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承接集中区快速发展路径探析

来源 :现代商贸工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wa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关键在于产业承接集中区的先行快速发展。从分析皖江城市带产业承接集中区的基础条件入手,结合实际,试提出一条加快推进产业承接集中区建设与发展的新型路径:用先进的理念进行科学规划,坚持推进产业承接集中区“一个核心和三根支柱”的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生态产业承接集中区。
  关键词:产业承接;集中区;快速发展;路径;生态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23-0001-02
  
  1导言
  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编制完成并经国务院正式批准通过,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设便开始拉开帷幕。产业承接园区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国际国内尤其是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对于整个示范区的建设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体。规划建设的产业承接集中区是产业承接园区最重要组成部分,是产业承接园区的核心发展区域。产业承接集中区的发展速度直接影响到整个产业承接园区的发展进程,以至影响到整个示范区的總体发展目标能否按期实现。目前,安徽省委省政府已经出台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方案,方案在加强开发园区建设中着重强调要编制实施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的建设总体规划和起步区详细规划,并且于今年5月份在芜(湖)马(鞍山)巢(湖)和安(庆)池(州)铜(陵)两处省直管产业承接集中区分别设立了省直建园区和市直建园区,但是当前关于加快这些园区建设与发展的具体模式和路径还鲜有研究,没有合适的、快速的发展路径,势必会造成示范区的建设进程受阻,因此探析产业承接示范区快速发展的路子已经是刻不容缓。
  2产业承接集中区基础条件分析
  根据皖江城市带的分布特征,充分发挥毗邻长三角的区位优势,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良好的岸线资源,安徽省结合示范区规划确立以沿长江一线芜(湖)马(鞍山)巢(湖)和安(庆)池(州)铜(陵)六市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集中区,并分别确定了芜马巢和安池铜两处省级直管集中区。通过充分的调研工作,根据园区的产业承载能力、空间容量、拆迁成本、区位交通等因素,作为省直管集中区重点建设的8个园区在不久前也已经确定,芜马巢省直管集中区选址巢湖和县作为省直建园区,市直建园区分别位于芜湖三山区、马鞍山当涂县和巢湖无为县;安池铜省直管集中区选址池州梅龙园区作为省直建园区,市直建园区分别位于安庆环石门湖区域、池州市和枞阳县。
  2.1基础设施建设分析
  包括芜马巢和安池铜两处省级直管集中区在内的皖江城市带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善,高速公路与国道省道干线公路网密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拥有多条干线铁路,高速铁路也在快速发展,干线航道、运河航道和港口等水运设施建设相对完善,综合交通发展水平处于安徽省内领先水平。截至2009年年底,皖江城市带已建成通车高速公路1600公里,拥有合宁、芜宣、沿江、318国道等多条高速公路,形成了“四纵三横”高速公路骨架网,与长三角的接口有六个,另有在建高速公路约500公里;拥有京沪、沿江、宣杭以及铜九等多条干线铁路;皖江城市带航道总里程为4440公里,占全省航道总里程的68%,2008年,皖江城市带各港口共完成港口吞吐量2.419亿吨,占全省港口总吞吐量的92%。随着快速客运铁路、城际铁路以及跨长江通道和疏港道路的建设,机场布局的建设与完善,产业承接集中区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将会更加完善,在对接长三角、承接产业转移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另外,两处集中区在园区道路、给排水系统、污水处理、能源供应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些都为集中区的加快发展奠定了基础。
  2.2经济基础分析
  目前,产业承接集中区六市综合经济实力在规划的皖江城市带九个市(简称“皖江九市”,不包括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下同)中处于领先地位,是安徽省经济发展的“第一方阵”,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经济基础较好,但同时也要注意到,集中区内各个市的经济实力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地区发展之间存在着不协调的因素。(见下表)
  注:①增速是按照可比价格,相对于上一年即2008年计算而得到;②常住人口短期内视作没有变动。(数据来源:根据安徽统计信息网整理计算得到。)
  从经济总量上来看,2009年,产业承接集中区六市GDP总量占皖江九市的比重超过50%,达到52.9%,占安徽省的比重也达到34.7%。其中,GDP总量超过500亿的有芜湖、马鞍山、巢湖、安庆四市,覆盖整个产业承接集中区的大部分地区;从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来看,2009年,产业承接集中区六市GDP增速均保持在两位数,其中,芜湖、池州两市达15%以上。六市GDP的平均增速为13.0%,高于安徽省平均水平,但低于皖江九市3个百分点,这可能是由于受到作为安徽省会的合肥增速较快的影响;从人均GDP来看,皖江六市差别较大,人均GDP最高的马鞍山市达到51776元,分别是是皖江六市、皖江九市和安徽省人均GDP的2.4倍、1.3倍、3.2倍,而最低的巢湖市仅为12880元,低于全省水平,分别为皖江六市和皖江九市的59.7%、31.6%,而皖江六市人均GDP达21560元,占皖江九市52.9%,是全省的1.3倍;从人均GDP的增速上来看,皖江六市之间也呈现出较大的梯度,这可能与作为基数的经济规模大小有关,而皖江六市人均GDP增速保持在两位数增长,基本与全省水平持平。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产业承接集中区综合经济实力相对比较雄厚,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在整个皖江城市带处于发展前列,完全有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能力,而且已经具有寻求得到快速发展的经济基础。同时,必须注意到产业承接集中区内各市的经济发展也存在一定的不协调因素,这可能也是在产业承接集中区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能够得到逐步消除的自然过程。
  2.3比较优势分析
  2.3.1产业基础优势
  芜马巢和安池铜两处省直管集中区的产业体系较为完整,产业基础良好,产业的综合配套能力较强,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和加工制造业基地、农产品基地。近年来,在能源、机械制造、建材、冶金、化工等优势产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同时,汽车电子、集成电子、通信电子、生物医药等新兴高新技术产业也等到了较快的发展。目前,集中区内已经形成冶金、汽车及零部件、建材、化工等产业集群,拥有马钢、奇瑞汽车、海螺水泥、安庆石化、铜陵有色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现代农业、现代物流业、金融业等产业综合配套能力也在不断加强。在积极参与泛长三角的分工与合作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与长三角地区相互依存的产业发展共生圈。以2008年为例,皖江城市带生产的产品50%以上为长三角配套,汽车、家电等产业所需零部件70%左右来自长三角,其中主要来自芜马巢和安池铜两处集中区。可见,产业承接集中区在产业基础及其综合配套能力上具有较强的承接能力。
  2.3.2生产要素优势
  产业承接集中区内集聚了整个皖江城市带50%左右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技术等生产要素,具有突出的资源要素比较优势。集中区岸线资源丰富,一级和二级岸线总长接近300公里,占总岸线的近四成,尤其是巢湖、安庆、池州等地分别拥有数十公里的深水宜港岸线,具备发展新型化工、石油化工业的环境资源,而这些也正是长三角地区急需转移的产业。水资源丰富,年均水资源总量在400亿立方米以上,人均超过2000立方米/年。矿产资源丰富,马鞍山的铁矿总储量达16.35亿吨,占安徽省铁矿总储量的57.32%,铜陵的铜、金、银、硫铁矿和石灰石储量均在全省名列前茅,巢湖的矿藏品种也众多,磁铁矿、硫铁矿等储量也巨大。而且,集中区内农林和水产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十分适宜产业集聚,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目前,集中区内常年在外务工人口较多,达百万人次,拥有大量的熟练产业工人,劳动力平均成本只相当于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左右,可以有效吸引并承接来自长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同时,集中区科教资源丰富,拥有一批高校和科研院所,平均年高校毕业生达到5万人以上,能够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
  2.3.3区位优势
  产业承接集中区的沿江六市,位于长三角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产业的最前沿地带,处于中国水陆空交通立体网络的节点,较为有利的位置和交通便于高梯度的产业快速高效地转移到到这些地区。目前,沿江六市通往东部的立体交通网络已初步形成,这一区域距离长三角最远的城市安庆,到上海也只有3个多小时,随着宁安城际铁路、800里皖江黄金水道治理、安庆机场扩容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建成,将进一步改善皖江城市带的交通条件,实现与长三角交通的网络化对接,让整个皖江城市带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更加突出,物流成本进一步降低,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的区位优势将会进一步的凸显。
  3加快产业承接集中区建设与发展的新路径
  3.1用先进的理念科学规划产业承接集中区
  3.1.1统筹产业承接集中区建设与城镇化
  城镇化率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主要规划指标之一,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中明确要求,到2015年,皖江城市带的城镇化率要由2008年的46.4%提高到55%,并且要求逐步形成现代城镇体系,实现产业与城镇互动发展。实际上,城镇化与产业承接集中区的建设是相互促进、互动发展的过程。一方面,加快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建设的过程中,必然要使得第二、三产业不断地向城镇集聚,需要将大量的劳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不断地向城镇转移,需要不断地扩大集中区的地域范围,从而会使得农村人口不断地向城镇转移,城镇数量增加,规模得到扩大,城镇化水平得到提高。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产业承接集中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将会更加完善,生产力水平将会进一步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更加先进,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从而将会进一步吸引高梯度的产业、周围的生产要素向集中区转移和扩散,形成产业集群,产业将会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如此相互促进、联动发展下去。因此,产业承接集中区要得到快速的发展,必须要注意到加快推进集中区城镇化进程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要摈弃那种只重视产业发展不重视城镇化进程的错误观念,要按照“把产业园区建成新城镇、新城区”的新理念来统筹产业承接集中区建设与城镇化。
  3.1.2科学规划“两区八园”
  随着芜马巢、安池铜两处省直管集中区8个重点建设园区的落定,产业承接集中区将开始重点建设这“两区八园”,它们将成为集中区内需要先行快速发展的区域,负有探索新型快速发展路径的重要任务。“两区八园”的建设应该按照规划在先的科学原则,首先需要进行科学规划,为园区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建议,各园区规划应以承接产业转移为导向,结合其所具备的基础条件、产业发展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定位,可以考虑将各个园区按产业承接功能进行分区,确立各区承接主导
  产业;再将每个园区分为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公共设施
  区四个功能区。各区之间合理分工、避免重复、相互促进、形成特色,从而促进产业向各园区分流集中,实现园区产业集群、资源集约、功能集成。
  3.2加快推进产业承接集中区“1+3”发展模式
  所谓产业承接集中区“1+3”发展模式是指省直管集中区以区内的一个省直建园区为发展核心,加大投入,重点开发,先行快速发展;三个市直建园区为三根发展支柱,重点完善产业承接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省直建园区进行产业分工合作以及要素流动,相互协作,相互促进,通过省直建园区的快速发展辐射带动市直建园区的加快发展,最终带动整个产业承接集中区的快速发展。这种模式将有限的资金和资源集中于某一条件较好的产业园区,使其能够得到更快的发展,增强承接能力,能够尽快地承接转移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产业集聚,进而逐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壮大综合实力,再带动整个集中区的快速发展。
  目前,产业承接集中区的各个园区基本都处于发展的初期,而每年的财政投入有限。因此,当前应该将资金向拥有更好承接产业优势,有更快发展速度趋势的园区倾斜。和县园区、池州梅龙园区作为集中区的两处省直建园区,现有产业基础较好,有较大的产业承载能力、空间余量大、区位优越,由省市共建,且以省为主,省直管集中区负责人将负责省直建园区的规划、建设等全部工作,因而应该重点投入,加快建设,快速发展起来,再逐步带动其余产业园区加快发展。笔者建议各级主管部门应该积极行动起来,相互协调配合,加快推进“1+3”的发展模式,共同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区域。
  3.3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生态产业承接集中区
  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一般是“生产要素——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过程,其主要特征是“高消耗、高排放、低循环、低效率”,这种模式在现行的产业发展过程暴露出种种弊端,它是以破坏环境和生态系统平衡为代价,其治理成本往往高于通过生产所取得的利润,得不偿失。产业承接集中区内各个园区的产业发展不能再按照这种模式,必须寻求创新,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大力发展生态产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生态产业园区。
  生态产业要求按照“生产要素——产品——再生生产要素——再生产品”的过程来组织生产,生态产业园区内不同产业或企业之间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和互动,形成多个产业或企业的生态产业链或生态网,物质和能量在其中逐级传递,形成循环,不向外界排除废物。同时,不同园区也可以按照产业发展要求,加强生产要素在各园区产业之间的流动性,逐步形成生态产业系统。因此,产业承接集中要得到快速的发展,需要大力建设生态产业承接集中区,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道路。
  4结语
  产业承接集中区的建设是一个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在加快产业承接集中区发展的过程中,必将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有关部门要根据产业承接集中区的发展实际,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模式,探索快速发展的合适路径,从而谋求产业承接集中区的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Z].2010-1-20.
  [2]范恒山.乘产业转移东风促皖江经济腾飞——解读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N].安徽日报,2010-3-11.
  [3]安徽统计信息网[EB/OL].http://www.ahtjj.gov.cn/news/more.asp?cataid=10009.
  [4]刘仕欣.县域生态工业园区發展路径选择[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2):106-107.
其他文献
摘要:采用DEA和Malmquist指数法对2003-2009年江苏省制造业29个行业内外资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并进行指数分解分析。研究发现,内外资企业在各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幅度有所不同,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因素也有差異。技术效率下降、技术衰退、规模无效在一些行业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根据实证结果,对提高江苏省制造业生产效率提出了三点政策建议。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TFP)技术效率变化
期刊
摘要:民俗风情园一般是根据当地特色的发展导向提出规划并进行建设的,它的建设所依据的是一种概念性的发展规划,但这种规劃并不能有效地对民俗风情园进行控制性的保护。而基于旅游管理链的民俗风情园控制性发展概念规划是在突出“物本规划”和“园民互动”理念的基础上,着力构建强调建筑控制及规划界线等内容的指标体系,进一步综合地考虑民俗风情园今后的重点发展方向,从而使园区的设置既能保存当地民俗特色,又能对环境及当地
期刊
摘要:使用1997-2004年中国城市化率、第二產业GDP和第三产业GDP统计数据,建立个体与时点固定效应模型对全国城市化、第二产业发展对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来看,城市化率对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都是正向影响。从不同年份来看,第二产业发展对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也都是正的,并且第三产业发展的独立性在逐年增强。我国当前要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必须大力推进城市
期刊
摘要:根据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點,构建纺织服装业技术性贸易壁垒风险评价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AHP),对风险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评价,然后结合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和德尔斐法,对纺织服装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风险进行评价。最后,给出结论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技术性贸易壁垒;纺织服装业;风险评价体系;层次分析法(AHP)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
期刊
摘要:以湖南省株洲市为例,揭示在这一典型工业城市里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并对其进行应对措施的可行试探,以期最大程度地发挥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关键词:株洲市;企业文化;建设;调查;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23-0130-02    中国共产党的17大报告提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
期刊
摘要:基于对中国平安2009年来并购深发展的进程进行分析,探讨在我国实施金融混业经营的现状以及会遇到的问题。还重点分析了中国平安并购深发展的前景以及并购中的障碍。  关键词:中国平安;深发展;金融混业;并购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23-0213-02  1我国的金融混业发展现状  纵观世界金融业的发展,金融混业已经成为金融业经营模
期刊
摘要:浙江省永康市是以五金工业闻名的城市,五金产业的快速发展给城市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在当前新的形式下,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以永康市当前的发展形势,找寻当前永康市发展存在的困境,并结合当前低碳经济发展的趋势理论联系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与意见,以供参考。  关键词:低碳经济;经济转型;发展机遇;五金工业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
摘要:计划行为理论认为,行为的意愿是影响行为最直接的因素,行为意愿反过来受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基于课题“企业节能减排意愿调查”的研究及计划行为理论视角,就相关因素进行实地调查分析,提出企業节能减排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框架,并为江西省企业节能减排工作顺利进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企业节能减排;计划行为理论;意愿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
期刊
摘要: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企业应当推进自主创新机制建设,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证。高新技术企业应当深入了解研发费用核算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研发费用核算体系设计,使企业顺利通过三年复审,并充分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核算;实务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23-0246-0
期刊
摘要:近年来,由于我国的巨额贸易顺差带来了贸易摩擦及人民币升值压力等问题,我国开始调整对外贸易政策,逐渐在保持出口的基础上增加进口,以减少贸易顺差。其实,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都有关注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问题,针对进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进行了简要的梳理和回顾,同时做出相应的评论,希望能对问题的深入探讨有所启示。S  关键词:进口;经济增长  中圖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