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为抢占制造业制高点,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也需直面这场竞争,以大国战略思维和战略布局,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新优势。2015年3月,中国政府发布《中国制造2025》战略,这是中国政府首次从国家的战略层面为我国达成建设制造强国的目标描述的宏伟蓝图。本文则是通过对《中国制造2025》这部文件的解读,以期对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工业4.0;制造2025;制造强国;第四次工业革命
历史经验表明,制造业是一国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和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金融危机的历史经验更让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均在采取多种措施“吸引制造业回流”,如美国在2011年出台了《重振制造业计划》,德国在2013年推出了“工业4.0”,英国在2013年推出了《工业2050战略》,法国在2013推出了“新工业法国计划”,日本在2015年提出了“重振制造业”的战略目标。2010年起,我国登顶制造业第一大国的宝座,然而与此同时存在的事实是中国制造一直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为了在此次竞争中脱颖而出,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这部文件,提出了建设实现制造强国的宏伟目标,以及实现以上目标的五大基本方针--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这五大方针究竟如何引领中国制造业实现由大变强的根本转变?这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制造2025》战略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创新驱动
中国的制造业在过去30多年的时间里走完了欧美等发达国家100多年走完的道路,且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就。从规模上来看,2012年,中国的制造业产出超过了世界制造总产出的百分之二十,排名全球第一;从品类齐全程度上看,中国以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成为全球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然而与此同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我国制造业规模全球最大且门类全球最齐全,但大多数产品处于整个产业价值链中低端的位置。因此,下一步我国制造业亟需通过技术和创新来提高其在国际和产业链及价值链中的竞争力。
因此,在《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五项基本方针中,“创新驱动”被放在首位,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创新的指导理论可分为线性创新理论和非线性创新理论两种。其中,认为上游的基础研究投入一定能够带动下游产业转化的线性创新理论已经落伍,当今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更提倡较新的非线性创新理论,该理论中最前沿的是美国的雷德斯道和埃茨科瓦茨两位学者提出的“三螺旋”模型。三螺旋模型认为创新的主要参与者是大学、企业和政府三方,且三方在创新的过程中需密切合作、相互作用,这样的创新模式才能够起到带动整个经济螺旋上升的作用。因此,下一步,中国制造业要做的就是加大三螺旋理论支撑下的产学研合作式的创新方式,来激活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潜力,从而推动中国制造业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
二、质量为先
我国制造业虽然在数量上保持领先地位,但是质量上却存在诸多问题。比如,下图是世界各主要国家2012年出口产品召回通报指数,在这些发达国家中,通报指数最高的是英国,100件出口产品中有7件因质量问题被召回,最低的是日本,100件出口产品中只有2件产品因质量问题被召回。而中国的召回指数竟达到28.5%,这个数字比日本和韩国的10倍还要多。所以,中国的制造业需要去创新、去做高端,但并不是只去做高端,我们不能够把所有低技术含量、低端的产业都送到东南亚等地区,在这一块我们也需要做,且做的方向是求“精”。
三、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对于中国制造业而言极为重要。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不能再依靠过往的高投资、高能耗的方式得以实现,更不能以牺牲本土的生态和环境为代价。因此,《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全面推行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构建绿色制造体系,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
四、结构优化
在产业结构角度,从制造业内部结构来看,我国制造业中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二者之间的比重不均衡,其中技术密集型需进一步加大占比。从第三产业结构看,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依旧处在起步阶段,大多数核心、关键领域的自主研发能力依旧处于较低水平。所以,制造业的结构需从内部、第三产业等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加以调整和优化。
五、人才为本
人才是制造强国得以实现的根本前提。然而,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重要智库之一--智石经济研究院院长朱克力的预测,到2025年,中国的蓝领技术工人至少将出现3500万人左右的缺口。因此,对于实现制造强国如此重要的人才支撑,我国下一步要做的是去变“人口红利”为“人才红利”,加快培育制造业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推动中国实现制造业强国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德]乌尔里希·森德,邓敏,李现民,译.工业4.0:即将来袭的第四次工业革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2]李冰晶.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三新格局”[J].中国市场,2015年10月.
关键词:工业4.0;制造2025;制造强国;第四次工业革命
历史经验表明,制造业是一国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和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金融危机的历史经验更让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均在采取多种措施“吸引制造业回流”,如美国在2011年出台了《重振制造业计划》,德国在2013年推出了“工业4.0”,英国在2013年推出了《工业2050战略》,法国在2013推出了“新工业法国计划”,日本在2015年提出了“重振制造业”的战略目标。2010年起,我国登顶制造业第一大国的宝座,然而与此同时存在的事实是中国制造一直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为了在此次竞争中脱颖而出,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这部文件,提出了建设实现制造强国的宏伟目标,以及实现以上目标的五大基本方针--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这五大方针究竟如何引领中国制造业实现由大变强的根本转变?这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制造2025》战略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创新驱动
中国的制造业在过去30多年的时间里走完了欧美等发达国家100多年走完的道路,且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就。从规模上来看,2012年,中国的制造业产出超过了世界制造总产出的百分之二十,排名全球第一;从品类齐全程度上看,中国以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成为全球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然而与此同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我国制造业规模全球最大且门类全球最齐全,但大多数产品处于整个产业价值链中低端的位置。因此,下一步我国制造业亟需通过技术和创新来提高其在国际和产业链及价值链中的竞争力。
因此,在《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五项基本方针中,“创新驱动”被放在首位,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创新的指导理论可分为线性创新理论和非线性创新理论两种。其中,认为上游的基础研究投入一定能够带动下游产业转化的线性创新理论已经落伍,当今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更提倡较新的非线性创新理论,该理论中最前沿的是美国的雷德斯道和埃茨科瓦茨两位学者提出的“三螺旋”模型。三螺旋模型认为创新的主要参与者是大学、企业和政府三方,且三方在创新的过程中需密切合作、相互作用,这样的创新模式才能够起到带动整个经济螺旋上升的作用。因此,下一步,中国制造业要做的就是加大三螺旋理论支撑下的产学研合作式的创新方式,来激活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潜力,从而推动中国制造业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
二、质量为先
我国制造业虽然在数量上保持领先地位,但是质量上却存在诸多问题。比如,下图是世界各主要国家2012年出口产品召回通报指数,在这些发达国家中,通报指数最高的是英国,100件出口产品中有7件因质量问题被召回,最低的是日本,100件出口产品中只有2件产品因质量问题被召回。而中国的召回指数竟达到28.5%,这个数字比日本和韩国的10倍还要多。所以,中国的制造业需要去创新、去做高端,但并不是只去做高端,我们不能够把所有低技术含量、低端的产业都送到东南亚等地区,在这一块我们也需要做,且做的方向是求“精”。
三、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对于中国制造业而言极为重要。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不能再依靠过往的高投资、高能耗的方式得以实现,更不能以牺牲本土的生态和环境为代价。因此,《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全面推行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构建绿色制造体系,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
四、结构优化
在产业结构角度,从制造业内部结构来看,我国制造业中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二者之间的比重不均衡,其中技术密集型需进一步加大占比。从第三产业结构看,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依旧处在起步阶段,大多数核心、关键领域的自主研发能力依旧处于较低水平。所以,制造业的结构需从内部、第三产业等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加以调整和优化。
五、人才为本
人才是制造强国得以实现的根本前提。然而,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重要智库之一--智石经济研究院院长朱克力的预测,到2025年,中国的蓝领技术工人至少将出现3500万人左右的缺口。因此,对于实现制造强国如此重要的人才支撑,我国下一步要做的是去变“人口红利”为“人才红利”,加快培育制造业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推动中国实现制造业强国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德]乌尔里希·森德,邓敏,李现民,译.工业4.0:即将来袭的第四次工业革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2]李冰晶.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三新格局”[J].中国市场,201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