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各国文化也在交锋和融合,世界各国普遍更加重视文化软实力,文化的输入和输出不再是单一的、一体的,而是多元复杂的。同时,方兴未艾的信息科学技术革命,不断促成科技与文化联姻,科技与文化得到深度且全面地融合,文化行业的整体业态发生了颠覆性变化。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总经理周泓洋教授在第16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上表示,要尽快从更加宏阔的视角看待文化问题,积极地“走出去”,在构建人类命运共体宏阔的视域下,文化旅游产业的跨界融合任重道远。
第16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的主题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与国际合作”,旨在交流推广中国与东盟各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经验,探讨新时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趋势及路径,展望中国与东盟开展文化产业合作的愿景,助推中国与东盟各国文化产业共同繁荣,助力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
当今世界,不同品类的文化互动已经深深融入国际政治、经济博弈的大背景下,在地区格局重组、国际规则重塑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下,国家之间有关文化问题的竞争既是“硬实力”的比拼,也关乎“软实力”的较量,一软一硬之间的相互转化也更加微妙。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的年轮在嬗变演进,逐渐铸成了包含中国人特有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以及文化符号的中中文明。推动中中文化“走出去”,是增强国家文化竞争力,赢得国际话语权,提升综合国力的必然选择。
“目前中中文化正在以开放、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中中文化‘走出去’是以一种文化交流的方式去超越文化隔阂,以文化和合的方式去消解文化冲突,从而促进世界文化的共同繁荣。”周泓洋说,“‘酒香也怕巷子深’,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将利用新媒体矩阵平台,为中中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做好对外宣传和阐释,讲好中国故事。”
跨界融合,打造文化產业生态圈
“十四五”发展规划的实施,向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文化产业必须要紧跟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科技创新不但推动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还促进文化生产方式、文化传播方式、文化流通方式和文化消费模式的变革,引发了文化市场结构和文化产业结构的链式反应。周泓洋认为,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从以新闻出版、电影电视等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业态,到以网络游戏、数字艺术、短视频、网络影视等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业态,文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促进了文化与其他行业跨界融合,实现文化资源的快速流通和高效匹配。
面对文化产业发展新要求,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在2018年就已布局文化科技领域的发展战略。“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目前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云服务技术‘中传云’平台。‘中传云’业务涵盖中传云稿库、APP分发技术、传播效果评估系统、移动采编系统、内容管控系统等媒体产品及服务,包含了文化行业的舆情和智库服务、文化旅游新闻政务服务平台和‘中传云’新媒体运营管理平台等。”周泓洋介绍,“未来几年,‘中传云’平台将致力于打造全国文化大数据中心及覆盖全国文化系统、功能完备、互联互通、运行顺畅的移动网络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建成良性发展的文化旅游舆论系统、政务服务及文化产业生态圈。”
携手同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和东盟山水相连、血脉相亲,友好关系源远流长。2021年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这30年来,中国和东盟在政治安全、经济贸易、社会人文三大领域的合作硕果累累,成为彼此最大规模的贸易伙伴、最富内涵的合作伙伴、最具活力的战略伙伴。
中国—东盟文化论坛已成功举办了16届,成为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形成了一个响亮的文化品牌,大力推动了中中文化走进东盟,同时又将东盟优秀文化“请了进来”,以“文化走亲”等形式深入东盟国家,拉紧民心相通的纽带。
针对当下中国与东盟文化旅游领域合作存在的问题,周泓洋认为“中国—东盟在文化和旅游领域合作尚存的巨大缺口还需等待各国共同去填补。加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生产生活秩序造成了严重冲击,文化旅游业首当其冲。中国与东盟国家如何在后疫情时期促进文旅复苏并进一步加强文化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是值得双方共同探讨的话题之一。”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构建理念共通、繁荣共享、责任共担的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同东盟各国人民共同追逐的美好愿景,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周边外交的价值取向,体现着中国作为大国的责任与担当。”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周泓洋期待着中国与东盟各国携手同行,促进“一带一路”同东盟发展规划对接,进一步扩大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推动中国与东盟关系长远发展。
·联系编辑:[email protected]
第16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的主题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与国际合作”,旨在交流推广中国与东盟各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经验,探讨新时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趋势及路径,展望中国与东盟开展文化产业合作的愿景,助推中国与东盟各国文化产业共同繁荣,助力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
当今世界,不同品类的文化互动已经深深融入国际政治、经济博弈的大背景下,在地区格局重组、国际规则重塑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下,国家之间有关文化问题的竞争既是“硬实力”的比拼,也关乎“软实力”的较量,一软一硬之间的相互转化也更加微妙。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的年轮在嬗变演进,逐渐铸成了包含中国人特有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以及文化符号的中中文明。推动中中文化“走出去”,是增强国家文化竞争力,赢得国际话语权,提升综合国力的必然选择。
“目前中中文化正在以开放、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中中文化‘走出去’是以一种文化交流的方式去超越文化隔阂,以文化和合的方式去消解文化冲突,从而促进世界文化的共同繁荣。”周泓洋说,“‘酒香也怕巷子深’,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将利用新媒体矩阵平台,为中中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做好对外宣传和阐释,讲好中国故事。”
跨界融合,打造文化產业生态圈
“十四五”发展规划的实施,向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文化产业必须要紧跟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科技创新不但推动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还促进文化生产方式、文化传播方式、文化流通方式和文化消费模式的变革,引发了文化市场结构和文化产业结构的链式反应。周泓洋认为,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从以新闻出版、电影电视等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业态,到以网络游戏、数字艺术、短视频、网络影视等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业态,文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促进了文化与其他行业跨界融合,实现文化资源的快速流通和高效匹配。
面对文化产业发展新要求,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在2018年就已布局文化科技领域的发展战略。“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目前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云服务技术‘中传云’平台。‘中传云’业务涵盖中传云稿库、APP分发技术、传播效果评估系统、移动采编系统、内容管控系统等媒体产品及服务,包含了文化行业的舆情和智库服务、文化旅游新闻政务服务平台和‘中传云’新媒体运营管理平台等。”周泓洋介绍,“未来几年,‘中传云’平台将致力于打造全国文化大数据中心及覆盖全国文化系统、功能完备、互联互通、运行顺畅的移动网络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建成良性发展的文化旅游舆论系统、政务服务及文化产业生态圈。”
携手同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和东盟山水相连、血脉相亲,友好关系源远流长。2021年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这30年来,中国和东盟在政治安全、经济贸易、社会人文三大领域的合作硕果累累,成为彼此最大规模的贸易伙伴、最富内涵的合作伙伴、最具活力的战略伙伴。
中国—东盟文化论坛已成功举办了16届,成为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形成了一个响亮的文化品牌,大力推动了中中文化走进东盟,同时又将东盟优秀文化“请了进来”,以“文化走亲”等形式深入东盟国家,拉紧民心相通的纽带。
针对当下中国与东盟文化旅游领域合作存在的问题,周泓洋认为“中国—东盟在文化和旅游领域合作尚存的巨大缺口还需等待各国共同去填补。加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生产生活秩序造成了严重冲击,文化旅游业首当其冲。中国与东盟国家如何在后疫情时期促进文旅复苏并进一步加强文化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是值得双方共同探讨的话题之一。”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构建理念共通、繁荣共享、责任共担的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同东盟各国人民共同追逐的美好愿景,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周边外交的价值取向,体现着中国作为大国的责任与担当。”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周泓洋期待着中国与东盟各国携手同行,促进“一带一路”同东盟发展规划对接,进一步扩大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推动中国与东盟关系长远发展。
·联系编辑:[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