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一些看似热闹无比的“新招”、“创新”层出不穷,起马观花式的检查一下字词,丝毫没有落到实处,让学生觉得像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跟着感觉走,迷失了基本的教学目标;“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加上补充大量资料,把好端端的语文课整个像思品课,“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成为我们越来越关注的研究课题。作为一名藏区农村语文教师,我也不断地思考和实践着这一问题。在此,浅淡一些我的思考和实践:
一、在新课程理念一,怎样教学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
在过去的教育中主要以教师的“教”为主体,而学生只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口袋”,教师教多少他就接受多少,完全是一种教师讲、学生听的过程。近一年来,课堂教学变得开放、灵活起来,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课堂教学主体。但是课堂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如何在这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㈠ 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浓,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就越高。苏霍姆林斯基普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
在教学中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如同在战斗中选择正确的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重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1、联系生活实际,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课文时,多联系实际生活,会发现课本与生活中众多的相通之处。如《留住今天的太阳》一课,在读到第八小节,感悟时间流逝的快、作者焦躁的心情时,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对待时间的态度来加深理解。
2、展开多种形式的比赛,也是激起学生兴趣的有效手段
人人都有好胜心理,学生也不例外。比赛的开展正能符合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因而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师在指导学生读课文时,可以采用小组读,男女赛读等形式,比比谁读得有感情,声音最洪亮,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又提高了他们的语文阅读能力。
㈡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力求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和谐。
一、 学习是教师的主导教和学生主体的学的双边活动,教师的主体作用绝不表现在教师讲什么,学生就收什么,而是要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要让学生這个主体活跃起来,嘴动起来,手动起来,思维动起来。课堂上老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得以充分发挥。
在课堂上,教师要注重与学生交流、沟通,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教师应积极有效的提倡鼓励、引导学生多疑、多问,使学生逐步养成爱问、愿问、善问的好习惯。
二、转变观念,重塑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的角色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诱导者和辅导者。教师角色的改变,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首先要充满期待,倾注热情地对待课程改革;其次要更新观念,要准确理解新课程理念,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全面体现。再次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广泛涉猎以求“博”,学习业务以求“专”,加强教研以求“精”,科研开路以求“新”。还要向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学习。
二、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
精心设计导语。“导语”是一堂课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第一座桥梁,好的导语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为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创造有利条件。例如教《画风》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咱们一块儿去旅游,根据老师的描述把你看到的和听到的用笔画出来。学生边听边根据自己的想象作画。老师接着描述:你们闻到了吗?没有?赶快深呼吸,闻到了吗?这是什么香味?你们听到了吗?远处传来了什么声音?多好听啊!赶快把这些让人陶醉的香味和美妙的声音画下来。学生质疑:声音、气味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教师随机引出有三个小朋友却能画风。简单的几句话就唤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使他们急于想通过阅读,寻求答案。
二、有实效性的语文课是什么样的?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告诉我们:只有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文素养的语文才是有效的语文课。因此,我认为一堂有效的语文课应该是一堂品味课、欣赏课、情趣课。只有这样的课,学生才能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只有这样的课,才能让不同智力水平、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进步、收获;只有这样的课堂教学才具有实效性。
总之,“课好不好,看实效。”提高课堂实效,就是在课堂40分钟内获得最大的效益,达到教学目标即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深入学习新课程理念,勇于实践,真正让每一堂语文课扎扎实实地有实效、见效果!
一、在新课程理念一,怎样教学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
在过去的教育中主要以教师的“教”为主体,而学生只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口袋”,教师教多少他就接受多少,完全是一种教师讲、学生听的过程。近一年来,课堂教学变得开放、灵活起来,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课堂教学主体。但是课堂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如何在这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㈠ 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浓,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就越高。苏霍姆林斯基普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
在教学中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如同在战斗中选择正确的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重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1、联系生活实际,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课文时,多联系实际生活,会发现课本与生活中众多的相通之处。如《留住今天的太阳》一课,在读到第八小节,感悟时间流逝的快、作者焦躁的心情时,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对待时间的态度来加深理解。
2、展开多种形式的比赛,也是激起学生兴趣的有效手段
人人都有好胜心理,学生也不例外。比赛的开展正能符合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因而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师在指导学生读课文时,可以采用小组读,男女赛读等形式,比比谁读得有感情,声音最洪亮,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又提高了他们的语文阅读能力。
㈡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力求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和谐。
一、 学习是教师的主导教和学生主体的学的双边活动,教师的主体作用绝不表现在教师讲什么,学生就收什么,而是要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要让学生這个主体活跃起来,嘴动起来,手动起来,思维动起来。课堂上老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得以充分发挥。
在课堂上,教师要注重与学生交流、沟通,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教师应积极有效的提倡鼓励、引导学生多疑、多问,使学生逐步养成爱问、愿问、善问的好习惯。
二、转变观念,重塑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的角色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诱导者和辅导者。教师角色的改变,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首先要充满期待,倾注热情地对待课程改革;其次要更新观念,要准确理解新课程理念,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全面体现。再次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广泛涉猎以求“博”,学习业务以求“专”,加强教研以求“精”,科研开路以求“新”。还要向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学习。
二、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
精心设计导语。“导语”是一堂课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第一座桥梁,好的导语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为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创造有利条件。例如教《画风》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咱们一块儿去旅游,根据老师的描述把你看到的和听到的用笔画出来。学生边听边根据自己的想象作画。老师接着描述:你们闻到了吗?没有?赶快深呼吸,闻到了吗?这是什么香味?你们听到了吗?远处传来了什么声音?多好听啊!赶快把这些让人陶醉的香味和美妙的声音画下来。学生质疑:声音、气味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教师随机引出有三个小朋友却能画风。简单的几句话就唤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使他们急于想通过阅读,寻求答案。
二、有实效性的语文课是什么样的?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告诉我们:只有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文素养的语文才是有效的语文课。因此,我认为一堂有效的语文课应该是一堂品味课、欣赏课、情趣课。只有这样的课,学生才能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只有这样的课,才能让不同智力水平、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进步、收获;只有这样的课堂教学才具有实效性。
总之,“课好不好,看实效。”提高课堂实效,就是在课堂40分钟内获得最大的效益,达到教学目标即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深入学习新课程理念,勇于实践,真正让每一堂语文课扎扎实实地有实效、见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