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写作成了困扰广大语文老师和学生的一大难题。我们农村初中更是如此。针对学生作文中的诸多问题,总结作文教学的困惑,以及相应的对策。终于悟出作文教学必须认清问题,与时俱进;必须从培养写作兴趣入手;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注重学生的生活实践和阅读积累;把评改交给学生,运用多种多样的作文评改方式。
1当前农村初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剖析一下目前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我们认为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第一,对作文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第二、写作态度存在问题。第三,抄袭现象较严重。第四,轻视评改。
对这些现象作深层次的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如下:其一,多年的应试教育影响。老师们为了追求升学率,往往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没有真正重视作文教学,没有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发散性的启迪和训练,而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做应付考试的标准化练习题上。其二,缺少足够的课外阅读。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远离了课外的文学读物。许多家长和老师把课外阅读当成是看闲书,真正支持的很少,甚至千方百计地严令禁止。这样,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听老师烦琐枯燥的分析,真正能起到文学熏陶的东西接触太少了,可以说成了文学的“贫血儿”。第三,生活的单调。农村学生本来应该比城镇学生活动的范围要大得多,但为了与别的学校竞争升学率,学生在校时间很长,一天除了吃饭就是上课、自习。这样,学生的活动范围就自然被缩小了。试想,一个没有生活感知的中学生,怎么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呢?第四,教学观念落后。由于信息交流和教学条件的限制,许多老师的作文观念比较陈旧,几十年一贯制的教学方法严重地制约了对作文教学的更新和思考。
2改变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的对策
作为农村初中的语文老师,我们应审时度势,更新观念、大胆创新,努力走出一条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新路子。为此,笔者结合自己这些年来的作文教学模索,以及吸取其他老师的教学实践精髓,谈谈自己的几点尝试:
2.1降低要求,激发兴趣。我们应该对学生降低要求,注重对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切不可对学生过高要求,让学生对写作产生畏惧心理。必须结合学生自身的情况给予不同的要求,让学生每次作文都感觉到自己能够达到要求,乐意去写,然后,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不断修改,通过多次的修改,学生感觉到自己越写越好,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尝到写作的甜头,此外,教师还应不断鼓励学生,充分表扬学生作文的闪光点,这样,学生写作的兴趣自然在潜移默化中增长。学生的兴趣一旦得以激发,学生乐于写,写作水平也自然会逐渐提高。
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当一个学生对他所学的内容发生兴趣时,他才能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学,而不会觉得是一种负担。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教师应从鼓励、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阅读报刊出发,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养成勤写作的好习惯。
2.2勤写多练,重在积累。积累越厚实,写作就越有基础,文章就能根深叶茂开奇葩。反之,没有积累,则胸无点墨,是写不出文章来的。因此,要想写出好作文,首先必须要有一定的词汇积累。老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年少记忆强的优势,指导学生一方面熟读背诵教材中优秀篇章、精彩片断,大量吸收优美语句:另一方面自行摘录生活中有价值的语言内容,如成语谚语俗语等,帮助他们积累起终生受用不尽的语言材料。。农村初中学生阅读量少,阅读面窄,因此,我们应积极开展语文课外阅读,让学生从阅读中吸取营养,积累词汇,开拓视野,还能学习各类文章的写作规律,解除作文难的顾虑。
光读不写也不行,还应读写结合、勤写多练,把阅读和写作教学结合起来。阅读是理解和吸收语言文字及思想感情,写作则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即读是吸收,写是输出,阅读和写作是互为因果的两个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事物,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叶圣陶指出:“写作的历练在于多作”。可见,读后必须让学生动笔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他人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东西。那么怎样勤写多练呢?叶老说:“作日记,作读书笔记,作记叙生活经验的文章,作抒发内部情思的文章,凡遇有需要写作的机会,决不放过。”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逐步提高写作能力,养成勤于动笔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读有所得,读有所获,长此下去,作文时自然能妙笔生花,也就不会望“题”兴叹,害怕作文了。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
2.3学生为主,自批自改。作为语文老师,首先自己要转变观念,可以只给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可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其次,也要教育学生转变“我写你改”的旧观念,要使他们懂得“一次成功”的好文章是靠改出来的,一个不懂改文章的人,将永远是一个作文的门外汉。除传统的批改方法外,我们还可以经常采用学生自我修改、学生互动批改、师生共同修改等办法,变一支笔为几十支笔,这样,既减轻了教师自身的工作负担,而且充分发挥学生在作文中的主体作用,真正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产生教学“共振”的最佳效果。《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可指导他们自己修改,或者组织他们互相修改。”
1当前农村初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剖析一下目前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我们认为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第一,对作文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第二、写作态度存在问题。第三,抄袭现象较严重。第四,轻视评改。
对这些现象作深层次的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如下:其一,多年的应试教育影响。老师们为了追求升学率,往往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没有真正重视作文教学,没有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发散性的启迪和训练,而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做应付考试的标准化练习题上。其二,缺少足够的课外阅读。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远离了课外的文学读物。许多家长和老师把课外阅读当成是看闲书,真正支持的很少,甚至千方百计地严令禁止。这样,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听老师烦琐枯燥的分析,真正能起到文学熏陶的东西接触太少了,可以说成了文学的“贫血儿”。第三,生活的单调。农村学生本来应该比城镇学生活动的范围要大得多,但为了与别的学校竞争升学率,学生在校时间很长,一天除了吃饭就是上课、自习。这样,学生的活动范围就自然被缩小了。试想,一个没有生活感知的中学生,怎么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呢?第四,教学观念落后。由于信息交流和教学条件的限制,许多老师的作文观念比较陈旧,几十年一贯制的教学方法严重地制约了对作文教学的更新和思考。
2改变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的对策
作为农村初中的语文老师,我们应审时度势,更新观念、大胆创新,努力走出一条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新路子。为此,笔者结合自己这些年来的作文教学模索,以及吸取其他老师的教学实践精髓,谈谈自己的几点尝试:
2.1降低要求,激发兴趣。我们应该对学生降低要求,注重对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切不可对学生过高要求,让学生对写作产生畏惧心理。必须结合学生自身的情况给予不同的要求,让学生每次作文都感觉到自己能够达到要求,乐意去写,然后,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不断修改,通过多次的修改,学生感觉到自己越写越好,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尝到写作的甜头,此外,教师还应不断鼓励学生,充分表扬学生作文的闪光点,这样,学生写作的兴趣自然在潜移默化中增长。学生的兴趣一旦得以激发,学生乐于写,写作水平也自然会逐渐提高。
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当一个学生对他所学的内容发生兴趣时,他才能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学,而不会觉得是一种负担。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教师应从鼓励、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阅读报刊出发,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养成勤写作的好习惯。
2.2勤写多练,重在积累。积累越厚实,写作就越有基础,文章就能根深叶茂开奇葩。反之,没有积累,则胸无点墨,是写不出文章来的。因此,要想写出好作文,首先必须要有一定的词汇积累。老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年少记忆强的优势,指导学生一方面熟读背诵教材中优秀篇章、精彩片断,大量吸收优美语句:另一方面自行摘录生活中有价值的语言内容,如成语谚语俗语等,帮助他们积累起终生受用不尽的语言材料。。农村初中学生阅读量少,阅读面窄,因此,我们应积极开展语文课外阅读,让学生从阅读中吸取营养,积累词汇,开拓视野,还能学习各类文章的写作规律,解除作文难的顾虑。
光读不写也不行,还应读写结合、勤写多练,把阅读和写作教学结合起来。阅读是理解和吸收语言文字及思想感情,写作则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即读是吸收,写是输出,阅读和写作是互为因果的两个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事物,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叶圣陶指出:“写作的历练在于多作”。可见,读后必须让学生动笔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他人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东西。那么怎样勤写多练呢?叶老说:“作日记,作读书笔记,作记叙生活经验的文章,作抒发内部情思的文章,凡遇有需要写作的机会,决不放过。”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逐步提高写作能力,养成勤于动笔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读有所得,读有所获,长此下去,作文时自然能妙笔生花,也就不会望“题”兴叹,害怕作文了。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
2.3学生为主,自批自改。作为语文老师,首先自己要转变观念,可以只给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可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其次,也要教育学生转变“我写你改”的旧观念,要使他们懂得“一次成功”的好文章是靠改出来的,一个不懂改文章的人,将永远是一个作文的门外汉。除传统的批改方法外,我们还可以经常采用学生自我修改、学生互动批改、师生共同修改等办法,变一支笔为几十支笔,这样,既减轻了教师自身的工作负担,而且充分发挥学生在作文中的主体作用,真正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产生教学“共振”的最佳效果。《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可指导他们自己修改,或者组织他们互相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