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粲然出爱的光辉读《昂首名流·蔡金华小传》有感

来源 :时代名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cus2316a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五岁的小男孩,牵着双目失明的母亲,踉跄地走到小河边。小男孩用勾担钩住水桶,打满水,母亲把水提上岸,接着男孩把另一只水桶也打满水……母亲弯下佝偻的腰,把扁担放到肩上,咬紧牙,挑起水桶,小男孩牵起母亲粗糙的手踏上回家的路……
  双目失明的母亲、五岁的小男孩,倘若不是有幸获读段平、官玉华笔下的《昂首名流·蔡金华小传》(以下简称《昂首名流》),我必然会觉得这是一个爷爷编来骗我眼泪的感人故事!在《昂首名流》中,主人翁蔡金华与家人的简居陋室、粗茶淡饭;与妻子的琴瑟和鸣、相濡以沫;与友人的情同手足、金石之交;对工作的废寝忘食、呕心沥血……各不相同,却又和谐统一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它们带着朝露的孤独,带着不可捉摸的旭日之光,让你因蔡金华的经历而开始反思。如果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对生活憧憬型小说的推荐,那《昂首名流》无疑是坚守信念类励志文学的典范。
  凄美歌唱的夜莺、求得温饱的乌鸦、卧薪尝胆的猎鹰,究竟哪种鸟过得快活?有人说:“蔡金华是一个时代的猎鹰,是在绝境中挣扎过来的小巨人!”曾经面临各种困难,他都挺了过来,一切只因他不安于乌鸦那充裕无忧的生活。《昂首名流》里没有凄厉的绝叫,没有强烈的抗议,没有深长的悲叹。万千心事,凝成了这么一本,如此忧伤又如此美丽的励志之书。这一本非虚构写实小传,它极少使用文学修饰语,剔除了能带来感染力与煽情的描写,用直白的语言来复原蔡金华的童年、青春……它强调给读者第一视角,多讲述而少评论,多叙事而少抒情。作者如同一位言简意赅的导游,在带领游客顺着真实路线去感受的同时,用极简约的写作方式给读者以最真挚的触动。“蔡金华假期不再回家,只为节省来回的路费。”试问,90后的我们有多少人为父母这般节省过?
  尊前慈母在 浪子不觉寒
  《大学》里写道:“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從古至今,中国人把父母摆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就算是长大成人了,对父母的情感联结,也早已渗透到个人的认知与行为甚至生理结构中。母爱是世上惟一没有被污染的爱,可惜对于蔡金华而言,母爱大概是遥远的熟悉,遗憾的曾经。
  谁也不曾想到,在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茨营镇,一个叫蔡家台子的落后山村,竟然出了一个叫蔡金华的“普米骄子”。“1973年10月4日,蔡家台子传来一阵响亮的婴儿哭啼声,蔡家台子又一个男婴诞生了。”这个男婴就是蔡金华,表面看起来,他来到这个世界的方式与别人没什么差异,实际上,他出生时,父亲已经53岁,母亲47岁,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本该是最幸福、最受宠溺的,可事实并非如此……在那个经济发展滞后的年代,在那个穷困的家里,吃野菜的他五六岁都没穿过裤子。如今的蔡金华是大山里飞出的惊喜,他的成功并非偶然。
  “一个男孩牵着失明母亲的手,头发花白的母亲背着背篓,母子相依而行。来到村外山坡上,男孩熟练地将地上可供食用的野草拔出来,放到背篓里,母亲也摸索着边找边拔……”读到这儿,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一个四岁的孩子本该与同伴玩耍、朝着父母撒娇,而蔡金华却成了母亲的指明灯!蔡金华的母亲双目失明,却要操持家务,照顾一大家子人,这是一个脆弱但伟大的母亲,从小在母亲的影响下,温暖的心灵指引:孝,早已深深融入蔡金华幼小的人生认识里。
  曾经在时间的各个角落幻想过成人后怎么孝敬自己的母亲,但就那么一下子,母亲轻巧地越过生活的河流,成了记忆。1991年2月6日,蔡金华考完试从老师手里接过一张电报,上面写着:“母病危速回。”电报给了他当头一棒,一瞬间,他精神几近崩溃。母亲一直是蔡金华最慈爱和最思念的人。他曾在脑海里无数次想过,等自己毕业了,有工资了,第一件事就是给母亲买身新衣服……
  母亲的离去,是蔡金华内心永远无法抹去的伤,《昂首名流》里说:“1991年母亲葬礼后, 蔡金华回到学校刻苦学习,除认真完成专业课外,将所有情感寄情于诗歌创作,并于1999年获得全国骏马奖。其文学成就来自诗集《情感地带》,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情感地带》收录的诗集中有父亲的意象与影迹,就没有一首单独怀念母亲的诗歌。”我想用“忧伤”一词形容蔡金华对母亲的思念至深,别人未必认同。我指的所谓的忧伤,是指失去母亲后蔡金华失去了的关于幸福的憧憬。在那荒诞残酷的现实,还有可以失去的幸福吗?有的!那就是母爱,比野菜有味的母爱,比补丁裤子温暖的母亲的手……
  遗憾也罢,思念也罢,痛苦也罢,这份至高的母爱,被蔡金华化成了对父亲的孝行。工作后,蔡金华从第一笔工资(142元)里,拿出60元为父亲扯了布料。读到蔡金华把布匹送到父亲手里时,我仿佛看见一个老妇人坐在门口处,在她满脸的皱纹上堆起了笑容,那是她对儿子的肯定与放心。
  读《昂首名流》,像是读一段人生,幸福或者美好,都只能在追求它的过程中得之。但人生处处充满变数,遗憾总能见缝插针。1996年,蔡金华的父亲在家中病逝了。得知消息后他内心充满灼痛,抱着父亲的遗体,他如婴儿般泪如雨下……如果说母亲的离去,让蔡金华从男孩变成男生,那父亲的离去则彻底的将他变成了男人,一个有勇气扛起“责任”二字的男人。
  蔡金华是众人钦佩、屈指可数的孝子,为弥补不能为母亲生前尽孝的遗憾,他恪守“三年不情”,以此寄托对母亲的哀思。蔡金华的孝是可以触摸的,2005年10月,他用自己的努力,兑现了为双亲立碑的心愿。相比蔡家台子的父老乡亲,因蔡金华为父母立碑的轰动与羡慕,其实他的心里最欣慰的是,终于有能力向父母交出一份沉甸甸的人生答卷了。
  人人常说,回不去的是家乡。其实真正回不去的是记忆停留的地方,关于自己的父亲、母亲,哪怕蔡金华有千万种尽孝心的方式,也不能一一实现了。曾经的艰难困苦自不必说,幸好如今的结果比人们想象的要美丽得多,蔡金华又有了一个父亲——岳父。《昂首名流》里有一句这样的描述:“照顾好岳父,照顾好妻子孩子,购买景区门票,办理住宿登记,扶着岳父爬高下低……”蔡金华又有尽孝的机会了,他每年都带上岳父一起去旅游,周末抽时间回家陪老人吃吃饭……不用多做点评也能看出,他是多么的享受这种做“佣人”、做“儿子”的快乐啊。简简单单的过程、普普通通的情景,哪一处不是蔡金华对孝行最直接的践行?   无论遇到多大的挫折,蔡金华凭着自己的信念,反抗着命运的不公平,他再也不想体会不能行孝的悲怆,那感觉像被扼住咽喉,一口气喘不上来。失去亲人是失望到绝望的痛,它远远比任何挫折都来得可怕。“孝之愉悦,终于在孝行中得偿。有人说‘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链接。”儒家“孝道”文化在中国持续了2500多年,并非空穴来风。“孝”是中国文化的传统美德。古语说“百善孝为先”,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不孝之人,不可与交。作为一群社会发展的顶梁柱,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学习蔡金华,把孝作为做人的第一条件呢?
  幸得伊人心 白头不相离
  如果说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贤淑的女人,那毫无疑问李玉萍便是蔡金华的坚强后盾。在一个充满世俗和金钱的多元社会里,有太多的人把“恋爱”放进门当户对的框里,把“我喜欢你”以及“我们不如一起过一辈子”这样的想法埋进不敢想明天的无奈里。可是蔡金华和李玉萍却用实实在在的真爱谱写了一段平凡且美好的佳缘。
  “除了奋斗,别无选择。”这话不仅适用于蔡金华的事业,也是他与李玉萍爱情的真实写照。因为观看一场世界杯而变得更加熟络的两人,更因为母亲早逝的相似经历,让两人对家有着不约而同的期盼。捧读《昂首名流》,几乎每个章节都有李玉萍的影子,当年两人决定在一起时,蔡金华除了一颗爱李玉萍的心,不要说买一辆车、买一套房子,就连送李玉萍一朵玫瑰花的钱都要从早餐钱里省出来。庆幸的是,从始至终,李玉萍都坚信她自己的选择。“她欣赏丈夫的勤奋,更满意丈夫对自己的守信——认识以来,只要答应她的事没有一个不兑现。”这是《昂首名流》里对李玉萍幸福的描述,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蔡金华是一个责任心极强的丈夫。
  蔡金华的责任感,以及对李玉萍的承诺从来都不是应付般的哄骗,当蔡金华用自己的双手拼来属于二人的“幸福之家”,当李玉萍接过“幸福之门”的钥匙,躲在卧室里,她无法抑制地哭泣着。就如蔡金华所言,这是喜极之后的哭泣,是释放幸福的哭泣,是庆祝终于有个家的哭泣,是宣告爱情成熟的哭泣。随着书中的描述,可以看见有一对恋人,在新房里紧紧相拥,泪流满面……这样的情岂是金钱和时间可以等价交换的?
  不管什么时代,爱情都不是一个人的事儿,若说蔡金华对李玉萍的爱是信守承诺,那李玉萍对蔡金华的情可谓是相濡以沫了。蔡金华虽然自小砥砺人生,奋发图强,但面对右眼因意外遭遇忽然失明的事,他也难免淹没在绝望里。一颗意外的礼花夺去了他的光明,这是何等不公平的遭遇!当蔡金华心情沮丧之时,李玉萍成了一个依靠,《昂首名流》里写到:“一生很少流泪的蔡金华,忍不住痛哭失声……妻子没有说话,双手紧紧握住蔡金华的双手。”那紧紧握住的双手,不正是李玉萍平凡之处的不平凡吗?是这个女人的不离不弃,让蔡金华从悲痛中走了出来,失去一只眼睛,影像由立体变平面,当一副墨镜代替了之前的近视眼镜,倒水时手被烫伤,舀汤时汤洒桌子……那些不为人知悄悄流淌在心里的血因李玉萍与家人的鼓励变成了动力。右眼失明的蔡金华未被打成缩头乌龟,反而有了处事不惊的超常之力。
  其实,除了李玉萍,在蔡金华的生命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男人,那就是蔡金华的小哥蔡金辉。很多时候,你永远不会了解一个人,永远不了解他心里在想些什么,永远看不懂他的为人,犹如你不懂音乐、诗歌、书籍或除了金钱以外的任何东西一样。而蔡金华与蔡金辉,是最知心的兄弟俩,是一个眼神就可以懂彼此心思的契合 。在段平、官玉华笔下,我们能轻而易举的看出,蔡家两兄弟以朋友般的方式相处着,扶持着。每当蔡金华遇到不幸,作为哥哥的蔡金辉总是毫无怨言的支持着他,是他对蔡金华说:“蔡家的人,只有一只眼睛又何妨?我们的母亲从小双目失明,一样把我们带大,一樣把你供养到大学里去!不许泄气,蔡家的人没有资格泄气!”
  在《昂首名流》整本书中,蔡金华以及他身边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集合起就是一部有凝聚力的、完整的家族。你的人生一定在某一瞬间因为什么而豁然明亮,或者曾在某一瞬间不经意间拯救了他人。这不是因为世界充满了英雄事迹和轰轰烈烈,而是因为生活中原本每个人都有着明亮的灵魂。蔡金华一家因为这些灵魂的触碰与相守相持,这个家才明亮到闪耀。
  真心从未远 善念胸中藏
  不管读什么书都能予人以感悟,但是读《昂首名流》一书除了感慨、钦佩,我多了几分害怕,害怕自己如果遇到那样的遭遇不能像蔡金华一样,撑起自己,战得自己。
  蔡金华有着媒体人的敏锐、哲商的睿智。他的人生仿若一个传奇,又成功得实至名归。蔡金华说:“我并不认为自己特别成功,要说心得倒是有一些。比如穷则思变。”谁也不敢想:从记事起,没穿过裤子,没穿过鞋子;从蹒跚学步起,就光着身子,穿一件父母或者哥姐穿旧的没膝的长衣的蔡金华,有天能回到家乡慷慨解囊。他为贫困的孩子解决一时之急,少则1000元,多则5000元甚至更多。有句话说:“善,但不要以善的名义。”如《昂首名流》所言,蔡金华做好事从来不向外界宣传。这不是每个企业家都有的格局,不得不叹服,蔡金华是一个有力量的哲商!
  每个人都无法摆脱被命运摆布。而命运对蔡金华的考验从他出生就未曾停歇过。生在大山里的他,有一个双目失明的母亲,体弱多病的父亲。从小完成作业他都是靠自己,总是点着浓烟直冒的煤油灯熬夜看书。上中学时,为申请每月1.5元的困难补助,他要到对面的半山腰,徒步来回近20里的路。上高中时,年迈的父亲把4头刚满月的小猪、2只公鸡、30个鸡蛋都拉到街上卖了41.5元给他凑学费。大学时,小哥蔡金辉为了支持他选择了辍学,到昆明打工……
  心系一家人的希望,蔡金华从未放弃过自己,他从小养成了自己主宰自己命运的性格。大学时期,他除了学好专业知识,还用课外时间阅读各种书籍,并组建了文学社,他的诗集《情感地带》一路过关斩将,摘取骏马奖桂冠。但写诗并不是蔡金华最终的追求,他做过记者、编过报刊,在云南文学界、新闻界掀起过波澜,刮起了“蔡式旋风”。他辞去“铁饭碗”的工作,开始下海经商,多经波折、风风雨雨,不曾改变初心、不曾动摇过信念。当蔡金华穷到只有为创业完全做好了准备的大脑,工作已不仅仅只是工作,那是他对家人的责任,对妻子的承诺,对人生的追求。如今,风光杂志社在蔡金华社长的带领下,呈蒸蒸日上之势,获得了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云南省人大常委会研究室副主任、作家、摄影家白茫茫说过:“《时代名流》是一本严肃的刊物、高端的刊物、精美的刊物,所以一直以来都喜欢它。”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田有成说过:“《时代名流》的优点在于讲政治、有大局、有高度,是一本观察力、透彻力极强的精美刊物。”哲商在拼搏中熔炼成型,智慧的印记固然在经典的《时代名流》里。
  读完《昂首名流》一书,不禁心里钦佩,蔡金华这个小巨人永远不会随风而逝的信念:“站在今天,战在未来”。人需要生存,可社会的生存压力却压得令人窒息,有些人才华横溢,可命运却扼住了他们的喉咙,让他们与生俱来的才能无从施展。有些人,庸碌无能,可命运却宽容他们的现状,让他们如愿以偿地分享他人的劳动成果。在命运面前,蔡金华是“一头巨大的怪物”他不仅面对,他还要抗争!他的人生早在数年前就达到了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高度,作为普米族的他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诗人、摄影家、文化企业家。但他从来没有停止“战斗”,亲自带着团队到偏僻的乡镇出差采访,读一本书笔记做得比备课老师还要认真……今天我们无需忍受蔡金华童年时的艰苦、青年时的痛苦,却不曾有多少人如他:凭一股信念,创造了一个个奇迹人生。难免要想一想,他能而我们为什么不能?
  责任编辑:吴安臣
其他文献
入刊理由  “全域旅游”是伴随旅游业从传统的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转型升级过程,从景区旅游向旅游目的地发展的要求,全新定位的区域旅游发展理念。云南旅游资源丰富,品质佳,组合度好,以州、市为主体发展全域旅游示范区极具优势,全域旅游视野下云南旅游将以全新的发展理念和机制加以探索和推进。  2015年8月,国家旅游局下发了《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期刊
中国农业随着历史的脚步已辉煌千年。在中国,农业历来被认为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农业,与人类共存。这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已种植在世人心中。农业文明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照耀在中国大地的上空。在人口增长迅猛的压力下,中国需要不断地增强农业发展水平,才能满足不断扩张的农业产品需求。中国的农业正在向现代化、规模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就昭通市而言,农业的重要性显得更为突出,农业的发展,是昭通市域经济活跃的基础,
期刊
城市发展交通先行,交通作为旅游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对旅游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交通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推动着旅游的发展,交通状况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现如今,旅游者对交通的要求日益提高,旅游业的发展对交通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代伟人毛泽东在他的伟大诗篇《长征》中所说的“乌蒙磅礴走泥丸”就是现今的昭通。这里独特的区位优势、浓郁的民族风情、丰富多彩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作为云南旅游
期刊
昭通本身就是一部深邃隽永的典籍,是一轴翰墨馨香的长卷。新时期以来,昭通作家群万涓成水,汇流成河,千回百转,终成浩荡,在书写了昭通文学新的光荣与梦想的同时,也见证了新中国以来中国地域性文学群体及广大作家的艰辛文学追梦之旅,充分展示了昭通作家群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创作理想,堪称云南高原璀璨的文学星空。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越来越注意到,在昭通这块经济相对贫困的土地上,文学精神不仅不贫穷反而很富裕,文学之花不
期刊
入刊理由  大理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拥有和唐、宋相始终的南诏、大理国五百年辉煌历史,是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交汇地,被称为“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建州60年来,大理州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全州呈现一派政治安定、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经济繁荣兴旺、人民安居乐业的景象。随着“十三五”规划和“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大理州的政策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文化优势、生态优势日益凸显。  苍山
期刊
入刊理由  60年奋发图强,60年薪火相传。60年励精图治,60年旧貌新颜。60年民族团结,60年宗教和顺。60年探索求是,60年文化繁荣。巍山县60周年县庆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生动展示自治县成立60年来所取得的璀璨发展成果和沧桑巨变。和谐发展60载,而今,巍山正朝着努力建设成全国一流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全国民族自治县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世界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建设成富裕美丽幸福和谐活力新巍山
期刊
以“供给改革、产业融合、绿色共享、创新发展”为主题,以现代农业成就展示、农业交流合作、农业贸易洽谈为主要内容,努力打造符合“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信息化”要求的高品质农业贸易和交流平台的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暨第十二届昆明国际农业博览会(以下简称“农交会”)于2016年11月5日在云南啟幕。来自中东欧、东南亚、南亚等地区以及法国、德国、俄罗斯等36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家企业的农产
期刊
入刊理由:  近年来,云南乡村旅游不断发展壮大,正成为如火如荼进行中的脱贫攻坚工作的有效助推力。乡村旅游不仅改善了乡村环境,丰富了农民文化生活,而且使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增加了农民收入,是云南旅游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新亮点。那么,在“旅游+”的命题下,应该如何构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呢?本文给出了明确具体的答案。  在做策划的这十几年时间里,笔者接触过很多亟待发展的乡村,也考察了很多较为成熟的乡村旅游。
期刊
2016年是中国猴年,猴年有着健康、财富、成功、丰盛的含义,天盘的运转,这是一个人心所向的吉祥好运年。“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这是唐代诗圣杜甫于冬至日第二天所写《小至》诗的首联,说人事繁忙、时光飞逝,冬至既到,阳气渐舒,春天逐渐回转而来。以乙未羊年来说,腊月二十四的小年刚过一天,就迎来了新一轮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自秦代以来,立春就视为春季的真正开始。所以自立春之日,乙未羊
期刊
入刊理由  饮食是民族文化的缩影,是在岁月更迭中一代一代地积累下来的,体现出本民族的文化与智慧。2016年11月15日,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的品牌盛宴“南诏王宴”正式在春城昆明亮相,参加2016最云南舌尖上的云味“一州一席宴”地方特色美食展示和评选推介活动。让我们一起走进南诏王宴,体验独特的彝族饮食文化。  2016年11月15日,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的品牌盛宴“南诏王宴”正式在春城昆明亮相,参加2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