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01
教材分析:
《论语》十则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籍。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对人们的人生抉择和价值取向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则,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
2、熟读成诵,积累文言字词及名言警句。
3、学习和借鉴孔子有关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的观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引导教学法。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孔子、《论语》和儒家思想。
2、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3、探究学习课文前两则。
4、背诵、默写前两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首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谁知道“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由来?﹙学生回答﹚相传,宋代名相赵普在政期间,社会一片大好,人民安居乐业,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就有这一说法。可见《论语》的作用。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十则,去聆听先哲的教诲吧!
二、明确学习目标,并逐步完成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1、了解孔子、《论语》和儒家思想。
自学指导(一)
学生借助手中的资料或者课下注释收集孔子及相关知识。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东南)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二十篇。是儒家的重要经典著作之一。
类型
1、语录体(第1—9则)
2、对话体(第10则)
3、叙事体
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种儒家经典。何谓五经?谓《诗》、《尚书》、《礼》、《易》、《春秋》也。
学习目标2、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教师指导:学习文言文,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智慧。在读中积累语汇、在读中质疑思辨、在读中陶冶性情。
自学指导(二)
学生先自由朗讀课文,在读的过程中用笔圈划出生字词。利用课下注释或者工具书,查准字音。
论语lún 愠yùn 说yuè 三省xǐng 罔wǎng
殆dài 弘hóng 凋diāo 是知也zhì 诲huì
在读准字音的情况下,小组内尝试再读课文,初步把握节奏。
听朗读录音,注意听准节奏,听出韵味。请同学们轻声跟读。
划分节奏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学习目标3、探究学习课文前两则。
自学指导(三)
小组讨论前两则,划出并解释你们认为需要引起重视的字词,并试着翻译整个句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明确: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很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明确: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学习目标4、背诵、默写前两则。
自学指导(四)
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背诵、默写前两则。
齐背,点名背。
默写,小组内互改,组长点评。
迁移应用练
用原文中的句子作答
1.我快步上前,伸出双臂,拥抱来自青岛的朋友,二千多年前的孔夫子不是说过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一个人总有被误解的时候,正确的态度应是:
人不知而不愠
3.提醒人们应该对朋友守信用的句子是: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4.关于培养宽厚胸怀的句子是: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要点归纳
1.了解孔子、儒家思想、《论语》等。
2.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智慧。
3.探究学习、背诵、默写前两则。
教材分析:
《论语》十则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籍。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对人们的人生抉择和价值取向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则,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
2、熟读成诵,积累文言字词及名言警句。
3、学习和借鉴孔子有关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的观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引导教学法。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孔子、《论语》和儒家思想。
2、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3、探究学习课文前两则。
4、背诵、默写前两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首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谁知道“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由来?﹙学生回答﹚相传,宋代名相赵普在政期间,社会一片大好,人民安居乐业,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就有这一说法。可见《论语》的作用。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十则,去聆听先哲的教诲吧!
二、明确学习目标,并逐步完成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1、了解孔子、《论语》和儒家思想。
自学指导(一)
学生借助手中的资料或者课下注释收集孔子及相关知识。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东南)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二十篇。是儒家的重要经典著作之一。
类型
1、语录体(第1—9则)
2、对话体(第10则)
3、叙事体
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种儒家经典。何谓五经?谓《诗》、《尚书》、《礼》、《易》、《春秋》也。
学习目标2、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教师指导:学习文言文,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智慧。在读中积累语汇、在读中质疑思辨、在读中陶冶性情。
自学指导(二)
学生先自由朗讀课文,在读的过程中用笔圈划出生字词。利用课下注释或者工具书,查准字音。
论语lún 愠yùn 说yuè 三省xǐng 罔wǎng
殆dài 弘hóng 凋diāo 是知也zhì 诲huì
在读准字音的情况下,小组内尝试再读课文,初步把握节奏。
听朗读录音,注意听准节奏,听出韵味。请同学们轻声跟读。
划分节奏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学习目标3、探究学习课文前两则。
自学指导(三)
小组讨论前两则,划出并解释你们认为需要引起重视的字词,并试着翻译整个句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明确: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很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明确: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学习目标4、背诵、默写前两则。
自学指导(四)
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背诵、默写前两则。
齐背,点名背。
默写,小组内互改,组长点评。
迁移应用练
用原文中的句子作答
1.我快步上前,伸出双臂,拥抱来自青岛的朋友,二千多年前的孔夫子不是说过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一个人总有被误解的时候,正确的态度应是:
人不知而不愠
3.提醒人们应该对朋友守信用的句子是: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4.关于培养宽厚胸怀的句子是: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要点归纳
1.了解孔子、儒家思想、《论语》等。
2.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智慧。
3.探究学习、背诵、默写前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