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设教学情境,是指为学生的思维创造一种良好的内外条件。其中包括学生所处的内环境(知识经验)和外环境(问题情境),以及内外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思维渴求和能力水平。在数学教学中,强调创设教学情境实际上也就是强调了思维的活跃性、延伸性和发散性,强调了数学问题解决中学生对问题解决路径的搜索性和调控性。因为,问题解决始于问题情境,教学情境能引领学生解题方向,活化思维活动,有助于发现问题的隐蔽关系,突破解题障碍,更有助于对问题解决进程的反馈和调节。因此,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迁移性,从而使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在这种情境中得到有效开发。创设教学情境的有效策略主要是创设问题情境。因而,数学教学的重点也就应当是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具体地说,在教学中必须注意这样几点:
①创设“小步距”问题情境,注意问题情境的有序性。即创设问题情境要有层次性、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采取“小步距”策略,使之一步一步地逼近整个问题情境的创设;②创设“变式”和“矛盾式”问题情境,注意问题情境的发散性。即创设的问题情境要变式综合,灵活应用,随时揭示矛盾,随时引导学生解决矛盾,让问题情境中充满着矛盾,促使学生主动思维,主动反馈;③创设“精而有效”的问题情境,注意问题情境的策略性。即创设的问题情境应当讲求效益,切忌“泛”而“杂”,应注重其策略性,这有助于学生对策略性知识和手段的掌握;④创设“启发式”问题情境,注意问题情境的延伸性。即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课堂真正地活起来,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自求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自觉性,强化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与动机。
一、有效问题情境设置的原则
1.遵循启发激励性原则。在教学中贯彻启发诱导原则,主要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状况,用通俗形象、生动具体的事例,提出富有启发性的数学问题,对学生形成一种智力活动的刺激,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在教师创设的故事、问题、实物等情境中自主地学习,在愉悦的情境中体会和感悟知识。
2.遵循直观形象性原则。在教学中贯彻直观形象性原则,主要是根据人的认知规律,为了使学生掌握知识能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书本知识。在数学教学中,正确、合理地选择和应用直观性,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并理解数学结论、掌握数学方法,应用直观性从不同的感觉渠道同时向大脑输送信息,自然能使信息互相强化,从而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结论的理解和掌握。
3.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从实际到理论,再由理论回到实际。从认识论上来说完成了两次飞跃,而且第二次飞跃比前一次飞跃更深刻。从学生学习的过程来说,学生带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学习,即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也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可接受性的限度,使理论学习更加深刻。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实际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自觉地应用教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宜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不切实际,抽象空洞的问题情境只会使学生产生高深莫测的心理困惑,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要注意一定的方式。
4.遵循知识现实性原则。中学数学知识无论如何抽象,实际都有它的具体内容和现实原型。在教学中,既应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如负数、对称、切线等知识点等),也应该注意从解决数学内部的运算问题出发(如负数、无理数概念等)来引入概念。这样,从学生熟知的语言和事例中提供感性材料,引导他们抽象出相应的数学知识,才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数学知识的实质
二、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
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是选准新知识的切入点,熟知学生认知的生长点。设计问题一定要有梯度、连贯性,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良好的情感体验。
策略一:通过设计知识点概念的来源、发生过程,创设问题情境。数学基本知识点的教学一般要经历知识点概念的形成、表述、辨析、应用(包括知识点概念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等阶段。在数学知识点概念教学中,教师如何设计有效的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经历观察、分析、类比、猜想、归纳、抽象、概括、推广等思维活动,探究规律,得出新的数学概念。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概念的产生过程,提高他们对数学的认识水平,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数学能力。
策略二:引发讨论探究,展现知识点过程的策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设计有效的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经历观察、分析、讨论、探究等思维活动,寻求内在规律。
策略三:创设类比,建立联系,归纳形成知识点的策略。中学数学中有许多知识点具有相似的属性,对于这些知识点的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研究已学过知识点的属性,引导学生去发现,尝试给新知识点下定义,通过类比、猜想、归纳、抽象、概括、推广等思维活动,然创设类比发现问题情境。这样,新的知识点容易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得以同化与构建.如:不等式概念性质与等式概念性质,二次方程概念与一次方程概念的类比等等。
(作者单位:上海市卢湾中学)
(责任编校:石良)
①创设“小步距”问题情境,注意问题情境的有序性。即创设问题情境要有层次性、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采取“小步距”策略,使之一步一步地逼近整个问题情境的创设;②创设“变式”和“矛盾式”问题情境,注意问题情境的发散性。即创设的问题情境要变式综合,灵活应用,随时揭示矛盾,随时引导学生解决矛盾,让问题情境中充满着矛盾,促使学生主动思维,主动反馈;③创设“精而有效”的问题情境,注意问题情境的策略性。即创设的问题情境应当讲求效益,切忌“泛”而“杂”,应注重其策略性,这有助于学生对策略性知识和手段的掌握;④创设“启发式”问题情境,注意问题情境的延伸性。即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课堂真正地活起来,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自求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自觉性,强化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与动机。
一、有效问题情境设置的原则
1.遵循启发激励性原则。在教学中贯彻启发诱导原则,主要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状况,用通俗形象、生动具体的事例,提出富有启发性的数学问题,对学生形成一种智力活动的刺激,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在教师创设的故事、问题、实物等情境中自主地学习,在愉悦的情境中体会和感悟知识。
2.遵循直观形象性原则。在教学中贯彻直观形象性原则,主要是根据人的认知规律,为了使学生掌握知识能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书本知识。在数学教学中,正确、合理地选择和应用直观性,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并理解数学结论、掌握数学方法,应用直观性从不同的感觉渠道同时向大脑输送信息,自然能使信息互相强化,从而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结论的理解和掌握。
3.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从实际到理论,再由理论回到实际。从认识论上来说完成了两次飞跃,而且第二次飞跃比前一次飞跃更深刻。从学生学习的过程来说,学生带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学习,即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也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可接受性的限度,使理论学习更加深刻。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实际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自觉地应用教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宜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不切实际,抽象空洞的问题情境只会使学生产生高深莫测的心理困惑,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要注意一定的方式。
4.遵循知识现实性原则。中学数学知识无论如何抽象,实际都有它的具体内容和现实原型。在教学中,既应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如负数、对称、切线等知识点等),也应该注意从解决数学内部的运算问题出发(如负数、无理数概念等)来引入概念。这样,从学生熟知的语言和事例中提供感性材料,引导他们抽象出相应的数学知识,才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数学知识的实质
二、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
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是选准新知识的切入点,熟知学生认知的生长点。设计问题一定要有梯度、连贯性,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良好的情感体验。
策略一:通过设计知识点概念的来源、发生过程,创设问题情境。数学基本知识点的教学一般要经历知识点概念的形成、表述、辨析、应用(包括知识点概念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等阶段。在数学知识点概念教学中,教师如何设计有效的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经历观察、分析、类比、猜想、归纳、抽象、概括、推广等思维活动,探究规律,得出新的数学概念。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概念的产生过程,提高他们对数学的认识水平,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数学能力。
策略二:引发讨论探究,展现知识点过程的策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设计有效的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经历观察、分析、讨论、探究等思维活动,寻求内在规律。
策略三:创设类比,建立联系,归纳形成知识点的策略。中学数学中有许多知识点具有相似的属性,对于这些知识点的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研究已学过知识点的属性,引导学生去发现,尝试给新知识点下定义,通过类比、猜想、归纳、抽象、概括、推广等思维活动,然创设类比发现问题情境。这样,新的知识点容易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得以同化与构建.如:不等式概念性质与等式概念性质,二次方程概念与一次方程概念的类比等等。
(作者单位:上海市卢湾中学)
(责任编校:石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