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能力培养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luo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感是言语能力的核心,小学语文教师应优化课堂教学策略,引领学生亲近母语,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本文论述了语感培养的意义及重要性,分析了现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培养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语感的方法。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 语感能力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感知、领悟和把握的能力。语感的强弱影响着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和运用效果的好坏,制约着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语言学家吕叔湘谆谆告诫我们:“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用实际需要的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由此可见,语感培养应引起小学语文教师的足够重视,语文教师应努力优化课堂教学策略,引领学生亲近母语,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一、现今小学阅读教学中语感培养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下,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片面注重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忽视了对学生进行语言能力的培養,不能有效地引领学生对语言文字材料进行感悟与欣赏,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语感的培养,一度使语文教学陷入误区。即便是实施课程改革以来,许多教师对《标准》提出的理念和要求不求甚解、浅尝辄止,对培养学生语感能力,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性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依然行走在“理性分析”的老路上,依然不肯放弃禁锢学生发展的“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的讲授为中心”的“三中心”地位。这种根深蒂固的地位导致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重理解轻积累,重分析研究轻语言实践。课堂上教师追求的是讲深讲透,喜欢脱离语言文字,滔滔不绝地架空分析,或离开课文的整体而布置大量琐碎的练习,大搞题海战术,导致学生身心疲惫,厌恶语文。语感能力差具体表现在学生身上:朗读一篇文章不够通顺流畅,不能正确处理好有标点或无标点处的停顿;唱读现象极为严重;读断句、读破句现象屡“听”不鲜——读得抑扬顿挫、入情入境、生动感人,只是一种理想化的愿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上,不能深刻感受文章遣词造句的准确传神、生动美妙;对文章丰富的意蕴和人文内涵领悟不够深入,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或亲身经历发表独特的见解和感受。这种事倍功半、收效甚微的落后的教学行为,与教师目无语感、忽视语感有直接的关系。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1.通过感情朗读、熟读成诵,丰富语感。
  《标准》指出:“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而“读”则是感悟语言、培养语感的基本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文章读上几十遍乃至上百遍,句段中的含义自然会显现、被领会。当然,语感也会在有意与无意的训练中逐渐形成并得以发展。当前,入选语文课本的文章都是经过作者反复雕琢、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它们是进行语文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凭借。这些名篇佳作在语言内涵上具有深刻性、含蓄性等特点,在表达形式上具有规律性、技巧性的特点。文章不是无情物,一词一句都含情,一人一物皆有义,它们是美的载体、情的依托。近年来,语文教育专家和语文界的有识之士大声呼吁:语文阅读教学应该“读”占鳌头。的确,语文阅读阅读教学离不开一个“读”字。感情朗读的过程是把无声文字变成有声语言、把缄默的书面语言变成响亮的口头语言,并融入自己情感的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借助感情朗读,可以发展学生的口头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记忆力,让学生感知并享受语言中蕴含的无限情趣,促进学生语感能力的提高。感情朗读是一种“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思于心、入于脑”的心智活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适合感情朗读,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很多环节都可以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融入朗读训练,促进学生深刻地领会文章的主旨,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及作者的思路、文章的脉络。
  积累语言、积淀语感的另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吟诵、熟读成诵。叶圣陶先生指出:“令学生吟诵,就要使学生把吟诵看作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得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背熟,而是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这番话阐述了吟诵的意义、技巧与要求——叶先生倡导的是一种享受性的、无心理负担的吟诵,是一种沉浸于自然状态的吟诵。为了能够引领学生步入叶先生所期望的读书境界,激发学生对吟诵的喜爱,帮助学生积淀语感,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地吟诵一些优秀的篇章或其中精彩的段落;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在自我陶醉的朗读中达到熟读成诵。实践证明,通过吟诵、熟读成诵这种方式,学生大量接触语言文字规范的作品并把它们化为有声语言,久而久之,语感能力就会大幅提升,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就会迅速增强。
  2.通过推敲揣摩、鉴赏品味,激活语感。
  叶圣陶先生谈及语感训练时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这样,学生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理解力。”文学作品在描写人物时,表现出了很强的形象性和感情色彩,同一意思若运用不同的词语或句式,表达效果就会迥然不同、相去甚远;同一个词语在不同语境里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情趣与情味。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那些富有鲜活表现力的词语或句子,联系语境,用心揣摩、品味,理解它们在文本中的内涵与作用,进而深刻透彻地理解课文的主旨和写作手法,不断地激活语感。为了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作者遣词造句之妙,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阅读教学中笔者常常运用比较阅读法、语境探究法、变换句型法等方法,让学生在品读、鉴赏中感悟不同词语或句式在表达效果上的差异。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J].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采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院内自制的中药(烫疗药、跌打酒)外用配合推拿手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为中医药治疗本病提供有效的方法。  方法:对201
语文不同于别的学科,用吕叔湘先生的话说就是“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可见语文教学除了培养语言的敏感外,还要培养美感。我国历年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多次谈到语感和美感问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二条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打开中国古
摘 要: 在教学中,文言文往往不像现代文那样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握不好的话,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那么,文言文作为我国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怎样进行行之有效的教学呢?作者主要从积累观、诵读观、情境观三个方面谈谈体会。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 积累 诵读 情境化  文言文是我国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文化的根,是源头。要想学习和继承祖国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学好文言文至关重要。《语文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生的课外阅读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实际上,真正有文学名著阅读习惯的学生少之又少,大多数学生甚至没有阅读过完整的一部文学名著,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各样的流行读物,特别是以言情为主的校园青春文学作品最受欢迎。随着舆论媒体的影响和文化观点的改变,郭敬明、韩寒、七堇年、落落、韩国的可爱淘等一批“80后”的年轻写手以惊人的速度崛起,成了当今文坛的新潮流,也成了广大青少年崇拜的对象。在许多书店
摘 要: 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教学来说是一场大变革,作者通过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应用的趋势性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两方面,谈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联系。  关键词: 现代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应用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应用的迅速兴起和广泛应用,尤其是Internet的迅猛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正在给人类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变革,其中当然包括对教育的巨大影响。而建构主义学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积累语文知识,这样才能更自然地贴近学生实际,和学生一起打造五彩缤纷的课堂。要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张开思维的翅膀,遨游知识的海洋,快乐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要让语文课成为学生快乐的源泉。为此,让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齐飞扬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引导,让语文的“工
摘 要: 小学语文教学在整个小学阶段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肩负着教给学生基本的拼音字母、最简单的汉子教学、最简单的组词、最简单的造句,这些都能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所以,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如果还是采用原有的教学模式,就会使得学生变得不适应现今社会,为了知识而死记硬背,这不是我们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宗旨。提高课堂实效,抓住学生特征,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关键。  关键词: 兴趣教学 小学语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