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plya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01
  教材分析:
  《论语》十则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籍。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对人们的人生抉择和价值取向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则,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
  2、熟读成诵,积累文言字词及名言警句。
  3、学习和借鉴孔子有关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的观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引导教学法。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孔子、《论语》和儒家思想。
  2、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3、探究学习课文前两则。
  4、背诵、默写前两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首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谁知道“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由来?﹙学生回答﹚相传,宋代名相赵普在政期间,社会一片大好,人民安居乐业,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就有这一说法。可见《论语》的作用。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十则,去聆听先哲的教诲吧!
  二、明确学习目标,并逐步完成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1、了解孔子、《论语》和儒家思想。
  自学指导(一)
  学生借助手中的资料或者课下注释收集孔子及相关知识。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东南)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二十篇。是儒家的重要经典著作之一。
  类型
  1、语录体(第1—9则)
  2、对话体(第10则)
  3、叙事体
  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种儒家经典。何谓五经?谓《诗》、《尚书》、《礼》、《易》、《春秋》也。
  学习目标2、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教师指导:学习文言文,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智慧。在读中积累语汇、在读中质疑思辨、在读中陶冶性情。
  自学指导(二)
  学生先自由朗讀课文,在读的过程中用笔圈划出生字词。利用课下注释或者工具书,查准字音。
  论语lún 愠yùn 说yuè 三省xǐng 罔wǎng
  殆dài 弘hóng 凋diāo 是知也zhì 诲huì
  在读准字音的情况下,小组内尝试再读课文,初步把握节奏。
  听朗读录音,注意听准节奏,听出韵味。请同学们轻声跟读。
  划分节奏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学习目标3、探究学习课文前两则。
  自学指导(三)
  小组讨论前两则,划出并解释你们认为需要引起重视的字词,并试着翻译整个句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明确: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很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明确: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学习目标4、背诵、默写前两则。
  自学指导(四)
  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背诵、默写前两则。
  齐背,点名背。
  默写,小组内互改,组长点评。
  迁移应用练
  用原文中的句子作答
  1.我快步上前,伸出双臂,拥抱来自青岛的朋友,二千多年前的孔夫子不是说过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一个人总有被误解的时候,正确的态度应是:
  人不知而不愠
  3.提醒人们应该对朋友守信用的句子是: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4.关于培养宽厚胸怀的句子是: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要点归纳
  1.了解孔子、儒家思想、《论语》等。
  2.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智慧。
  3.探究学习、背诵、默写前两则。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01  《电工实训》是电子电工类学生必学的一门专业课,并且有与理论相對应的实训课。以前在实训过程中学生都是按照教师的要求,按部就班地完成操作步骤,在撰写实验报告时没有学生提出各自的建议。这样,教师有效地控制了实训步骤中不安全因素,做到整个教学秩序“井井有条”。这会使不少同学把刚开始的学习兴趣变成了厌烦、逃避甚至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01  本文围绕地理教学,介绍了几种地理教学方法及实例。一、把枯燥的地理学习兴趣化;二、把繁琐的地理事物之间关系简单化;三、地理内容表格化;四、巧用教材中的数量关系及地图;五、巧用、坚持用三板教学;六、制定学习的竞争机制。  上班的第一天,校长让我选科目,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地理,好多人都不理解。从教近20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01  纵观近几年高考生物试题,遗传推断题出现的频率较高。由于它能有效性地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及推理能力,备受命题专家的青睐。但遗传学知识是高考生物学的重难点,学生学习时比较困难,尤其是面对推断题,不知从何入手。本文通过两个典型实例,谈谈“假设—正推法”即假设分析正向推断的方法在解决遗传推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0-01  团体心理训练能否成功取决于四个前提条件:称职的指导者、明确的目标、积极参与的成员、适当的团体活动。在这四个条件中,称职的指导者是其核心要素。因为指导者在团体心理训练过程中始终起着管理、组织与指导的作用,在团体心理训练的全过程中,指导者扮演多重角色,这与其它类型的训练明显不同。  一、学生团体心理
【摘 要】 高中地理教学时高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科目。随着新课标的不断确立,教学方式在不断的改变。在高中地理中的识图教学已经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识图教学能够使学生有更好的应用能力。本文主要介绍高中地理识图教学的概况以及识图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解决办法。  【关键词】 高中地理;识图教学;改进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0
【摘 要】 探讨实验出现异常现象的原因:通过对比实验手段,对CuSO4和NaOH混合液加热没有变黑而是变蓝白色进行了探究,从浓度和酸碱度方面对反应原理进行分析。  【关键词】 CuSO4;NaOH;变黑;蓝色;蓝白色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01  初中化学课本有一个演示实验,用10ml量筒量取2ml氢氧化钠溶液,倒入试管中,
【中图分类号】G6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01  氧化还原反应知识贯穿于中学化学的始终,是高中化学教学和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做题时,要紧扣题意,捕捉题中的隐含条件,并能灵活驾驭和运用概念解决具体化学问题.  例题:将14g铁粉溶于1L稀硝酸中恰好完全反应,放出NO气体后称量所得溶液,发现比原溶液质量增加8g,则原溶液中硝酸的浓度为( )  A、0
期刊
【摘 要】 “十字交叉法”是初中化学课程中经常应用的一种解题方法,可以将复杂的化学计算公式简单化,从而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本文针对“十字交叉法”在初中化学解题中的两处应用进行了简单的探讨,旨在帮助初中学生提高化学成绩,为以后的高中、大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十字交叉法;两处应用;分析与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