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入刊理由:65年前,民族团结誓词碑的建立开启了边疆各民族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翻开了民族关系发展的历史新篇章。而宁洱自治县成立30年来,历届县委政府把“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作为主线一以贯之,宁洱县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民族团结之花绽放在普洱大地上。
65年峥嵘岁月,民族团结丰碑浩气长存;30载风雨历程,经济社会发展硕果累累。2015年12月27日上午,纪念“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65周年暨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成立30周年大会在宁洱县水湾公园广场隆重举行。
“我们二十六个民族的代表,代表全普洱区各族同胞慎重地于此举行了剽牛,喝了咒水,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此誓。”
在宁洱城西“普洱民族团结园”苍翠的松柏间,有一所亭亭华盖的八角亭子,里面安放着一块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和民族工作第一碑”的民族团结誓词碑。碑长142厘米,宽65厘米,厚12厘米,基座为双手拱托造型,是用白色石灰石雕刻而成。碑文上段是誓词,中下端是48名代表签的傣文、拉祜文、汉文签名。
民族团结园因碑而得名,内有碑亭、浮雕、陈列馆、牌坊式古典大门等设施,保护范围占地面积443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83平方米,绿化面积1890平方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民族团结誓词碑是在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关怀下诞生的。新中国成立初期,普洱地区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社会形态差异极大,发展不平衡,民族关系十分复杂和特殊。1950年,当地34名民族头人及其代表并安排随行人员(兼翻译)8人,共46人组成普洱区赴京观礼民族代表团到首都北京参加了国庆周年观礼,受到了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国庆观礼活动激发了各族代表爱国、爱党的热忱,他们按照毛主席和邓小平同志的指示精神,以“会盟立誓,刻石铭碑”的形式来表达各族人民团结到底的决心。
当赴京观礼的民族代表回到普洱时,中共普洱地委按照团结进步、团结生产、团结对敌的指导思想,于1950年12月26日至31日,在普洱专区所在地宁洱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普洱专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赴京观礼代表和来自全区(包括今普洱地区、西双版纳州、临沧地区沧源县)各地的傣、佤、彝、拉祜、哈尼、布朗、基诺等26种民族(含支系)的首领、头人、代表及专区党政军领导人共300余人欢聚一堂,共商民族团结大事。会议最后一天采纳了拉祜族、佤族的建议,举行剽牛仪式,结盟发誓成功与否,由剽牛结果如何而定。地委党政军领导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由西盟佤族头人拉勐剽牛。最后,剽牛倒地方位很好,拉勐头人和全体代表高兴极了。拉勐头人高兴得又笑又跳又唱又拍手说:“共产党毛主席领导定了,团结会搞好。”他高声喊到:“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我们各民族齐心团结,世世代代跟共产党。”全场群众跟着傣族代表呼喊:“水!水!”(要得、要得)。随后,主席台上的党政军和各族代表(主席团成员)在红纸上用各民族自己的文字签了名字。后来,“民族团结誓词”及签名按原样刻在石碑上,于1951年元旦立在县城红场,从此,立下了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和“新中国民族工作第一碑”的“民族团结誓词碑”。
在普洱人心中,民族团结誓词碑是一座巍然屹立于心灵之巅的不朽丰碑,六十年来,它矗立在普洱大地上,屹立于祖国西南边陲,沐浴着日月光华、历经风霜,它不仅是普洱市,也是云南省各族人民用鲜血和汗水筑起的一座丰碑,它真实记载了各族人民团结一心紧跟中国共产党走,创造幸福大家庭的伟大历程,谱写了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团结奋斗,建设家园的辉煌篇章。民族团结誓词碑像太阳,把边疆各民族紧紧凝聚在了一起,它温暖着各族群众的心,照亮了大家携手迈进幸福生活、不断前行的路,碑上的行文如化春雨,丝丝润泽着普洱大地万物生长。它历经60年的风霜磨砺,早已化作了神圣不可动摇的民族精神。
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文化院院长许嘉璐在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旨的“2015普洱民族团结进步论坛”上作主旨发言时表示:“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是人类民族史上唯一的丰碑,她标志着在这块多民族聚居的土地上,结束了人类自古以来不同民族因为争夺领地、物质资源、妇女儿童,以及世亲血仇而争战不休的铁律,向世界昭示:不同民族应该并可以这样和谐共生,齐心合力创造幸福生活。”
中共普洱市委书记卫星在论坛发言中,以《弘扬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争当民族团结进步的时代典范》为题,从“一座丰碑,见证民族团结的光荣历史;一份责任,结出民族团结的累累硕果;一种使命,争当民族团结进步的时代典范”三个方面,阐释了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的丰富内涵、时代价值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他说,普洱民族团结有历史、有文化、有血脉、有传统。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集中体现了普洱各族人民爱党爱国、无比忠诚的坚定信念,坚韧不拔、一诺千金的高贵品质和同舟共济、团结拼搏的崇高精神,是普洱各族人民集体人格、价值追求、精神特质、人文情怀和道德品行的真实写照。民族团结誓词碑是普洱各族人民心中永恒的丰碑,是云南边疆各民族团结进步的象征,是全国各民族大团结的缩影,是新中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历史见证。
12月27日上午,云南省及普洱市级有关领导来到位于宁洱县的普洱民族团结园,共同瞻仰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普洱市人民政府市长杨照辉在发表讲话时说,65年前,普洱专区的各族优秀儿女,在此剽牛盟誓、刻石铭志,坚定树立了永远跟着共产党走的决心,并立下了“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的不朽丰碑,开启了边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历史新纪元,翻开了边疆各族人民共同繁荣发展的历史新篇章。历经65年风雨春秋,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和“新中国民族工作第一碑”的民族团结誓词碑依然屹立于普洱大地,民族团结精神更加历久弥新,成为普洱各族人民热爱祖国、一心一意跟党走和团结到底的宝贵精神财富,成为促进各民族大团结、巩固边防、维护祖国统一的“镇山法宝”。 中共宁洱县委副书记、县长罗景锋表示,“民族团结誓词碑”是新中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历史见证。它所折射的民族团结精神不仅是云南边疆各民族团结进步的象征,也是全国各民族大团结的缩影。
宁洱曾是一片水湾,是哈尼先民——濮人聚居的地方,称为“水边的寨子”,哈尼语发音为“普洱”。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的诞生,不仅翻开了中国民族关系史的新篇章,也成为普洱各族人民走上平等、自由幸福大道的新起点。特别是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自1985年成立30年来,历届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各族人民高举民族团结伟大旗帜,团结拼搏,艰苦奋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2015年,宁洱县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云南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为先导,以产业承接和项目建设为抓手,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文化旅游一体化”四轮驱动战略,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推进依法治县,为把宁洱打造成昆曼国际大通道上的“绿色工业重镇、现代物流中心”,全面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实践证明,宁洱县已经探索和总结出了推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进步的有效途径,并成为全国做好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进步的典范之一,成为其他省、市、县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学习、借鉴的榜样模式。
据统计,2015年上半年,普洱全县预计完成地方生产总值21.2亿元,同比增长10.6%(具体数据为:生产总值212261万元,一产45025万元,增5.8%;二产76721万元,增9.8%;三产90515万元,增13.6%);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8.15亿元,同比增长15.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17亿元,同比增长6%;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2亿元,同比增长3.7%;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7.12亿元,同比增长6.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1亿元,同比增长11.5%;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08元,同比增长11.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35元,同比增长13.3%。全县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5%,城镇登记失业率3.8%。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1.43亿元,同比下降0.88%;各项贷款余额29.03亿元,同比增长6.18%。
65年前,民族团结誓词碑的建立开启了边疆各民族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翻开了民族关系发展的历史新篇章。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65年来,特别是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成立30周年以来,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边疆各族人民不断弘扬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恪守誓言,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共同谱写了繁荣家乡、建设祖国的壮丽篇章,共同奏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强音。
责任编辑:张 微
65年峥嵘岁月,民族团结丰碑浩气长存;30载风雨历程,经济社会发展硕果累累。2015年12月27日上午,纪念“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65周年暨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成立30周年大会在宁洱县水湾公园广场隆重举行。
“我们二十六个民族的代表,代表全普洱区各族同胞慎重地于此举行了剽牛,喝了咒水,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此誓。”
在宁洱城西“普洱民族团结园”苍翠的松柏间,有一所亭亭华盖的八角亭子,里面安放着一块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和民族工作第一碑”的民族团结誓词碑。碑长142厘米,宽65厘米,厚12厘米,基座为双手拱托造型,是用白色石灰石雕刻而成。碑文上段是誓词,中下端是48名代表签的傣文、拉祜文、汉文签名。
民族团结园因碑而得名,内有碑亭、浮雕、陈列馆、牌坊式古典大门等设施,保护范围占地面积443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83平方米,绿化面积1890平方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民族团结誓词碑是在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关怀下诞生的。新中国成立初期,普洱地区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社会形态差异极大,发展不平衡,民族关系十分复杂和特殊。1950年,当地34名民族头人及其代表并安排随行人员(兼翻译)8人,共46人组成普洱区赴京观礼民族代表团到首都北京参加了国庆周年观礼,受到了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国庆观礼活动激发了各族代表爱国、爱党的热忱,他们按照毛主席和邓小平同志的指示精神,以“会盟立誓,刻石铭碑”的形式来表达各族人民团结到底的决心。
当赴京观礼的民族代表回到普洱时,中共普洱地委按照团结进步、团结生产、团结对敌的指导思想,于1950年12月26日至31日,在普洱专区所在地宁洱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普洱专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赴京观礼代表和来自全区(包括今普洱地区、西双版纳州、临沧地区沧源县)各地的傣、佤、彝、拉祜、哈尼、布朗、基诺等26种民族(含支系)的首领、头人、代表及专区党政军领导人共300余人欢聚一堂,共商民族团结大事。会议最后一天采纳了拉祜族、佤族的建议,举行剽牛仪式,结盟发誓成功与否,由剽牛结果如何而定。地委党政军领导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由西盟佤族头人拉勐剽牛。最后,剽牛倒地方位很好,拉勐头人和全体代表高兴极了。拉勐头人高兴得又笑又跳又唱又拍手说:“共产党毛主席领导定了,团结会搞好。”他高声喊到:“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我们各民族齐心团结,世世代代跟共产党。”全场群众跟着傣族代表呼喊:“水!水!”(要得、要得)。随后,主席台上的党政军和各族代表(主席团成员)在红纸上用各民族自己的文字签了名字。后来,“民族团结誓词”及签名按原样刻在石碑上,于1951年元旦立在县城红场,从此,立下了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和“新中国民族工作第一碑”的“民族团结誓词碑”。
在普洱人心中,民族团结誓词碑是一座巍然屹立于心灵之巅的不朽丰碑,六十年来,它矗立在普洱大地上,屹立于祖国西南边陲,沐浴着日月光华、历经风霜,它不仅是普洱市,也是云南省各族人民用鲜血和汗水筑起的一座丰碑,它真实记载了各族人民团结一心紧跟中国共产党走,创造幸福大家庭的伟大历程,谱写了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团结奋斗,建设家园的辉煌篇章。民族团结誓词碑像太阳,把边疆各民族紧紧凝聚在了一起,它温暖着各族群众的心,照亮了大家携手迈进幸福生活、不断前行的路,碑上的行文如化春雨,丝丝润泽着普洱大地万物生长。它历经60年的风霜磨砺,早已化作了神圣不可动摇的民族精神。
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文化院院长许嘉璐在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旨的“2015普洱民族团结进步论坛”上作主旨发言时表示:“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是人类民族史上唯一的丰碑,她标志着在这块多民族聚居的土地上,结束了人类自古以来不同民族因为争夺领地、物质资源、妇女儿童,以及世亲血仇而争战不休的铁律,向世界昭示:不同民族应该并可以这样和谐共生,齐心合力创造幸福生活。”
中共普洱市委书记卫星在论坛发言中,以《弘扬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争当民族团结进步的时代典范》为题,从“一座丰碑,见证民族团结的光荣历史;一份责任,结出民族团结的累累硕果;一种使命,争当民族团结进步的时代典范”三个方面,阐释了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的丰富内涵、时代价值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他说,普洱民族团结有历史、有文化、有血脉、有传统。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集中体现了普洱各族人民爱党爱国、无比忠诚的坚定信念,坚韧不拔、一诺千金的高贵品质和同舟共济、团结拼搏的崇高精神,是普洱各族人民集体人格、价值追求、精神特质、人文情怀和道德品行的真实写照。民族团结誓词碑是普洱各族人民心中永恒的丰碑,是云南边疆各民族团结进步的象征,是全国各民族大团结的缩影,是新中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历史见证。
12月27日上午,云南省及普洱市级有关领导来到位于宁洱县的普洱民族团结园,共同瞻仰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普洱市人民政府市长杨照辉在发表讲话时说,65年前,普洱专区的各族优秀儿女,在此剽牛盟誓、刻石铭志,坚定树立了永远跟着共产党走的决心,并立下了“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的不朽丰碑,开启了边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历史新纪元,翻开了边疆各族人民共同繁荣发展的历史新篇章。历经65年风雨春秋,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和“新中国民族工作第一碑”的民族团结誓词碑依然屹立于普洱大地,民族团结精神更加历久弥新,成为普洱各族人民热爱祖国、一心一意跟党走和团结到底的宝贵精神财富,成为促进各民族大团结、巩固边防、维护祖国统一的“镇山法宝”。 中共宁洱县委副书记、县长罗景锋表示,“民族团结誓词碑”是新中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历史见证。它所折射的民族团结精神不仅是云南边疆各民族团结进步的象征,也是全国各民族大团结的缩影。
宁洱曾是一片水湾,是哈尼先民——濮人聚居的地方,称为“水边的寨子”,哈尼语发音为“普洱”。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的诞生,不仅翻开了中国民族关系史的新篇章,也成为普洱各族人民走上平等、自由幸福大道的新起点。特别是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自1985年成立30年来,历届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各族人民高举民族团结伟大旗帜,团结拼搏,艰苦奋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2015年,宁洱县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云南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为先导,以产业承接和项目建设为抓手,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文化旅游一体化”四轮驱动战略,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推进依法治县,为把宁洱打造成昆曼国际大通道上的“绿色工业重镇、现代物流中心”,全面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实践证明,宁洱县已经探索和总结出了推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进步的有效途径,并成为全国做好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进步的典范之一,成为其他省、市、县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学习、借鉴的榜样模式。
据统计,2015年上半年,普洱全县预计完成地方生产总值21.2亿元,同比增长10.6%(具体数据为:生产总值212261万元,一产45025万元,增5.8%;二产76721万元,增9.8%;三产90515万元,增13.6%);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8.15亿元,同比增长15.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17亿元,同比增长6%;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2亿元,同比增长3.7%;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7.12亿元,同比增长6.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1亿元,同比增长11.5%;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08元,同比增长11.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35元,同比增长13.3%。全县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5%,城镇登记失业率3.8%。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1.43亿元,同比下降0.88%;各项贷款余额29.03亿元,同比增长6.18%。
65年前,民族团结誓词碑的建立开启了边疆各民族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翻开了民族关系发展的历史新篇章。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65年来,特别是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成立30周年以来,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边疆各族人民不断弘扬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恪守誓言,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共同谱写了繁荣家乡、建设祖国的壮丽篇章,共同奏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强音。
责任编辑:张 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