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大众化与人力资源过度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t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尤其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与人力资源过度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提出政府、高校和大学生三方共同参与的就业策略,以期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迈得更坚定有力,也使高校毕业生能够实现充分就业。
  关键词 大众化 人力资源过度 大学生 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Over-human Resources
  ——Speculation on the Graduates Employment Puzzledom
  JIE Ting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Zhejiang, 321004)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reforms, especiall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over-human resources, the problem of graduates employment becomes increasingly seriou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ause of difficulty of graduates employment and provides the solving measures through the common efforts of government, college and graduates, for the purpose of firming the educational reforms' step and achieving the full employment.
  Key wordspopularization; over-human resources; graduates; employment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化”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同时教育的快速扩展,也不同程度地发生了人力资源过度现象,虽然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条件,是满足大众对提高自身素质的必然选择。但是,给无数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很多困扰。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人才强国战略的顺利实施,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也是关乎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结构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
  1 高等教育大众化与人力资源过度的内涵
  美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教授在文章——《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化中的问题》中将“高等教育大众化”如是定义:在校生与适龄人口之比即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按照这个比率,把高等教育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精英高等教育,即一个国家大学适龄青年中接受高等教育者的比率低于15%;第二阶段,大众高等教育,即两者之间的比率在15%~50%之间;第三阶段,普及高等教育阶段,即比率在50%以上。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在2003年已经达到17%,因此我国已经步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①
  所谓高等教育人力资源过度,它是指个人或社会拥有的高等教育存量超过了现有职业岗位的需要,使得教育的供给远远超过了社会的需求。②由于人们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使得各个工作岗位对人才的要求标准也随之水涨船高,雇主面对众多不同教育层次的求职者,总是热衷于选用受教育程度更高者从事原来由较低教育程度者就能胜任的工作。因而就造成了个体所受教育水平和工作技术水平不匹配,或者个体所受教育水平高于工作需求水平的高等教育人力资源过度现象。
  2 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人力资源过度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现状
  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才能符合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而伴随着扩招带来的最严重的后果就是高校毕业生人数的过度膨胀。根据官方统计,在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基础上,2005年增加了58万人,总数达到338万人,增幅达20.7%,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继续猛增,达到413万人,比2005年增加75万人。③2009年的毕业生人数更是达到611万人。截止2011年,往年没有就业的毕业生再加上应届毕业生,整体规模数字将再创新高。这虽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丰硕成果,使更多的学生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但在社会总体需求与往年基本持平的情况下,毕业生供给的大幅度增加,使就业竞争更加激烈,从而给大学生们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就业难”。
  2003年~2010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统计图表
  
  3 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人力资源过度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探析
  3.1 就业市场的服务体系不完善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渐完善,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模式也由过去政府的“统包统分”计划模式转变为用人单位与学生之间“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市场模式。但是,就目前来看,大学生就业市场发育不充分、不完善,围绕高校、地区、行业的信息、网络、服务、保障体系尚未建立,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信息不对接,相互搜寻成本较高,导致大学生就业陷入两难困境:一是,人才高消费现象,即在人才使用过程中岗位与人才学历不匹配,造成人才闲置、大材小用等;④二是,毕业生的周期性失业,即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时,出现的暂时性失业。因此,导致“单位招不到满意的员工,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样一种窘困的局面。
  3.2 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机制不尽合理
  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这个问题上不难看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特别是很多高校在学科专业设置上教学内容没有融入社会,或者盲目追寻和迎合社会的需求。例如,法学1998年的专业点数为772个,到2005年增长到2072个,增加了1.7倍。新闻学类专业点1994年有66个,到1999年5年间增加了58个,平均每年增加10个左右;到2005年,则达到661个,一年就新增202个,几乎相当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前50年建立的专业点总和的两倍,⑤这种现象带来的后果就是同类专业人才的供过于求,而这也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跟不上步伐,很多政策滞后于现象所产生的。学校办学自主权较小,大部分都是追随政府的政策,没有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整体素质不能达到市场需求标准,因此很多大学毕业生在走入社会时,到处碰壁,屡屡受挫。
  3.3 大学生自身素质存在不足
  由于以教授学科知识为主,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是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动手操作能力较弱的“专才”,而与社会所期望的具有较强综合能力、有较全面的知识的“通才”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日益凸显的今天,两者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化。
  从现阶段来看,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在择业观念上趋向于务实化,尤其是在择业观念的转型时期,形形色色的不良观念也趁虚而入,并且给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顺利就业带来了负面影响。在求职时,排斥与自己专业不对口的职业,这样做只能是人为地增加了自己的就业难度,呈现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过分追求功利、名利,使得有些大学生不顾及国家与社会的期望,不愿意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地区和行业去工作,而热衷于安稳、悠闲的单位,对大学生创业更是退避三舍。
  4 应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人力资源过度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的建议
  4.1 政府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发挥政府职责
  首先,政府要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同时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制度,这样就会有更多大学生选择“先就业再择业”方式,减少自愿性失业现象的发生;其次,通过制订各种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西部地区就业,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鼓励大学生在非正规部门就业;第三,为了应对公共服务规模扩大和质量提高的需要,本身就要不断吸纳具有较高生产能力和配置能力的劳动力,因此政府应当顺应这一趋势,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公共部门就业机会。⑥
  4.2 高校应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新机制
  当前,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特别是要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产业结构和社会发展规划来培养人才,积极主动地开展就业市场需求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对市场需求进行分析,进而对一些专业进行调整和重置,对教材、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对新知识、新技术课程进一步补充,培养与市场“适销对路”“无缝链接”的人才。增加应用型、实践型课程和学时,通过动手操作掌握本专业的特性和要求。注重实习、实践基地和教学设备、实验设施的建设,应倡导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努力培养好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增强学生毕业后适应社会的能力。
  4.3 大学生要改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从毕业生自身角度来说,当前大学生务必要适应市场的现状,在“衡外情,量己力”的情形下,调整期望值,转变就业观念,要敢于挑战以谋求发展。在择业时,要从思想上剔除一些落后的、保守的观念和不切实际的误区。应该从基层起步,经过自己的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争取实践锻炼的机会,不断提高自己,发展自己,为社会和组织作出贡献,同时实现自己的目标。在高校毕业生激烈的竞争中,理想的职业固然重要,但在没有更好选择的前提下,暂时的“高也成、低也就”也是权益之计。学会展现自己,彰显自己的优势,根据自己当下的实际情况做好调整选择的心理准备,以形成积极、乐观的态度。
  
  注释
  ①陈士玉,马晓明,周佳峰.大学生就业指导[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6.
  ②瞿振元.2001-2003中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分析与预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③马于军.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31.
  ④余华义,陈东.高校扩招、毕业生就业难与“人才高消费”[J].社会科学研究,2006(3).
  ⑤徐辉.高等教育大众化视野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与对策[J].中国人才,2010(17).
  ⑥孙长缨.当代大学生就业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8.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主要针对现代服装设计中多元化流行趋势进行探讨。通过服装多元化的形成,其对传统服装的影响两方面阐述,证明了现代服装的多元化正是源于社会的需求和趋势,他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个性化、艺术化生活方式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信息流通迅速多样,加速了服装多元化进程。  关键词 多元化 信息 服装设计 影响  中图分类号:J523
期刊
摘 要 当前,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英语教学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如当前我国英语教学课堂效率不高,教学效果也不显著,因此,探讨高效英语课堂的创建,推动教学更为有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英语课堂教学 高效课堂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发展及近年来高考教育改革的推进,大学体育也顺应了时代的发展,积极融入了新的理念,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以及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本论文就是立足于休闲、健身、娱乐来探讨当前大学体育的新理念。  关键词 休闲 健身 娱乐 大学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Lei
期刊
摘 要 本文以语气词“啊”、“吗”、“吧”、“呢”和“嘛”为中心构成的语气结构为考察对象,对两套对外汉语教材的课文部分分别进行了考察,并对考察结果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 语气 语气词 语气结构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Chinese Tone Struct
期刊
摘 要 本文浅谈了如何对马克思主义正读的三条原理,即传承、补课、创新,以及此原理在历史事实的对比解读中的运用,指出中苏改革为何结果迥异,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联系自身的条件和不足,需要实事求是和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社会主义国家有勃勃生机和不竭的源动力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 传承 补课 创新 正读  中图分类号:G633.2
期刊
摘 要 儿童游戏的本质在于儿童的主动积极体验,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协调统一,它孕育着人类文化的生成,也折射出主体性与反主体性的统一。  关键词 儿童游戏 人性 文化 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The Nature of Children's Game  ——On the Perspect
期刊
摘 要 文章回顾了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大地震,对这次地震引起的一些社会问题进行了讨论。指出了大自然无情不可避免,但是我们人类不应该只会责怪自然,需要从自身的角度来观察,运用社会科学技术更好的认识自然,因为我们的社会的温情足以给我们强大的力量来克服任何困难,共创美好社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和谐相处  中图分类号:X14
期刊
摘 要 新精神分析学派是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从精神分析运动中分离出来的一个心理学流派,也称精神分析文化派或社会学派。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卡伦·霍妮可以说是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本文基于霍妮的著作《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浅述新精神分析的理论观点与文化内涵。  关键词 新精神分析 神经症 文化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B84
期刊
摘 要 后现代环境伦理强调解构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偏差,摒弃旧有的、孤立的自然观,拓展自然应有的内在价值,用整体主义的观点看待自然,主张限制人类利用自然为自身造福的权利,努力重铸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秩序。  关键词 后现代环境伦理 理性 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Recast
期刊
摘 要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的金融人才,实践教学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出于对实践教学的重视,我校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明确实践教学范围。但要实现实践教学目标,保证教学质量,切实可行的组织实施方案必不可少。文章就经典文献导读、本科生科研训练、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五大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实施方案予以了探讨。  关键词 金融专业 实践教学 组织实施方案   中图分类号:G42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