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分析了档案从业者的职业伦理问题的现象及其成因,阐明了解决档案职业伦理问题应当考虑的要素,并探讨了档案职业伦理规范的两种结构模式,即以档案职业道德规范的制定为代表的外在他律模式和以档案职业德性的形成为标志的内在自律模式。
关键词:档案 职业 伦理
从根本上看,档案职业伦理是从业人员档案职业活动交往关系中的一个层面。档案职业的特殊性在于,与从业人员相对应的对象,既有档案,也有用户。在日常档案管理活动中,档案从业人员服务于档案:在档案利用活动中,档案从业人员服务于用户,而档案从业人员作为职业活动主体对待档案与用户的态度,直接反映了其道德伦理水平,这种道德伦理水平的好坏又直接关系到档案职业的社会声誉和未来发展。
1 档案从业者的职业伦理问题及其成因
1.1 几个违反档案职业道德的现象及其分析
违反档案职业道德的行为包括两大方面:即按照档案从业人员职责规定应该做的事,从业人员没有做到,或者按照档案从业人员职责规定不该做的事,从业人员却做了。
现象一:某县档案库房年久失修,档案保管条件差,导致出现大量“档案砖”。
现象二:碍于朋友情面,某单位管理人事档案的人员私自将一个即将调离本单位的同事在本单位的一份处分决定抽出,封装并移交新单位。
现象三:某档案人员为求小利,将重份文件全部卖给废品收购站。
在现象一中,该县档案馆工作人员本该尽职尽责地保管好他们的职业对象——档案,但他们却没有保管好,致使档案实体严重受损。这是一种“不作为”,就是应该做的没有做到,属于违反档案职业道德。
在现象二中,人事档案管理人员抽出处分决定,隐去了档案中对该同事不利的部分,不仅是破坏了该同事人事档案的完整,而且也属于有意篡改该同事的人事档案;这是不该做的却做了,也属于违反档案职业道德。
在现象三中,重份文件的确没有保存价值,应当处理,但是处理的方式是有行规的,档案的销毁是在指定的地点,由指定的人员,履行严格的监销手续完成的。该档案人员私自变卖重份文件是违反职业道德的。
1.2 档案从业者职业伦理问题成因
违反档案职业道德的现象在档案从业人员的职业生涯中并不少见,但很多从业人员却不以为然。甚至认为档案职业清贫,既不能赫然于世间,又不能显荣于人前,做点这样的事有什么大不了的。所以,他们从思想上就没有意识到档案职业伦理问题。
哈佛神学院的拉尔夫,波特博士设计的道德推理模式在社会伦理学中非常著名,被称作波特图式。该模式分为情景、价值、忠诚和原则四个方面。下面,借用这个理论剖析档案从业者职业伦理问题的成因。
1.2.1 情景。即情景描述。一种情景是:档案从业者服务的对象——档案无非是为了机关管理或社会利用,而对它的后期利用相对又是较少的。从实用性的角度看,这种情景就容易导致档案从业者责任心和义务观念的淡薄,产生“保存档案用处不大,做不做好这项工作无所谓”的想法,进而产生了档案保管不善、从业者不珍惜档案的状况。另一种情景是:档案作为一种原生性的社会资源,具有很强的凭证性,而它们却是档案从业者保管的,这种信息的不对称,使得档案从业者有了掌控档案的优先权,这种情景可能会使某些从业者冒着道德风险为相关利益人谋取私利。
1.2.2 价值。即档案从业者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动机。档案职业是以创造社会效益为主要职责的,创造经济效益并不是它的主要职责。而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利益最大化是很多人令人价值的重要取向。于是,经济利益动机便成了职业伦理问题的基本诱因,尤其对于档案部门这种“清水衙门”而言,这种利益导向在职业伦理与档案从业者之间是很容易产生冲突的,一旦有利可图,档案从业者就很可能为一点小利而放弃职业伦理。
1.2.3 原则。即伦理原则。它是衡量从业者行为是否合理的重要尺度,是职业主体在采取行动时所依据的伦理准则,是道德推理过程的重要阶段。不同的职业面对道德伦理问题时,最普遍的做法就是制定该职业共同遵守的规范。档案职业道德规范在档案部门是存在的,但是从业者能否自觉遵守这些规范,并以这些规范为职业活动的准则就很难说了。因为规范代替不了主体自身的正直和道德判断。从规范的制定到规范的遵守,再到它成为档案从业者内心的德性自觉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1.2.4 忠诚。即忠诚选择。不同的利益取向在从业者心中会形成不同的立场,档案从业者要忠诚于何种利益实体,与他的忠诚选择是有关系的。按照常理,档案职业行为理当选择对档案职业的忠诚,但这种忠诚也可能遭遇困境:例如,拒绝提供珍贵档案原件利用服务,从利用者看是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而从档案部门来看,则可能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档案”。这种不同立场导致了从业者道德的冲突。
2 解决档案职业伦理问题应当考虑的要素
从档案职业伦理问题的现象与成因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问题的复杂性,概括而言,从构成要素上说,任何职业伦理问题都会存在八个方面:职业理想、职业纪律、职业义务、职业良心、职业荣誉、职业信誉、职业态度、职业技能。在解决档案职业伦理问题时,同样要考虑到这些要素,在这些要素的共同作用下,才可能有较为完善的档案职业伦理体系,从职业规范约束机制的作用根源上看,可以把档案职业伦理规范的结构分成外在他律和内在自律两方面。以上八个方面的要素都含有这两方面的性质,但相对来说,职业纪律、职业义务、职业态度、职业技能与外在他律联系紧密,而职业理想、职业良心、职业荣誉、职业信誉与内在自律联系紧密,下文将这两方面对档案职业伦理规范的结构作一些探讨。
档案职业外在他律是解决档案职业伦理问题的一种调节机制,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是职业伦理的维护者。例如,档案职业纪律具体表现为档案工作职责规定、档案人员工作守则等规章制度。又如,档案职业义务是指从业者在档案职业活动中所承担的道德上的使命和职责,是档案职业对从业者的从业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进行收集、整理、鉴定、保管、检索、提供利用等职业行为,就属于职业义务,是他们之所以成为档案从业者所不可不做的职责,也带有强制性。
而档案职业内在自律是解决档案从业者内在价值观的动力机制,没有强制性,完全出于从业者的内心自觉。例如,档案职业理想是从业者在档案职业活动中对有可能实现的奋斗目标的设想和内心信念。又如,档案职业良心是档案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把应遵守的职业纪律、应负的职业义务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信念和自觉的道德责任感,档案从业者如果能用职业良心来评判自己的职业行为,档案职业伦理建设将会有显著成效。从当前情况看,多数档案从业者并未很好地树立职业理想、职业良心等内在自律 机制。
3 档案职业伦理规范的结构模式
3.1 外在他律——档案职业道德规范的制定
当前科学理性的发展对从业者的职业活动与职业行为有了新的要求,要求职业行为规范化和理性化,因而,建立一种规则性的职业道德体系就成了各行各业的迫切需要。如前文所述的档案职业言行失范已经不容忽视。为使档案职业道德在从业者职业活动与职业行为中得以落实,档案部门通常要通过制定规章、制度、守则等外在纪律来约束从业者,这些他律条款告诉从业人员哪些行为符合职业道德、哪些行为不符合职业道德,同时会说明违反这些规定将带来的负面影响或将给予失职者的处罚措施。这种他律性的规范能起到外在的约束作用,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时期可以达到改善职业道德面貌的目的。所以,在档案职业中制定档案职业道德规范是必要的。
目前,各档案馆(室)都制定了档案职业道德规范,但归纳而言,一些条文并不能体现档案职业的特殊性。例如,“工作严谨、踏实、勤奋、求实,认真细致,减少差错,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这类规定虽然是正确的,但把它用在任何职业都是合适的,体现不出档案职业的特点。
因此。档案职业道德规范的制定应当注意:内容上,鲜明地表达出档案职业行为特有的道德规范与准则;形式上具体、灵活,既可以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严明的作风纪律表现,也可以通过简单的标语口号、誓词表现;调节范围上,只用来指导档案从业者的言行;功效上,既是档案职业的道德保障,又是使从业者个人道德通过职业活动得到提升的途径,亦即档案职业道德规范应与社会道德要求一致,以便使从业者在自觉遵守职业道德的同时。形成良好的个人道德习惯。
1996年,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颁布了《档案职业人员职业道德准则》,其中规定了十条档案职业道德准则。这十条准则从档案职业行为的各方面对档案从业者提出了规范性的要求,应当得到全球档案从业者的共同遵守,也值得各国档案部门在制定职业道德规范时加以借鉴。
下面,结合理论原则与实践经验,笔者设计了包括职业纪律、职业义务、职业态度、职业技能等内容的一组档案职业道德规范。
3.1.1 档案从业者对职业客体——档案的行为规范。档案是档案职业客体,也是重要的物质依托,管理好档案是对档案从业者最基本的行为规范要求,所以,规范中应当包括妥善保管好档案的条文,例如:档案人员应当利用各种档案管理技能完整安全地保管档案,便于机关单位和社会的利用。这也可以以档案人员工作制度的形式按档案管理的程序分解成多个细则。
3.1.2 档案从业者对职业服务对象——用户的行为规范。“以人为本”是管理的重要原则。用户是档案职业的服务对象,不为用户服务,档案事业就不可能有生命力。档案从业者应当以用户的合法需求为职业行为的最终准则。所以,规范中应当包括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档案信息服务的条文。例如:档案人员应当维护用户的合法权益,及时开放档案、公布档案,提供档案为用户服务,尊重用户的知情权、隐私权。
3.1.3 档案从业者对所在的档案馆(室)或所属单位的行为规范。档案从业者都是在特定的单位和场所从事档案职业活动的。不管是作为档案馆(室)的职业人员还是作为所属单位隶属的一个科室,从业者首先必须履行这个单位基本的规章制度,同时,根据单位性质的不同,其职业活动也应当有不同的侧重。这些在规范中也应当有所规定。以某钢铁企业为例,它的档案职业道德规范就应当包括:档案人员应当遵守本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档案管理为钢铁生产服务等。
3.1.4 档案从业者对档案职业整体的行为规范。档案职业的社会声望如何与从业者的整体素质和他们的职业态度是极为相关的。档案从业者应当努力工作以维护档案职业整体的信誉,所以,规范中应当包括与从业者职业学习与职业态度相关的条文。例如:档案人员应当加强业务学习,加强职业修养,忠诚档案事业。
3.2 内在自律——档案职业德性的形成
停留在他律阶段的职业道德有很多局限性,作为职业道德规范,他律具有外在性、既定性,所以并不一定由主体意志支配,档案职业主体——档案从业者都有自己内在德性取向,而这种德性可能是与其职业要求相背离的,在职业活动中,他们遵守他律性的规范只是因为客观的职业责任,是不得已而为之,也就是说,档案从业者的内在动机与其外在的职业行为可能并不是一致的,所以,档案职业伦理规范如果只有他律性的规范是不完善的,取得的效果可能停留在表面。美国伦理学家麦金太尔的《德性之后》一书就向人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在这个现代化即功利化的过程中,德性在生活中没有位置,或德性的位置只在生活的边缘,那还有没有对人类而言或对个人而言的至善目标?在物质利益诱惑越来越多的现代社会,这种对自律性的伦理的忧虑不是没有根据的,因此,这里需要对档案职业伦理规范的内在自律机制作进一步研究。
自律性档案职业伦理规范是他律性职业道德规范的升华,在职业伦理涉及的八个要素中,职业理想、职业良心、职业荣誉、职业信誉的养成都可以看作是从业者自律性德性的形成。而其中又以从业者职业良心的成熟为标志。当从业者把职业道德要求看成是内心的需要,就可以说他具备了真正的德性,良心是道德主体的内在的准则,是主体行为自我的自觉的调节机制,是职业道德、角色道德在个体当事人的主观精神中存在的最高形式。
从他律义务型向自律良心型转化需要一个过程。需要让档案从业者认识清楚的关键问题是:将他律性规范作为自律性规范对其自身有何益处?从个人的角度看,一个人从事职业活动最基本的目的是为了生存,这个目的可以驱使他工作,但这只是一种外在的利益,无法让从业者真正体会到内心的充实,可是从另一方面看,在档案职业活动中,从业者至少可以获得以下两种内在利益:一是优秀的职业成果,二是在追求优秀职业成果过程中,从业者所发现的生活的意义,这样的两种内在利益既是职业实践本身的成果,又是内心的充实,是作为人而言的非常好的精神慰藉。因此,如果从业者在档案职业活动中“与档为善”、“与人为善”,那么他的职业实践与其内心利益就是统一的。
但是紧接着的问题是:可能并不是所有的从业者都认为上述的内在利益是他们真正的需要,他们要的是外在经济利益,内在利益太抽象。职业理想、职业良心、职业荣誉、职业信誉对他们而言只是一纸空文。这种观念的变革当然非一日之功。这就需要考虑除了将外在档案职业道德规范强制性地灌输到从业者职业活动中外,还应当关注档案职业人员的内心需要,他们不需要单调枯燥的“办公室 库房”的生活,他们也需要融入社会各行各业的建设中,职业的价值要在与社会交往的过程中体现。一旦从业者的社会满足感建立起来,他就能看到所从事的档案职业的价值,这可以促进职业理想、职业荣誉感的形成。继而,他会开始觉得为蝇头小利去破坏自己的职业形象是愚蠢的,职业良心和职业信誉也将树立起来,并能以自觉遵守的某种客观的准则来评价职责需要及其现有的道德准则,并且愿意努力完备这些准则。正是在这个时候,职业规范才真正内化为他自身德性的一部分,档案职业德性得以形成。
(作者单位:莆田学院中文系,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关键词:档案 职业 伦理
从根本上看,档案职业伦理是从业人员档案职业活动交往关系中的一个层面。档案职业的特殊性在于,与从业人员相对应的对象,既有档案,也有用户。在日常档案管理活动中,档案从业人员服务于档案:在档案利用活动中,档案从业人员服务于用户,而档案从业人员作为职业活动主体对待档案与用户的态度,直接反映了其道德伦理水平,这种道德伦理水平的好坏又直接关系到档案职业的社会声誉和未来发展。
1 档案从业者的职业伦理问题及其成因
1.1 几个违反档案职业道德的现象及其分析
违反档案职业道德的行为包括两大方面:即按照档案从业人员职责规定应该做的事,从业人员没有做到,或者按照档案从业人员职责规定不该做的事,从业人员却做了。
现象一:某县档案库房年久失修,档案保管条件差,导致出现大量“档案砖”。
现象二:碍于朋友情面,某单位管理人事档案的人员私自将一个即将调离本单位的同事在本单位的一份处分决定抽出,封装并移交新单位。
现象三:某档案人员为求小利,将重份文件全部卖给废品收购站。
在现象一中,该县档案馆工作人员本该尽职尽责地保管好他们的职业对象——档案,但他们却没有保管好,致使档案实体严重受损。这是一种“不作为”,就是应该做的没有做到,属于违反档案职业道德。
在现象二中,人事档案管理人员抽出处分决定,隐去了档案中对该同事不利的部分,不仅是破坏了该同事人事档案的完整,而且也属于有意篡改该同事的人事档案;这是不该做的却做了,也属于违反档案职业道德。
在现象三中,重份文件的确没有保存价值,应当处理,但是处理的方式是有行规的,档案的销毁是在指定的地点,由指定的人员,履行严格的监销手续完成的。该档案人员私自变卖重份文件是违反职业道德的。
1.2 档案从业者职业伦理问题成因
违反档案职业道德的现象在档案从业人员的职业生涯中并不少见,但很多从业人员却不以为然。甚至认为档案职业清贫,既不能赫然于世间,又不能显荣于人前,做点这样的事有什么大不了的。所以,他们从思想上就没有意识到档案职业伦理问题。
哈佛神学院的拉尔夫,波特博士设计的道德推理模式在社会伦理学中非常著名,被称作波特图式。该模式分为情景、价值、忠诚和原则四个方面。下面,借用这个理论剖析档案从业者职业伦理问题的成因。
1.2.1 情景。即情景描述。一种情景是:档案从业者服务的对象——档案无非是为了机关管理或社会利用,而对它的后期利用相对又是较少的。从实用性的角度看,这种情景就容易导致档案从业者责任心和义务观念的淡薄,产生“保存档案用处不大,做不做好这项工作无所谓”的想法,进而产生了档案保管不善、从业者不珍惜档案的状况。另一种情景是:档案作为一种原生性的社会资源,具有很强的凭证性,而它们却是档案从业者保管的,这种信息的不对称,使得档案从业者有了掌控档案的优先权,这种情景可能会使某些从业者冒着道德风险为相关利益人谋取私利。
1.2.2 价值。即档案从业者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动机。档案职业是以创造社会效益为主要职责的,创造经济效益并不是它的主要职责。而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利益最大化是很多人令人价值的重要取向。于是,经济利益动机便成了职业伦理问题的基本诱因,尤其对于档案部门这种“清水衙门”而言,这种利益导向在职业伦理与档案从业者之间是很容易产生冲突的,一旦有利可图,档案从业者就很可能为一点小利而放弃职业伦理。
1.2.3 原则。即伦理原则。它是衡量从业者行为是否合理的重要尺度,是职业主体在采取行动时所依据的伦理准则,是道德推理过程的重要阶段。不同的职业面对道德伦理问题时,最普遍的做法就是制定该职业共同遵守的规范。档案职业道德规范在档案部门是存在的,但是从业者能否自觉遵守这些规范,并以这些规范为职业活动的准则就很难说了。因为规范代替不了主体自身的正直和道德判断。从规范的制定到规范的遵守,再到它成为档案从业者内心的德性自觉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1.2.4 忠诚。即忠诚选择。不同的利益取向在从业者心中会形成不同的立场,档案从业者要忠诚于何种利益实体,与他的忠诚选择是有关系的。按照常理,档案职业行为理当选择对档案职业的忠诚,但这种忠诚也可能遭遇困境:例如,拒绝提供珍贵档案原件利用服务,从利用者看是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而从档案部门来看,则可能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档案”。这种不同立场导致了从业者道德的冲突。
2 解决档案职业伦理问题应当考虑的要素
从档案职业伦理问题的现象与成因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问题的复杂性,概括而言,从构成要素上说,任何职业伦理问题都会存在八个方面:职业理想、职业纪律、职业义务、职业良心、职业荣誉、职业信誉、职业态度、职业技能。在解决档案职业伦理问题时,同样要考虑到这些要素,在这些要素的共同作用下,才可能有较为完善的档案职业伦理体系,从职业规范约束机制的作用根源上看,可以把档案职业伦理规范的结构分成外在他律和内在自律两方面。以上八个方面的要素都含有这两方面的性质,但相对来说,职业纪律、职业义务、职业态度、职业技能与外在他律联系紧密,而职业理想、职业良心、职业荣誉、职业信誉与内在自律联系紧密,下文将这两方面对档案职业伦理规范的结构作一些探讨。
档案职业外在他律是解决档案职业伦理问题的一种调节机制,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是职业伦理的维护者。例如,档案职业纪律具体表现为档案工作职责规定、档案人员工作守则等规章制度。又如,档案职业义务是指从业者在档案职业活动中所承担的道德上的使命和职责,是档案职业对从业者的从业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进行收集、整理、鉴定、保管、检索、提供利用等职业行为,就属于职业义务,是他们之所以成为档案从业者所不可不做的职责,也带有强制性。
而档案职业内在自律是解决档案从业者内在价值观的动力机制,没有强制性,完全出于从业者的内心自觉。例如,档案职业理想是从业者在档案职业活动中对有可能实现的奋斗目标的设想和内心信念。又如,档案职业良心是档案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把应遵守的职业纪律、应负的职业义务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信念和自觉的道德责任感,档案从业者如果能用职业良心来评判自己的职业行为,档案职业伦理建设将会有显著成效。从当前情况看,多数档案从业者并未很好地树立职业理想、职业良心等内在自律 机制。
3 档案职业伦理规范的结构模式
3.1 外在他律——档案职业道德规范的制定
当前科学理性的发展对从业者的职业活动与职业行为有了新的要求,要求职业行为规范化和理性化,因而,建立一种规则性的职业道德体系就成了各行各业的迫切需要。如前文所述的档案职业言行失范已经不容忽视。为使档案职业道德在从业者职业活动与职业行为中得以落实,档案部门通常要通过制定规章、制度、守则等外在纪律来约束从业者,这些他律条款告诉从业人员哪些行为符合职业道德、哪些行为不符合职业道德,同时会说明违反这些规定将带来的负面影响或将给予失职者的处罚措施。这种他律性的规范能起到外在的约束作用,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时期可以达到改善职业道德面貌的目的。所以,在档案职业中制定档案职业道德规范是必要的。
目前,各档案馆(室)都制定了档案职业道德规范,但归纳而言,一些条文并不能体现档案职业的特殊性。例如,“工作严谨、踏实、勤奋、求实,认真细致,减少差错,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这类规定虽然是正确的,但把它用在任何职业都是合适的,体现不出档案职业的特点。
因此。档案职业道德规范的制定应当注意:内容上,鲜明地表达出档案职业行为特有的道德规范与准则;形式上具体、灵活,既可以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严明的作风纪律表现,也可以通过简单的标语口号、誓词表现;调节范围上,只用来指导档案从业者的言行;功效上,既是档案职业的道德保障,又是使从业者个人道德通过职业活动得到提升的途径,亦即档案职业道德规范应与社会道德要求一致,以便使从业者在自觉遵守职业道德的同时。形成良好的个人道德习惯。
1996年,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颁布了《档案职业人员职业道德准则》,其中规定了十条档案职业道德准则。这十条准则从档案职业行为的各方面对档案从业者提出了规范性的要求,应当得到全球档案从业者的共同遵守,也值得各国档案部门在制定职业道德规范时加以借鉴。
下面,结合理论原则与实践经验,笔者设计了包括职业纪律、职业义务、职业态度、职业技能等内容的一组档案职业道德规范。
3.1.1 档案从业者对职业客体——档案的行为规范。档案是档案职业客体,也是重要的物质依托,管理好档案是对档案从业者最基本的行为规范要求,所以,规范中应当包括妥善保管好档案的条文,例如:档案人员应当利用各种档案管理技能完整安全地保管档案,便于机关单位和社会的利用。这也可以以档案人员工作制度的形式按档案管理的程序分解成多个细则。
3.1.2 档案从业者对职业服务对象——用户的行为规范。“以人为本”是管理的重要原则。用户是档案职业的服务对象,不为用户服务,档案事业就不可能有生命力。档案从业者应当以用户的合法需求为职业行为的最终准则。所以,规范中应当包括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档案信息服务的条文。例如:档案人员应当维护用户的合法权益,及时开放档案、公布档案,提供档案为用户服务,尊重用户的知情权、隐私权。
3.1.3 档案从业者对所在的档案馆(室)或所属单位的行为规范。档案从业者都是在特定的单位和场所从事档案职业活动的。不管是作为档案馆(室)的职业人员还是作为所属单位隶属的一个科室,从业者首先必须履行这个单位基本的规章制度,同时,根据单位性质的不同,其职业活动也应当有不同的侧重。这些在规范中也应当有所规定。以某钢铁企业为例,它的档案职业道德规范就应当包括:档案人员应当遵守本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档案管理为钢铁生产服务等。
3.1.4 档案从业者对档案职业整体的行为规范。档案职业的社会声望如何与从业者的整体素质和他们的职业态度是极为相关的。档案从业者应当努力工作以维护档案职业整体的信誉,所以,规范中应当包括与从业者职业学习与职业态度相关的条文。例如:档案人员应当加强业务学习,加强职业修养,忠诚档案事业。
3.2 内在自律——档案职业德性的形成
停留在他律阶段的职业道德有很多局限性,作为职业道德规范,他律具有外在性、既定性,所以并不一定由主体意志支配,档案职业主体——档案从业者都有自己内在德性取向,而这种德性可能是与其职业要求相背离的,在职业活动中,他们遵守他律性的规范只是因为客观的职业责任,是不得已而为之,也就是说,档案从业者的内在动机与其外在的职业行为可能并不是一致的,所以,档案职业伦理规范如果只有他律性的规范是不完善的,取得的效果可能停留在表面。美国伦理学家麦金太尔的《德性之后》一书就向人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在这个现代化即功利化的过程中,德性在生活中没有位置,或德性的位置只在生活的边缘,那还有没有对人类而言或对个人而言的至善目标?在物质利益诱惑越来越多的现代社会,这种对自律性的伦理的忧虑不是没有根据的,因此,这里需要对档案职业伦理规范的内在自律机制作进一步研究。
自律性档案职业伦理规范是他律性职业道德规范的升华,在职业伦理涉及的八个要素中,职业理想、职业良心、职业荣誉、职业信誉的养成都可以看作是从业者自律性德性的形成。而其中又以从业者职业良心的成熟为标志。当从业者把职业道德要求看成是内心的需要,就可以说他具备了真正的德性,良心是道德主体的内在的准则,是主体行为自我的自觉的调节机制,是职业道德、角色道德在个体当事人的主观精神中存在的最高形式。
从他律义务型向自律良心型转化需要一个过程。需要让档案从业者认识清楚的关键问题是:将他律性规范作为自律性规范对其自身有何益处?从个人的角度看,一个人从事职业活动最基本的目的是为了生存,这个目的可以驱使他工作,但这只是一种外在的利益,无法让从业者真正体会到内心的充实,可是从另一方面看,在档案职业活动中,从业者至少可以获得以下两种内在利益:一是优秀的职业成果,二是在追求优秀职业成果过程中,从业者所发现的生活的意义,这样的两种内在利益既是职业实践本身的成果,又是内心的充实,是作为人而言的非常好的精神慰藉。因此,如果从业者在档案职业活动中“与档为善”、“与人为善”,那么他的职业实践与其内心利益就是统一的。
但是紧接着的问题是:可能并不是所有的从业者都认为上述的内在利益是他们真正的需要,他们要的是外在经济利益,内在利益太抽象。职业理想、职业良心、职业荣誉、职业信誉对他们而言只是一纸空文。这种观念的变革当然非一日之功。这就需要考虑除了将外在档案职业道德规范强制性地灌输到从业者职业活动中外,还应当关注档案职业人员的内心需要,他们不需要单调枯燥的“办公室 库房”的生活,他们也需要融入社会各行各业的建设中,职业的价值要在与社会交往的过程中体现。一旦从业者的社会满足感建立起来,他就能看到所从事的档案职业的价值,这可以促进职业理想、职业荣誉感的形成。继而,他会开始觉得为蝇头小利去破坏自己的职业形象是愚蠢的,职业良心和职业信誉也将树立起来,并能以自觉遵守的某种客观的准则来评价职责需要及其现有的道德准则,并且愿意努力完备这些准则。正是在这个时候,职业规范才真正内化为他自身德性的一部分,档案职业德性得以形成。
(作者单位:莆田学院中文系,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