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广西大学生人际信任和孤独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得出如下结论:①大学生人际信任的三个维度可预测性、可依靠性、信赖在年级、是否恋爱、是否独生子女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不同性别大学生在可预测性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可依靠性和信赖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②大学生孤独感的两个维度感情孤独和社会孤独在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大学生是否恋爱在感情孤独、社会孤独和孤独感总分上都存在显著性差异。③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及各个维度和孤独感及各个维度存在显著负相关,感到同伴的行为是可以预测的,可以依靠的,值得信赖的,个体的孤独感就低。
关键词:广西大学生 孤独感 人际信任
一、引言
人际信任和孤独感是关系个体心理健康的两大因素。大学时期是心理趋于成熟的阶段,面临着环境的巨大改变和独立人生道路的开始,大学生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不能避免人际交往的问题,内心时常会有矛盾冲突和困惑。有关资料显示,困扰大学生情感的除学习焦虑外,更多是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方面的苦恼。人际信任危机和孤独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方面,这种心理状态使得部分大学生痛苦,继而影响其心理健康,拥有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基础。
骆光林等人(1999)在研究高中生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关系时,发现人际信任程度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人际信任程度越高,其孤独感越强烈。范佳丽和葛明贵(2011)高中生人际信任水平偏低,女生显著高于男生;来自城镇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高二学生最高,高三学生最低,高一学生居中;高中生孤独感与人际信任呈显著负相关,其中孤独感与特殊信任呈负相关,与普遍信任呈负相关。目前我国学者对大学生人际信任和孤独感分别进行了研究。邹平(2008)对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邹娟(2007)对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白永雷(2009)对人际信任、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等。李传银(2000)对大学生孤独感、心理健康与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邹赐岚(2005)对大学生孤独感与人格特征相关研究,蒋怀滨大学生孤独感与社会支持关系研究等。
总之,虽然现有文献中有学者将人际信任和孤独感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但是他们的研究对象集中于高中生、研究生等。从收集到的资料看,对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孤独感进行关系研究的还很少,因此,在借鉴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目前大学生在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差异,并对两者的关系进行探讨,为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实际的依据,从而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摆脱孤独感,也有利于今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塑造良好的心态,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在现阶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二、数据收集与分析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广西财经学院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58份,回收有效率为86%。其中男生89人,女生169人;一年级69人,二年级69人,三年级61,四年级59;独生子女58人,非独生子女200人。
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①大学生人际信任在年级、是否恋爱中、是否独生子女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人际信任的三个维度可预测性、可依靠性、信赖在年级、是否恋爱中、是否独生子女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不同性别大学生在可预测性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男生高于女生,在可依靠性和信赖上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
②大学生孤独感在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大学生孤独感的两个维度感情孤独和社会孤独在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大学生的是否恋爱在感情孤独维度上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在社会孤独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孤独感总分上也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
③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及各个维度和孤独感及各个维度存在显著负相关,感到同伴的行为是可以预测的,可以依靠的,值得信赖的,个体的孤独感就低。
三、建议
对于大学生中存在的人际信任问题和孤独心理状态,我们应充分认识它产生的根源、表现以及后果,并正确对待,及时调控,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心态,克服孤独。并且以此为契机促进他们成才,使他们逐步走向成熟。从学校教育而言,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关注男女大学生的性别角色的差异,多手段宣传心理学知识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心理学知识的掌握,学习心理学知识,了解自身心理各方面发展变化的规律和特点,是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措施。在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采用多手段宣传心理学知识,但需要注意男女生的传统性别角色差异。男生在传统的性别角色中,是刚强、勇敢、独立、理智,所以男生能更好的用理性的眼光来分析身边的朋友,从而更好的预测朋友的情绪、行为;而女生在传统角色中是温柔、被保护、谨慎,通常是感性大于理性,容易情绪化,因此女生不容易预测朋友的情绪和行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可开设针对于女生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讲座,围绕在女生如何打破传统的性别角色,准确预测同伴的行为,从而更好的进行人际交往。还可以运用广播、校园网络、校报、板报等多种手段来宣传女生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健康知识。
2.针对于非恋爱的对象开展班级和社团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学校中,班级和社团是大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在班级和社團中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和孤独感程度。班级成员,特别是非恋爱的成员如果能从班级和社团中获得心理支持,从而增加了归属感和自信心,增强了对他人的理解和信任,减少孤独的发生。因此,学校应将这项工作作为大学生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培养同学间形成相互团结、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的良好风气,让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从而达到消除感情孤独的目的。学校还可以开展各种有益于大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的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多走出去,多与人交往,减少社会孤独,既增加大学生的课外知识和社会经验,又能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信任,摆脱孤独。
3.帮助大学生提高自我认识和自我调控能力,正视孤独
学校要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与现实的关系,恰当评价自己,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缺点,鼓励自己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当自己遇到困难或失败时,要主动进行自我调节,而不是抱怨环境。学会调控自我情绪,培养社会责任感,用理智的力量去抑制情绪的冲动,不做情绪的俘虏,而是做情绪的主人。在友谊、爱情、学业成绩上确立合理的期望值,既不盲目自负,又不自我贬抑。同时提高学生对周围不良社会现象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正确看待社会与人际关系中的冷热,分清是非,鼓励学生不要因为人际交往中得一点失败而放弃与人交往。通过多种形式和条件锻炼学生意志,增强其心理承受力,让他们对生活充满信心,重塑自信,完善自我,最终走出孤独。
参考文献:
[1]骆光林等.大学生孤独心理的调查与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1999,(3).
[2]范佳丽,葛明贵,高中生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4).
[3]白永雷.大学生身体自尊、人际信任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
[4]李传银.549 名大学生孤独心理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0, (6).
[5]邹赐岚.大学生孤独感及其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
关键词:广西大学生 孤独感 人际信任
一、引言
人际信任和孤独感是关系个体心理健康的两大因素。大学时期是心理趋于成熟的阶段,面临着环境的巨大改变和独立人生道路的开始,大学生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不能避免人际交往的问题,内心时常会有矛盾冲突和困惑。有关资料显示,困扰大学生情感的除学习焦虑外,更多是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方面的苦恼。人际信任危机和孤独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方面,这种心理状态使得部分大学生痛苦,继而影响其心理健康,拥有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基础。
骆光林等人(1999)在研究高中生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关系时,发现人际信任程度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人际信任程度越高,其孤独感越强烈。范佳丽和葛明贵(2011)高中生人际信任水平偏低,女生显著高于男生;来自城镇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高二学生最高,高三学生最低,高一学生居中;高中生孤独感与人际信任呈显著负相关,其中孤独感与特殊信任呈负相关,与普遍信任呈负相关。目前我国学者对大学生人际信任和孤独感分别进行了研究。邹平(2008)对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邹娟(2007)对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白永雷(2009)对人际信任、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等。李传银(2000)对大学生孤独感、心理健康与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邹赐岚(2005)对大学生孤独感与人格特征相关研究,蒋怀滨大学生孤独感与社会支持关系研究等。
总之,虽然现有文献中有学者将人际信任和孤独感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但是他们的研究对象集中于高中生、研究生等。从收集到的资料看,对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孤独感进行关系研究的还很少,因此,在借鉴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目前大学生在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差异,并对两者的关系进行探讨,为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实际的依据,从而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摆脱孤独感,也有利于今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塑造良好的心态,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在现阶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二、数据收集与分析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广西财经学院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58份,回收有效率为86%。其中男生89人,女生169人;一年级69人,二年级69人,三年级61,四年级59;独生子女58人,非独生子女200人。
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①大学生人际信任在年级、是否恋爱中、是否独生子女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人际信任的三个维度可预测性、可依靠性、信赖在年级、是否恋爱中、是否独生子女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不同性别大学生在可预测性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男生高于女生,在可依靠性和信赖上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
②大学生孤独感在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大学生孤独感的两个维度感情孤独和社会孤独在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大学生的是否恋爱在感情孤独维度上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在社会孤独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孤独感总分上也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
③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及各个维度和孤独感及各个维度存在显著负相关,感到同伴的行为是可以预测的,可以依靠的,值得信赖的,个体的孤独感就低。
三、建议
对于大学生中存在的人际信任问题和孤独心理状态,我们应充分认识它产生的根源、表现以及后果,并正确对待,及时调控,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心态,克服孤独。并且以此为契机促进他们成才,使他们逐步走向成熟。从学校教育而言,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关注男女大学生的性别角色的差异,多手段宣传心理学知识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心理学知识的掌握,学习心理学知识,了解自身心理各方面发展变化的规律和特点,是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措施。在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采用多手段宣传心理学知识,但需要注意男女生的传统性别角色差异。男生在传统的性别角色中,是刚强、勇敢、独立、理智,所以男生能更好的用理性的眼光来分析身边的朋友,从而更好的预测朋友的情绪、行为;而女生在传统角色中是温柔、被保护、谨慎,通常是感性大于理性,容易情绪化,因此女生不容易预测朋友的情绪和行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可开设针对于女生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讲座,围绕在女生如何打破传统的性别角色,准确预测同伴的行为,从而更好的进行人际交往。还可以运用广播、校园网络、校报、板报等多种手段来宣传女生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健康知识。
2.针对于非恋爱的对象开展班级和社团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学校中,班级和社团是大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在班级和社團中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和孤独感程度。班级成员,特别是非恋爱的成员如果能从班级和社团中获得心理支持,从而增加了归属感和自信心,增强了对他人的理解和信任,减少孤独的发生。因此,学校应将这项工作作为大学生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培养同学间形成相互团结、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的良好风气,让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从而达到消除感情孤独的目的。学校还可以开展各种有益于大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的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多走出去,多与人交往,减少社会孤独,既增加大学生的课外知识和社会经验,又能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信任,摆脱孤独。
3.帮助大学生提高自我认识和自我调控能力,正视孤独
学校要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与现实的关系,恰当评价自己,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缺点,鼓励自己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当自己遇到困难或失败时,要主动进行自我调节,而不是抱怨环境。学会调控自我情绪,培养社会责任感,用理智的力量去抑制情绪的冲动,不做情绪的俘虏,而是做情绪的主人。在友谊、爱情、学业成绩上确立合理的期望值,既不盲目自负,又不自我贬抑。同时提高学生对周围不良社会现象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正确看待社会与人际关系中的冷热,分清是非,鼓励学生不要因为人际交往中得一点失败而放弃与人交往。通过多种形式和条件锻炼学生意志,增强其心理承受力,让他们对生活充满信心,重塑自信,完善自我,最终走出孤独。
参考文献:
[1]骆光林等.大学生孤独心理的调查与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1999,(3).
[2]范佳丽,葛明贵,高中生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4).
[3]白永雷.大学生身体自尊、人际信任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
[4]李传银.549 名大学生孤独心理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0, (6).
[5]邹赐岚.大学生孤独感及其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