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显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的教学观。本文就如何落实新的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作文教学陈述陋见,让教师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发散思维,自主自由的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作文教学 自主自由
“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地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这是新的课程标准关于对作文教学的表述,不仅体现了作文教学的新成果,而且概括了写作的本质和精髓——自主写作、自由表达。纵观全国各地中高考,佳作纷呈,叹为观止。它是对传统的“被动写作”、“为老师写作”的否定,也是对写作功利主义的否定,是以人为本写作观的呈现,恢复了教师、学生应有的地位,“给孩子一个自由的天空。”“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
当然,自主写作、自由表达并不等于毫无限制的随心所欲。古人主张“先规矩而后巧”是很有道理的。这“规矩”就是常见文体为文的基本方法,这“巧”就是推陈出新的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没有规矩,何以成方圆,教学中必要的作文指导和作文训练不可或缺,但应尽量“减少对学生思维的束缚”,为他们写作提供“海阔任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条件和空间。没有差异就没有个性,没有自主也没有个性。作为个体生命的学生,具有自己的意识倾向和心理特征,正如世上并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因此,学生作文应是“以我手写我口,以我手写我心”,写出个性,显示“我”的自主、自由之趣。我觉得应从五个方面入手:
一、命题上的自主自由 缤纷世界,应有尽有
命题者选准角度,减少限制,设计作文,让学生有话可说,便于表达。于漪老师说:“一个好的作文题目,能开启学生心灵的窗口,打开学生记忆的闸门,开拓学生广阔的视野,使学生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展开丰富的联想,把知识连成事、扩成篇、化知识为能力。”所以,教师要尽量准确把握时代主旋律,捕捉社会热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题材,“钻到学生心里出题”,让学生产生写作的欲望,倾诉他们的喜怒哀乐。平时作文训练,命题作文应降低审题难度,减少限制,便于自由发挥。或给出题目,文体不限,或提供几个题目,任意选做等;材料作文中的短文应短小精悍,易于发掘。或按要求作文,或自选角度作文等;话题作文应坚持“三自”(自定、自拟、自选)原则,多出限制、开放兼容的题目。另外,诸如情景作文,一题多作也不妨试一试。
二、取材上的自主自由 搜索中外,浏览古今,依文题筛选,大胆“拿来”
这是学生的权利和自由。所有源于生活的题材,运用到写作中去,无不经过作者的精心酝酿和思考。“文必己出。”不管是新鲜的重大题材,还是陈旧的“大路货”;不管是生活中的阴暗面、消极面,还是被人们视为“另类”、“禁区”。只要言之成理,切合题意,教师就应予以认同、宽容,最大限度地呵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使学生养成表达的习惯。这是对素质教育的有效回应,也是为创新教育提供宽松自由的空间。
三、情感上的自主自由 现代中学生情感丰富细腻,敞开胸襟,真实表白,感人至深
“文以情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只要学生情感的闸门打开,自然情到笔至,写山能情满于山,写海能意溢于海,就会感动读者,引发共鸣。相反,矫揉造作、虚情假意、言不由衷、无病呻吟、空话套话,只能让人见而生厌,面目可憎。说真话、抒真情的自主自由必然是“自然人性”的原汁原味地流露。言之无物、内容空洞、缺少真情实感的文章自然就成了无源之水。
四、文体上的自主自由 作文训练,各种文体,广泛涉及,训练有数
中高考作文无论采取何种命题形式,都尽可能遵循“文体自选”的原则,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余地。或记叙文、或议论文、或题记、或书信、或日记体、或创新文体等不一而足,量体裁衣。还学生写作文体上的自主自由。让文体“百花齐放”。
五、语言上的自主自由 语言不仅是作文思想内容的载体,而且是教师产生美感的契机
因此,根据文体和表达情感的需要选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才是最好的语言。比喻、排比、对比、夸张、比拟等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可以收到新奇、含蓄的功效;变动语序,加强表达效果,令语言焕然一新;变换句式,长长短短、整整散散、节奏变化,语言的韵律美自然生成;选用流行话语,活引化用诗句,为文章增光添彩:语言动人,朗朗上口,美不胜收。
要真正实现写作的自主自由,教师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教师应“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营造宽松自由的写作氛围,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达。只有这样,学生写作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地体现,才能实现写作自由表达,才能实现“有创意地表达”。传统的作文教学状况,必将销声匿迹,新课标、新理念必将得到落实,学生的写作能力必将得到提高,素质教育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与实践[M].沈阳出版社
[2]黃助昌《淡化“道统”宽容“另类”》
关键词:作文教学 自主自由
“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地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这是新的课程标准关于对作文教学的表述,不仅体现了作文教学的新成果,而且概括了写作的本质和精髓——自主写作、自由表达。纵观全国各地中高考,佳作纷呈,叹为观止。它是对传统的“被动写作”、“为老师写作”的否定,也是对写作功利主义的否定,是以人为本写作观的呈现,恢复了教师、学生应有的地位,“给孩子一个自由的天空。”“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
当然,自主写作、自由表达并不等于毫无限制的随心所欲。古人主张“先规矩而后巧”是很有道理的。这“规矩”就是常见文体为文的基本方法,这“巧”就是推陈出新的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没有规矩,何以成方圆,教学中必要的作文指导和作文训练不可或缺,但应尽量“减少对学生思维的束缚”,为他们写作提供“海阔任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条件和空间。没有差异就没有个性,没有自主也没有个性。作为个体生命的学生,具有自己的意识倾向和心理特征,正如世上并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因此,学生作文应是“以我手写我口,以我手写我心”,写出个性,显示“我”的自主、自由之趣。我觉得应从五个方面入手:
一、命题上的自主自由 缤纷世界,应有尽有
命题者选准角度,减少限制,设计作文,让学生有话可说,便于表达。于漪老师说:“一个好的作文题目,能开启学生心灵的窗口,打开学生记忆的闸门,开拓学生广阔的视野,使学生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展开丰富的联想,把知识连成事、扩成篇、化知识为能力。”所以,教师要尽量准确把握时代主旋律,捕捉社会热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题材,“钻到学生心里出题”,让学生产生写作的欲望,倾诉他们的喜怒哀乐。平时作文训练,命题作文应降低审题难度,减少限制,便于自由发挥。或给出题目,文体不限,或提供几个题目,任意选做等;材料作文中的短文应短小精悍,易于发掘。或按要求作文,或自选角度作文等;话题作文应坚持“三自”(自定、自拟、自选)原则,多出限制、开放兼容的题目。另外,诸如情景作文,一题多作也不妨试一试。
二、取材上的自主自由 搜索中外,浏览古今,依文题筛选,大胆“拿来”
这是学生的权利和自由。所有源于生活的题材,运用到写作中去,无不经过作者的精心酝酿和思考。“文必己出。”不管是新鲜的重大题材,还是陈旧的“大路货”;不管是生活中的阴暗面、消极面,还是被人们视为“另类”、“禁区”。只要言之成理,切合题意,教师就应予以认同、宽容,最大限度地呵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使学生养成表达的习惯。这是对素质教育的有效回应,也是为创新教育提供宽松自由的空间。
三、情感上的自主自由 现代中学生情感丰富细腻,敞开胸襟,真实表白,感人至深
“文以情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只要学生情感的闸门打开,自然情到笔至,写山能情满于山,写海能意溢于海,就会感动读者,引发共鸣。相反,矫揉造作、虚情假意、言不由衷、无病呻吟、空话套话,只能让人见而生厌,面目可憎。说真话、抒真情的自主自由必然是“自然人性”的原汁原味地流露。言之无物、内容空洞、缺少真情实感的文章自然就成了无源之水。
四、文体上的自主自由 作文训练,各种文体,广泛涉及,训练有数
中高考作文无论采取何种命题形式,都尽可能遵循“文体自选”的原则,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余地。或记叙文、或议论文、或题记、或书信、或日记体、或创新文体等不一而足,量体裁衣。还学生写作文体上的自主自由。让文体“百花齐放”。
五、语言上的自主自由 语言不仅是作文思想内容的载体,而且是教师产生美感的契机
因此,根据文体和表达情感的需要选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才是最好的语言。比喻、排比、对比、夸张、比拟等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可以收到新奇、含蓄的功效;变动语序,加强表达效果,令语言焕然一新;变换句式,长长短短、整整散散、节奏变化,语言的韵律美自然生成;选用流行话语,活引化用诗句,为文章增光添彩:语言动人,朗朗上口,美不胜收。
要真正实现写作的自主自由,教师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教师应“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营造宽松自由的写作氛围,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达。只有这样,学生写作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地体现,才能实现写作自由表达,才能实现“有创意地表达”。传统的作文教学状况,必将销声匿迹,新课标、新理念必将得到落实,学生的写作能力必将得到提高,素质教育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与实践[M].沈阳出版社
[2]黃助昌《淡化“道统”宽容“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