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三夏刚过,记者来到了河南省许昌县五女店镇南街村种粮大户赵保献的田间地头。自2004年起,赵保献承包的土地由44亩飞速发展到了如今的5000多亩,承包地面从自己的村庄辐射到周边的乡镇。
在一眼望不到边的田地里,记者看到一个人边走边认真地察看着什么。走近了,才知道他就是记者要寻找的种粮大户赵保献,他说地里该打农药了,他已经吩咐儿子做第二天的准备工作了。
提起种粮的事儿,赵保献马上打开了话匣子。
他指指田边一处简陋的小房子,说自己农忙时节24小时都是在那儿守着。今年4月19日夜里凌晨两三点钟,赵保献拿着手电筒出来查看麦子,见叶片上明晃晃的,他就知道,麦子遭遇冻害了。他连夜考虑第二天如何安排打营养物,以减缓冻害。这就是他积攒出来的特殊经验。
赵保献不光是个种粮专家,还会巧妙地将自己日常积累的经验应用到管理上。
像赵保献这样承包5000亩田地的种粮大户,在全省都是数得着的。农忙时节,赵保献也会雇佣一些人来帮助自己完成地里的活计。如何有效地管理这些松散组织下的“员工”,赵保献自有一套。就拿打农药来说,他会事先依据经验分配好任务量,在歇息的间隙,他会检查工人们农药与水的配比是否合理,会检查打药桶里的药水是否够量……通过这些具体细微的步骤来检测“员工”们的工作效率。
后来,赵保献成了附近地区种粮农民的风向标:他只要打药,隔不了一天,其他农民都会跟着他给自家庄稼打药;他只要浇水,不出三天,附近的村民也都会群起效仿。
说起赵保献,那可是一个“从小卖蒸馍,啥事儿都经过”的人物。赵保献从小家境贫寒,1984年,在外当兵5年后,他回到了家乡。“当时,我从报纸上看到北京昌平的农民养鸡致富买轿车的新闻受到启发,就想通过养鸡发家致富,可贷不到款,但改变现状的信心一直没有动摇”。后来,赵保献在亲戚的帮助下,到开封卖过水果;在家乡起早贪黑,卖过7年蒸馍;在许昌市区经营化肥,批发兼零售……2004年,随着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越来越重视,赵保献重新把目光收回到充满生机的土地上,到张潘镇承包了几十亩土地。随后的几年,他一方面学习农技知识,加大科学种田力度;另一方面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累计投入100多万元,承包的土地面积逐步增加,规模越来越大。
种地给赵保献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也给他带来了荣耀。如今,50岁出头的赵保献已经成了河南省的种粮标兵,加上他善于言谈,每每成为镁光灯聚焦的对象,而且他“曾经三次见总理。”
“第一次见温总理是在2009年2月9日,老人家来许昌察看抗旱浇麦情况,我给总理提了希望小麦收购价和农业补贴高一些,化肥、农资的价格能低一些的想法,结果后来都不同程度地有所改善,这说明咱农民的话国家领导人很重视。第二次见温总理是在2010年6月9日,那时总理已经认识我了,他亲切地问政府部门怎样扶持我,问我当年的小麦收成,还问我小麦产量能否再上一个新台阶。我大声地告诉总理,2009年小麦亩产1100斤,2010年达到1160斤,2011年可以增加到1200多斤。”提起这些往事,赵保献仍然激动不已。
在村民史献军眼里,赵保献不仅是一个种田能手,还是一个事业的领路人:“他比我大十几岁,心理承受力强,有眼光,好学习。”2006年,赵保献承包了五女店镇彭姚庄村的1300亩盐碱地,当地许多人都认为风险太大。“这块地地势低洼,没人愿意种,可老赵坚持拿了下来。谁知2007年夏天仅下了一天一夜的雨,这块地就成了一片汪洋,当时路上都能抓鱼,种的大蒜、辣椒全烂掉了,当年就赔了60多万元。”史献军说。但赵保献毫不气馁,锲而不舍,几年时间硬是把这块没人愿意种的盐碱地变成了样板田,彻底改变了原来的局面,基本达到了旱涝保收,即使今年连续阴雨15天也没有受到大的影响。
让这位种粮大户高兴的还不止这些。赵保献激动地说:“这几年,各级部门对我的奖励、扶持政策越来越多,除了正常的补贴外,我还得到了省里奖励的价值8万多元的拖拉机和市里奖励的价值4万多元的农机;农业部门帮我修了机耕路,打了20眼深井,还经常进行技术指导。”
在赵保献的大田里,一块“许昌市农科所兆丰种业良种繁育示范基地”的牌子显得十分醒目。他说:“下一步我要在现有基础上继续扩大规模,还要向高效农业、公司农业方面发展,争取打更多的粮食,产更好的农副产品,向总理汇报。”
2012年10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在人民大会堂向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颁发“农民”奖章,赵保献有幸参加了颁奖仪式,并第三次受到温家宝同志的接见。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能在国庆期间出席联合国粮农组织为温总理举办的盛大而隆重的颁奖仪式,我感到特别荣幸,这不仅是我本人的光荣,也是许昌农民的光荣,同时也说明国家对许昌农业稳步健康发展的关注和对我们种粮大户的厚爱。下一步,我要继续搞好规模经营、集约经营,种好粮食,多打粮食,为许昌农民争光,为许昌农业争气。”
如今,种粮大户赵保献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级农民,他满怀信心地憧憬着未来:承包更多的田地,打造现代化农业经营新路子,真正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在一眼望不到边的田地里,记者看到一个人边走边认真地察看着什么。走近了,才知道他就是记者要寻找的种粮大户赵保献,他说地里该打农药了,他已经吩咐儿子做第二天的准备工作了。
提起种粮的事儿,赵保献马上打开了话匣子。
他指指田边一处简陋的小房子,说自己农忙时节24小时都是在那儿守着。今年4月19日夜里凌晨两三点钟,赵保献拿着手电筒出来查看麦子,见叶片上明晃晃的,他就知道,麦子遭遇冻害了。他连夜考虑第二天如何安排打营养物,以减缓冻害。这就是他积攒出来的特殊经验。
赵保献不光是个种粮专家,还会巧妙地将自己日常积累的经验应用到管理上。
像赵保献这样承包5000亩田地的种粮大户,在全省都是数得着的。农忙时节,赵保献也会雇佣一些人来帮助自己完成地里的活计。如何有效地管理这些松散组织下的“员工”,赵保献自有一套。就拿打农药来说,他会事先依据经验分配好任务量,在歇息的间隙,他会检查工人们农药与水的配比是否合理,会检查打药桶里的药水是否够量……通过这些具体细微的步骤来检测“员工”们的工作效率。
后来,赵保献成了附近地区种粮农民的风向标:他只要打药,隔不了一天,其他农民都会跟着他给自家庄稼打药;他只要浇水,不出三天,附近的村民也都会群起效仿。
说起赵保献,那可是一个“从小卖蒸馍,啥事儿都经过”的人物。赵保献从小家境贫寒,1984年,在外当兵5年后,他回到了家乡。“当时,我从报纸上看到北京昌平的农民养鸡致富买轿车的新闻受到启发,就想通过养鸡发家致富,可贷不到款,但改变现状的信心一直没有动摇”。后来,赵保献在亲戚的帮助下,到开封卖过水果;在家乡起早贪黑,卖过7年蒸馍;在许昌市区经营化肥,批发兼零售……2004年,随着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越来越重视,赵保献重新把目光收回到充满生机的土地上,到张潘镇承包了几十亩土地。随后的几年,他一方面学习农技知识,加大科学种田力度;另一方面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累计投入100多万元,承包的土地面积逐步增加,规模越来越大。
种地给赵保献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也给他带来了荣耀。如今,50岁出头的赵保献已经成了河南省的种粮标兵,加上他善于言谈,每每成为镁光灯聚焦的对象,而且他“曾经三次见总理。”
“第一次见温总理是在2009年2月9日,老人家来许昌察看抗旱浇麦情况,我给总理提了希望小麦收购价和农业补贴高一些,化肥、农资的价格能低一些的想法,结果后来都不同程度地有所改善,这说明咱农民的话国家领导人很重视。第二次见温总理是在2010年6月9日,那时总理已经认识我了,他亲切地问政府部门怎样扶持我,问我当年的小麦收成,还问我小麦产量能否再上一个新台阶。我大声地告诉总理,2009年小麦亩产1100斤,2010年达到1160斤,2011年可以增加到1200多斤。”提起这些往事,赵保献仍然激动不已。
在村民史献军眼里,赵保献不仅是一个种田能手,还是一个事业的领路人:“他比我大十几岁,心理承受力强,有眼光,好学习。”2006年,赵保献承包了五女店镇彭姚庄村的1300亩盐碱地,当地许多人都认为风险太大。“这块地地势低洼,没人愿意种,可老赵坚持拿了下来。谁知2007年夏天仅下了一天一夜的雨,这块地就成了一片汪洋,当时路上都能抓鱼,种的大蒜、辣椒全烂掉了,当年就赔了60多万元。”史献军说。但赵保献毫不气馁,锲而不舍,几年时间硬是把这块没人愿意种的盐碱地变成了样板田,彻底改变了原来的局面,基本达到了旱涝保收,即使今年连续阴雨15天也没有受到大的影响。
让这位种粮大户高兴的还不止这些。赵保献激动地说:“这几年,各级部门对我的奖励、扶持政策越来越多,除了正常的补贴外,我还得到了省里奖励的价值8万多元的拖拉机和市里奖励的价值4万多元的农机;农业部门帮我修了机耕路,打了20眼深井,还经常进行技术指导。”
在赵保献的大田里,一块“许昌市农科所兆丰种业良种繁育示范基地”的牌子显得十分醒目。他说:“下一步我要在现有基础上继续扩大规模,还要向高效农业、公司农业方面发展,争取打更多的粮食,产更好的农副产品,向总理汇报。”
2012年10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在人民大会堂向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颁发“农民”奖章,赵保献有幸参加了颁奖仪式,并第三次受到温家宝同志的接见。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能在国庆期间出席联合国粮农组织为温总理举办的盛大而隆重的颁奖仪式,我感到特别荣幸,这不仅是我本人的光荣,也是许昌农民的光荣,同时也说明国家对许昌农业稳步健康发展的关注和对我们种粮大户的厚爱。下一步,我要继续搞好规模经营、集约经营,种好粮食,多打粮食,为许昌农民争光,为许昌农业争气。”
如今,种粮大户赵保献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级农民,他满怀信心地憧憬着未来:承包更多的田地,打造现代化农业经营新路子,真正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