住宿条件也大为改观。虽然整体都不能称作好吃,但川菜馆子比比皆是,而且多为川人开的夫妻店,只要是四川人炒的菜,总不会太难吃。从前走川藏线总要备着大量的泡面和八宝粥,如今再没这个必要了。
今天的自驾者同样想不到的是,就在几年前进藏还是要备着油桶的。那时候川藏线上的司机对车子的舒适性和操纵性毫不关心,只有“不挑油”和“耐造”的才是好车。才几年的功夫,藏区加油站就全面普及,从燃油质量、建设标准甚至便利店内的商品都与内地无异。最显而易见的不同也许是价格——交通的不便和人工的稀缺,使整个藏区的油价比北京要高出20%。不过贵,总比没有好。在穿越结束回到拉萨后,全程近8000k m的长途旅行的平均油耗是8.1L/100km,涡轮增压让我们占了不少“便宜”,节省了不少油费。
川藏线上更明显的变化是住宿条件。拉萨、林芝、昌都这样的“大城市”已有数座五星级酒店,豪华程度和价格不输北上广。沿线的县城也得益于越来越多的游客,酒店宾馆完全满足干净舒适的要求,热水也不再是稀缺资源——就在三五年前,客人们几乎每天都要面临断水停电的情况!
总之,今天的川藏线对游客是极其友好的。如果你也对进藏充满向往,那就出发吧!
·拉萨,才是起点
对于大多数入藏者来说,拉萨就是终点。但对于探索极地的我们来说,拉萨才是起点。拉萨,日光之城,海拔3640米,省会城市。这些对我们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从拉萨再往北,就叫“藏北”,那里广袤荒芜的无人之境等着我们去发掘。
沿着109国道——即青藏公路向北,直到出了当雄县都一切顺利。纳木错给了我们第一个挑战,连日的降雪封住了去路,管理人员反复跟我们确认是不是四驱车,有没有冰雪驾驶经验,大多数车辆都被劝返调头。其实,接下来的路绝非“冰雪驾驶”那么简单。纳木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湖泊,环绕其周的垭口海拔更是超过5000m。可想而知环湖的道路会有多么蜿蜒崎岖,何况那些陡坡和急弯还被厚厚的冰雪或冰面覆盖,难怪工作人员在劝阻各种车辆返回。探岳的冰雪模式让我们有惊无险。保障我们安全通过的不只是冰雪模式,2.0T的发动机和7挡双离合变速箱在这个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海拔超过5000m的上坡过程,对动力本就是严峻的考验,何况在冰雪覆盖的情况下只能稳住油门,保持低转速匀速行驶,许多驾驶员都在坡底望而却步,我们却在众多“老司机”的围观中缓慢又稳健地驶过一个又一个急弯,攀上一个又一个山头。这一刻,探岳表现得堪称一个硬汉。
过了纳木错,海拔就再没降低过。积雪覆盖的路段并不算太长,但之后的路上也鲜有车辆经过。极个别的车辆也是步履维艰——主要原因并非积雪,而是高海拔让发动机也“缺氧”,想快也没有办法。探岳似乎没什么“高反”。得益于发动机的涡轮增压技术,在氧气稀薄的情况下它仍能发挥出足够的效率,使我们能够自如地爬坡、过弯、超车,甚至还要随时注意不要超速。
·极地的样子
把整个青藏高原都称为地球的“第三极”,是不严谨的。真正的第三极,是世界屋脊上隆起最高的那一部分,藏族同胞自古把这块地方叫做“羌塘”,意为“北方的空地”。这块“空地”,是户外发烧友和越野人的终极梦想,他们叫它“无人区”。 探岳让无人之境变得没那么艰难和可怕。当然,多么性能强大的车辆和经验丰富的驾驶员也不会让极地变得轻而易举和和蔼可亲。人比车更容易感觉到海拔的激增和气温的骤降。车内就是一个温室,车外则寒风呼啸,正午的气温也低于-20℃,没有人敢,也没有体力在车外活动。
“路面”也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只能被称为“地面”。如果视野够远的话,下面的人会发现我们其实行驶在山顶,我们四周已再无高山,因为我们就在海拔最高的地方,地势却仍起伏不定,地面遍布砾石和厚厚的积雪。探岳此时仿佛在跳迪斯科,它的4只车轮永远属于4个平面,时不常还有一只车轮出于悬空状态。不过在车内,我们并不会觉得过于狰狞——即便如此颠簸,即便如此寒冷,探岳的减震系统仍尽职尽责,没有让我们感觉到丝毫狼狈,甚至在确定安全的搓板路上,它可以轻松跑到70km/h以上的速度,此时颠簸感已几乎不会打扰到乘客。
极地并非没有色彩,也绝非“生命的禁区”。这里其实色彩斑斓且充满活力。山坡上有大片青色的和已枯黄的草,石滩上也有青色、黄色和红色的苔。就连水在这里也有不同的状态和颜色——有冒着蒸汽的温泉水,矿物质让它呈现出黄褐色和红色,微生物又让其泛着绿色;一片又一片大小不一的湖泊有的是蓝色,有的更蓝,有些则是青色和绿色;更多的则是白色的积雪,间或裸露着红褐色甚至黑色的火山岩,视野范围内其实充满色彩。更活跃的,是从洞里探出小小脑袋的旱獭、抬起头冲着我们发呆的藏原羚、旁若无人的野牦牛、硬要从老远的地方跑来跟我们赛跑的大群的藏野驴,还有不可一世的隼和雕,它们在高海拔地区并不需要飞得太高,就能离天很近。
这,就是极地的样子。
·勇气、智慧和力量
对于探索者,勇气、智慧和力量都必不可少。空有勇气就是莽夫,空有力量就是有勇无谋,空有智慧只能纸上谈兵。兼具三者的,才是真的勇士——在经历了7000km的长途奔袭,其中还包括了超过800km的恶劣路况后,探岳有足够的证据说明自己就是这样的勇士。
探索者的素质永远是均衡的——正是智慧和力量给了探索者足够的勇气,在这种勇气之下智慧和力量才能够得到恰如其分地释放并不断提升。这是极地用极致的磨难和景致使我懂得的简单道理。
这,应该也就是“探岳”的真正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