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教育改革持续深入的当今社会,基础教育成为备受重视的教育阶段。小学数学课程的主要目标也不再拘泥于只教会学生数学运算技巧以及基础知识,而是更加看重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创设问题情境的数学学习模式在大环境下应运而生并引起广泛讨论。创设问题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受到广大教师及学生群体的青睐,拥有了一定的实践性效果。本文主要以创设问题情境为核心,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方案,以期这一方式能在今后的教学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数学知识通常可以用抽象难懂来形容,如果不借助一些有趣的教学手段,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效率与成果。情景教学作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大成果之一,在提高小学生学习兴趣上起到了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创设问题情境满足了低龄学生“发现、研究、探究”的精神需求,有效的创设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迅速的了解数学知识,打好基础,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加快数学理解的进程。问题情境方案得当,更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课堂积极性,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求知欲以及主动思考的能力,从而提升教学效率。对此,本文主要立足于小学数学教学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这一理念,简要分析了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方案策略,争取为今后的教育教学提供有利的经验参考。
一、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被称为教学情境。“境”是教学环境,它不单单指学生身处的物理环境,还包括大脑中构建的思想情感方面的教学活动。下面这个比喻非常精辟:“单独15克盐给你,对你来说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融入适量的汤中,你就会觉得美味可口甚至意犹未尽了。”所以说,情境之于知识,相当于汤之于盐,相辅相成,融会贯通[1]。但注意比喻中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适量”,这也就是问题情境创设中的“有效”。
在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对“有效”做出正确且科学的解读至关重要。“有效”可以是有效果,主要是指实际教学成果与预期是否吻合,例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程内容,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常见现象入手,结合生活实际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从而达到教学目标;“有效”也可以是有效率,创设有效問题情境,虽然还是要根植于学生们已经形成的知识体系,却不拘泥于此,最终是要在具体情境中引发学生的认知更新,从而使他们自发的接受新知识的洗礼,并且进行有效的探索的分析,进而在创新的过程中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以使其的数学思维以及数学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2]。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去超市买东西”这种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来带领学生学习100以内的加减法。
二、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方案简析
(一)情境教学方案的制定
制定方案在情境教学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之前,应充分了解当前学生群体的生活方式以及日常兴趣点;在制定方案时,应持续不断地升华自身,提升能力,组织教师召开研讨会,在不同想法的碰撞中了解和学习情境教学的基本方法,从而掌握更加创新和灵活的教学方式。同时还要注重趣味性,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教师可以贴合小学生的爱玩天性,将游戏与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投入到快乐学习中,变枯燥为有趣,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在娱乐中掌握更多知识。
(二)在实践操作中创设问题情境
对于低龄阶段的学生来说,动手操作通常最能引起他们注意,其普遍拥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实践操作作为手、脑、眼协调并用甚至缺一不可的协调活动,最能锻炼小学生的思维与学习[3]。所以,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可以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发现问题,产生疑惑,接着通过教师的正向引导自主尝试、亲身实践,从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我探索的科学精神以及对于学习数学来说必不可少的数学思维。
例如教学“图形的认识”时,教师在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时,总是避免不了照本宣科的枯燥学习过程。但如果通过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则可以更迅速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根据学生喜欢动手的特点,让学生用纸片进行实践,自己动手折一折、画一画,然后将发现说一说,最后在学生动手实践、小组交流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地引导其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这样你会发现,整个学习过程,学生是在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边操作边思考,不仅使其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获取知识的方法,能力自然而然也会得到提高。
(三)在故事、游戏中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生的天性除了爱玩,还有一点同样不可忽视,那就是爱听故事。在理性、抽象的数学知识中融入天马行空、感性的文学故事中,不仅可以缓解学生的紧张心态,还可以减轻学生的对陌生问题的恐惧。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这种教学模式更容易接受。但学生的认知水平决定他们对故事内容的理解程度,这时,就要掌握好度了[4]。例如,教师可在讲述“加减乘除”这一课题时,可以利用讲故事的形式来阐述问题,将课本中的图案改编为小兔子吃胡萝卜的情景,一只兔子拿走一根胡萝卜,提问还剩几根胡萝卜,从而列出“加减”算式让学生回答问题,加深理解。在故事中穿插数学知识,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学习的热情也会随之而来。除此之外,教师也可设置游戏创设问题场景,在游戏中加深对知识的认知。
(四)在结合实际生活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情境模式
“生活化”是小学数学改革的重点。要想让学生了解关注数学,降低对数学的恐慌感与距离感,提高学习效率,重中之重就是创设生活气息浓重的问题情境,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才能真正发挥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而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完善问题情境创设的教学模式,也是现今面临的问题。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特征和兴趣,在不同的问题情境创设中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才能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积极性[5]。对此,教师也要时刻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能力,时刻创新教学模式,与学生共同进步。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兴趣点,从而创设其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场景,那么学生们就会对数学抱有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数学学习的怀抱,积极探索,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另外,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案多种多样,在不脱离实际生活的基础上结合实践、故事进行创新,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们运用适合的问题情境展现给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自身情况两方面综合考虑,创设有针对性的问题情境,在已知和未知之间为学生搭建起一座隐形的桥梁,一定可以达到优化课堂氛围、正确引导学生学习的效果。让学生自主的爱上数学,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将数学思维游刃有余的运用在生活和学习中。
参考文献:
[1]杨大明.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读与写,2019,16(3):164.
[2]李安适.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4):129-130,143.
[3]刘荟.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问题情境[J].新课程·中旬,2019,(3):149.
[4]覃柳朋. 小学数学创设有效情境教学的研究[J]. 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 2016(5):115-115.
[5]陈伟. 小学数学创设有效情境教学的研究[J]. 新课程(小学), 2016(1).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数学知识通常可以用抽象难懂来形容,如果不借助一些有趣的教学手段,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效率与成果。情景教学作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大成果之一,在提高小学生学习兴趣上起到了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创设问题情境满足了低龄学生“发现、研究、探究”的精神需求,有效的创设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迅速的了解数学知识,打好基础,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加快数学理解的进程。问题情境方案得当,更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课堂积极性,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求知欲以及主动思考的能力,从而提升教学效率。对此,本文主要立足于小学数学教学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这一理念,简要分析了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方案策略,争取为今后的教育教学提供有利的经验参考。
一、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被称为教学情境。“境”是教学环境,它不单单指学生身处的物理环境,还包括大脑中构建的思想情感方面的教学活动。下面这个比喻非常精辟:“单独15克盐给你,对你来说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融入适量的汤中,你就会觉得美味可口甚至意犹未尽了。”所以说,情境之于知识,相当于汤之于盐,相辅相成,融会贯通[1]。但注意比喻中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适量”,这也就是问题情境创设中的“有效”。
在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对“有效”做出正确且科学的解读至关重要。“有效”可以是有效果,主要是指实际教学成果与预期是否吻合,例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程内容,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常见现象入手,结合生活实际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从而达到教学目标;“有效”也可以是有效率,创设有效問题情境,虽然还是要根植于学生们已经形成的知识体系,却不拘泥于此,最终是要在具体情境中引发学生的认知更新,从而使他们自发的接受新知识的洗礼,并且进行有效的探索的分析,进而在创新的过程中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以使其的数学思维以及数学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2]。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去超市买东西”这种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来带领学生学习100以内的加减法。
二、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方案简析
(一)情境教学方案的制定
制定方案在情境教学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之前,应充分了解当前学生群体的生活方式以及日常兴趣点;在制定方案时,应持续不断地升华自身,提升能力,组织教师召开研讨会,在不同想法的碰撞中了解和学习情境教学的基本方法,从而掌握更加创新和灵活的教学方式。同时还要注重趣味性,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教师可以贴合小学生的爱玩天性,将游戏与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投入到快乐学习中,变枯燥为有趣,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在娱乐中掌握更多知识。
(二)在实践操作中创设问题情境
对于低龄阶段的学生来说,动手操作通常最能引起他们注意,其普遍拥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实践操作作为手、脑、眼协调并用甚至缺一不可的协调活动,最能锻炼小学生的思维与学习[3]。所以,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可以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发现问题,产生疑惑,接着通过教师的正向引导自主尝试、亲身实践,从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我探索的科学精神以及对于学习数学来说必不可少的数学思维。
例如教学“图形的认识”时,教师在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时,总是避免不了照本宣科的枯燥学习过程。但如果通过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则可以更迅速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根据学生喜欢动手的特点,让学生用纸片进行实践,自己动手折一折、画一画,然后将发现说一说,最后在学生动手实践、小组交流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地引导其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这样你会发现,整个学习过程,学生是在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边操作边思考,不仅使其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获取知识的方法,能力自然而然也会得到提高。
(三)在故事、游戏中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生的天性除了爱玩,还有一点同样不可忽视,那就是爱听故事。在理性、抽象的数学知识中融入天马行空、感性的文学故事中,不仅可以缓解学生的紧张心态,还可以减轻学生的对陌生问题的恐惧。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这种教学模式更容易接受。但学生的认知水平决定他们对故事内容的理解程度,这时,就要掌握好度了[4]。例如,教师可在讲述“加减乘除”这一课题时,可以利用讲故事的形式来阐述问题,将课本中的图案改编为小兔子吃胡萝卜的情景,一只兔子拿走一根胡萝卜,提问还剩几根胡萝卜,从而列出“加减”算式让学生回答问题,加深理解。在故事中穿插数学知识,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学习的热情也会随之而来。除此之外,教师也可设置游戏创设问题场景,在游戏中加深对知识的认知。
(四)在结合实际生活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情境模式
“生活化”是小学数学改革的重点。要想让学生了解关注数学,降低对数学的恐慌感与距离感,提高学习效率,重中之重就是创设生活气息浓重的问题情境,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才能真正发挥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而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完善问题情境创设的教学模式,也是现今面临的问题。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特征和兴趣,在不同的问题情境创设中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才能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积极性[5]。对此,教师也要时刻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能力,时刻创新教学模式,与学生共同进步。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兴趣点,从而创设其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场景,那么学生们就会对数学抱有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数学学习的怀抱,积极探索,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另外,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案多种多样,在不脱离实际生活的基础上结合实践、故事进行创新,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们运用适合的问题情境展现给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自身情况两方面综合考虑,创设有针对性的问题情境,在已知和未知之间为学生搭建起一座隐形的桥梁,一定可以达到优化课堂氛围、正确引导学生学习的效果。让学生自主的爱上数学,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将数学思维游刃有余的运用在生活和学习中。
参考文献:
[1]杨大明.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读与写,2019,16(3):164.
[2]李安适.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4):129-130,143.
[3]刘荟.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问题情境[J].新课程·中旬,2019,(3):149.
[4]覃柳朋. 小学数学创设有效情境教学的研究[J]. 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 2016(5):115-115.
[5]陈伟. 小学数学创设有效情境教学的研究[J]. 新课程(小学), 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