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互动教学就是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影响,产生教学共振,达到强化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
一、激发学习兴趣,引发互动需求
语文互动教学可以创设情境,以“情”激趣;可以做做玩玩,以“动”激趣;可以展开讨论,以“辩”激趣等。
(一)创设情境。面对小学生平时生活中较少接触到的内容,教师如何激发其学习兴趣呢?创设情境是一个好办法。《快乐的节日》是一首诗歌,描绘的是节日快乐的场面和孩子们高兴的心情。我选用了歌曲《快乐的节日》创设欢乐的情境,表现形式为播放乐曲和学生哼唱。刚播放后,我便告诉他们这首歌的歌词就是由今天学的课文改编而成的。孩子们听到这快乐的歌曲,急着就想学唱,学习情绪骤然高涨。于是我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哼唱这首歌。孩子们一边唱啊跳啊,一边展开丰富的想象,紧紧抓住“祝贺、歌唱、感谢、健康”等词语,展开热烈的互动式讨论、交流,体会诗歌的美好意境。
(二)做做玩玩。孩子天性好动。在语文课上,让学生动手做一做,玩一玩,体验课文的情趣、意境,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教《燕子》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每人动手折一只燕子或画一幅燕子飞行图,然后问,你能说出燕子的外形特点吗?谁能描述燕子飞行的样子?学生充分品味其动静相配、互映生辉所取得的奇妙的艺术效果。教学《碧螺春》时,我让学生带好茶叶,课堂上自己动手泡杯碧螺春,仔细观察碧螺春在水中的姿态,同学之间相互闻闻茶香,相互品品茶水,学生完全陶醉在碧螺春独特的色、香、味、形中了。如此教学学生的口、眼、耳、手等并用,活动高度自主,既学习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入情入境,在“玩”茶中不由自主地品味到了对碧螺春的喜爱之情。
(三)展开讨论。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引起学生的争论,然后教师归纳学生意见,引入学习,这是一个激发兴趣、引起需求的好办法。如在上《卧薪尝胆》一课时,同学们在自学的基础上展开了讨论。有学生问,越王勾践打了败仗,他为什么还要低声下气地向吴王夫差求和而不用其他办法呢?有人说,越王勾践身为一国之君,应该为自己国家的百姓着想,除了用求和这个办法来保护本国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外别无他法,这说明他是一个好君主。又有人问,越王勾践在吴王夫差答应求和后,为什么不自杀,反而愿意去做奴仆呢?又有人说,勾践是为了守信用才去做奴仆的。还有学生补充,勾践去吴国当奴仆,不是那么简单的,他是想借此机会留住自己的性命,观察吴国的情形,寻找合适的机会报仇雪恨。双方就此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这样使学生敢于说,善于学,老师也不由自主地参与其中,学生互动起来,师生相互了解,彼此沟通,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
二、指导学习方法,激发互动热情
语文教学离不开字、词、句、篇,針对不同的阶段要求,教师应精心设计相应的学法指导。
在字词教学中,我教给学生一些规律性的方法,指导学生自学字词。如加部首法、去部首法、换部首法、形声识字法、象形字识字法等,除了帮助学生用联系上下文方法外,我还教给学生这样几种方法:换词法(赶紧与赶快)、出反义词加上不的方法(高就是不低,暗就是不亮)。学生掌握了规律,懂得了方法,就能举一反三,从而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那么,在指导学法、内化知识的过程中,师生是如何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呢?如运用讨论教学法时,教师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把握问题的核心所在;向学生提供讨论过程所需要的信息;为讨论工作出主意、提出建议;帮助学生抓住讨论结果。运用指导练习法时,教师可以有效利用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学习动机。比如:行动欲、游戏欲、好胜心,可在有限范围内为练习和熟记使用,像练习的竞赛形式,是适合儿童天性的。练习手段和形式多样,学生发挥主动性,获得乐趣。在学生静静做作业时,教师应关注地巡视每个学生,消除“教学死角”,进行个别辅导。做好练习要检查学习结果,要让学生知道自己知识掌握情况。
三、启迪发散思维,启发主动创新
学生的创新运用,其实就是知识的外化。在这个阶段,我们经常采取扩展想象、质疑问难、举一反三等方法,巩固认知和情感目标,启迪学生发散思维。
如《狐假虎威》一课,学生在朗读、复述后仍然余兴未尽,争着想要扮演狐狸和老虎,排演课本剧。老师让两个自告奋勇的学生分别饰演狐狸和老虎,请另几个学生戴上头饰扮演小动物。而老师和其他同学则作为“导演”和“编剧”。为了能表演得精彩,师生都十分投入地研读课文,边读边品味。通过“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大摇大摆”等词语体会狐狸狡诈、做作的神态;通过“半信半疑、东张西望”等词语体会老虎被狐狸蒙住的神态;通过“纳闷、撒腿就跑”等词语体会百兽的神态。在学生自荐或推荐他人合作表演时,教师以导演的身份向下面的“编剧”们征求意见,共同探讨,努力创设剧组在拍戏的情境。此时的课堂成了全班同学展示才能的舞台。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学生不再是消极地“等、靠、听、记”,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地“听、说、读、思、议、演”。教师也作为“剧组”情境中的一个成员参与到学生的互动中来,融入其中。课堂上出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生动局面。
总之,在小学语文互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创造有利于互动的人际环境,使“互动”成为相互交往和相互作用的动力机制,从而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增强教与学的信心和主动性。
一、激发学习兴趣,引发互动需求
语文互动教学可以创设情境,以“情”激趣;可以做做玩玩,以“动”激趣;可以展开讨论,以“辩”激趣等。
(一)创设情境。面对小学生平时生活中较少接触到的内容,教师如何激发其学习兴趣呢?创设情境是一个好办法。《快乐的节日》是一首诗歌,描绘的是节日快乐的场面和孩子们高兴的心情。我选用了歌曲《快乐的节日》创设欢乐的情境,表现形式为播放乐曲和学生哼唱。刚播放后,我便告诉他们这首歌的歌词就是由今天学的课文改编而成的。孩子们听到这快乐的歌曲,急着就想学唱,学习情绪骤然高涨。于是我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哼唱这首歌。孩子们一边唱啊跳啊,一边展开丰富的想象,紧紧抓住“祝贺、歌唱、感谢、健康”等词语,展开热烈的互动式讨论、交流,体会诗歌的美好意境。
(二)做做玩玩。孩子天性好动。在语文课上,让学生动手做一做,玩一玩,体验课文的情趣、意境,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教《燕子》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每人动手折一只燕子或画一幅燕子飞行图,然后问,你能说出燕子的外形特点吗?谁能描述燕子飞行的样子?学生充分品味其动静相配、互映生辉所取得的奇妙的艺术效果。教学《碧螺春》时,我让学生带好茶叶,课堂上自己动手泡杯碧螺春,仔细观察碧螺春在水中的姿态,同学之间相互闻闻茶香,相互品品茶水,学生完全陶醉在碧螺春独特的色、香、味、形中了。如此教学学生的口、眼、耳、手等并用,活动高度自主,既学习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入情入境,在“玩”茶中不由自主地品味到了对碧螺春的喜爱之情。
(三)展开讨论。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引起学生的争论,然后教师归纳学生意见,引入学习,这是一个激发兴趣、引起需求的好办法。如在上《卧薪尝胆》一课时,同学们在自学的基础上展开了讨论。有学生问,越王勾践打了败仗,他为什么还要低声下气地向吴王夫差求和而不用其他办法呢?有人说,越王勾践身为一国之君,应该为自己国家的百姓着想,除了用求和这个办法来保护本国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外别无他法,这说明他是一个好君主。又有人问,越王勾践在吴王夫差答应求和后,为什么不自杀,反而愿意去做奴仆呢?又有人说,勾践是为了守信用才去做奴仆的。还有学生补充,勾践去吴国当奴仆,不是那么简单的,他是想借此机会留住自己的性命,观察吴国的情形,寻找合适的机会报仇雪恨。双方就此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这样使学生敢于说,善于学,老师也不由自主地参与其中,学生互动起来,师生相互了解,彼此沟通,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
二、指导学习方法,激发互动热情
语文教学离不开字、词、句、篇,針对不同的阶段要求,教师应精心设计相应的学法指导。
在字词教学中,我教给学生一些规律性的方法,指导学生自学字词。如加部首法、去部首法、换部首法、形声识字法、象形字识字法等,除了帮助学生用联系上下文方法外,我还教给学生这样几种方法:换词法(赶紧与赶快)、出反义词加上不的方法(高就是不低,暗就是不亮)。学生掌握了规律,懂得了方法,就能举一反三,从而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那么,在指导学法、内化知识的过程中,师生是如何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呢?如运用讨论教学法时,教师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把握问题的核心所在;向学生提供讨论过程所需要的信息;为讨论工作出主意、提出建议;帮助学生抓住讨论结果。运用指导练习法时,教师可以有效利用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学习动机。比如:行动欲、游戏欲、好胜心,可在有限范围内为练习和熟记使用,像练习的竞赛形式,是适合儿童天性的。练习手段和形式多样,学生发挥主动性,获得乐趣。在学生静静做作业时,教师应关注地巡视每个学生,消除“教学死角”,进行个别辅导。做好练习要检查学习结果,要让学生知道自己知识掌握情况。
三、启迪发散思维,启发主动创新
学生的创新运用,其实就是知识的外化。在这个阶段,我们经常采取扩展想象、质疑问难、举一反三等方法,巩固认知和情感目标,启迪学生发散思维。
如《狐假虎威》一课,学生在朗读、复述后仍然余兴未尽,争着想要扮演狐狸和老虎,排演课本剧。老师让两个自告奋勇的学生分别饰演狐狸和老虎,请另几个学生戴上头饰扮演小动物。而老师和其他同学则作为“导演”和“编剧”。为了能表演得精彩,师生都十分投入地研读课文,边读边品味。通过“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大摇大摆”等词语体会狐狸狡诈、做作的神态;通过“半信半疑、东张西望”等词语体会老虎被狐狸蒙住的神态;通过“纳闷、撒腿就跑”等词语体会百兽的神态。在学生自荐或推荐他人合作表演时,教师以导演的身份向下面的“编剧”们征求意见,共同探讨,努力创设剧组在拍戏的情境。此时的课堂成了全班同学展示才能的舞台。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学生不再是消极地“等、靠、听、记”,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地“听、说、读、思、议、演”。教师也作为“剧组”情境中的一个成员参与到学生的互动中来,融入其中。课堂上出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生动局面。
总之,在小学语文互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创造有利于互动的人际环境,使“互动”成为相互交往和相互作用的动力机制,从而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增强教与学的信心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