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面临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需要。本文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在要求出发,全面分析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从改善经营管理水平、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高金融创新能力、主动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对商业银行自身转型发展路径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由此实现金融资源有效配置,促进实体经济快速发展,为供给侧改革提供金融支持。
关键词:结构性改革 商业银行 挑战 机遇 转型发展
一、引言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三期叠加”阶段,面临生产成本上升、产品供需错配、资本边际效率下降、市场机制运行不畅等结构性问题,经济发展进入增速放缓的“新常态”,要求我国必须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在我国经济增速换挡和增长模式转型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传统的规模扩张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面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商业银行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自身转型压力,须顺应时代潮流,主动转型发展,加强金融创新,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二、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的压力和挑战
(一)资产结构失衡,短期内信用风险增加
当前我国特有的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模式,使得商业银行信贷资源主要集中在国有大型企业,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统计显示,我国大中型企业数量占比仅为1%,却占用了65%的金融资源,规模或限额以下企业的贷款覆盖率不及5%,不仅明显低于发达国家54%的水平,而且低于规模以上企业覆盖率约25个百分点。信贷资源过度集中产生的“马太效应”,造就了一大批 “两高一剩”产能过剩企业和僵尸企业。供给侧改革将会对产能过剩行业造成重大冲击,商业银行作为工业企业的重要资金支持者,存量债务的信贷资金安全将受到极大威胁,短期内不良贷款率大幅上升,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构成较大挑战。
(二)盈利能力增长放缓
国内商业银行传统盈利模式是依靠存贷利差。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银行间的竞争持续加剧。同时,存款理财化趋势增强和互联网金融发展,持续分流了商业银行的低成本资金,商业银行的平均付息负债成本逐年提升,净利差持续收窄。
(三)产品和服务创新压力
一方面,当前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和服务形式过于单一,受技术与人才等因素影响,金融创新成本较高。另一方面,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金融市场朝着多领域、多层次、多主体的方向发展,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与金融的结合,改变了企业竞争形势和经济增长方式,居民投资需求呈现多样化、高端化的发展趋势。单一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已不能满足市场和客户的多元化需求,亟需加大创新。
(四)传统红利削减
首先,经济红利减弱。经济新常态下,实体经济面临库存过高、产能过剩等问题,导致商业银行缺乏有效信贷需求,资产质量下降。其次,资金成本优势减弱。随着互联网金融快速發展,存款理财化趋势增强,持续分流的低成本资金,使商业银行的利润更加市场化。再次,制度红利也在不断消失。在商业银行准入机制调整的背景下,随着多层次商业银行体系的建立,银行利用业务牌照优势和政策优势获取超额收益的难度不断增加。
三、结构性改革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发展机遇
(一)促进商业银行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为实体经济服务是商业银行立业之本。近年来,由于金融改革与实体经济改革的节奏不匹配,导致资金脱实向虚,金融风险显著上升。随着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入,将带动一大批新兴产业的发展,有效促进我国产业的调整升级。商业银行信贷资源和金融服务将主要投向代表经济结构转型的行业和企业,主动服务实体经济,促进经济发展和金融良性循环。
(二)改善了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环境
供给侧改革致力于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激发新的经济发展动力,从根本上改善我国宏观经济运行质量与环境,对改善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三)有利于商业银行从根本上改善信贷资产质量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和产能过剩行业,供给侧改革目标与商业银行优化信贷资产质量的诉求具有一致性。一方面,供给侧改革对房地产和产能过剩行业实施去产能、去库存,淘汰落后产能,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商业银行调整信贷资产结构、化解不良贷款提供了广阔的操作空间。另一方面,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的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经济等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商业银行优化资源配置指明了方向。商业银行将有限的资源专注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领域,将从根本上改善信贷资产质量。
四、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实施途径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应摈弃需求侧的粗放式管理模式,加快转型发展,在经营模式和发展方式上进行深层次、全方位调整。在优化资源配置,增加有效的金融供给,加快金融产品创新,提升金融科技运行效能,提高服务质效等方面发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实体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提供有力支撑,助力政府打赢结构性改革攻坚战。
(一)改善经营管理水平
在经营高度同质化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必须进行转型发展,实施精细化、规范化管理,探索建立符合监管制度要求和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公司治理结构及经营管理模式。
1.积极吸纳和培养高素质人才,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提高营销质量,从高速度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2.坚持风控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从商业模式创新和产品战略性发展等层面给予供给侧支持,夯实风险防控基础,合理规避风险,满足客户的多样化及多元化需求; 3.持续提高运营管理水平,优化营销服务框架和管理机制,构建强有力的支持保障系统,促进商业银行转型进程。
(二)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矫正金融资源配置扭曲,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措施,能够有效服务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必须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控”的信贷政策,主动调整信贷规模与结构,对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企业实施细化分类名单制管理。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智能制造及智能化改造、乡村振兴等项目的支持力度。逐步降低高污染、高能耗、产能过剩产业的资源占用。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和文化金融,促进普惠金融,引导金融资源向高效领域流动,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三)提高金融创新能力
我国商业银行应充分把握互联网浪潮带来的发展机遇,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内部管理策略、业务流程、服务模式、风险防控等进行优化整合,打造基于内涵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
1.树立用户思维,改善客户体验,提高市场灵敏度,提高产品更新速度,及时把握客户需求变化;
2.重视金融科技,增强互联网和金融数据挖掘能力,加快建立综合性金融服务系统;
3.加强与线上电商及线下实体平台合作,为客户打造生活化互联网金融场景,重塑业务流程,提升客户体验。
(四)主动服务实体经济
融资渠道不畅始终抑制着实体经济的发展,尤其束缚着中小微企业的成长,必然导致经济下滑、就业率降低。商业银行回归服务实体经济,应加大对居民生活服务、各種新兴产业以及小微企业支持力度,使信贷资源配置与经济转型方向一致,促进经济转型,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资产证券化和债务融资工具,降低金融杠杆和融资成本,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厉以宁,吴敬琏等.三去一降一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7:127-133.
[2]鄢红兵.商业银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金融产品新需求与新供给的思考[J].武汉金融,2016(8):38-43.
[3]冯志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经济问题,2016(2):12-17.
[4]纪晓丽.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转型升级的路径探析[J].中国商论,2017(7):57-58.
[5]曹国华,刘睿凡.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控[J].财经科学,2016(4):22-30.
[6]曹萍,李湛.新常态下商业银行转型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15(1).
[7]陆岷峰,杨亮.供给侧改革下商业银行机遇、使命与对策[J].西南金融,2016(3):3-7.
(作者系重庆银行总行公司信贷管理部职员、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经济学硕士)
关键词:结构性改革 商业银行 挑战 机遇 转型发展
一、引言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三期叠加”阶段,面临生产成本上升、产品供需错配、资本边际效率下降、市场机制运行不畅等结构性问题,经济发展进入增速放缓的“新常态”,要求我国必须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在我国经济增速换挡和增长模式转型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传统的规模扩张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面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商业银行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自身转型压力,须顺应时代潮流,主动转型发展,加强金融创新,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二、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的压力和挑战
(一)资产结构失衡,短期内信用风险增加
当前我国特有的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模式,使得商业银行信贷资源主要集中在国有大型企业,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统计显示,我国大中型企业数量占比仅为1%,却占用了65%的金融资源,规模或限额以下企业的贷款覆盖率不及5%,不仅明显低于发达国家54%的水平,而且低于规模以上企业覆盖率约25个百分点。信贷资源过度集中产生的“马太效应”,造就了一大批 “两高一剩”产能过剩企业和僵尸企业。供给侧改革将会对产能过剩行业造成重大冲击,商业银行作为工业企业的重要资金支持者,存量债务的信贷资金安全将受到极大威胁,短期内不良贷款率大幅上升,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构成较大挑战。
(二)盈利能力增长放缓
国内商业银行传统盈利模式是依靠存贷利差。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银行间的竞争持续加剧。同时,存款理财化趋势增强和互联网金融发展,持续分流了商业银行的低成本资金,商业银行的平均付息负债成本逐年提升,净利差持续收窄。
(三)产品和服务创新压力
一方面,当前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和服务形式过于单一,受技术与人才等因素影响,金融创新成本较高。另一方面,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金融市场朝着多领域、多层次、多主体的方向发展,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与金融的结合,改变了企业竞争形势和经济增长方式,居民投资需求呈现多样化、高端化的发展趋势。单一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已不能满足市场和客户的多元化需求,亟需加大创新。
(四)传统红利削减
首先,经济红利减弱。经济新常态下,实体经济面临库存过高、产能过剩等问题,导致商业银行缺乏有效信贷需求,资产质量下降。其次,资金成本优势减弱。随着互联网金融快速發展,存款理财化趋势增强,持续分流的低成本资金,使商业银行的利润更加市场化。再次,制度红利也在不断消失。在商业银行准入机制调整的背景下,随着多层次商业银行体系的建立,银行利用业务牌照优势和政策优势获取超额收益的难度不断增加。
三、结构性改革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发展机遇
(一)促进商业银行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为实体经济服务是商业银行立业之本。近年来,由于金融改革与实体经济改革的节奏不匹配,导致资金脱实向虚,金融风险显著上升。随着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入,将带动一大批新兴产业的发展,有效促进我国产业的调整升级。商业银行信贷资源和金融服务将主要投向代表经济结构转型的行业和企业,主动服务实体经济,促进经济发展和金融良性循环。
(二)改善了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环境
供给侧改革致力于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激发新的经济发展动力,从根本上改善我国宏观经济运行质量与环境,对改善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三)有利于商业银行从根本上改善信贷资产质量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和产能过剩行业,供给侧改革目标与商业银行优化信贷资产质量的诉求具有一致性。一方面,供给侧改革对房地产和产能过剩行业实施去产能、去库存,淘汰落后产能,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商业银行调整信贷资产结构、化解不良贷款提供了广阔的操作空间。另一方面,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的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经济等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商业银行优化资源配置指明了方向。商业银行将有限的资源专注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领域,将从根本上改善信贷资产质量。
四、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实施途径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应摈弃需求侧的粗放式管理模式,加快转型发展,在经营模式和发展方式上进行深层次、全方位调整。在优化资源配置,增加有效的金融供给,加快金融产品创新,提升金融科技运行效能,提高服务质效等方面发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实体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提供有力支撑,助力政府打赢结构性改革攻坚战。
(一)改善经营管理水平
在经营高度同质化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必须进行转型发展,实施精细化、规范化管理,探索建立符合监管制度要求和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公司治理结构及经营管理模式。
1.积极吸纳和培养高素质人才,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提高营销质量,从高速度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2.坚持风控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从商业模式创新和产品战略性发展等层面给予供给侧支持,夯实风险防控基础,合理规避风险,满足客户的多样化及多元化需求; 3.持续提高运营管理水平,优化营销服务框架和管理机制,构建强有力的支持保障系统,促进商业银行转型进程。
(二)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矫正金融资源配置扭曲,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措施,能够有效服务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必须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控”的信贷政策,主动调整信贷规模与结构,对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企业实施细化分类名单制管理。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智能制造及智能化改造、乡村振兴等项目的支持力度。逐步降低高污染、高能耗、产能过剩产业的资源占用。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和文化金融,促进普惠金融,引导金融资源向高效领域流动,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三)提高金融创新能力
我国商业银行应充分把握互联网浪潮带来的发展机遇,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内部管理策略、业务流程、服务模式、风险防控等进行优化整合,打造基于内涵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
1.树立用户思维,改善客户体验,提高市场灵敏度,提高产品更新速度,及时把握客户需求变化;
2.重视金融科技,增强互联网和金融数据挖掘能力,加快建立综合性金融服务系统;
3.加强与线上电商及线下实体平台合作,为客户打造生活化互联网金融场景,重塑业务流程,提升客户体验。
(四)主动服务实体经济
融资渠道不畅始终抑制着实体经济的发展,尤其束缚着中小微企业的成长,必然导致经济下滑、就业率降低。商业银行回归服务实体经济,应加大对居民生活服务、各種新兴产业以及小微企业支持力度,使信贷资源配置与经济转型方向一致,促进经济转型,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资产证券化和债务融资工具,降低金融杠杆和融资成本,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厉以宁,吴敬琏等.三去一降一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7:127-133.
[2]鄢红兵.商业银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金融产品新需求与新供给的思考[J].武汉金融,2016(8):38-43.
[3]冯志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经济问题,2016(2):12-17.
[4]纪晓丽.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转型升级的路径探析[J].中国商论,2017(7):57-58.
[5]曹国华,刘睿凡.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控[J].财经科学,2016(4):22-30.
[6]曹萍,李湛.新常态下商业银行转型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15(1).
[7]陆岷峰,杨亮.供给侧改革下商业银行机遇、使命与对策[J].西南金融,2016(3):3-7.
(作者系重庆银行总行公司信贷管理部职员、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经济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