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离我们的孩子有多远?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ch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之初,性本善”原是我们从小熟知的规训,但今天孩子们的种种行为表现却正日渐远离善良的标准线,以致连专家也忧心忡忡。据《北京晚报》报道,2006年初,天津市妇联等部门举办的“母亲教育与和谐社会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们就曾急切地提出:不能忽视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的确,不难预测,当孩子小时候的“行恶”逐渐演变为长大后的“人性扭曲”时,社会将是一种什么现象。因此,为警醒家长从小重视孩子“善良教育”这一课,也为孩子的明天创设一个美好和谐的社会,我们决定做本期的在线专题——
  
  采访实录:现在的孩子越来越“坏”
  场景一:
  地点:幼儿园
  出镜孩子:佑佑和他的同班小朋友
  “行恶”事件:排斥弱势群体
  佑佑病了,戴着大口罩来到幼儿园,老师对大家说:“小朋友们,佑佑今天感冒了,我们一起来好好关心他、照顾他,好不好?”小朋友们看着佑佑的大口罩,面无表情地点了点头。佑佑像往常一样跑向好朋友安安:“安安,给你看爸爸昨晚买给我的悠悠球!”没想到安安反射性地弹开了:“你有病,不要过来!”佑佑愣在一旁,孤独地捧着悠悠球坐了一个上午。
  午饭时间到了,小朋友们成群结队来到饭桌前,佑佑也小心翼翼地坐下,摘下口罩准备吃饭。同桌的元元一见佑佑摘下口罩,立刻尖叫起来:“不要坐在这里!你会传染给我们的!”其他小朋友也厌嫌地看着佑佑,不让佑佑坐在自己身边。
  
  感 言:
  患了伤病的小伙伴是集体中的“弱势分子”,理应得到同情和关爱,但佑佑在幼儿园的一天却充满了无助和难堪。不少孩子将病痛、残疾、或者甚至只是倒霉的小伙伴列入了“隔离”队伍,在排斥和嘲弄之下,突显出这些孩子日渐冷漠、自私、缺乏同情的心。
  
  场景二:
  地点:院子
  出镜孩子:东东和小朋友们
  “行恶”事件:对小动物的麻木残忍
  东东和小朋友们在院子里踢球,有人起哄说:“谁能瞄准踢中王爷爷家屋檐下的燕子窝?”正玩得兴高采烈的东东大喊了一声:“我!”随后一个飞脚……“砰”的一声,两只雏燕随着球一起滚落到地上,痛苦地拍动着羽翼未丰的翅膀。小朋友们兴奋地围上去,拿起小石块扔雏燕玩。
  
  感 言:
  小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天真无邪的孩子对弱小生灵原本应抱有天生的亲切感和爱心,但是东东及小伙伴们“不知轻重”的冷漠表现却让我们感到无比心寒。其间流露的爱心缺失、麻木和残忍,难道仅仅归咎于孩子们的“不懂事”和“淘气”?
  
  场景三:
  地点:小区广场
  出镜孩子:康康和小哥哥
  “行恶”事件:暴戾的报复战
  小区广场上,康康和小哥哥打起架来。事情原本是小哥哥挑起的:他看见了康康漂亮的滑板车,想借来玩,康康不干,小哥哥就仗着自己的身高优势一把推倒了康康,抢过滑板车。康康自然不甘心受欺负,三番五次挥拳冲上前,却都被小哥哥轻易反击回来。小哥哥还对康康挑衅说:“你要是没本事拿回滑板车,它就归我了!”康康气得满脸通红,小拳头攥得紧紧的。这时,他看见小哥哥滑着滑板车靠近了大台阶的边上,就猛地朝小哥哥冲去,狠狠一推!来不及躲避的小哥哥尖叫一声,连着滑板车一起摔下了十几级的台阶……
  
  感 言:
  本来只是孩子之间平常的争执和打闹,占理一方的康康却没有采取正确的途径去为自己争回权益,反而采取了极端手段,最终酿成伤害事故。孩子对问题的错误处理反映了其认知上的缺陷,恶意的暴戾行为背后是一颗温和、善良心灵的流失。
  
  剖析:孩子为何性不善?
  ●文/姚 远
  
  病毒一号:家长行为观念的影响
  不少家长本身就对孩子是否需要善良心存犹豫——虽然知道善良是人际和谐的根本,但又生怕孩子会因为不合时宜的善良而导致软弱吃亏。家长对孩子面面俱到的保护和“非常态”事故的提醒,如提妨患者传染疾病,陌生人搭讪时不要回应等等,早早为孩子的心灵竖起了壁垒,无形中给孩子种下自私、冷漠的性格之因,这些都是善良之心的天敌。另一方面,家长是孩子的教育者及指航仪,孩子的一切行为发展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息息相关。家长的粗暴会使孩子暴戾,家长的尖锐会使孩子刻薄,家长的软弱会使孩子消极,家长的冷漠会使孩子恶劣。
  
  病毒二号:恶作剧心态的萌芽
  从孩子的心态上来看,有的时候他只是想引起人们的注意,以为恶作剧是赢得别人注意的方式,尤其当得到同伴的附和及赞赏时,孩子更觉从中获得无比的快感。他们折断花木、虐打小动物、嘲笑弱势群体,往往认为只是参与了一场游戏,而不知道自己表现出了错误及恶意的行为。孩子的“不知轻重”反映出他们缺乏道德界限,忽视了“劣行”为他人带来的伤害。这样的孩子若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教育,最终则有可能走向冷漠、暴戾和残忍,发生诸如早前硫酸泼熊、虐猫等令人心寒发指的事件。
  
  病毒三号:不良环境的污染侵蚀
  社会不良风气对孩子的渗透也是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原因。孩子直接或间接接触到的欺骗、虚假、冷漠、暴力等实例对他们价值观的影响,远比书本上千篇一律、空洞平淡的劝善童话要生动得多。当孩子们知道现在街上的乞丐大多是团伙骗乞,路见不平要衡量自己的能力后才能决定是否挺身而出,酒楼食肆的野生动物比山林里多得多,过马路时来扶老奶奶的陌生人可能就是伺机下手的小偷时,他们的善良及热忱也在社会不良风气的阴霾中逐渐被冲淡、消散。
  
  支招:如何培养孩子“从善如流”
  ●文/林 嘉
  
  善良是包含很深内涵的概念,不仅表现在孩子的行为举止、待人处世上,对孩子的内心、观念也有严格要求,包括了丰富的爱心、由衷的同情心、坦率的宽容心以及坚定的抗恶决心。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孩子进行善良学习,使孩子成长为一个充满善心和爱心的人呢?
  
  让孩子接触宣扬真善美的卡通片及书籍
  当下,许多为孩子“度身订做”的卡通、书籍并没有很好地承担传播真善美的职责,也没有将重点放在描写温情和童真上,跳跃的排版、浓重的色彩、过分渲染暴力手段等等潮流,对孩子的心智发展及善良心态无疑是不利的。正因如此,家长要为孩子把好关,细心筛选适合孩子健康成长的卡通及书籍,如《西游记》(告诉孩子什么是正义与理想)、《宝莲灯》(教孩子懂得信念与亲情)、《花仙子》(让孩子明白了善良与勇气是通向成功最好的钥匙)……
  
  以身作则,当孩子受到外界污染时及时引导
  家长是孩子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对象,作为参照标准及学习榜样,家长的言行举止都会在孩子心里烙下印象,“善良示例”的模范作用也不例外。有的家长认为,言传身教固然重要,但大人面对的环境及问题毕竟比孩子所接触的复杂,很难在孩子面前时刻示范绝对的“善良标准”。其实家长大可不必担心,孩子自然会在成长中逐渐熟悉社会规则及人情世故,一味为孩子的心灵竖起壁垒,将孩子的体验与真情隔绝,使他体会不到助人为乐的成就感,感受不到无私奉献的满足感,反而对孩子日后的价值观、人生观不利,毕竟生活中善良之光闪烁的地方仍然是主流。但当孩子真的受到来自外界的恶性影响、不当污染时,帮助孩子辨明是非,坚定地站在善良与正义的一方,家长更是责无旁贷。
  
  留心孩子的成长环境及伙伴间的互相影响
  切勿忽视来自孩子身边的力量,当孩子认识第一位邻居,结识幼儿园里的第一位小朋友,就标志着开始踏入人际交往圈子,独立面对社会,独立思考问题。当孩子以自身并不圆熟的视角开始解读世界时,起初总是很容易产生“趋众心理”,被身边的人和事所影响,无论这种影响是好是坏,是善是恶。这时,家长便需要随时留意孩子的细微变化,熟悉他的生活圈子,了解孩子的习惯及喜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好的环境及伙伴能相互带动,一起进步;当不良的风气、伙伴或意识出现时,家长要及时对孩子进行教育,做好孩子合格的“监护者”。
  
  为孩子营造表达善意的实践机会,赏识孩子的善良举动
  理论及意识的灌溉永远不及实践机会的力量大、影响深,在关注孩子“善心”的同时,别忘了为孩子营造表达“善行”的机会。善良是品德,只有将其化为具体的实践,才能体现价值所在。家长在具体操作时,不要把善良行为上升到太神圣的高度,这会让孩子误以为,只有发生重大事件或原则性分歧时才需要表现善良。不妨从身边小事开始教育,例如,当爸爸下班时,主动为其端来热茶,表示爱心;当妈妈生病时,帮忙分担一些家务,表示体贴及理解;当看到老奶奶行动不便时,上前搀扶、耐心引路,表示乖巧和懂事;当看到大孩子欺负小弟弟小妹妹时,上前劝说阻止,表示正义及勇敢……久而久之,孩子便会熟知表达善意的行为方式,养成行善的习惯。同时,当孩子做了体现善良的行为时,家长要适时夸奖,赏识孩子的善良举动,真诚的鼓励能让孩子体会到满足感及成就感,明白善良是好孩子的必备品德。
  
  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和爱心,学会互助及感恩
  这“两心”就像善良的左膀和右臂,是衡量善良与否最直接最重要的标准,也是孩子的“善良教育”中的重点学习课程之一。由于成长环境的单一,大多数独生孩子们的自我观念较重,遇事自然优先考虑自己,常常忽略他人的处境及需要,而且难免带有高傲、自私的劣习,觉得人人为我是天经地义。这些都是培养孩子同情心及爱心最大的拦路虎。为了使孩子学习为他人着想,乐于助人,心怀慈悲,对人对事常怀感激之心,家长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培养。常给孩子讲些蕴含哲理的小故事,引导他向善;多让孩子与同龄人接触,让他知道每个人都是独立和平等的个体;以孩子的名义带领他对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让他体会助人的乐趣;当孩子得到来自他人的支持和帮助时,适时教育他表达感激。让孩子明白,生活总是在真善美之间不断流动及循环,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参与及推动。
  
  编后语:用关爱培养孩子的“莲花品质”
  
  善良是由内到外,由心灵到行为的重要准则,而非一个虚幻空泛的口头概念,它有着具体的行为标准及现实意义。在孩子的人生画卷中,家长担任着起草框架的职责,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对孩子品德的教育,对真善美的引导。什么才是孩子善良教育的强心针呢?专家建议家长用关爱引领孩子回归善良本性。
  日常生活中,家长向孩子表达关爱的方式有许多:以身作则,给予孩子的种种帮助必须具有正面意义;对孩子的善良表现适时赞美,对错误也要及时批评指正;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家长的重视,信任孩子,了解孩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透过语言动作,让孩子体会家长的关爱;等等。
  我们的愿望是,从今天起到永远,每个孩子都心怀一颗善良正直的心,养成“莲花品质”,告别劣童标签,健康成长,愉快生活,为美好的世界注入清新及爱意!
其他文献
晚上,搂着女儿睡觉时候,她突然来了一句:“妈妈,你给我把那个有兔子米菲的小床买了吧,我愿意自己睡了!”那语气,连试探商量的味道都没有了。我一下子就睡意全无了。  以前家人和朋友就不只一次地劝我,早一点和孩子分床睡不仅能锻炼她的自主能力,还会慢慢增加孩子的独立意识。可我总觉得分床会让母女间生分许多,亲亲密密地躺在一个被窝里,用体温温暖着彼此多舒服啊……所以对于这些,我都置若罔闻。  后来大家劝得多了
斯然说她的至交是一起旅游和一起玩网络游戏的朋友,难道这算是至交吗?我对至交的理解是:可以包容你一切缺点并在你有困难时不顾一切帮助你的人。我们一生中最好的朋友往往是我们的小学、中学或大学同学,这是因为我们共同经历了很多其他人不能参与的欢乐、痛苦和彼此给予的温暖、力量。虚拟的环境给了斯然虚拟的概念。在人生的最初一定要给孩子最正确的概念,命题是错的,结果可能正确吗?斯然的妈妈说对斯然还远远没有爱够她就长
诚实,是做人的基础。而人的一生最早接受的诚实教育,却大多是来自母亲。每一位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长为一个诚实的人。可是,进行怎样的启蒙和教育,却需要我们深思。  一个在监狱里服刑的囚犯,在谈到母亲早期教育对他一生的影响时这样说: 小时候,有一天母亲拿来几个大小不同的苹果,我一眼就看中了那个最大的。母亲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我刚要说的时候,弟弟就抢先说要那个大的。母亲很生气地说:“不要总
报刊上的一则故事深深吸引了我,而文中那位妇女传递“好心”的方式更让我印象深刻,激发起无限反思。  山沟里的一位男青年乘火车出远门,在火车上因为口渴便买了一罐可口可乐,可他从来没有喝过这种饮料,不知如何开启。思前想后,他决定用水果刀把易拉罐撬开。正当他拿出刀子准备撬时,他听见对面的妇女对她的孩子说:“儿子,把可乐给妈妈拿过来。”这位妇女拿到可乐后,注视着拉环,用余光扫了下男青年,然后用力一拉拉环,只
我们家搬进新房不到半年,浅绿色的一米墙上就被划得乱七八糟。这些“杰作”的制造者,就是我刚满2岁半的女儿瑞儿。  瑞儿平时就喜欢看图画,总缠着大人们讲解。每当我伏案学习,她总是瞪着两只黑溜溜的大眼睛挤在我身边,有时还拿起笔,在我写了一半的稿纸或书上划上几笔,弄得人哭笑不得。除此之外,她最大的兴趣就是拿着圆珠笔,画些抽象得令人费解的东西。  不知什么时候起,她的“画画作战平台”从纸上搬到了墙壁上。一米
CR-V进入中国15年,收获近200万粉丝的信赖。每一位车主的信赖,都是CR-V前进的动力;每一位车主的支持,都是CR-V不断蜕变的源泉。  朔风凛冽、雪花纷飞,-30℃的凛冽寒风成就了一片粉妆玉砌的冰雪世界。东北地区低附着力的结冰路面、积雪的乡路,对车辆的性能提出了严峻挑战。CR-V冰雪远征车队浩浩荡荡从长春出发经查干湖到哈尔滨,千里奔赴车主盛典仪式,共同见证百位车主加冕仪式。  初心不变,为每
发烧,往往是幼儿生病的信号,使父母们惊慌不已。不过,有3种发烧例外,与疾病无关,父母们不必紧张。    生长热  浩浩长得白白胖胖,极少生病。可最近却有些低烧,小脸涨得红通通的,食欲也有所减退,还常常哭吵,烦躁不安。浩浩妈正要带他去看医生,可浩浩的体温又降下来了,胃口也变好了,于是松了一口气。好景不长,过了一段时间,浩浩又出现以上的状况。如此反反复复,最后妈妈还是带着浩浩去了医院。医生给浩浩做了详
莫小璇等作品  莫小璇等作品
前几天因为工作上的缘故心情烦躁,总觉得无处发泄,又累又气地回到家,看到儿子还在津津有味地看电视,想想他放假后就天天只顾玩耍、看电视,我便气不打一处来,冲过去就是一顿训斥。第二天醒来,我发现枕边放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爸爸,把你的烦恼扔在外面,把快乐带回家好吗?看到你不高兴,我也不快乐。”  “看到你不高兴,我也不快乐。”这句话带给我的震撼不亚于被人猛抽了一巴掌:儿子不快乐,就是因为我的心情烦躁!
现在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受的教育也越来越完善。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在看到孩子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的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有些孩子,在家里过惯了“众星捧月”的生活,渐渐养成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为别人考虑,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的坏习惯。有次幼儿园组织秋游,回来的路上发现一个发病晕倒的老人,我和另一名老师赶紧过去帮忙,身后的孩子却表现出了退缩和冷漠,这实在让我感到有些失望和担心。  儿子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