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为语文教学注入了一潭清如许的源头活水,让语文教学灵动起来。它打破了课堂中心、课本中心、教师中心的传统学习模式,强调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其宽泛的话题、丰富的内涵,以及其与社会的紧密联系,所选取的材料紧扣时代脉搏,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运用,既丰富了语文教材的内涵,又拓展了语文的外延。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语文能力的提高,必须不断汲取知识的甘霖,科学有序地培养锻炼,从而日益深化加强。而综合性学习,则是将学生平时的积累灵活运用的过程,它能将语文课堂延伸到课外,它让语文变得不再枯燥,激发出一个充满生机的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制定的“总目标”关于学习语文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表述,是从学习主体发展的内在需求出发的,而不是外加的灌输。为此,在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时,笔者尽可能让学生都参与进来,让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在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的《专题:长城》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笔者指导学生以“话说长城”为题,分别从历史、建筑、军事、文学四个方面去查找资料,要求用恰当的方式在班级进行展示。学生的能力让笔者惊讶,在语文课代表的组织下,学生按照学习小组分好了任务,而且“煞有介事”地干了起来;学生的热情让笔者深受感动,只要有时间,学生就往图书馆跑,有的甚至会“霸占”笔者的电脑,唯恐自己落后了;学生投入的表演让人感到震撼,有一个小组所展示的是“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不仅反串了角色——男生饰演孟姜女,而且完全投入故事中。这次活动,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充分享受了学习的过程,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加深了对长城的情感。
舍得之间的选择
为了让教师有充分的资源可用,编者选取的内容是相对宽泛的。在综合性学习的活动中,教师要善于遴选,挑出有用的、适合班级学情的、可操作性强的资源加以应用。教师不仅要“不畏浮云遮望眼”,还要“识得庐山真面目”。
在《当一次主持人》的口语交际活动中,笔者没有要求学生每一题都要完成,而是结合教师节的庆祝活动进行设计,让学生写颁奖词,将感恩之心献给老师;让学生编写生动幽默的串联词,锻炼学生的“口才”。在《一次有意义的集体视听活动》中,笔者只训练了一道听说题。因为学校每周都有校园广播,笔者要求学生结合当天的校园广播,回忆新闻的主要内容,比一比,看谁记住的内容最多。结果,学生能记住的很少,仔细分析原因,发现学生存在诸如“准备不足”“态度不端正”“方法不妥当”等方面的原因。于是,笔者要求学生在视听活动中要准备充分,视听时要聚精会神,要善于抓住重点和要点。接下来的一次校园广播收听活动,学生能回忆的内容明显增多。可见,综合性学习活动决不能随心所欲,只有目标明确、循序渐进,保持科学的序列性,才能有条不紊、有声有色。
灵活运用教材
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是“用好教材”,而不是“教好教材”。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当“鲁班”,去粗取精,精雕细琢;要做一个好裁缝,根据学生的情况“量体裁衣”,恰如其分。这样,综合性活动才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愿意参与、乐于参与,活动的质量会大大提高。
在《假如我是导游》的口语交际活动中,教材设计了两道习题,一是“请你以导游的身份向游客介绍园林建筑或风景区的特点和价值,要边介绍边与游客交谈”;二是“选择家乡的一处新景点,每人设计一段解说词,大家轮流做导游,向同学介绍”。编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但学生对风景区缺少直观、感性的认识,积极性不高,学习的效果不明显。为此,笔者将这一活动与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先让学生观看《苏州园林》的宣传片,了解一些写解说词的方法;之后,把社会实践活动的景点——鼋头渚风景区的宣传图片发给学生,让学生去多方面查找资料,撰写解说词;接着,在班级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各小组选出表现最好的同学;最后,从各小组中脱颖而出的优胜者,作为导游在鼋头渚现场为班里的学生进行解说。灵活地运用教材,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交际能力。
活动形式多样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强烈好奇心是不会泯灭的。求知的欲望、猎奇的心理,所有学生都有,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将它激发出来,使之焕发活力,闪耀光芒。教师要善“变”,让活动的形式多样化。
《当一次主持人》的活动形式是颁奖晚会,师生同乐,教师收获了学生的感恩之情;《专题:长城》的活动形式是课本剧、诗朗诵、辩论会、知识竞赛,形式多样,各有千秋;《一姿一容总关情》的活动形式是一分钟演讲,学生同台竞技,为争夺班级的“小小演说家”展开激烈的角逐……多样化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对综合性学习活动充满了期待,学生不再是学习的被动接受者,他们体验了探索与成功的乐趣,在公平、开放的竞争中增长了才干、健全了心智。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洛社新开河实验学校)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语文能力的提高,必须不断汲取知识的甘霖,科学有序地培养锻炼,从而日益深化加强。而综合性学习,则是将学生平时的积累灵活运用的过程,它能将语文课堂延伸到课外,它让语文变得不再枯燥,激发出一个充满生机的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制定的“总目标”关于学习语文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表述,是从学习主体发展的内在需求出发的,而不是外加的灌输。为此,在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时,笔者尽可能让学生都参与进来,让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在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的《专题:长城》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笔者指导学生以“话说长城”为题,分别从历史、建筑、军事、文学四个方面去查找资料,要求用恰当的方式在班级进行展示。学生的能力让笔者惊讶,在语文课代表的组织下,学生按照学习小组分好了任务,而且“煞有介事”地干了起来;学生的热情让笔者深受感动,只要有时间,学生就往图书馆跑,有的甚至会“霸占”笔者的电脑,唯恐自己落后了;学生投入的表演让人感到震撼,有一个小组所展示的是“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不仅反串了角色——男生饰演孟姜女,而且完全投入故事中。这次活动,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充分享受了学习的过程,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加深了对长城的情感。
舍得之间的选择
为了让教师有充分的资源可用,编者选取的内容是相对宽泛的。在综合性学习的活动中,教师要善于遴选,挑出有用的、适合班级学情的、可操作性强的资源加以应用。教师不仅要“不畏浮云遮望眼”,还要“识得庐山真面目”。
在《当一次主持人》的口语交际活动中,笔者没有要求学生每一题都要完成,而是结合教师节的庆祝活动进行设计,让学生写颁奖词,将感恩之心献给老师;让学生编写生动幽默的串联词,锻炼学生的“口才”。在《一次有意义的集体视听活动》中,笔者只训练了一道听说题。因为学校每周都有校园广播,笔者要求学生结合当天的校园广播,回忆新闻的主要内容,比一比,看谁记住的内容最多。结果,学生能记住的很少,仔细分析原因,发现学生存在诸如“准备不足”“态度不端正”“方法不妥当”等方面的原因。于是,笔者要求学生在视听活动中要准备充分,视听时要聚精会神,要善于抓住重点和要点。接下来的一次校园广播收听活动,学生能回忆的内容明显增多。可见,综合性学习活动决不能随心所欲,只有目标明确、循序渐进,保持科学的序列性,才能有条不紊、有声有色。
灵活运用教材
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是“用好教材”,而不是“教好教材”。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当“鲁班”,去粗取精,精雕细琢;要做一个好裁缝,根据学生的情况“量体裁衣”,恰如其分。这样,综合性活动才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愿意参与、乐于参与,活动的质量会大大提高。
在《假如我是导游》的口语交际活动中,教材设计了两道习题,一是“请你以导游的身份向游客介绍园林建筑或风景区的特点和价值,要边介绍边与游客交谈”;二是“选择家乡的一处新景点,每人设计一段解说词,大家轮流做导游,向同学介绍”。编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但学生对风景区缺少直观、感性的认识,积极性不高,学习的效果不明显。为此,笔者将这一活动与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先让学生观看《苏州园林》的宣传片,了解一些写解说词的方法;之后,把社会实践活动的景点——鼋头渚风景区的宣传图片发给学生,让学生去多方面查找资料,撰写解说词;接着,在班级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各小组选出表现最好的同学;最后,从各小组中脱颖而出的优胜者,作为导游在鼋头渚现场为班里的学生进行解说。灵活地运用教材,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交际能力。
活动形式多样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强烈好奇心是不会泯灭的。求知的欲望、猎奇的心理,所有学生都有,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将它激发出来,使之焕发活力,闪耀光芒。教师要善“变”,让活动的形式多样化。
《当一次主持人》的活动形式是颁奖晚会,师生同乐,教师收获了学生的感恩之情;《专题:长城》的活动形式是课本剧、诗朗诵、辩论会、知识竞赛,形式多样,各有千秋;《一姿一容总关情》的活动形式是一分钟演讲,学生同台竞技,为争夺班级的“小小演说家”展开激烈的角逐……多样化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对综合性学习活动充满了期待,学生不再是学习的被动接受者,他们体验了探索与成功的乐趣,在公平、开放的竞争中增长了才干、健全了心智。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洛社新开河实验学校)