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人们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敏感,尤其是对可以直接食用的农产品质量更为关注。政府为了保证农产品质量,采取了多项举措,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各种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牵动着消费者敏感的神经。
我国农产品生产、流通主体众多,且组织化程度低,规模小,对其全面监管成本高,难度大。借鉴国外做法,通过实施供应链管理,提高质量安全水平目前尚不成熟。一是囿于当前较低的农业产业化水平,一些供应链管理方法在实际操作上有很大的局限性;二是目前大多数农户缺乏融入现代供应链的途径,而被排除在供应链之外。赵建欣教授和田新霞副研究员的著作《安全农产品供给的动力机制与管控政策选择》立足于我国当前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流通的组织化水平和产业化程度,在流通模式视角下研究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以不同流通模式中的关键主体为管控对象,不仅可以克服当前较低的农业纵向一体化水平下供应链管理方法实践操作的局限性,还可以解决小农户因数量多、规模小以及组织化程度低而难以监管的问题。
作者基于交易成本理论、动力机制理论以及激励理论构建了安全农产品系统运行的理论框架,分析了安全农产品流通的运行机制。通过案例分析、模型分析揭示了不同流通模式下安全农产品供给的动力源和动力机制,拓宽了从行为主体视角分析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质量安全问题的途径。作者带领课题组成员在对河北、山东、四川和浙江调研的基础上,找出了农产品质量问题产生的重点领域、主要环节,还发现了政府管控的漏洞以及薄弱环节。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政府制定针对性强、成效高的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支撑。
在本书中,作者还梳理了国外发达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的成熟做法,分析了国外管控政策实施的基础,并把我国的实际国情与之对比,评价了欧美发达国家的管控措施在我国的适应性问题,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管控思路。
本书给出了以较低的成本提高农产品管控效率的路径:一是依据流通模式,对每种流通模式中的关键主体进行重点管控;二是由流通模式的关键主体协同上下游主体完成安全农产品流通;三是对每种流通模式中的关键主体由一个政府部门进行管控;四是对每种流通模式中的关键主体由一个政府部门进行管控。在本书的第九章,作者详细列举了在实践中的具体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针對性,如果付诸实践将有助于提高管控成效,大大降低农产品质量问题发生的风险。
赵建欣教授和田新霞副研究员为了完成这项研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访谈了多家农户、蔬菜和水果批发商、零售商以及相关管理部门,通过问卷调查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数据资料,这种治学精神值得称赞。然而新型农业生产组织发展迅速,农产品流通模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推广改变较快。作者的工作只是前进了一小步,希望这本专著能够引起我国农业经济学界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更广泛、更深入的讨论,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做出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武玲玲
我国农产品生产、流通主体众多,且组织化程度低,规模小,对其全面监管成本高,难度大。借鉴国外做法,通过实施供应链管理,提高质量安全水平目前尚不成熟。一是囿于当前较低的农业产业化水平,一些供应链管理方法在实际操作上有很大的局限性;二是目前大多数农户缺乏融入现代供应链的途径,而被排除在供应链之外。赵建欣教授和田新霞副研究员的著作《安全农产品供给的动力机制与管控政策选择》立足于我国当前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流通的组织化水平和产业化程度,在流通模式视角下研究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以不同流通模式中的关键主体为管控对象,不仅可以克服当前较低的农业纵向一体化水平下供应链管理方法实践操作的局限性,还可以解决小农户因数量多、规模小以及组织化程度低而难以监管的问题。
作者基于交易成本理论、动力机制理论以及激励理论构建了安全农产品系统运行的理论框架,分析了安全农产品流通的运行机制。通过案例分析、模型分析揭示了不同流通模式下安全农产品供给的动力源和动力机制,拓宽了从行为主体视角分析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质量安全问题的途径。作者带领课题组成员在对河北、山东、四川和浙江调研的基础上,找出了农产品质量问题产生的重点领域、主要环节,还发现了政府管控的漏洞以及薄弱环节。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政府制定针对性强、成效高的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支撑。
在本书中,作者还梳理了国外发达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的成熟做法,分析了国外管控政策实施的基础,并把我国的实际国情与之对比,评价了欧美发达国家的管控措施在我国的适应性问题,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管控思路。
本书给出了以较低的成本提高农产品管控效率的路径:一是依据流通模式,对每种流通模式中的关键主体进行重点管控;二是由流通模式的关键主体协同上下游主体完成安全农产品流通;三是对每种流通模式中的关键主体由一个政府部门进行管控;四是对每种流通模式中的关键主体由一个政府部门进行管控。在本书的第九章,作者详细列举了在实践中的具体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针對性,如果付诸实践将有助于提高管控成效,大大降低农产品质量问题发生的风险。
赵建欣教授和田新霞副研究员为了完成这项研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访谈了多家农户、蔬菜和水果批发商、零售商以及相关管理部门,通过问卷调查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数据资料,这种治学精神值得称赞。然而新型农业生产组织发展迅速,农产品流通模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推广改变较快。作者的工作只是前进了一小步,希望这本专著能够引起我国农业经济学界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更广泛、更深入的讨论,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做出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武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